> 硕士毕业论文 > 30152字硕士毕业论文叶清集集文学思想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

30152字硕士毕业论文叶清集集文学思想在中国的翻译与接受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0152字
论点:无产阶级,文学,日本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文艺文学论文,本文主要通过梳理青野季吉的文艺理论思想在中国的译介,分析青野季吉的文艺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情况。

论文正文:

第一章是关于叶青和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一页。它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初,发展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也就是说,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前夕,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1934年遭到残酷镇压,彻底瓦解。作为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一部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也被认为是“第一次广泛、积极的群众政治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产物。它提出文学应该为无产阶级和大众服务,确立了文学的“阶级性”和“大众化”原则,为无产阶级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日本无产阶级文学活跃的十多年里,经历了艰苦的斗争,反抗法西斯暴政,增强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创作队伍。那个时代创作的许多作品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们不仅在日本有广泛的影响,而且被翻译成外语,成为世界进步人士的共同精神财富。

然而,日本无产阶级理论的建立离不开叶青的名字,他自第一本无产阶级文学杂志《播种者》后期以来,写了大量的文章来指导日本无产阶级理论的活动。本章主要总结了叶青吉吉的文学思想。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介绍了叶青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其次,总结了他的理论思想,重点是“调查艺术理论”、“外部批评”和“客观意识理论”。第三部分追溯了叶青文学思想的起源。

第一节伊藤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的地位

一、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开始

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日本工人运动在此期间达到高潮。许多日本文学批评家以无产阶级文学的诞生为新文学的开端,认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出现是“昭和文学”建立的主要标志之一。由此不难看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虽然人们对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开始有不同的看法,但人们普遍认为1921年“索韦勒”的成立是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结束。叶青·吉吉利用“播种者”这个平台进入无产阶级文学运动阶段。

《播种的人》是一本综合性杂志,有着非常常见的色彩。它于1921年2月在秋田县成立。由于该杂志的编辑小木·金江、金子·杨雯和金叶贤都是文坛新人,《播种的人》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第三期后因资金问题停刊。同年10月,它在东京再版。新版《播种人》与前一版相比有了很大变化。页数和发行量都大大增加了。编辑团队也更强大。中国和西方的村松郑钧、佐佐木孝丸、林平Hatsunosuke、清治叶青、前田一郎和伊努克先后成为同事。与此同时,文化界的许多知名学者,如大岛武夫和加藤一夫,以及外国作家巴比塞尔和阿洛哈,都是该杂志的撰稿人。当时,写作团队的规模在其他杂志中很少见。1923年9月,天皇政府在关东大地震期间强迫许多无产阶级出版物停止出版。《播种者》不能继续出版,于1924年1月停止出版。播种者协会也解散了。

第二节是叶青·吉吉的文学思想

Kiji的文学思想代表了日本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高峰。自索韦勒后期以来,基吉·叶青开展了指导性的理论活动,并撰写了一系列文章,如《文学批评的发展形式》(1925)、《调查艺术》(1925)、《以“原始森林”为中心的调查艺术》(1925)、《自然生长和目的的意识》(1926)、《自然生长和目的的意识》(1927)等。叶青的这些文学理论对日本的传统文学观和现代私人小说的表达持否定态度。叶青在探索新的文学概念时强调,他的理论的核心是“调查”艺术。叶青把以前的“内部”文学批评转变为对文学作品具有社会意义的“外部批评”。在此基础上,他发展了林平·哈苏努斯克的观点,提出了“客观意识理论”。他主张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必须从自然增长的第一意义功能提高到客观意识的第二意义功能,即文学作品必须具有自觉的客观意识。因此,他说,“只有当我们开始实现无产阶级斗争的目标时,我们才成为阶级的艺术,也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下,我们才成为阶级的艺术。”

文学战线接受了叶青的文学观点。1927年2月,林芳雄的社论《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明确指出:“目的意识是要把握真正的社会主义世界观——真正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社会主义艺术运动始于作家们掌握了真正的社会主义理解和无产阶级的政治意识。同时,“只有当他们开始有意识地为无产阶级的目的而斗争时,他们才能成为阶级的艺术”。文章还指出,社会主义文学与艺术价值并存,“社会主义文学应该追求艺术美的实现”,但它追求的美是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的美,强调“社会主义文学公开宣示文学的社会效果及其宣传和流动作用”。

一、艺术理论研究

1925年7月,叶青发表了一篇文章《调查的艺术》。叶青倡导“调查艺术”进行理性探索。调查艺术必须分析和描述无产阶级的世界,以促进作家深入现实生活,在生活中积累真实的写作素材,从而写出丰满的文学作品。他的文章以辛克莱的小说《煤王》为例,说明了科学研究在文学作品选择中的必要性。叶青认为,在无产阶级文学的早期,“私人小说”对某些文学作品的选择和主题的处理方法有很大影响,他认为“只要写自己的经历,就是无产阶级文学”。在叶青看来,当前的日本小说是作者在生活中意识到的各种印象的结合,其中大部分是无意识的。“一个单一的印象当然不能代表作者所寻求的事实,以及基于这些事实产生的所有思想和理解。不进行各种调查,不掌握更多的生活事实,不客观地反映社会背景和事件,就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作家应该全面观察和理解社会,摆脱过去的印象派艺术。

