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3241字硕士毕业论文死亡的救赎——论顾城诗歌创作中的死亡意识

33241字硕士毕业论文死亡的救赎——论顾城诗歌创作中的死亡意识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3241字
论点:死亡,意象,诗人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文学论文,本论文从顾诗歌创作中死亡意识的角度探析顾城的诗歌创作中独特的审美意蕴及审美价值。首先,探析顾城诗歌创作中死亡意识的生成,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诗人早期的个性

论文正文:

第一章遭遇死亡的阴影,它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生命历程,并可能在任何时候吞噬任何微小的生物。人类有对死亡的固有恐惧和固有的死亡意识。它们一直伴随着人类的精神生活和文化创造。 童庆冰在他的《文学心理学词典》中定义了“死亡意识”。它是“人类精神对死亡的本质、方式和价值的自觉的、思辨的心理活动” 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这意味着生理意义上的生命终结。 然而,作为一种自足的精神存在,自我意识使人们在面对死亡时回头看自己,对死亡的意义、价值和本质产生思考和判断。 “只有在死亡的意识中,一个人才能真正理解和欣赏生命的意义” 死亡意识自然进入了人类的头脑,巩固了它的黑人地位,使人类文化与死亡紧密相连。 在顾城的诗歌中,我们也看到了诗人对死亡的不同理解和情感。 第一节童年经历1。拥抱自然古城。他的父亲顾红于1956年9月24日出生在北京,是著名的军事诗人和作家。 顾城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长大,从小就对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我六岁的时候,我开始写诗。当我只有八岁的时候,我写了一些极具象征意义的诗,比如:“当我失去一只手臂时,我会睁开一只眼睛。” 此时,顾城的心是一片净土,没有枯枝落叶。孩子心中只有一个简单的愿望和天真的想象。似乎只要有一个小小的春风,就会有无数希望的种子张开双臂,艰难而肆意地成长。 然而,一本书打开了古城通向自然和童话世界的大门。这是法布尔的《昆虫》,也是唯一幸存于文化大革命的书,文化大革命为顾城打开了一个陌生的世界。 从那以后,顾城疯狂地爱上了各种昆虫和自然。他每天和朋友一起收集各种昆虫,并小心翼翼地喂养它们。 这一经历对顾城未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正是因为童年时对清新纯净的自然之美的依恋,顾城最初打算在未来建立一个“理想王国”。也正是这种对自然的热爱和依恋,为顾城今后一生追求“童话”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动力。 顾城说:“在广阔的田野里,在霜冻中/我寻找春天,寻找新叶,寻找花朵”。诗人从未放弃对自然的纯洁和美丽的追求,也没有放弃心中对理想的追求。然而,“当冷雾散去时,天空是明亮的。”诗人发现,“我只找到一滩枯草和一袖冷风。” “现实反馈给诗人的结果是处处衰落,诗人对理想的预期现实总是残酷的 就像自然是美丽的,但它不能占有自己,童话是美好的,但它们不能实现。 在顾城的诗歌中,山、河、丛林、瀑布、树枝、星月、雪山、海洋等自然事物是他诗歌中的主要人物。它们承载着顾城的喜怒哀乐和他的梦想。他们在倾听,他们在传递,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他们都有自己的感觉。 14岁的顾城写了《风与树》:“风像鞭子一样鞭打树木/树像针一样划破风/风可以说是在哭泣/树可以说是在呻吟。” 敏感的少年,一直用纯净的眼睛观察世界上的一切,用细腻的心灵感知世界,热爱自然,觉得自己不是自然的一员。 顾城在《化石》中写道:“我讨厌/我睡了很长时间/睡了大大小小的种子/只是我不能发芽/不能用生命的阴影覆盖大地。” 顾城把自然界的一切都视为珍宝,甚至是一粒小小的种子。他讨厌自己不能像种子一样发芽,也期待着希望。 顾城享受着与自然融合的时刻。他渴望永远拥抱大自然。他在《旅行》中说:“我穿过茂密的森林/我在瀑布下游泳/我可以去所有我不能到达的地方/无论是地层还是高地空” 炎热干燥的太阳让他特别渴望“丛林”和“瀑布”。单调而痛苦的生活尤其使他渴望自由。