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3288字硕士毕业论文提高我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对策研究

43288字硕士毕业论文提高我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对策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3288字
论点:贸易,便利,我国
论文概述:

本文是国际贸易论文,本文实证部分得出结论,较高的口岸效率有利于出口贸易流量的提升。可以说,口岸效率的高低对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繁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由世界贸易组织(世贸组织)牵头的国际多边贸易体系(International multilateral trading system)自1994年世贸组织成立以来,一直倡导贸易自由,坚持关税削减的基本原则,鼓励各成员国逐步降低自己的关税水平。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世界平均关税水平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就中国而言,截至2013年底,中国的算术平均关税率已降至9.8%。此外,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区域贸易协定(RTA)已经签署并生效,协定成员之间的关税税率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降低。从世界各国目前的低平均关税水平来看,未来甚至可能不存在空之间通过进一步降低关税来促进贸易增长的差距。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贸易便利化理念提出以来,它越来越受到中外学者、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的关注。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加里·赫夫鲍尔(Gary Hufbauer)和杰弗里·肖特(Jeffrey Schott)(2013)通过计算发现,更高水平的贸易便利化不仅会给发达国家带来巨大的好处,还会促进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利益高于发达国家。面对如此巨大的贸易利益,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应该抓住机遇,不断提高国内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繁荣和发展。

早在1996年世贸组织新加坡部长级会议上,贸易便利化就被纳入了当时的“新加坡议题”。随后,世贸组织就贸易便利化相关问题举行了一系列谈判。2013年12月,第九届世贸组织部长级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会议期间达成的“巴厘一揽子协议”打破了多哈回合谈判的僵局。《巴厘一揽子协定》中的《贸易便利化协定》再次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一方面,作为世贸组织成立以来的第一个多边谈判结果,该协定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它恢复了所有国家对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倡导的多边贸易体系的信心。另一方面,这也反映出各国越来越意识到,通过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来促进贸易正变得日益突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世界贸易规模将继续扩大。目前,世界平均关税率大幅下降,进一步促进了世界贸易的繁荣和发展。然而,在促进贸易繁荣和发展的同时,通过降低关税来促进贸易的措施也暴露出其弊端和隐患。关税作为促进国际贸易的有效手段,正在降低其重要性和作用。与此同时,“低效率”问题和国际贸易中的许多障碍导致了高昂的贸易成本。一些学者研究了亚太经合组织地区跨境贸易的管理要求,发现每笔交易平均涉及27-30个不同的部门,需要40份文件、200份数据,60%~70%的数据必须至少再输入一次。

..............................

1.2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研究内容

本文在总结前人对贸易便利化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础上,首先科学界定了贸易便利化的含义,然后介绍了贸易便利化的发展历程,分析了贸易便利化对贸易量的作用机制,并探讨了贸易便利化对贸易的价值。然后,阐述了中国贸易便利化的现状,并运用指标对其进行衡量和比较,找出中国贸易便利化发展中的薄弱环节。然后,借助引力模型,增加了衡量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四个指数变量(港口效率、海关环境、监管环境和服务部门基础设施),以衡量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进出口贸易流量的影响。通过模型参数估计,尝试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贸易便利化如何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流动?第二,贸易便利化指标的改善对进出口的影响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第三,不同的贸易便利化措施对贸易有什么影响?最后,结合我国贸易便利化发展现状,提出了提高我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具体对策和建议,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

文章主要包括六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引言。本章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写作意义,介绍了研究内容和方法,并指出了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本章介绍了与本研究相关的理论,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关于贸易便利化的研究成果。

第三章:贸易便利化对贸易影响的机制分析。本章首先简要介绍了贸易便利化的内涵和外延的定义以及世界主要经济组织对贸易便利化的发展历程,然后分析了贸易便利化影响贸易流动的机制,最后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改善贸易便利化的必要性。

