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2699字硕士毕业论文现代新闻工作者职业观的渐变与突变

32699字硕士毕业论文现代新闻工作者职业观的渐变与突变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2699字
论点:报人,职业,中国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新闻媒体论文,本文计划以时间为主线,主要选择中国报业发展突飞猛进一个过程。将这段时间根据新闻史与近代史分为若干部分,对每一部分的新闻事业发展和报人职业观都进行分析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1.1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1.1选择主题的基础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新闻活动中的从业者往往承担着信息“守门人”的重任。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今天各种各样的信息都可以在媒体上发布,这也使得许多种类的信息不可能传递给观众。在这个过程中,“看门人”的专业概念和新闻概念将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从自己的专业概念出发,他们才会根据自己的专业职责选择和发布信息。只有从他们自己的新闻想法中,他们才能发布必须是新闻并且可以是新闻的信息。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在新闻活动中,记者的职业观是真实的,是对报道工作和报纸经营起指导作用的核心理念。

从政治讨论到新闻出版,中国现代报业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轨迹。清末中国报业第一次高潮前后,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记者,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以自己的演讲赢得了胜利,这些演讲为中国人民所熟知甚至铭记。其中,杰出的王韬、梁启超,他们在报刊上发表的政治论文可以成为当下的著名文章,显然与他们自己的新闻观念和记者观念密不可分。尤其是先辈们开创了政治家办报的先例,他们崇高的政治抱负对记者的身份和认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进一步影响了他们利用报纸宣传政治和参与政治的过程。同时,通过一个简单的比较,可以看出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和许多报纸人在日常生活中写的文章有一定的区别。这种差异应该是有意的,这涉及到他们对沟通的看法。通过分析他们对新闻、传播甚至政治的看法,我们可以探索一种融合各种结果的专业观点。

适应报业的发展,记者的角色也经历了从政治作家到记者的发展。在传统文化氛围浓厚的中国,传统文人在大规模进入报业之前,受到世人的鄙视。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报社记者从一份只为生活服务的工作开始,逐渐脱离普通文人,与中国政治一起前进和后退。在经历了两次办报高潮后,报社记者成了一个特殊而独立的职业。在此期间,记者的职业观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无知到清晰、从依赖到独立的曲折复杂的过程,这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许多探索空。

................................

1.2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当代中国记者群体职业观的演变。虽然中国的新闻事业起步晚于西方,但由于政治形势的涌动和文化浪潮的涌动,中国的现代新闻工作者发展迅速,包括了各行各业的代表。因此,如何正确把握这一群体职业观的演变过程,如何相对客观、全面地反映许多记者职业知识的发展过程,将成为本文能否取得一定成果的最重要问题。

在思维方面,主要关注现代新闻工作者职业观的演变程度,不同时期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以及新闻职业化的阶段性体现。从总体结构上看,研究时期位于1872年《申报》首次出版至1927年之间。根据记者群体主流意识形态的演变,这半个世纪分为三个阶段:从1872年到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为第一阶段,从1894-1895年中日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为第二阶段,以及从民国成立到北洋政府统治结束的第三阶段。应该说,这种阶段划分与中国近代史的划分十分相似,但本质上它确实是基于现代记者职业观的演变程度。然而,二者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中国现代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记者职业观的演变与国家政治社会形势密切相关。

记者在这三个阶段的主题分别是:那些以外国报纸为生的人,那些出于政治原因第一次进入报纸舞台的人,以及那些倾向于专攻新闻的人。这三者有着各自的时代和职业特点,也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发展关系,可以形成更加清晰的职业发展道路。在每个阶段,为了清晰直观地反映记者职业认知和新闻观念的发展过程及其自身特点,同时达到避免过于宏大和肤浅的目的,本文采用了针对性很强的解剖学分析方法。在每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都是从报业集团中挑选出来的,并从他们的职业动机、职业行为、职业认知、职业投入、职业忠诚度等方面入手。从而深入探讨人物与新闻产业之间的精神联系和动态变化特征,以期通过这些调查反映出他们所属群体的整体职业动态和职业概念概况。

................

第二章是关于为道良加入报业的记者:困惑与无助中犹豫

2.1最后一批没有科举仕途希望的文人加入了报业。

很难统计参与早期报道的人数。在博士论文《中国记者职业群体的诞生与初步崛起》(19世纪末-1927年)中,宋会列举了钱新博、何桂生、高太池、蔡尔康、袁祖智等20多人,并称这只是“冰山一角”。

在支持报纸的记者中,蔡尔康是报纸经营经验和专业认知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蔡尔康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四大著名记者之一,“中国第一代记者的代表人物”。因此,可以认为蔡尔康的记者生涯极具时代特色,对其职业观演变的研究足以呈现当时同类记者职业观演变的最高水平。另一方面,他过去常去许多报纸,如《申报》、《紫林胡宝》、《新闻报》和《万国报》。他的高度专业参与和丰富的专业经验是其他报纸所没有的。