他享受着如此原始的新鲜和如此纯粹真实的享受。 的第二节................................她的童话语言诗歌属于语言艺术。诗人的创作是一种言语行为和个人语言运用的过程,这与个人心理密切相关。 语言的每一种使用都必须伴随着情感或思想,但是情感或思想并不总是伴随着语言。这些语言不能达到,但思想和感情可以达到的情况需要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诗歌的特殊功能就在于此。它可以用部分来暗示整体,也可以用诗意的特殊语言含蓄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想法。 黑格尔在阐述美学中的诗歌语言时曾说过:“诗人的想象力和所有其他艺术家的创作方法的区别在于诗人必须用语言来体现他的形象,用语言来传达它。” 因此,他的任务是从一开始就用语言提供的手段来传达他心中的想法。 “因此,诗歌和其他文学创作的区别在于其语言的微妙、晦涩和美感。欣赏顾城的诗歌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诗歌语言——童话语言的独特性,而儿童语言是顾城诗歌童话语言的主要结构之一。 首先,儿童语言顾城是一个天生的诗人。他控制语言的能力非常强。他早期的诗歌语言经常揭示早熟的悲伤,表达他最初的幻想和对生活的感受。 正如他在13岁时写道:“我在幻想/幻想/幻灭/总是原谅/幻灭,但从未放弃我的幻想。” “很难想象一个13岁的孩子能写出如此深刻和发人深省的诗句,如此深刻和透彻地理解人生哲学,以至于人们不禁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幻灭让一个孩子如此心痛和绝望。 显然,这个不幸的童年在顾城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顾城童年时写了许多成熟的诗。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顾城成年后仍以儿童的口吻写了许多无知的诗。他坚持留在儿童世界,拒绝长大,从透明而简单的儿童视角看、听、看广阔的世界,用充满童心的语言用诗歌构建童话世界。 《生日》讲述了一个孩子收到一个特殊的生日礼物彩色钱包的故事。然而,他突然想到用它来储存花种。春天来了,会种下花种,希望知道它们的生日。诗歌从生日礼物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 在诗的开头,诗人有点失落,因为生日礼物是一个钱包,因为一个孩子对外面的钱和东西不感兴趣,但是当他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时,他突然想到钱包可以完全改变它的用途,它可以用来储存花种。这时,诗人完全沉浸在孩子们天真纯洁的思想中,会为简单的幸福而欢欣鼓舞。 他像对他的小朋友耳语一样对花籽说:“别害怕/我会带你去你春天的家”。他亲切的安慰、美丽的遐想和天真的承诺让我们感受到童年的纯洁、善良和美好。这是一个脱离了成人世界的复杂性,回归自然并被完全净化的世界。 对“小诗人”来说,金钱不会发芽,也没有生命,而播种花种就意味着孕育新的生命。对孩子们来说,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尽管它只是一朵花的前身。 在诗的结尾,这首诗有意呼应了这首诗的主题,“小诗人”想知道花种的生日。这首诗有意将花籽的生日与“小诗人”的生日联系起来,表达了花籽的生日和人类的生日一样令人难忘。花的生命和人的生命一样珍贵,这凸显了儿童世界的纯真和纯洁。 也许只有与成人世界和世俗世界背道而驰的童心,才能收获这个世界上最奇特的灵感。只有孩子稚气的眼睛才能捕捉到成人看不到的细节,而孩子幼小的心灵却能丰富地把握整个世界。 .............................第二章死亡和诗歌第一章死亡意象意象意象诗人庞德曾经将“意象”定义为“一个意象是瞬间呈现出理性和情感的综合体” 这一定义反映了图像不仅包括情感,还包括理性及其载体。 西方意象理论也反映在中国现代诗坛。朱光潜在他的文章《诗歌的意象与品位》中指出:“诗歌是心灵在事物中感受的结果。” 眼见为实,感觉为情。 ......形象是由个体事物印在心中的图画,概念是在对许多同类事物的理解中看到的共性” 通过中西意象理论,可以看出意象是诗人内心情感诉诸外部事物的载体。读者可以通过对外部事物的理解来恢复诗人的内心思想。意象终究离不开诗人的主观感受。 在众多的图像组中,死亡图像显得特别独特。在文学创作中,死亡意象往往通过其他语言或符号来呈现,从而体现其象征意义。 