第四章:中国贸易便利化现状。本章首先指出了中国在贸易便利化方面的具体做法,然后借助指标体系衡量了中国贸易便利化的发展水平,并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明确了中国贸易便利化的国际地位,最后分析了中国贸易便利化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第五章: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商品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本章借助双边贸易引力模型,运用实证方法分析了35个进口贸易伙伴和35个出口贸易伙伴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同时,找出对增加我国贸易量发挥最大作用的贸易便利化措施。

第六章:提高中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对策和建议。基于第四章分析的中国贸易便利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第五章的实证结果,找出了对中国贸易便利化水平影响较大的因素,并根据各因素的作用机制,提出了提高中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对策和建议,以进一步促进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贸易规模的扩大,促进贸易便利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

第二章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理论基础

目前,虽然关于贸易便利化的学术研究尚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但贸易便利化的本质是从降低贸易成本的角度来实现全球自由贸易。因此,自由贸易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在一定程度上为贸易便利化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2.1.1自由贸易理论

自由贸易理论(Free trade theory)是18世纪古典学派经济学家在批判重商主义“金银是财富”、“国际贸易是零和博弈”的基础上建立的国际贸易理论,旨在探索国际贸易的真正原因。二战后,自由贸易理论经历了古典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现代学派的自由贸易理论和自由贸易理论三个阶段。由于自由贸易理论很多,本文只阐述了三种最经典的自由贸易理论。

1.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他1776年的著作《关于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中批评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主张自由放任政策,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并指出各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存在明显的成本差异,这主要是由劳动生产率的差异造成的。这是国际贸易发展的原因。基于这一观点,亚当·斯密后来在其著作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u\\u\\u\\u\\u\\u\\u\\u\\u。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思想是,一个国家应该在自己的国家生产和出口大量的高效商品,即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商品。进口商品应该是国内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绝对高的商品。如果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和出口生产成本绝对低的商品,进口生产成本绝对高的商品,它将从中受益,从而增加其福利。从长远来看,交易双方都能从国际贸易中受益。所以史密斯认为国际贸易是一个正和博弈。

2.比较优势理论

史密斯的绝对优势理论为自由贸易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他的理论不可避免地有局限性。当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中没有绝对优势时,史密斯的绝对优势理论意味着这个国家不能进行国际贸易,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像中国这样没有绝对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仍然热衷于国际贸易,并可以从中受益。为了解释这一现象,大卫李嘉图在绝对优势理论基础上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克服绝对优势理论中的这一局限性。

比较优势理论继承和发展了绝对优势理论。它的主要思想是,即使一个国家在所有商品的生产中处于绝对劣势,但每个国家都有两种劣势中较小的一种,并且仍然拥有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因此,该国应集中力量生产和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此类商品。这样,它还可以从国际分工中增加生产,节约资源,获得贸易利益。

................................

2.2文献综述

1990年代中期,关于贸易便利化的国际讨论正式启动。自1996年世贸组织新加坡部长级会议将贸易便利化、贸易与竞争、贸易与投资、政府采购透明度纳入“新加坡议题”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贸易便利化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梳理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评价,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

2.2.1国外贸易便利化研究综述

1.定性研究

世贸组织贸易政策审查部顾问诺拉·纽菲尔德(Nora Neufeld)分别于2014年1月和4月发布了两份关于贸易便利化的工作报告。根据向世贸组织通报的259项区域贸易协定中的217项与贸易便利化有关的协定,前者对其中所载的相关条款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发现推动该区域实施贸易便利化的主要因素包括协定结束的时间、区域发展水平、世贸组织启动贸易便利化谈判、区域贸易协定的数量等。后者从贸易便利化谈判的历史进程开始,将十多年来达成全球多边贸易便利化协定的努力分为不同阶段,分析谈判的利害关系,并解释世贸组织贸易便利化谈判是如何走上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以及最终取得成功的原因。该研究还表明,在全球一级制定贸易便利化规则、世贸组织成员协定谈判和世界贸易体系一体化方面有所创新。

2.定量研究

在贸易便利化的定量测度方面,国际上有大量的调查研究,而在实证研究方面,一些国外学者采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一些选择引力模型。这两种模式各有侧重。当采用CGE模型进行研究时,将把贸易便利化程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对经济和社会福利的影响。使用引力模型时,可以利用指标对贸易便利化程度进行细分和量化,从而可以比较和分析各指标对贸易的影响程度。

..............................

