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3414字硕士毕业论文先锋回归传统——格非“江南三部曲”研究

23414字硕士毕业论文先锋回归传统——格非“江南三部曲”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3414字
论点:桃源,创作,先锋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文学论文,本文以格非新世纪以来的三部长篇小说为切合点,研究格非由先锋向传统回归,探索格非如何将作品诗化意象和多样化的叙事手法巧妙结合。

论文正文:

第一章格非的文坛

格非早期创作深受西方文化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作风格发生了变化。从早期的先锋作家开始,他逐渐回归到具有深刻创作个性的传统文人作家。新世纪后,《桃花源记》、《梦里的山川》和《春尽江南》的出版再次丰富了格非的文坛。本章将从以上三个方面论述格非复杂的文坛。

第一节拓荒时期的格非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文坛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小说体裁,即“先锋文学体裁”。以格非、余华、马援等为代表的先锋文学重视并强调小说的风格,试图摆脱主流话语内容范畴,使小说呈现一种全新的审美形式。此后,先锋小说在“寻根文学”之后得到了充分发展,并摆脱了以往的束缚,具有了自己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格非先锋时期的文学创作大致可以解释他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流浪状态。他作品对学术表达的追求源于对当时中国文坛西方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热情追求和借鉴,这可以从他第一次进入文坛中得到反映。与许多传统作家不同,格非在作品中表现现实的方式非常独特。

首先,格非非常熟悉他小说中的时间概念。叙事方法的运用,如重复叙事、重叠悬念追求和互文性,大多基于博尔赫斯的主导作用。在现实主义写作中,格非大胆大胆地将博尔赫斯的“叙事空缺失”运用到写作中。例如,在早期的小说如《棕色的小鸟》和《周帆》中,一个接一个的“空缺陷”总是被建立起来。由此可以推断,西方文学是格非小说中非常重要的资源。

其次,与同一时期的先锋派作家相比,格非的小说有所不同,他可以在自己的小说文本中恰当地放置原始的历史事实。他并没有将小说的叙事方法和过程推到马立克·袁等人在作品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呈现上更高甚至更难接近的位置,这也是格非创作中更独特的方式。最后,格非本人总结了20世纪末中国传统小说的特点:“这些类型小说的一个共同点是,除了借用传统的故事形式外,更重要的是,它们都试图寻找人类精神统一的途径,试图弥合现代主义精英意识人为制造的鸿沟,从而到达人类精神统一的彼岸。”不难看出,格非运用了一种全新而独特的叙事技巧,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小说创作的表演领域。这种开拓精神正是他在创作中一直坚持的。

格非曾经说过:“当我开始学习写短篇小说时,我在20世纪80年代读了很多现代主义小说,当时现代主义正从东方吹向西方。自然,我受到他们的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了。”格非的贡献在于他打破了文学创作单调的叙事模式,为文学创作开辟了一个新的阅览室空,提高了对读者阅读能力的要求。他独特的小说创作叙事风格得益于他的西方背景。与他早期的创作相比,他在描述过去的故事时使用了许多写作因素,比如提取一个故事片段,用许多梦或梦境来增强作品的神秘性。

..............................

第二节是“江南三部曲”的诞生

随着追赶先锋文学潮流的热情逐渐降温,格非试图改变自己的文学创作。《欲望的旗帜》、《敌人》和《边缘》等作品的相继出版表明,他致力于长篇小说文本的叙事探索。在他的作品中,这些文本中世俗人物的生活细节在一些复杂的历史过去中逐渐变得清晰明了,呈现出最初的真实面貌。我们突然意识到他的先锋创作的痕迹已经逐渐演变成传统文化。

至于格非的创造性转变,我认为有两个原因。首先,格非比较中外叙事技巧,认为传统文学更注重个人和群体的内心感受和情感,与外界的关系似乎很遥远,所以格非试图积极寻找自己的创作资源。他认为:“一个作家必须在35岁以后了解他的历史。在30岁之前,你可以依靠抵抗和敏感的写作。30岁以后,你必须了解你的历史。我过去不喜欢中国传统小说,但经过多年的思考和阅读。坦率地说,我的观点已经变了很多。我认为一些中国传统小说真的很棒。它们完全不同于西方文学。他们已经突破了西方文学的许多界限。我认为我们可以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找到写作的资源。”第二,格非在《走向陌生的土地》一文中提出:“现代小说在受到西方影响的同时,也再次肯定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当然,它们不是完全复制的,而是基于对它们的选择、消除和扬弃。例如,鲁迅、巴金、沈从文、张爱玲和汪曾祺都借助中国传统叙事资源丰富了自己的创作,这些叙事资源往往被“现代性”话语所掩盖,也遭到研究者的忽视格非博士论文的题目“废名的意义”也是对传统现代文学的研究,这也表明了格非从先锋回归传统的意义。

