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6585字硕士毕业论文通渭县农村土地流转原因概述

26585字硕士毕业论文通渭县农村土地流转原因概述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6585字
论点:流转,土地,农村土地
论文概述:

本文是农村研究论文,本文通过对以往农村土地流转相关研究理论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剖析通渭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建立数理模型对调研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实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主题选择的背景

土地资源在我国是非常重要和稀缺的自然资源。在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诸多因素中,土地无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土地制度也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立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功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推动整个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制度的缺失和相关政策的不完善,以产出挂钩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农村土地产权稳定性差、土地规模小、土地调整过于频繁、土地碎片化等。近年来,随着农业产出效益的不断下降,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农民工数量不断增加,农村弃耕现象日益突出,不仅造成了农村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因此,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权利登记,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不违背农民在农村土地流转中的意愿,切实保护他们的权益。2009年,党的“一号文件”指出,土地流转市场应给予农民更充分、更有保障的权利。2013年,党的“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大型专业农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保护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允许农民通过承包经营权投资农业产业化。

2014年,中央政府“一号文件”指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登记和认证应尽快进行,无论有无确定性。完善合理规范的失地农民权益多元保障机制,确保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改变失地农民补偿方式,除对被征地农民集体土地进行补偿外,还必须对农民住房和社会保障就业培训给予合理保障,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完善土地管理流转市场,完善县村三级服务管理网络,有条件的对流转土地进行奖励和补充。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强求。

实践中,各地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同时也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流通规模相对较小、损害农民利益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正常进行,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尽快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对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外国研究综述

由于大多数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制,农村土地通常可以直接在市场上交易。因此,国外学者更加关注农村土地交易等地方。

就土地交易的效用而言,费德(1993)认为,明晰土地产权有利于增加农业投资,提高农业生产率,降低交易成本,形成规模效应,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然而,李果等人(2000)在对农民土地流转权与土地产出率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后,认为农民土地流转权对土地产出效率没有显著影响。

在影响农地交易的因素方面,詹姆斯(2002)认为,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增加了农民转让土地的可能性,同时降低了农民转让土地的意愿。此外,非农就业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影响了农民的土地租赁意愿。在Bogaerts(2002)中,通过对中欧国家和地区农地交易的调查,认为制度因素导致的过度交易成本会阻碍农地交易的进展。Teklu(2003)认为,通过对埃塞俄比亚农地市场的实证研究,家庭可获得的劳动力和牲畜数量是影响农民扩大农地管理规模的重要因素,而年龄和教育水平对农地交易的影响尚不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张谦弗勒斯(2004)通过对非农就业与制度因素的关系以及土地市场培育的研究,认为农村土地的供给主要来自于在其他地方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民,而不是在当地从事非农活动的农民。

日本学者关顾俊对日本农地制度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阐述了日本农地流转的历史。

1.2.2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土地流转的效用、土地流转模式的选择以及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等地方。

1.2.1.1农村土地流转效用研究

大多数学者认为农地流转可以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姚洋认为土地流转具有平整效果。在边际收益递减的规则下,边际土地产量较小的农民可以被促使将其土地出租给边际土地产量较高的农民,他们的边际产量趋于相等。在新职业的理想框架下,土地可以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自由流动,从而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卢春华认为,农村土地流转可以创造一定条件,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降低农民支出成本,从而解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担忧,从而不会导致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失业的出现。王凌燕等人认为,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提高家庭福利,这将增加农民的人均收入和年人均消费。曹聚新认为,农地流转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善,从而成为城市化进程的催化剂。

第二章农村土地流转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分析

2.1相关概念的定义

2.1.1土地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必要载体。一切都来自陆地。这片土地上有许多可以开发的经济资源。然而,地球上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今天,人们逐渐认识到过度开垦土地带来的弊端,并遭受环境退化带来的惩罚。此外,土地本身的有限性质使得可用土地面积稀缺,增加了土地的增值空。与此同时,土地不是消费品,可以循环利用而不会受到污染。

2.1.2农村土地流转

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农民在不改变农村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意愿,以补偿的形式将土地转让给他人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根据不同的流转方向,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类型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农村土地的农业流转,即不改变农业用途的农村土地流转;二是农村土地非农化转让,是指农村土地从农业用地向非农业用地的转让。第三,是指农村土地的城市化,即农村土地向城镇的转移。本文研究的农村土地流转是指狭义的农村土地流转,即农村土地内部农业流转是在不改变农业用途的情况下进行的。

