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596字硕士毕业论文80年代报告文学的产生与“民族英雄”的创造

38596字硕士毕业论文80年代报告文学的产生与“民族英雄”的创造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596字
论点:报告文学,年代,社会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文学论文,本文利用中国知网、图书馆等平台,对 1980 年代、报告文学、国家英雄、形象研究等关键词有关的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并且查阅大量的资料,搜集和梳理相关的研究文献。

论文正文:

许伦1。报告文学是文学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在战争时期和新时期都表现出相对活跃的状态,在文学中扮演着“轻骑兵”的角色。 尽管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反响有所减弱,但报告文学的质量一直在稳步提高,报告文学作家从未远离现实生活。 20世纪80年代,中国报告文学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表现出相对较好的表现,突破了写作主体的禁区,知识群体进入了作家的写作视野。“全景”报告文学取代了“一个人,一件事”的旧范式,创作了大量视角广阔、包罗万象的作品。语言改变了以往新闻报道的语言,吸收小说、诗歌等文学形式的语言方式表明,80年代的报告文学确实与以往有很大不同,因此目前仍有研究价值。 此外,对报告文学的回顾和研究滞后于创作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尽管近年来对报告文学的研究逐渐增多,甚至报告文学学会成立于1992年,但对报告文学的研究仍然相对薄弱。除了活跃在报告文学前沿的李炳银、丁小源、尹俊生、王晖、范佩松等杰出批评家外,中青年批评家鲜有杰出的研究成果,报告文学批评研究亟待加强。 至于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人物走廊报告文学,虽然有些研究者称这些人物为“英雄”或“新英雄”,并对他们与政治的联系进行了评论,但整体分析不够深入,也没有深入探讨国家创造英雄人物的原因。事实上,这一点的内涵是可以深入探究的,它体现了文学与政治不可分割的联系。 任何时期作家的写作都会受到政治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的报告文学研究离不开当时的政治纲领,因此从政治角度研究文学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范式。 为什么要在80年代的报告文学中记录大量的知识分子、科学家、运动员、改革者和其他形象?这与国家意识形态和时代价值要求密不可分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报告文学热潮与其说是这种风格的轰动,不如说是中国当代文学中特殊文化生态与报告文学相互作用的轰动。事实上,这不是文学本身,而是文学对主流话语——政治话语——霸权的承认和回应。 “[1]1978年刚刚结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经济和政治转型的目标,社会主题也从革命转向了现代化。 然而,现代化的建设和实现需要广泛的人才,因此整个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社会氛围。 随着大量体育赛事的兴起,运动员在操场上的表现也关系到国家的国际地位。在作品中塑造运动员形象无疑是证明中国国力走向繁荣的重要标准。 因此,20世纪80年代的报告文学研究离不开社会与政治的联系。它的繁荣与国家政治的需要密切相关。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分子和各行各业的普通工人。通过创造“英雄形象”来激发人们的活力,他们可以在新时期继续为国家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从而形成全社会的驱动作用,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20世纪80年代中国报告文学发展的特点是作品数量多、题材广,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改革成果、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生态环境保护等。 1988年因作品数量众多而被评论家们称为“报告文学年”,这表明了报告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文学史上的突出地位。 近年来,20世纪80年代的报告文学研究也日益繁荣。 然而,从整体上看,评论家的评论和研究现状并不符合报告文学的繁荣,而是处于滞后状态。 20世纪80年代的报告文学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风格的转变、人物研究、真假讨论、文学性与新闻性的争论、风格的盛衰以及报告文学与新闻、报纸的关系等。 从文体变迁的角度对报告文学研究的评述包括:王晖在《中国报告文学百年文体变迁——论中国报告文学百年文体变迁》一文中,对20世纪30年代以来报告文学文体性质确认的漫长过程进行了历史性阐述。报告文学名称从确立到否定再到重新确立的过程,显示了报告文学在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王建领在《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理论的变迁》中梳理了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末文学风格的发展。其中,他对中国报告文学的名称演变、不同时期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变化进行了文献整理。史料的价值和意义是巨大的。 李悟·李在《论80年代报告文学的演变》中系统地论述了80年代报告文学风格的产生和发展。他将80年代的报告文学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中期和后期,并充分论述了这三个时期的特点和演变。 从真实与虚构的角度对报告文学研究的评述包括:丁小源阐述了报告文学与非小说在报告文学中的联系与区别,回归非小说叙事标准,倡导报告文学尊重客观真实的特征 新世纪以来,占据新闻和思想内容优势的报告文学逐渐衰落。因此,回归非小说的文体标准,建构自己的叙事美学,唤起读者再读的兴趣,是报告文学发展的任务 在《报告文学:作为非小说文体的文学魅力》中,王晖分析了报告文学的本质特征,如“非小说”、“文化批评”和“跨文体”。他还从写作结构、写作语言和突破文体局限等方面分析了报告文学在写作现实生活中的独特魅力。王晖认为,报告文学在新世纪仍有进步的可能。 第一章报告文学的时代变迁和精神取向的转变报告文学自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在不断适应中国的客观形势。它的文体特征在不断变化,精神取向也在不断变化。 写作风格从强调新闻性转变为结合文学性和吸收小说、散文等写作方法。 精神上的转变也从最初对工人、农民和士兵、战争英雄的关注转变为对知识分子和艺术人才的关注。 特定的时代创造了特定的写作风格。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优秀的报告文学自然应运而生。 