第三章贸易便利化对贸易影响的机制分析............................16

3.1贸易便利化概述16

3.1.1贸易便利化的定义16

第四章中国贸易便利化现状................................25

4.1中国各方面的贸易便利化实践25

4.1.1国内措施25

第五章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商品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33

5.1重力模型33

5.2实证分析34

第五章: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商品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前两章分别分析了贸易便利化对贸易的作用机制和我国贸易便利化的发展现状,找出了我国存在的不足。本章将借助引力模型,一方面检验贸易便利化的改善是否能够促进进出口;另一方面,为了找出不同贸易便利化措施对中国进出口影响程度的差异,以下提高中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政策建议更具针对性。

5.1重力模型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贸易便利化影响的实证研究可分为前模拟评价法和后评价法。模拟前评估是指在政策和协议生效之前,通过可变控制对贸易效应进行预测。前期研究主要采用CGE模型。后评价是对贸易政策实施多年后的运行效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引力模型。当CGE模型通常用于研究时,贸易便利化程度将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对经济和社会福利的影响。使用引力模型时,可以利用指标对贸易便利化程度进行细分和量化,从而可以比较和分析各指标对贸易的影响程度。由于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贸易便利化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此它本质上是对过去贸易政策执行情况的检验。基于此,本文运用引力模型探讨了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进出口贸易流量的影响。

当学者们使用重力模型进行研究时,他们会根据需要添加适当的指标进行分析和解释。基于本文的研究需求,为了检验具体贸易便利化措施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作者在模型(5.2)中加入了相关的贸易便利化指标,并引入虚拟变量自由贸易区和边界来衡量自由贸易区签署和领土边界对双边贸易额的影响。引入虚拟变量ftaD是因为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世界各国通过建立自由贸易区、制定互惠贸易协定、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缔结关税同盟等方式开展了经济贸易合作。前面还提到,中国的自由贸易协定正在蓬勃发展,其中涉及许多具体的贸易便利化措施。本章将运用实证方法分析自由贸易协定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引入虚拟变量borderD进一步证明地理位置对贸易的影响。

..............................

第六章:提高中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根据以上第四章中国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横向比较结果,中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换句话说,中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仍有相对较大的上升空。实证结果表明,贸易便利化对进出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结合实证部分的结论和我国当前贸易便利化发展的不足,本章将重点探讨如何提高我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建议,从而促进我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6.1加快国内贸易便利化建设

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可以从国内、区域和全球层面着手,最基本的层面是每个国家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根据每个国家的国情制定行动计划。因此,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笔者认为我国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发展与贸易相关的服务部门,深化海关等政府机构的改革,完善与贸易相关的法律法规。

6.1.1支持贸易的服务部门的发展

前面实证部分的结果表明,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越高,将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中国的进出口。然而,如前所述,中国目前与贸易相关的服务部门落后,国内地区发展不平衡。众所周知,贸易的发展要求运输、信息和通信以及金融等服务部门同时发展。运输业的发展将加快货物流通,减少货物运输时间和仓储成本。信息通信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降低交易双方的通信成本,还可以有效提高信息的透明度。金融业的繁荣将使贸易基金有效运作。简而言之,与贸易发展相匹配的服务业发展越好,相应的贸易便利化程度越高,贸易效率越高,越有利于进出口贸易的繁荣。

中国在金融服务和信息通信技术方面的全球排名分别处于中低水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虽然不断发展,但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和支持经济改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我国中小贸易商融资困难问题依然存在,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储备仍在增加。这表明,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步伐不能停止。为了降低外汇贬值带来的风险,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为了提高我国的信息通信服务水平,我们应该紧密联系我国的实际。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农村信息通信技术,还要考虑我国东西部的差距。我们还应该加大西部地区的建设力度,同时提高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