2.1.1漏报的大时代

中国近代报刊起源于晚清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早期宗教报刊成为中国近代报刊创办的主要来源,随着近代报刊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全新的职业——报纸记者,逐渐走上了历史舞台。\\u\\u\\u\\u\\u\\u\\u\\u\\u。

中国早期报纸记者的出现与社会形态、人们的认知水平和报纸经营的大局密不可分。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创办了各种报刊,但他们确实参与了这些报刊的编纂。今天,只有少数中国人可以被称为记者。然而,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势力的触角逐渐延伸到中国的商业、政治等方面,外国报纸出版商逐渐意识到中西的国情大相径庭,深厚积淀的传统文化直接决定了报纸要想被中国人成功接受,就必须依靠中国人的力量。

首先,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和封建中国野蛮人的传统教育,中国人民对以金发外国人为代表的外国文化和外国语言的绕口令有很强的排斥感。对于那些希望利用报纸入侵文化并寻求利益从而带来西方宗教、商业等的传教士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障碍。进入中国。

其次,中国文化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外国记者不可能一夜之间掌握。早期的报刊如《东西方考试月报》不仅在形式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的图书风格,而且引用了儒家名言“孔子说多听,选优”由此可见,由外国人赞助的报纸已经意识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宣传的重要性。

此外,在经历了早期的传教出版物后,商业报刊开始出现帝国主义侵略。例如,由英国商人美查于1872年创立的申宝公司,其目标是获得经济利益。由于赚钱是主要目标,美查毫不犹豫地将编辑权交给了蒋志祥、钱伯鑫等中国学者。

..............................

2.2早期记者的工作方式和精神世界

职业观的识别和演变有许多表现标准,如职业动机、目的、认知、情感、价值观、忠诚、职业认同认知和意识等。早期中国报纸的代表蔡尔康受外界委托的动机,以及他对自己职业的情感、忠诚和意识是需要讨论的关键问题。

如前所述,职业前景问题的答案必须先通过表面,进入内心,然后才能探究一两个问题。对早年受报社委托的蔡尔康来说,由于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米粮”工作,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等实际问题肯定会影响他的职业理念。与此同时,作为当时的一个新兴职业,传统文人历来十分重视社会反响,他们对社会认同的关注必然会极大地影响到自己对该职业的理解和看法。但是这种理解和看法一定会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反映在他们的日常工作实践中。因此,对那段时间的深入理解,虽然他们表面的行为不足以直接回答我们的问题,但其背后的心理活动将是我们考察记者职业观演变的重要坐标和参考。\\u\\u\\u\\u\\u\\u\\u\\u\\u。

2.2.1职业认同:现实困境使职业观混乱

这几乎是当时许多受外界报纸委托涉足报业的老文人写作非官方报纸以获取生存资源的主要目的和原因。在当时的中国,普通文人不会主动在报纸上工作,因为报纸在当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记者也不是社会公认的合法职业。“只有那些穷困潦倒的学者,由于战争和贫困等客观原因,别无选择,只能依靠别人的推荐谋生。”(1)《宣言》是当时比较有名的外国报纸,可以称为外国报纸的领袖,所以报纸记者的就业情况足以反映当时报纸记者的共同工作条件。

蔡尔康为申宝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在经历了人生的许多变化后才进入新闻界。蔡尔康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十岁时就开始阅读儒家经典。太平天国运动后,他的家人多次搬家,并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然而,在四处奔波和哀悼的过程中,这个家庭的财富消失了。正如他所说,这家人没有看到任何麻烦。然而,没有金钱贿赂,这个家庭的财富减少了。应该说,经济困境已经成为蔡尔康报告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的家庭很富裕。即使我没有获得成功或名声,我仍然可以埋葬一堆书,努力取得进步。然而,随着他家庭的衰落和他的自立,赡养家庭的压力不再给蔡尔康空。如上所述,进入报社成了蔡尔康不得不选择的道路。

..............................

第三章是关于政治献身报业的记者:政治与报刊使用的区别……15

3.1政治家第一次觉醒渴望经营报纸................15

3.2梁启超的记者之路................................16

3.2.1 1895-1898:呼叫............................为了改进滚筒17

3 . 2 . 2 1898年改革运动后:为皇帝摇旗呐喊……20

第四章是针对传播信息和加入报业的记者:经营报纸促进社会进步...................34

4.1专业报业诞生的时代空报业向................................袁世凯的高压下34

4.2就业状况——在更短的时间内培养对成熟职业的兴趣................364

. 2.1就业起点:...................36

4.2.2实践活动和态度..............................38

第五章结论..............................50

5.1动机:从食物工具到新闻兴趣...................50

5.2新闻认知:从工具性到专业性..............................52

5.3对从业者的态度:从“心不在焉”到“爱报纸胜过爱生活”..............................53

第四章是关于致力于报业传播信息的记者:办报纸促进社会进步。

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政治家,由于政治局势的汹涌澎湃,给中国现代报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潮。在一个报业高潮迭起、英雄辈出的时代,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记者也准备出来满足时代的需要。随着商业报纸的发展,一批以新闻采写著称的记者,如黄远生、邵朴平、刘绍绍、徐彬彬、林白水、胡郑智等,给中国报纸乃至文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4.1职业记者诞生的时代空袁世凯高压下的报业转型

