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5263字硕士毕业论文新时期以来“涉毒”文学作品研究

35263字硕士毕业论文新时期以来“涉毒”文学作品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5263字
论点:毒品,罂粟,文化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文学毕业论文,笔者大致梳理了新时期以来的“涉毒”文艺作品,对涉毒文艺作品做了大量、基础的资料整理工作,但鉴于“涉毒”文艺问题的丰富性、复杂性,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论文正文:

第一章毒品与中国文学1.1作为一个概念,“毒品”和“毒品”并不自然存在。在漫长的古代和中世纪,罂粟和大麻,后来被确定为毒品,本质上都是植物,在世界上默默生长。 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植物被人们发现和利用,成为造福人类和减少伤亡的帮手。 因此,“毒品”一词在现代社会中的含义是通过时代的演变和认知的变化而逐渐形成的:人们在对鸦片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无限制地滥用它,导致成瘾的危害,从而将其定义为毒品 此外,鸦片在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中国的“鸦片战争”,此后鸦片开始被普遍视为毒品。 1.1.1药物的概念和分类不同国家对一种物质是否被视为药物有不同的决定 从全球来看,虽然在分类上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适用于同一个宽泛的概念——“毒品是指国家依法管制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这可能会使人吸毒成瘾。” 《禁毒法》的概念、医学和自然属性层面的制约,更全面地概述了毒品 首先,毒品被法律认定为受管制的非法毒品 在我国的法律和药品管理制度中,许多文章已经明确界定了药品的概念,并在不断发展中不断完善。 例如,全国人大通过的《禁毒决定》(1990年)、《药品管理法》(1984年)、《麻醉药品管理办法》(1987年)和1997年《刑法》等。,都定义了当时社会环境中药物的概念和类型。 第二,药物在医学上属于药物 毒品在这里分为两类,其中麻醉药品是指从天然植物如大麻、可卡因和海洛因中提取的对人体生理感觉具有高纯度和强刺激作用的药物。 精神药物是指能直接作用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致幻剂和兴奋剂,如甲基苯丙胺、摇头丸、钾粉等。,它能刺激或抑制人类,并持续使用能使人类依赖的人工化学合成。 最后,药物在本质上与药物有关,会使人对药物上瘾。 当人们在早期发现这一特征时,这一特征已经为人所知很久了。然而,人们对它的盲目崇拜导致了它的过度使用,并最终将植物变成了“毒药” ..............................1.2初唐至晚清的鸦片书写在人们完全了解罂粟之前,罂粟以其娇艳的花朵和异国情调的芬芳而受到世人的青睐。罂粟传入中国之前,其功效一直被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发现和利用。 1200年前,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附近的居民偶然发现咀嚼古柯植物的影响,并开始将其用于宗教活动。 “1803年,德国化学家塞尔土尔内从阿片类药物中分离提取了一类生物碱,并命名为”(吗啡) “就在潘多拉魔盒打开的时候,人们开始使用大量提取物。吗啡也已成为人们依赖的主要物质之一,因为它保存了许多已知的鸦片药理特性。 1887年,德国化学家从麻黄属植物中分离出一种活性成分,命名为麻黄碱,后来在其他人的研究实验中合成了苯并吡咯烷酮,这是后来世界著名的安非他明药物。 毒品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不仅加强了商品贸易,而且促进了文明的进步。 罂粟在古希腊、埃及和两河流域等古代文明中都有记载。虽然罂粟进入中国相对较晚,但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迅速。历史学家以书面形式记录了这一历史事件。 1.2.1清朝以前的鸦片书写根据《旧唐书》的传记记录,罂粟及其制品是由大约公元667年(两年的干封)的涪陵(阿拉伯)使者赠送给中国的贡品 由此可以推断,鸦片在中国有1300多年的历史。 迄今为止,我国最早发现的罂粟记录是初唐诗人郭震写的七行“米袋花”。 北宋时期,苏辙住在颍川,从当地农民那里学习罂粟种植。他留下了一首四字诗“种植罂粟”,上面写道,“边境丈夫告诉你罂粟可以储存。” 罂粟和罂粟一样小,小米和小米一样好。 小麦和小麦都种了,小麦和小麦都熟了。 苗坎春菜其实比秋谷好。 把它磨成牛奶,做成佛粥...那么它将有益于口腔和咽喉,调节肺和胃。 “由此可见,北宋人对罂粟的药用价值有了初步的了解。 第二章................“涉毒”文学作品新时期以来2.1 1978年至1990年代的罂粟小说在世界文明的早期历史中,罂粟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一方面,它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另一方面,它也为人类的繁殖和进化提供了帮助。 在梳理罂粟与中国文学关系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罂粟的演变主要取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在文学世界中,罂粟因其与中国历史的特殊关联而一直处于叙述的边缘。 然而,新时期以来,罂粟意象变得越来越多样,对这些意象的描写构成了丰富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因此可以概括为“罂粟小说” 2.1.1在“罂粟小说”系列改革开放之初,人民政府开始着力解决“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一系列历史问题。