这一时期,格非潜心研究小说,创作了一系列小说研究与创作作品,如《小说叙事研究》、《塞壬之歌》、《文学邀请》。所有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独特的文学创作观。《江南三部曲》是经过长期磨砺的经典作品。

《江南三部曲》分别于2004年、2007年和2011年出版。这三部作品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创作手法,其中,《红楼梦》对这三部作品的创作影响最大。在《桃花源记》中,故事的背景是20世纪初革命事业全面展开,地点是普济。它被描述为落后中国的一群理想主义知识分子为追求民主革命而进行的一系列斗争的故事。根据故事的时间顺序,格非采用了客观的叙述观点,侧重于故事的情节。这些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方法。由于80年代的小说深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人们希望彻底颠覆主流意识形态,所以当时的小说主要是对历史的重新解读和叙述,这可以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历史小说中找到。

................................

第二章是“江南三部曲”的精神内涵

第一节精神国家建设

每个人都有沮丧的一面。当他的精神世界无法忍受某些情绪时,他必须以某种方式发泄他的欲望。梦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生理现象。它的出现通常伴随着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从梦的角度来看,精神现象的本质可以看得更清楚。桃园梦是一系列“人脸桃花”、“山水入梦”和“江南春”。支持文化人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力量,从国家软弱、人民贫穷、软弱的阶段,到一个不分彼此、各有各的位置、没有斗争的和谐社会,最后到与世隔绝、永不放弃的桃花园。

在《江南三部曲》中,桃花园不仅是一个虚拟仙境空而且是一个根据实际情况的详细蓝图,使这种追求成为可能。这场革命需要精神支持。桃园地图是革命者的精神寄托,是无法完成的美好事物的化身。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数百年来,有抱负的中国人一直在追寻桃园梦的蓝图,这一蓝图已被几代人所继承。桃园梦的困扰一直持续着,并发展成一个神奇的梦。陆休米的父亲陆侃在拿到桃园地图后发疯了,在休米虚弱的心脏上留下了深深的伤口。正是因为这张照片,她失去了父亲,记忆的创伤让她不断探索桃园照片的魅力,直到休米完全被桃园梦俘获。休米的桃园梦美丽而凄凉。为了实现桃园的梦想,她建立了自治社团、托儿所和疗养院,这些后来成为学校。为了实现这个美好的理想,她卖掉了所有的资产去购买枪支来支持革命。然而,理想是美丽的,但现实是极其残酷的。未能实现桃园梦不仅注定了革命的失败,还杀害了她的孩子和爱人,她只能通过禁止语言来弥补。

桃园的梦想以家庭的形式传递下去。休米的孩子似乎继承了他母亲的桃园梦。她的私生子根据“桃源旅春图”的图纸建了一个桃园。她不仅被开除公职并被投入监狱,而且最终死在监狱里。谭端武也很早就看到了事实的本质,并在心中建造了自己的桃园,这是他的精神枷锁。虽然桃园地图是以家庭的形式流传下来的,但它可能有自己的传递代码。这段代码似乎深深隐藏在思想的深处。桃园梦是人们一直梦想追求的美丽地方。它藏在他们心中,永不停止。它体现了人类最原始的愿望。谭公达在祖父和母亲对桃园梦贡献的基础上,终于成功地为桃园的建设绘制了蓝图,使桃园梦更有意义。即使在狱中,他仍在考虑修建桃花园,并不断向上级政府官员发送附有桃花园建筑图的信件,草图只能自己理解。桃花梦是一个不容违背的囚徒理论。建设桃花源只是一个最终会破灭的梦想。这令人难忘,但必须面对。梦想事物的所有来源总能在现实中找到对应的。以花家舍村为中心的空的意图总是穿插在格非的三部作品中。

..............................

