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7554字硕士毕业论文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国农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综述

37554字硕士毕业论文基于生态足迹的中国农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综述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7554字
论点:生态,贸易,农产品
论文概述:

本文是国际贸易论文,本文试图对现有的生态足迹模型进行改进,提出贸易生态足迹模型。将生态足迹模型和农产品贸易,界定贸易生态足迹中的相关概念,并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

论文正文:

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背景国际贸易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三大引擎一,调节全球产品的过剩和短缺,优化全球资源配置 农产品贸易在对外贸易中占有战略地位。它的可持续发展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甚至对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可持续经济发展和生态发展,但重商主义影响深远。人们往往更加关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忽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盲目追求贸易顺差可以从经济角度增加外汇收入,促进经济发展,但从生态角度来看,却是生态因素和自然资本的输出,不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 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全球农业贸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1982年元旦,中共中央突破传统宪法,提出了第一个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一号文件”,明确了生产责任制。 到目前为止,共有16个以“三农”问题为核心精神的“一号文件”;自2004年以来,一直没有脱离“三农”这一核心问题 2014年1月19日,21世纪第11号“一号文件”发布,提出在确保食品战略安全的基础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农产品贸易是保障农产品战略安全的重要补充 农产品贸易是国民经济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起点。 2008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制定了国家战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中国积极加入世贸组织,更好地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促进了农业和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2012年,中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排名第三,农产品进出口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二。 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为了通过出口创汇,追求农产品出口量的增长,农产品贸易量持续增长,保持贸易顺差。 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迅速。 然而,西方发达国家以生态环境问题为借口,保护了国内农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技术、卫生和环境标准,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设置了技术和绿色壁垒,提高了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标准,减缓了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增长。在中国降低进口关税的同时,进口贸易形势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 自2003年以来,中国农业贸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2004年,农业进口的增长大大超过了农业出口的增长率。2004年,农村产品贸易赤字首次出现(46.6亿美元),贸易赤字呈上升趋势。截至2012年,农产品贸易逆差达到492.2亿美元。 1.2文献综述1.2.1贸易可持续发展研究趋势(1)国外研究趋势自贸易理论建立以来,学者们从未停止研究贸易与生态环境的理论关系 国外学者对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从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出发来研究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 一般来说,主要有三种观点:贸易破坏生态环境,贸易改善生态环境,贸易与环境关系的不确定性。本文称之为劣化理论、改进理论和不确定性理论。 环境恶化理论 贸易恶化了生态环境,主要是由于产业专业化和产业转移,从而使发展中国家成为污染的天堂。此外,贸易和运输造成的污染排放也有所增加。 李(1997)认为发达国家出口清洁产品,而发展中国家通过产业转移从事“肮脏产业”,从而恶化了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 Nectoux(1989)、Begin(1994)、Lopez(1997)和Jenkins(1998)分别研究了日本、墨西哥、加纳和拉丁美洲的贸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人们发现,随着贸易的自由化和扩大,各国的环境损害和污染程度都在增加。 科尔(2000)研究了乌拉圭回合贸易自由化后污染物排放的国家繁荣。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污染物排放类型持续增长,比发达国家多三倍。 Brain(2003)从时间序列上研究了贸易与环境的关系,并发现贸易发展程度与污染程度成正比。 环境改善理论 贸易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即在国际贸易的作用下,资源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从而达到改善环境的效果。 