当时,日本小说缺乏的是作家的整体观察意识。叶青认为调查艺术是无产阶级描述无产阶级世界的特权。“真正广泛的描述只是通过调查。这是无产阶级在斗争中应该争取的方向,也是拯救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坚实道路。”“无产阶级是无产阶级作为拥有生产器官的阶级和促进社会运行的阶级所拥有的唯一特权...解剖和描述世界。”他呼吁“不仅满足于兴奋和感伤的日本无产阶级作家必须面对世界,并大大打破他们的眼睛”。他还认为,调查应从社会现实的必然性出发,无产阶级必须以反抗和反抗的意识为基础,着眼于现实,解剖和描述无产阶级的现实世界。

第二章是20世纪20-30年代叶青在中国的翻译和接受

20世纪20年代末,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中国兴起,这与日本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在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之前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广泛传播空。以叶青等人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和批评,不仅在日本现代文学史上谱写了重要而辉煌的篇章,而且对中国现代左翼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本章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叶青集基理论在中国的接受情况:叶青集基理论在中国的译介,叶青集基对后世创造社和太阳社的影响,以及30年代文艺演示时期对叶青集基的批评。

第一节基吉·叶青在中国的翻译与介绍

1932年以前,中国左翼文学倡导者可以接受的大多数马列主义文学理论都是从日语翻译过来的。例如,根据马克思主义文论的观点,林平·哈苏努斯克提出了一些关于无产阶级本质、无产阶级文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关系的指导理论。叶青·吉吉的“目的意识”理论对中国左翼文学影响最大;藏原惟人提出的“无产阶级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也对中国左翼文学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他的《新现实主义再讨论》中,无产阶级现实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理论被进一步等同起来。日本左翼文学理论的翻译和引进热潮对中国左翼文学中“革命文学”的出现产生了很大影响。1928年,在日本留学的创造社和太阳社的成员回国,引发了“革命文学”论战,成为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意识形成的标志。这场争论从一开始就意识到借鉴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经验的意识和倾向。李李俶、冯乃超、彭康等人回国后在日本留学多年。当时日本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情况是他们所熟悉的。他们接触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学习马列主义文学理论后,思想发生了变化。“他们特别关心创造社,希望创造社能够改变方向,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他们把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经验带回中国革命文学。

这一时期,叶青吉吉等人的文学理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典范,并被大量翻译。其中包括叶青·吉吉的理论著作和文学理论:北新出版社1928年出版的《艺术简论》(陈望道译)。1929年,南强书店出版了《概念与形式理论》(由若钧翻译)。同年,北信出版社出版了鲁迅的《墙下翻译》,其中包括叶清的《艺术革命与革命艺术》、《关于知识阶级》和《现代文学的十大缺陷》三个文学理论。1930年,上海现代图书公司出版了《新兴艺术导论》(冯张先译,其中包括叶青吉吉的《新兴艺术导论》)。同年,上海邢星书店出版了《新兴艺术导论》(由王继聪翻译,收录于叶青继基的《无产阶级艺术导论》等。1929年9月,《乐群月刊》第二卷第九期发表了叶青的论文《论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理论的发展》(邵晨水译)。1934年,《政治与文学》发表在双月刊《文学与历史》的第一期上。1936年5月5日,《东方文艺》第一卷第二期出版了《日本国际笔会与左翼作家》(白白译)。1937年6月,《时代文艺》第一卷第三期出版了《大众文学理论》(鲁穆译)。

第二部分,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对叶青的接受

20世纪30年代被世界文学史称为“红色30年代”。在这种世界文学的大格局面前,中国左翼文学受到苏联文学和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影响,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中国左翼文学的出现是为了适应中国革命的需要,其社会和阶级根源是由中国无产阶级产生的。然而,它不可否认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也深受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影响。

自《播种者》出版以来,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运动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它有一个庞大的理论建设和工作创造团队。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与中国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日本学习的所有倡导革命文学的创造社成员,特别是后期的创造社成员,在日本无产阶级运动的高潮中离开日本,回到祖国倡导革命文学。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高涨气氛和学到的一些无产阶级思想理论被带回中国,日本的经验被运用到中国的革命文艺运动中。其中,叶青·吉吉的理论著作被他们视为马克思主义文论应用的典范,对中国左翼文学运动产生了强烈的影响。叶青的“目的意识”理论直接为中国左翼文学运动的激进分子提供了理论资源。程吴芳、李李俶、蒋光慈、钱兴友等后期创造社成员的一些理论取自叶青吉吉。

首先,“客观意识理论”已经成为革命文学的理论来源之一

1927年底至1928年底的革命文学宣传和1928年初至1929年的革命文学论战是中国革命文学崛起的标志。在革命文学倡导的后期,出现了理论分歧,形成了关于革命文学的争论。