文艺界最早的工作是“纠正错误”。文艺创作开始走上正轨。以毒品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逐渐出现,其中大部分是以早期的罂粟命名的。 1978年,艾芜创作了第一部以罂粟命名的小说《红色灿烂的罂粟花》(续集之一)《南方之旅》,这是一部开创性的作品,主要讲述了我在云南流浪时遇到母女的故事。 这三个人诚实善良,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由于战争,他们逃到了这个地方,靠种植鸦片烟谋生。他们自给自足的舒适生活让他们的母亲非常满意。然而,当他们的两个女儿达到结婚年龄时,没有人能和她们相提并论。因此,他们想在家里雇一个女婿。因此,我看到了我的母亲,一个受过五四运动洗礼的年轻人。 然而,“我”不能被落下。离开时,小玉的孤独、天真、母亲的善良和盛开的红色罂粟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的罂粟大多以“花”的形式出现,但它没有特别的意义,所以这里不做具体的讨论。 自1979年以来,张康康先后创作出版了《白罂粟》(1979)、《红罂粟》(1983)和《黄罂粟》(1988)三部作品。同一个罂粟意象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罂粟小说”系列,该系列以早期的罂粟命名,并利用罂粟创造了“毒”与“美”的统一意象 这三部作品有不同的叙事焦点,但都集中在人物心理分析上。在对生活的叙述中,他们认真考虑人的存在,折磨大众的灵魂。 《白罂粟》以真实事件为基础,讲述了一个特殊时代的悲剧故事。 老石头是一位老人,在劳改农场服刑后被释放。虽然经过劳动改造后,他恢复了自由,但他仍然受到人们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他无私地把原本打算寄给儿子的钱借给了“我”,以备不时之需,但却被“偿还”并以更多的钱侵吞了。他被“狮子头”抢劫并残忍杀害,但没有人同情他。晚饭后,他被其他人当作笑柄和和谈基金。 《白罂粟》(White Poppy)只出现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但引用的意思很明显,象征着名声不好但本性诚实善良的老老板。 随着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深入................自19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加强了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交流。许多非法分子利用了这种情况,导致1990年代末毒品犯罪的情况更加严重。 一些专家曾指出:“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如果毒品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中国很可能成为最有潜力的毒品传播地。” 因此,毒品犯罪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新时期的毒品犯罪不是一个简单的法律问题,而是一种混合了文化认同、经济利益等因素的行为,具有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 2.2.1社会环境和涉毒文学作品从19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世界格局经历了巨大变化,如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引起人们普遍恐慌。 特别是对于刚刚适应改革开放的中国人来说,许多不确定性会导致对未来的更多困惑。 这一时期的毒品形势更加复杂:传统的毒品走私和贩运网络基本形成,化学合成的新药出现。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人们对“毒品文化”的认识导致了大量毒品犯罪,引发了无休止的社会问题。 毒品犯罪的传播离不开某种文化的“滋养”,这种“滋养”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 与此相关的是亚文化的概念:任何不同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文化都可以被称为亚文化或亚文化或亚文化。 “狭义的‘药物文化’是指与药物相关的群体在药物使用(吸烟和销售)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病态亚文化,它不受主流文化的影响。“毒品文化”的广义涵盖了文化领域毒品问题的所有表现形式 “毒品亚文化广泛存在于各国,其主要内容是夸大毒品功能和追求享乐 在主流文化的掩盖下,新时期的毒品亚文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毒品文化存在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新时期对外来文化的宽容和接受为毒品文化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第二,毒品文化包含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接受娱乐场所的文化,价值观也随之改变。 第三,药物文化包含一种独特的价值取向,即药物文化认同 我国的文化认同主要是指个体价值观被接受的程度和某些文化认同相互认同的程度。 ................第三章新时期以来的“涉毒”影视作品.......343.1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与毒品有关的电影和电视作品.......343.1.1国内毒品相关电影和电视剧..............................343.1.2港台涉毒影视作品...................3第四章新时期“涉毒”文艺案例分析……464.1人生的“红色处方”...................464.1.1丰富的主题含义...................474.1.2合理的叙述安排...................52第四章人生4.1“红方”时期与毒品有关的文艺案例新分析毕淑敏的《红方》是作者的一系列精神救赎作品之一。