Burniaux等人(1992年)和Anderson(1992年)研究了煤炭市场和食品市场的贸易,认为贸易自由化可以促进资源的最佳配置,减少这些产品的污染排放 Hettige(1992)研究了收入增长与从贸易自由化到产出的污染强度增长率之间的库兹涅茨关系,发现贸易自由化国家的污染增长较快,封闭国家的污染增长较慢。 马修(Matthew)(2000)通过研究贸易的结构效应发现SO2和CO2不存在“污染避难所假说”,SO2和CO2的污染量与贸易开放程度成反比。 Antiweiler(2001)研究了1971年至1996年世界44个国家SO2排放的时间序列,还发现贸易自由化减少了SO2排放。 环境不确定性理论 一些学者认为,贸易与生态环境破坏之间没有特定的关系。 穆雷尔(1991)通过改进的赫克谢尔-奥林模型分析了东欧国家污染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和生态环境问题,但没有得出两者之间不可避免的联系。 迪恩(1997)认为,贸易自由化在短期内会恶化生态环境,在长期内会产生间接的积极影响。 俊介(2009年)和其他学者发现,通过对经合组织(经合组织)国家贸易的研究,贸易并没有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 2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2.1理论基础2.1.1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由于人类在社会经济发展中遇到各种障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渐形成 工业革命后,生产力迅速提高,资源开发出现掠夺性开发,人口迅速膨胀,工业污染越来越严重。因此,各种不和谐因素,如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拥挤等。,阻碍了经济发展。 由于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20世纪60年代爆发了引起全世界关注的环境运动,呼吁人们关注环境。 1972年,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人类环境宣言》诞生。从那以后,环境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尽管当时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但人们逐渐认识到环境与经济是可以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运而生。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次在《世界保护纲要》中正式提出。这份文件是由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于1980年共同制定的。 “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发展不仅满足当代人民的需求,而且不危及后代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这一概念在全球大气中得到相对认可 (2)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和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效益、生态健康,还包括社会公平。 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经济发展 可持续经济发展主要是指生产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是国力的基础,是社会财富的象征。因此,可持续经济发展不是阻碍经济发展,而是追求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 具体来说,就是将生产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逐步消除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方式的影响。 倡导实施绿色消费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技术水平,努力提高能源和资源利用率,同时开发绿色新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减少工业和生活废物的排放;最终实现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的评价标准,构建现代集约经济发展模式 2.2该研究方法的生态足迹是加拿大学者威廉和他的医生瓦克纳格尔多年研究的结果。它于1992年提出,并于1996年完善。 将地球上人类活动的痕迹形象地描述为一个大脚印。 生态足迹提出后,得到了广大环境保护者的青睐,并被广泛应用,从全球、国家或地区规模到旅游区、学校和个人规模都有。具体到行业,有旅游分析等生态足迹;其他方面,如复垦在生态破坏研究中的应用 2.2.1生态足迹的概念及相关指标(1)生态足迹的经典定义是由威廉和瓦克纳格尔提出的:已知人口(包括个人、城市、国家或社区)的生态足迹是指生产相应人口消耗的所有资源和吸收产生的废物(包括土地和水)所需的生态生产用地面积 生态足迹是衡量可持续发展现状的一种新的生态学方法。它衡量一个生态单位在一定生产技术下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和利用程度。 (2)生态生产性土地生态生产区是指具有一定生态生产能力的土地或水,是生态足迹模型中衡量自然资本的基础。所谓生态生产性土地,是指生态生产性土地实现自然能源、资源和人类需求之间转换和积累的能力 生态生产性土地是计算自然资本的一种简化方法,它使各类土地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成为可能,从而更好地核算自然资本总量。 在生态足迹模型中,所有指标将被生态生产用地面积所替代,并根据相关计算结果和需求进行分析 全球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分类基于各种类型的生态生产能力,包括6类:①耕地 耕地是六大生产用地中生态生产能力最高的类型。它为人类生存提供食物,如谷物、蔬菜、家禽和食用谷物的畜禽,并能积累最大的生物量。 由于人类的占领和土地的污染,耕地资源变得越来越宝贵。 (2)牧场 草地是用来发展畜牧业的土地,由于植物转化为动物能源的过程中损失巨大,转化率低,其生态生产力低于耕地。 ③森林 林地是指能够提供木材、生态生产力低的人工林和天然林。 ④建成区 建造的建筑主要包括房屋、道路、工业生产和为人类生存而建造的水电站建筑设施所占用的土地。绝大多数建筑用地占用肥沃的农田。 (5)水域 水是淡水或非淡水的水,为人类提供鱼、虾和其他水产品,如河流、淡水湖、咸水湖和海洋。 全球水域面积很大,但从水域获得的生物量有限。 在当今过度开发海洋渔业资源的情况下,可以提供的生物资源更少,生态生产能力极低。 ⑥化石能源土地 化石能源土地是人类为吸收二氧化碳而保留的土地。