第二节禅宗思想的传播

长期以来,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文化都在相互碰撞。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家文化产生了共鸣,最终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禅宗。从相关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儒家文化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总是如此之难,以至于难以施展抱负的学者们最终退缩并集中精力学习禅宗,禅宗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智慧是他们最终的精神栖息地。

我们在格非的作品中发现,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古典诗歌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用读庄子和佛经作为培养道德和性情的工具。格非特殊的成长经历影响了他的性格。作为一个成年人,格非是一个安静甚至有点孤独的人。他对社交活动不太感兴趣。独自生活了很长时间后,他逐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格非最大限度地运用禅宗,并从中吸取教训。《江南三部曲》可以借鉴和发展《红楼梦》中的禅宗思想。

《江南三部曲》中的《人面桃花》是关于梦的追求。作品中人物的生活处处透露着格非的禅宗思想,并透露出强烈的乌托邦意识。陆侃对桃园的情节很着迷,他想建造理想的桃园,但从疯狂中醒来后,他离开了自己一直居住的家。作者没有描述他的位置。可以看出,在他没有建造桃园之后,他放弃了建造桃园的想法,离开家去寻找心中的桃园。张济源在《桃花源记》中是一个负面角色。他是卢坎婚姻关系中的第三方,他对休米怀有敌意。即使这样的人也有自己的梦想要追求。为了在他心目中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他参加了武装革命,但是革命以失败告终,他也死了。陆侃的疯狂和离家出走以及张济源的不幸对休米的成长道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丽而充满智慧的休米逐渐长大,思想也变得更加成熟。然而,为了实现对桃花源的追求,她毅然选择了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继承老人的道路,并发动了一场革命。然而,这个社会对她很残酷。革命道路极其艰难。她的爱人的死抑制了她对更好爱情的渴望。她在结婚的路上被强盗抢劫了。革命道路非常艰难。所有这些都让她遭受了很多痛苦。

在新社会,她的儿子谭公达成了县长,但他对现状不满意。他也有自己的理想和痴迷去建造一个桃园。他总是拿着梅县的建筑图纸,希望构建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期待这样一个没有犯罪、惩罚和监狱、没有恐惧和侵蚀、到处都是鲜花和美丽的花朵、不再有洪水、湖水甘甜且可立即饮用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房间空,疾病不再出现,罪恶感和羞耻感没有出生就存在,政府官员诚实合理,普通人不生活在恐惧和恐惧中,婚姻自由且不受年龄限制,整个社会充满爱和关怀。谭公达关于桃花源的思想是美丽的。他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积极开展相关建设,但他的新思想很难被世界理解和接受。在世人眼中,他既疯狂又不正常。他对桃花源的执着建造让他失去了亲人,他自己也被囚禁在监狱里死去。。

............................

第三章多样的叙事技巧与诗歌审美追求……24

第一节多重叙事视角............................24

第二节迷宫新颖结构..............................26

第三部分是对诗歌意象的追求。...................28

第三章:多样的叙事技巧与诗歌审美追求

格非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从废名攻读博士学位时作为毕业论文的选择,可以看出格非对废名散文风格的认可。废名的代表作《桥》和《竹林的故事》具有很强的古代白话小说的痕迹。对于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来说,这种关注的关系与其说是生活的艺术反拨,不如说是一种隐喻。他小说的诗性主要表现在内部叙事结构、典型意象和优美的诗歌语言上。

第一节多重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即观察和讲述作品中故事内容的视角,是用叙事语言观察和讲述作品内容的具体视角。这种视角通常由叙述者决定,主要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叙述。但有时小说的叙事视角并不会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在《小说艺术》中,戴维·洛奇认为:“对于小说家来说,决定从哪个角度讲述一个故事是最重要的选择,因为它直接影响读者对小说中人物及其行为的反应,不管这种反应是情感的还是道德的。”

从叙事角度来看,《江南三部曲》采用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双重视角。它不仅借鉴了传统小说《红楼梦》的叙事技巧,而且结合了西方文学的叙事理论。格非在他的小说中没有从无所不知的角度叙述。相反,他通过不同的人物扩大了他们的视角,并没有追求各方面的完美。相反,他通过这些人物的视角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并向读者分析和解释了历史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格非的选择视角主要是从历史事件参与者的角度出发,从人物的梦、语言和内心思想进行一系列的叙述。格非用他独特的视角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在《江南三部曲》中,格非的叙事视角并不固定和多样。小说叙事视角的转换非常恰当,这不仅源于他深厚的创作能力,也体现了他在阅读小说时对读者感受的理解,从而将阅读体验转化为创作实践。