2.2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地租理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首先提出地租理论,认为地租本质上是剩余劳动力的产物,是剩余价值的真实形式。然而,他的地租理论观点过于简单,无法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亚当·斯密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地租理论的人。他在《国富论》中提出,“地租是土地使用所支付的价格,这自然是承租人在土地实际情况下可以支付的最高价格①。”他进一步分析说,地租是地主用于土地改良的资本利息,地租会随着土地的位置和土壤的肥力而变化。史密斯进一步阐述了级差地租理论,并解释了绝对地租的存在和地租增长的趋势。

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安德森被认为是地租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土地产品的价格决定地租,而不是地租决定产品的价格”。他进一步指出,不同生产条件下生产的农产品具有相同的市场价格,这是地租形成的前提。

大卫·李嘉图在总结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从劳动价值论的角度研究了地租的相关问题,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地租理论。里卡多认为地租来自土地所有者对土地的占有,这是劳动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是为土地的使用而支付的,特别是由农业经营者创造并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价值的一部分。李嘉图特别强调地租也是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然而,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他坚持用劳动价值论解释地租,否认绝对地租的存在,但不能解释商品价值范围内绝对地租的存在。

地租理论的不断完善为农村土地流转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2.2产权理论

罗纳德·科斯是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他在《社会成本问题》(Social Cost Problem)中提出,无论初始产权是如何界定的,当交易成本为零时,都可以通过协商和协商有效地分配资源。否则,产权的初始定义和分配将影响资源的最终配置。根据科斯定理,正是因为交易成本,产权的定义才影响经济效率。不同产权的界定会导致不同的效率水平。他的理论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他认为私有财产权是最有效的财产权形式。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还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私有财产权都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应该得到大力的促进和尊重。然而,私有财产权也有一定的优势。他认为,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私有产权应具有明晰性、排他性、可操作性和可转让性。

马克思认为,产权是生产关系在法律层面的表现,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产权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适应产权。产权促进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进一步区分了所有权和所有权。他认为所有权是所有权的经济基础,所有权只是所有权的法律表现。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的前提,而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的内容。

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质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只有土地产权明晰、受益者明确,农村土地流转才能有效进行,否则过高的交易成本会阻碍土地流转的发展。

第三章通渭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15

3.1通渭县概况……15

3.2通渭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16

3.2.1流通规模........17

第四章通渭县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19

4.1样本数据源和描述性样本........19

4.2数据分析.......20

第五章结论和政策建议.......35

5.1基本结论........35

5.2通渭县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建议.........35

第五章结论和政策建议

5.1基本结论

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得出通渭县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影响因素如下:

首先,农民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利用对农村土地流转有根本性影响。农民人均耕地面积是影响土地规模经济的关键因素。现有耕地的利用。此外,现有农民的土地流转现状往往会产生示范效应,对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

第二,家庭集体决策行为是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农民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这只能在其他家庭成员同意的情况下进行。因此,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应该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深入。

第三,离县城距离的区位因素对农村土地流转有显著影响。根据实证分析和访谈,离县城较近的农民通常交通更便利,信息更准确,从而有利于土地流转。

第四,农村土地流转应高度重视土地纠纷的解决。土地纠纷的处理方式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尤其是在产权不完善、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不同的纠纷处理方式往往会影响农民的土地流转。

第五,农村土地流转的制度因素不容忽视。政府的政治支持和政策宣传可以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工作的认识,有利于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此外,农村金融市场的完善也对农村土地流转产生了重要影响。

结论

在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通渭县农村土地流转现状的深入分析,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影响通渭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笔者认为家庭集体决策、人均耕地面积、耕地利用、交通区位、政府宣传和支持是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因素。同时,从确认农村土地权利、培育流转中介组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引导农民转变观念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建议。

在论文写作中,由于个人的学术水平有限,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都存在许多不足。在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方面,仍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定性研究很多,定量研究相对较少。指标的建立和衡量需要进一步改进。另外,由于条件有限,所选指标和样本数据较少,影响了科学性和准确性。提出的一些对策和建议仍处于初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在农村土地流转的效用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农村土地流转的绩效。在农村土地流转的影响因素方面,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各种因素的重要性。在土地流转政策建议方面,还需要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土地流转市场的培育以及如何创新农村土地流转中的金融产品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