但事实上,人类并没有留下来 3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223.1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223.1.1贸易增长.......234中国农产品贸易生态足迹分析...................294.1数据源和相关指标描述......……295结论……475.1研究结论............................474中国农产品贸易生态足迹分析 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引起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虽然贸易逆差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国内产品的有效供给,稳定国内价格;但与此同时,它也会给我国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带来严重影响,从而阻碍农业生产,抑制农民积极性,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等。 加之贸易壁垒不断升级以及农产品生产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瓶颈,阻碍了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根据贸易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中国农业贸易的生态足迹,从生态角度全面分析中国农业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4.1数据来源及相关指标说明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3-2013年海关进出口主要商品进出口量数据 根据中国商务部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商品类型,对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进行分类筛选。 根据统计数据,采用贸易生态足迹模型的计算方法,计算了中国农产品历年的贸易生态足迹。 目前,生态生产性土地的平衡因子一般是瓦克纳格尔(Wackernagel)等的研究成果。 本文将利用历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数据的平均值作为平衡因子,计算中国农产品贸易的生态足迹 农产品贸易只涉及生物资源账户,不涉及建设用地和化石能源用地。 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的平衡因子分别为2.46、1.5、0.46和0.28。 生物资源账户计算中所涉及的全球农产品平均产量是通过参考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粮农组织)的数据和相关文件并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进行转换而获得的 其中,耕地平均产量是指单位面积耕地可以生产的产品数量。耕地类型的生猪产品、家禽、禽蛋及其产品的平均产量,是指单位耕地面积内饲料能够支持的产品数量;草地类型的平均产量是指每单位面积草地能够支持的畜产品数量。水域平均产量是指水域单位面积的捕捞和养殖产量的平均值。 结论5.1研究结论的回顾。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意义。本文阐述了该项研究的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理论。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提出了贸易生态足迹模型的研究方法。 其次,本文从经济角度分析了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性,得出以下结论:(1)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农产品贸易虽然增长缓慢,但一直保持贸易顺差。贸易逆差从2004年开始出现,并呈上升趋势。 (2)农产品贸易市场集中度高 主要进出口市场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3)农业贸易面临不断升级的贸易壁垒 除了传统的贸易壁垒,随着各国对环境和资源的重视,技术性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也在逐渐增加。 (4)资源和环境逐渐成为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瓶颈 水资源分布不均,污染严重。土地资源短缺、严重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生产和产品升级 从经济角度来看,无论是贸易逆差、出口萎缩还是市场高度集中,中国的农产品贸易都不利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再加上贸易壁垒和资源环境瓶颈,农业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再次,运用生态足迹模型从生态学角度对农产品贸易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2012年农产品贸易具有较大的生态盈余和生态足迹净投入,节约了国内生态资本,是可持续的 (2)农产品贸易的生态盈余正在扩大 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前,总体生态赤字很大。加入世贸组织后,生态盈余急剧上升,大量外来生态足迹被输入。 从短期来看,这有利于国内资源的保护,但从长期来看,过度依赖国外生态资本的投入将受制于其他国家,这也不利于国内生态保护和利用效率的提高。 因此,在贸易中实现生态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合理状态。 (3)农产品贸易生态足迹结构不均衡,但趋势良好。 耕地、水域和林地是贸易的主要生态足迹,而草地仅占生态足迹的一小部分。 在进口生态足迹中,耕地生态足迹占主要地位,林地占次要地位。两者各有利弊,2007年后,它们趋于更加平衡和稳定。 在出口生态足迹中,耕地生态足迹占据主要地位,但呈下降趋势。水域的生态足迹正在上升,两者正逐步走向平衡。 (4)各类生态生产用地的生态足迹有其自身的特点 耕地净生态足迹前期严重不足,后期显著过剩。 林地和草地的生态盈余是主要部分,水域的生态足迹是净产出。 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大量贸易生态足迹被输入中国,农产品贸易总体上是可持续的。 农产品贸易的生态足迹结构正朝着均衡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耕地、林地和草地生态足迹的发展是可持续的,水域生态足迹缺乏投入且不可持续。 最后,通过综合经济和生态研究,对农产品贸易的生态效率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出口生态效率大于进口生态效率,国外生态资本价格相对低廉,且有进口国外生态足迹的趋势。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