尤其对于诗歌来说,就死亡意象的象征而言,它可以创造出丰富的潜在意象,达到无止境的话语和无止境的意义的艺术境界。 顾城一生创作了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歌,其中充满了许多死亡意象。死亡意象的存在凸显了顾城内心的死亡意识,从而引导我们进入顾城的内心,探索他对待死亡的真实态度。 在这些死亡图像中,一些直接触及死亡,一些间接揭示死亡。无论是隐喻性的黑暗还是直接的抒情方式,都无法掩盖顾城诗歌中死亡意象的深刻内涵。 首先,顾城诗歌中“死亡”意象的双重性,“死亡”本身已经成为顾城诗歌不可回避的主要意象。 顾城诗歌中的“死亡”意象具有传统与延伸的两重性。一方面,它意味着死亡的原始意义,代表着传统意义上的生命的终结。另一方面,“死亡”在古城已经成为一种人格化的东西。它可以说话,四处游荡,甚至是一个小心翼翼的“收割者” 顾城知道死亡是人生不可逾越的神秘障碍。他有时坦率地谈论死亡,有时却没有发现它。死亡的阴影不时萦绕在诗歌中,让人觉得它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可以在生命的任何时候投射出绝对的法令。 ............................睡眠中的“梦想家”弗洛伊德在第二节说,“梦是欲望的满足”那么顾城的愿望是什么,他能在梦里得到满足吗?顾城渴望童话世界的纯净,理想王国的自由,纯洁无瑕的爱情,他渴望揭开神秘的死亡面纱。 但这一切都无法在现实世界中实现,所以我们逐渐明白为什么顾城如此痴迷于“梦”,陶醉于另一个世界的想象,因为“梦”已经实现了他所有的愿望。 在顾城的世界里,“梦”和“死”是一样的,是他逃避现实的绝佳手段。当“梦”把顾城带到另一个世界时,它也宣告了他在这个世界上的“死亡”。 首先,众多复杂的“梦”和“梦”始终是顾城诗歌中永恒的意象。 顾红在他的文章《寻找我的梦想》中说:\"顾城从我的梦想诞生起就一直在寻找,学习语言,直到现在。\"无法分辨月光和阳光的梦总是伴随着他,萦绕着他。 陈钟毅曾在《论古城的梦幻世界》中谈到古城和“梦”:“我确信诗人完成的1000多首诗中至少有一半与梦有关。\" 要么是梦的原始记录,要么是梦的再加工,要么是从梦的痕迹中再现自己,要么是梦的另一种转化形式,要么是真正的白日梦本身,要么是睡眠、幻觉、潜意识和恍惚状态的结合。 顾城曾经说过,“我所有的花都来自梦想。”他说,“我所有的梦都来自水”(来源1984) 这向顾城展示了“梦”的非凡价值和意义 顾城15岁时写了《生活幻想曲》,描述了他最初的“梦”,这是一个关于自我、自然、生活和世界的宏大“梦”。 “我在走路/赤脚/我在整个地球上踩了脚印/像一枚邮票一样/世界已经融入/我的生活”,“我想唱/一首人类的歌/一千年后/在宇宙中产生共鸣” 这是一个热血青年心中描绘的宏伟蓝图。少年的无知和无畏以及少年的傲慢促使诗人征服世界。 这个“梦想”无疑是伟大的。这与自私的欲望和现实无关。这是一个青少年向全世界——我去过、深爱过、努力改变过的世界——所做的庄严宣誓。 顾城在“梦”中是最真实的,只有在“梦”中他才敢于幻想,敢于挽留,敢于哭泣,敢于释放 一个少年在“梦”中驾着他的船,在希望之河中自由漫步,忘记现实的烦恼,沉浸在自由的驰骋中。梦是如此美丽,以至于梦里的风都散发出玫瑰的芳香。 诗人希望这个梦是现实,希望“生命之舟”能像梦里的“时间之舟”一样载着他航行。 但现实让他明白,只要他睁开眼睛,“梦想”就会破灭。他知道,但他一直在逃避。 顾城曾幻想过“自由的泡沫/从梦想的深海中升起”,但他也知道“徒劳地将泡沫/带回现实的土地”(“bubble”1980)是多么可笑,因为他知道“梦像雾一样消散/只留下空空的露珠”(“幻想与梦”1971)、“bubble”和“fog”无疑是诗人心中最纯洁、最美丽的“梦”。这个“梦”生活在他的童话世界和他的理想王国里。诗人不明白“泡沫”和“雾”是这个世界上转瞬即逝的美,试图保持甚至拥有这种美是“徒劳的”。然而,他仍然拒绝放弃。原因可能只有诗人自己最清楚。 第三章..............................穿越死亡之谷,……,诗意的..............................在死亡的第一节,死亡是“自然”..............................,32,死亡是对..............................35.今年第二季度如期到来。