一方面,双重视角的叙事策略可以聚焦于故事情节。《山川入梦》以谭公达和姚佩·裴的爱情故事为线索,从两辆开着时代品牌的军用吉普车前往环球水库开始,以他们生命的终结而告终。这部小说基于谭昆达审视周围人和事的愿景,关于蒲圻水库和大坝的争议,以及姚佩佩书记。佩佩是一个有个性的女孩。她出于家庭原因从上海来到梅城县。她有一个可以投靠她的叔叔。然而,她在与叔叔和婶婶相处方面有很多问题。之后,我去澡堂当收银员。在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经历了岁月的艰辛和世界的苦难。县长谭公达满怀同情,称她为秘书,并对她关怀备至。至于佩佩的人生经历安排,格无意中消失了。佩佩是个知识分子,但他的人生经历是模糊的。他从未提及他的家人和家乡。他已经流亡多年,这表明分子的一些“根”已经断裂。之后,谭功达在和谭功达一起去普济的路上,透过大雨中昏暗的灯光,谭功达看了看脸上的泪水。神秘的力量和弱点,包括那个女孩,也深深打动了谭功达的心。

................

结论

作为20世纪80年代先锋小说的重要作家,格非在当代文坛十分引人注目。格非为当年的文坛贡献了大量充满实验精神和现代意蕴的小说文本。这批作品确立了格非先锋小说作家的地位,挑战了我们的阅读智慧,同时让我们真正领略到先锋小说无限的艺术魅力。他的小说创作从最初的“先锋”到“传统”的过程贯穿了近30年的当代文学。在格非的创作过程中,他先锋时期的小说创作借鉴了博尔赫斯、普鲁斯特和弗洛伊德等西方大师的营养,他对文本形式的追求使他在同一时期的作家中光彩夺目。他独特的写作视角来自于他对人类内在精神特征和人性的长期关注。20世纪90年代末,格非依靠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和西方现代小说的影响,开始改变自己的写作风格,不再用重复、模糊、空缺失等来表达作品内容。回归历史叙事,回归人类,关注“存在”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追溯人类灵魂的希望所在,代表着不真实的生命之声。\\u\\u\\u\\u\\u\\u\\u\\u\\u。

在当代文坛,格非无疑是一位非常重视叙事方法和技巧的作家。这不仅突出了他个人的审美倾向,也向我们展示了他独特的才华。格非在追求文本形式方面也有自己的特点,这也是同一时期先锋作家的共同属性。格非的文本始终是独特的、个性化的,渗透到历史的腹地,用梦幻而空灵的语言表达对历史的幻觉和认知,以展示和还原历史的真相。同时,它也长期关注人物的生命意识和内在精神,并以人的欲望为切入点来表现其存在,从而揭露人性中的其他一些弱点。随着格非慢慢脱下前卫的隐身衣,他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和对文学创作本质的理解,全面升华和超越了以往的文学创作。同时,我们也需要正视格非创作中的概念化和同质化。在存在史的创作文本中,现实题材的创作需要进一步的修补和完善。在这方面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作品中人物的语言相对单一。格非作品中的人物语言单调,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作品中的人物叙述往往带有格言性。第二,塑造的人物形象缺乏丰富性和立体感。人物往往是某种具有相似性的人,这使得人物创作缺乏独特的立体印象。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叙述大于对人物的刻画。

本文以格非新世纪以来的三部小说为基础,研究格非从先锋到传统的回归,探讨格非是如何巧妙地将诗歌意象和多样化的叙事技巧相结合的。纵观格非的小说,创作过程、焦虑、恐惧、死亡和遗忘成为他作品的主题。现实世界的欲望,扭曲的精神世界,导致人物的疯狂,已经成为格非奋斗和演出的内容。在当今信息飞速发展、网络文化迅速扩张的时代,大多数人很难冷静、耐心地思考具有很强实验意义的文本。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能读到的作品直接反映了这个社会的浮躁现实。因此,格非的先锋小说作为探索精神的创造性特征,不会成为历史。这种文体结构已经成为我们写作和阅读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同事们提高了我们的阅读水平,他们的先锋小说极大地丰富了当代中国小说的表现形式。每当我们重读格非的文本,重新进入格非的先锋和传统作品世界,凭借他的创作智慧和崇高信念,我们都会被他这种勇于变革的文学精神所感动。作为一名学术作家,格非以其独特的创作方法呈现了不同阶段的作品,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