自出版以来,它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就像一颗轰动一时的炸弹。 这部小说总共有37,6000字,同时很少能看到如此大规模的“解毒”小说 这项工作创造了许多角色。据作者不完全统计,共有32个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有十几个与众不同的形象,如叙述者“我”(沈若愚),以及简方宁、景天星、马蒙、苏秋、庄羽、智媛和三位伟人...在这部专门讨论毒品的著作中,作者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和详细的案例向读者展示了毒品及其背后的世界,反映了人性复杂的一面。 一些评论家指出,有着多年医疗经验的毕淑敏不仅在现实中治疗病人,而且在文坛上也不忘记治愈病人、救人的方法。 基于以上所述,为作者倾注了大量心血的《红方》一书,堪称“涉毒”文学中的“杰作”。 在这项工作之前和之后,有大量的工作显示了毒品问题。同时,还有许多与毒品相关的文学作品,如海南的《鼓手与罂粟》(Drummer and Poppy)和《盒子里的罂粟》(Poppy in the Box)。然而,大多数都是对药物的零星描述。吸毒后的经历被用来展示新时期人们身心的反叛,释放个人激情。 “红色处方”通过真实的采访将每个吸毒者的故事联系起来。作者并不急于展示药物康复成功的喜悦,而是通过无数失败案例引发了深刻的思考,触及了药物背后根深蒂固的人性。 这部作品发表后,许多学者发表了他们对这部作品的看法和评论。 例如,黄杰的《女性烈士的悲剧——论美学价值》(1999)具体分析了简芳宁形象的悲剧和女性主义倾向。杜秀霞《毕淑敏小说中的女性意识论》(2006年)主要从女性意识的出现角度来评论《红方》。丁航的《慈悲的人文情怀——论毕淑敏的小说创作》(2007年)从创作风格及其成因两个方面论述了小说人性终极探索下的慈悲情怀。张六维子的《毕淑敏小说的心理解读》(2012)用心理学探索了《红方》中药物堕落下的意识和潜意识。 本章的目的是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小说在主题和情节建构上的成功之处。 ............................一百多年前,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惨痛的教训。直到今天,毒品问题仍然很复杂。许多人因为毒品而跌入深渊,许多家庭正在破裂。 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毒品与社会的各个方面和深刻的人性问题联系在一起。 新时期以来,涉毒文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的作者和新的作品不断增加,大量涉毒文学的影视改编也随之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作品是为了配合国家禁毒宣传工作而创作的。创建的重点是打击毒品犯罪和治疗吸毒者。这种主旋律作品通常聚焦于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最终通过正义战胜邪恶达到惩治邪恶、促进正义的目的。主题的处理趋于简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新世纪以来,涉毒文学仍然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许多作品都是以主题为导向的,不能表达历史的深度,这是国内大多数文学作品所缺乏的 例如,《欲望的罂粟》主要描述了一个期刊主编在疗养期间的经历,这引发了他对自己最初在《北大荒》中出现罂粟的一系列回忆。 小说的女主人公邓丽娜就像一朵吸引人们想象力的罂粟花。她的美貌和才华引起了休息室里男人的普遍关注。然而,她与“领袖”的密切接触让我感到非常不舒服。 新世纪之交的文化运动异常激烈,但都是为了促进两性之间的“自由”和“平等”。这里仍然采用传统的书写方法。物化后很难将女性与罂粟花相提并论,更违背棉棉等人倡导的女性解放。 其次,随着社会毒品问题越来越严重,国家层面应该更加重视毒品知识的宣传教育,收集新时期毒品相关文献资料发现,除了一些质量参差不齐的小说外,介绍毒品有趣的书籍很少,这与国外丰富的毒品文化书籍形成鲜明对比。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大部分普通文学作品已经成为快速流动的消费品,无法达到学习和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诸如《禁毒百科全书》和《中国共产党禁毒史》等具有很强合理性的词汇,由于难度和僵化,可能会对阅读失去兴趣,导致阅读障碍。 此外,虽然这些作品全面梳理了药物史,但往往是从药物管制的角度来分析的,而药物管制与药物是相反的。 多年的药物管制经验告诉我们,药物滥用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和历史问题。禁毒工作不仅要从源头做起,还要提高人们的斗争意识,形成全民禁毒抗毒的氛围。 摘要:本文作者花了大量心血梳理新时期以来“涉毒”文艺作品的现状和不足,并结合一些代表性作品分析了“涉毒”文艺的现实意义。 但是,在讨论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具体分析过程的细节和概括性不够,涉及的一些具体问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努力。 本文对涉毒文学作品做了大量的基础数据整理工作,并试图做出一些理论上的改进和总结。然而,由于“涉毒”文学问题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目前的工作还是初步的,需要更多有远大理想的人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