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发展之际,后来的创造社成员李李俶、冯乃超、彭康等人在日本求学。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热烈气氛中,他们深受自己思想和理论的影响。回到祖国后,由于接受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洗礼,他们对中国文学落后于现实的现状严重不满,开始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关怀下倡导革命文学。

从1926年开始,日本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争论。争论集中在如何建立无产阶级文学和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上。其深层根源受日本共产党左翼路线的影响,但争议的直接原因是伊藤的文学理论。叶清的文章《自然成长与目的意识》因触及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基本方法而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方林雄根据叶青的理论,为“文学战线”写了一篇题为“社会主义文学运动”的评论。这篇文章引起了中野、露蒂等人的强烈反对,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导致了日本无产阶级文学阵营的第一次分裂。

当时,李李俶和冯乃超,后来创造社的成员,正在东京帝国大学学习。林芳雄、中野茂树、卢德根都是当时东京帝国大学的学生,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研究会的核心成员。李李俶等人非常重视当时日本无产阶级文学中的争论。他们经常参加社会主义研究会组织的活动,并将当时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左翼出版物《文学战线》(Literary Front)作为必修出版物。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他们初步形成了倡导“革命文学”运动的思想。

第三章叶青集集与中国现代文学........35

第一节青野纪和鲁迅........35

第二节叶青吉吉和胡风……38

第三节叶青集集与中国现代文学论……42

第三章是叶青集集与中国现代文学

不同于后来创造社和太阳社的成员机械地接受和运用叶青吉吉的理论,鲁迅和胡风并没有全盘接受叶青的思想,而是扬弃和超越了它。本章前两节以鲁迅与胡风、叶青记的关系为个案。第三部分论述了叶青吉的文学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影响。

第一节青野纪和鲁迅

1928年,中国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发展。创造社和太阳社的一些成员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并尽力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说,他们也发表了一些有益的、正确的意见,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由于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不十分熟悉,也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和革命现实,同时也受到国外“左”倾思潮的影响,他们的文艺思想在某些方面明显是教条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他们对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和作家队伍的评价完全背离了客观现实,引发了文坛对“革命文学”的争论。创造社和太阳社的一些成员围攻鲁迅。他们诬蔑鲁迅是“封建邪恶”、“双重反革命”、“法西斯”等等。

为了打击这些弊端和攻击,鲁迅一方面发表文章,表达自己对革命文学的看法,批评各种“左”倾言论。另一方面,他对创造社和太阳社拒绝引进更多其他国家的理论和作品的事实并不满意。相反,他们用新术语来批评人们。此外,他们的批评毫无根据,带有许多个人恩怨。鲁迅认为实事求是地做一些基础工作比盲目辩论要好。他说:“具有马克思主义知识的人将为历史唯物主义而战。这时,我不同意。我只希望有一些务实的人愿意翻译几本历史唯物主义的书,这些书在世界上得到了明确的评价——至少,一本简单明了的书,两本精确的书——和一两本反对它们的书。然后,如果你争论,你可以省下很多话。”鲁迅努力系统地介绍苏日无产阶级文艺理论著作,包括叶青的理论文章。

结论

本文主要通过对叶青吉吉文论在中国的翻译和介绍,分析叶青吉吉文论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本文分为三章来讨论这个话题。

第一章主要总结了叶青吉吉的文学思想。它分为三个方面。首先,介绍了叶青在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其次,总结了他的理论思想,主要集中在“调查艺术理论”、“外部批评”和“客观意识理论”上。通过对叶青核心思想的介绍,寻找其思想理论对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理论影响的基点。最后,追溯到叶青的思想渊源。

在第二章中,作者按时间顺序对叶青·吉吉的翻译作品进行了简要梳理,并通过文本细读和影响研究,分析了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的左翼作家对其理论的接受程度。他的理论著作被李李俶、钱杏邨等人视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典范,并高度赞扬了叶青的“客观意识理论”。他的理论资源,如后期的创造社和太阳社,都来源于他的理论思想,引发了革命文学的争议。第三部分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文艺论战中,胡元秋对左翼领袖钱杏邨等人的批评,他们把文艺置于政治之后,机械地运用了叶青·吉吉等人的理论。

第三章以鲁迅和胡风为个案,研究他们对叶清思想的批判性吸收。不同于李李俶和钱杏邨对叶青理论的机械接受和运用,鲁迅和胡风并没有完全接受叶青的思想,而是扬弃和超越了它。鲁迅没有注意叶清的“目的意识理论”。他翻译并关注的是他关于无产阶级文学的“新形势理论”。叶青的思想是胡风文学思想的源头。胡风在赴日求学期间专注于研究叶青的文学思想,批判地吸收了叶青的理论,形成了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学理论,涵盖了叶青理论之外的一系列内容。尽管叶青的思想对中国文学理论产生了负面影响,将文学与政治宣传嫁接在一起,强化了文学的“阶级意识”,夸大了文学的政治功能,但不能否认其积极意义。他的理论为中国刚刚起步的文学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理念。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