经过两次办报高潮,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后,中国报业发展达到顶峰。建国后,中国的新闻事业更加繁荣。清政府对言论出版的禁令被完全废除了。南京政府颁布的《临时报纸法》在短暂颁布后也被孙中山取消。在这个黄金时期,各种报纸和期刊相继建立。国内报业是一幅繁荣景象,但背后隐藏着混乱和政治担忧。

在短暂的繁荣之后,袁世凯镇压了“二次革命”,新闻受到了他的绝对权力和独裁统治的强烈压制,从而成为一个“以耻报恶”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新闻界的新闻业务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很明显,新闻的重心已经从政治理论转向新闻。强调话语而忽视新闻的传统逐渐成为新闻与话语并重,甚至新闻超越话语的局面。这背后的原因当然是独裁者对言论自由的极度压制空。参与报纸的人只能减少他们的言论,走新闻报道的道路。正如邵朴平所说:“近年来新闻纸越来越进步,新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它完全不同于过去那些以政治理论为基础的利益集团。新闻纸一词自然会逐渐成为现实。”(1)从现实意义上说,新闻业在中国迎来了新的机遇。

尽管这种变化是由政治压力推动的,但也是由媒体自身问题的爆发和时代背景推动的。自从袁世凯取代孙中山担任总统以来,以他为首的地主买办势力已经完全篡夺了革命的果实,中华民国的最初思想也就垮台了空。袁世凯死后,留下的是政治混乱和战争不断的混乱局面。报纸不再能独立说话。更现实的是,为了实现政治和舆论攻击,报纸和政治理论也被各地军阀视为武器,肆意使用和践踏。一些缺乏职业道德的记者成为军阀的代言人,挥舞旗帜为他们呐喊。因此,一群具有新闻理想和职业道德的记者不再继续深入参与中国混乱的政治理论,而是更加关注新闻报道,把事实作为反击那些扭曲和混乱的政治理论的最有力武器。这群记者“大多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的新闻素养和办报经验,有良好的中西学习基础和写作控制能力”

............................

第五章结论

从1815年中国现代报刊诞生之日起,中国记者群体就应运而生了。从最初的雕刻家到后来的文学巨匠;从只能委托学生到外面报到,开门拥有报纸;从蔑视世界到像疯狂的泉水一样饮酒;从鸳鸯蝴蝶到新闻救国。以往的探索和调查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记者群体的产生和发展所经历的起伏。在各种政治力量和新旧文化矛盾冲击的背景下,现代中国记者走在了一起。即使在这样一场摇摇欲坠的游戏和斗争中,中国记者的职业观也完成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和自我确立的过程。它的演变过程就像历史的车轮在向前滚动,它不能停止前进。

5.1职业动机:从食物工具到新闻兴趣

职业动机是人们选择职业的最初动机。虽然人们的职业观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但动机的影响很难消除。为了考察记者职业概念在许多历史时期的演进过程,有必要理清职业动机的发展轨迹。

中国近代最早的报刊都是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书籍,其赞助者也是外国传教士,所以梁发等中国原始记者大多是教会成员。他们的报刊工作更多的是基于教会的工作和信仰,不仅数量很少,而且职业依赖性和职业也是无法谈论的,这与后来出现的第一代现代报刊记者的真正含义有着本质的不同。

事实上,“米梁某”和“新闻兴趣”在就业动机上更直接地体现在消极和积极的就业程度上。虽然不能这样认为,但它们足以作为参考坐标。\\u\\u\\u\\u\\u\\u\\u\\u\\u。

通过对第一代报纸记者的分析和探索,我们可以看到,支持外国报纸的蔡尔康和经营自己报纸的王涛,在加入报业的动机上都有消极因素。以蔡尔康为代表的大多数记者在自己身体之外报道,从小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由于科学领域的挫折或家庭生活的变化,这些没有其他技能来支撑家庭的传统文化守护者正在逐渐向西方靠拢,去国外学习。由于现实的斗争,他们被动地改变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文化立场,逐渐形成了不同于传统知识分子的文人群体。由于中国人的不理解和自身的矛盾,蔡尔康身体的消极无助色彩更加明显。与此同时,作为这种被动的反应力量,早期的记者也产生了有益于国家和文明人智力的新闻观念,这是以后研究不可忽视的。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