死亡...................371、死亡——温暖的家..............................372,死亡——生命的本能..............................38第三节不朽的诗人不朽的灵魂...................41、一个人拒绝............................42、一代人的终结............................42第三节穿越死亡诗的峡谷第一节死亡是“自然”顾城对死亡的理解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 在老子看来,世界上所有的事物,以及所有一起工作的事物,最终都需要回到它们的根源。这就是它所说的:“万物皆有根。” 归根结底,宁静是指生命的恢复。 老子的生死观可以概括为“自然观”,其中蕴含着中国文化特色中的“落叶归根”传统。老子相信所有的生命都是由地球滋养和滋养的。因此,回归地球是人生病和年老后回归人类的基础。一切都遵循自然,并以自然为最高原则,以形成其原始的伟大本性。 顾城的生死观源于对老子生死观的继承。他相信生与死是自然法则,一切最终都会回归自然,从而消除他对死亡的恐惧。顾城把他对死亡的恐惧变成了对死亡的品味,使得他作品中的死亡也具有形而上学的意义。 顾城对死亡的理解伴随着平静中的无助。顾城同意生与死是自然规律,但他对生与死的命运也无能为力。顾城生死哲学中回归“自然”也是一种宿命论安排。 庄子认为,人的生与死就像自然有昼夜,也像万物有自然规律,不能按照人的意志转移。凡事皆有其自然。庄子在《大师》中写道:“死亡和生命也是生命。” 顾城在他的诗歌中也揭示了许多对死亡的宿命论理解。“即使整个世界欺骗了你/死亡永远是一个忠实的伴侣”(士族1979),顾城相信一切都无法逃避命运的安排,一切都无法逃避死亡的终结。 “也许总会有一些生命/注定要被世界抛弃/就像白燕/羽毛每天留在营地里”(《永别了,墓地》1980)。顾城认为自己是“某些生命”的一员,一个注定要被世界抛弃、被世界遗忘和抛弃的对象。他把不幸的童年和坎坷的生活归咎于命运的安排。甚至“死亡”也是一大早由命运安排的。既然这就是他不必要地在命运的泥沼中挣扎的原因?他曾在他的诗中写道:“你登上了一艘注定要沉没的船/它将消失在大海的气息中”(方舟1984) 在顾城的心里,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不能改变。只有一点是,他绝对肯定那就是死亡。 ..............................1993年,顾城给他的法语翻译桑德兰女士写了两个字。一个是:“盘子里的鱼想家”,另一个是“人可以像蚂蚁一样出生,像上帝一样美丽。” 爱顾城的人习惯于形容他“生来像蚂蚁,美得像神”,而作者认为顾城更像“盘子里的鱼” “盘子里的鱼想家”是一个有趣的句子,经过仔细考虑,它充满了哲理。这一定是当时顾城心态的写照。 那么,为什么鱼在盘子里?是因为他想逃离水中的生活,还是因为他无法抵挡美味食物的诱惑?事实上,大多数时候,人们像鱼一样,活着的时候总是有很多无助感。也许,只有当他们没有欲望,没有欲望,没有对世界上更美好事物的欲望时,生活中的人们才能“生存” 然而,顾城显然对世界上最纯洁最美丽的事物要求太多的生命和太多的爱,以至于不能成为上岸的“鱼”。 顾城小时候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这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与父亲五年的权力下放为顾城渴望未来的“世外桃源”生活奠定了基础。 随着身心的不断成长,当理想与现实不相容时,死亡意识闯入了顾城的世界和他的诗歌。17岁的顾城说:“让死亡/麻醉/我翻滚的心” 顾城固执地渴望拥有一个“任性的孩子”的世界之美,不知疲倦地建造了一个属于诗歌和童话的“天堂花园”,一个与世俗世界相对立的世界。 无论是在诗歌中还是在生活中,顾城都以偏执的方式与现实世界保持距离,实行“自我放逐”,拒绝现实的“入侵”,隐逸世界的“污染”,并在诗歌中表达与现实世界的尖锐对抗 从这个意义上说,顾城自己构建的“童话世界”隐藏着逃避甚至反对现实的因素 他反思现实,不是深入并试图改变现实,而是将自己与现实隔离开来。 顾城热爱生活,但他热爱的是一种与生活疏离的抽象生活。 正是在自身与现实的不断对抗中,顾城的死亡意识日益凸显。对顾城来说,死亡变得更近、更温暖、更不可抗拒。 当一只鱼钩带着美味的鱼饵来到古城的世界时,他认为他所希望的“童话”终于来了。然而,他不知道鱼钩带来的快乐只是暂时的,随之而来的是死亡和彻底的毁灭。 最后,顾城迎来了他在激流岛上与世隔绝的梦想。同时,他有两个女人的爱,这使他认为他的童话仙境终于实现了。他正处于一生中最幸福、最满足和最感激的时刻。 然而,随着现实生活的原貌和亲人的坚决离去,顾城苦心建造的“天堂花园”瞬间倒塌,他再也无法拯救自己,编织一个更加美丽的童话梦。 唯一等着他的是死亡。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