第一节80年代的历史文化场80年代的历史变迁既包括时代的变迁,也包括文学的变迁。 时代主要是指改革开放的时代环境,以及国家再次繁荣富强的局面。 然而,文学的变化主要是指20世纪80年代初对主体性和人道主义的大讨论,这给文学创作带来了新鲜血液。 1978年的改革开放开启了一个新时代的大门。整个国家都在等待一切被废弃。此时,社会需要科技人才和智力人才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光芒和热情,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因此,他们被树立为改革社会氛围和激发社会活力的典范。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也更加重视国际评价和国际影响。此时,一个重要的评价窗口是国家的体育水平,而金牌的数量已经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 此时,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大量的体育人才被写进作品,并作为标杆,激励一代运动员努力工作。 因此,20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中的“民族英雄”不是由空创作的,而是创作出来的 他们是时代的孩子。国家需要他们,人民也需要他们。 这正是时代的变迁造就了一个特定的“民族英雄” 回顾“民族英雄”的创造,不是从一个维度去评价它,不是去赞扬或批评它,而是去探索这种创造的内在规律。 正如201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伟大的民族工匠》和2016年、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所写的《工匠精神》,他们都在倡导卓越、提高质量、改变浮躁的社会氛围、沉淀社会氛围。 “伟大的民族工匠”中的技术人才都有高超的技艺。 例如,严观安只有初中文凭,但通过不断努力,他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个深海装配工。他对祖国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像他这样的大国工匠值得人们的赞扬。 今天的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只有不断提升自己,我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和今天的社会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民族英雄”和“伟大的乡村工匠”都是典型的基准。 ......第二节从文体变化的角度看报告文学一种文体不能由空产生。它需要出现几个具体的条件。首先,一群作家应该有意识地加入创作团队,积极运用这种风格去创作。第二,一组经典作品可以通过时代的淘洗而出现。他们具有标杆和典范的作用,共同开创了这种新文体的局面,确立了报告文学的早期地位。 此外,文学理论的形成有别于文学文体,不同文体的出现,并能在文学界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报告文学最初被认为是无产阶级站起来战斗的有力武器。经过时代的发展,它仍然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继续着自己的使命。 报告文学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工业化社会。面对世纪末社会的剧变,一些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记者和记者中诞生的作家拿起笔,真实地记录了变革时期的社会特征。 目前,报告文学起源于现代社会的观点已被学术界普遍接受,但对其创始人却没有统一的看法。佐拉、基尔希和其他人都被认为是创始人,因为他们早期的优秀作品。 文学的发展总是与社会生活的发展分不开的,一种新文体的诞生必然与社会变革有很大的联系。 马克·吐温1883年出版的报告文学《密西西比河上》描述了密西西比河上的劳动人民。船夫和水手都是河上无私的奉献者。“为了责任而牺牲生命,坚守岗位”是他们永恒的信条。 在他的作品中,作者也表达了他对剥削阶级和资本主义丑恶面貌的仇恨。 这部作品可以说是美国报告文学的开端。 然后马克思的《法国内战》描述了巴黎公社的起义,肯定了无产阶级的伟大贡献。 1919年,约翰·里德的《震撼世界的十天》描述了俄罗斯十月革命的激烈场面。 然后高尔基的列宁继续写列宁,俄国十月革命的精神领袖 基斯的《危险的文学风格》展示了基斯的报告文学观。报告文学必须真实地报道社会事件,作家必须有独立的个性。 埃德加·斯诺1937年的《红星照耀中国》第一次记录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艰辛和领导人的风采。 然后史沫特莱的《伟大的道路》和海伦·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继续写中国的红色革命道路。 ……第二章“民族英雄”的类型及精神模式的构建........19第一节“民族英雄”的类型分析...19第二节“民族英雄”的精神模范意义...31 1,引领时代潮流........31 2、形成模型模型........33 3、鼓励人才再现第三章80年代报告文学生产的价值解读第一节80年代报告文学的社会效应...................20世纪80年代“英雄情结”报告文学生产活动的日常实践……41 同时,20世纪80年代的“民族英雄”报告文学也对后来文学和作家创作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节80年代报告文学的社会效应“文化大革命后,70年代末开始兴起‘审美热’。人们逐渐开始关注文学艺术的“审美关系”,文学本身的审美特征也逐渐显现出来 ”[1]可以看出,当时的读者有了更高的要求,超越了实用功利的目的,不再仅仅追求意识形态和社会现实,而是向往更高的精神追求 因此,此时,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文学作品在美学上取得了比以往更大的进步。 文学写作不仅包括作家情感的输出,还包括作家与读者之间情感交流和互动的过程。因此,必须强调读者意识。 在文学活动中,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相辅相成。 如果没有作家的作品,那么读者的接受就是空中的城堡;如果没有读者的接受,那么就没有人能够阅读作品来实现基本功能 因此,研究读者接受度是研究整个文学生产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然而,市场对高效率和高速度的需求也将一些文学作品带入了“快餐时代”,粗制滥造的作品取代了优秀的作品,一些实验性的和不成熟的作品层出不穷。 然而,在创作中有一个不变的规律,那就是,如果不深入生活和思考,仅仅听从人们的建议,很难写出真正的经典作品。 报告文学作家通过扎实而艰苦的采访,意识到他们的作品贴近生活,具有文学性,这在艺术性上远远高于某些文学形式。 报告文学作家必须进入生活的大熔炉。夏天的汗水、冬天的寒冷、旅行的匆忙和采访的艰辛总是伴随着他们。 20世纪80年代,变革时代的读者不仅面临着生活中翻天覆地的变化,也面临着对未来命运的困惑。因此,他们渴望及时了解周围的情况,广泛关注社会矛盾。这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报告文学成为他们了解社会的窗口,与现实社会沟通的桥梁,他们热情的欢迎态度也促进了作家的创作。 “报告文学毫不犹豫地追求真实性,给人一种有形的参照感和审美震撼 “[2]人们渴望安慰受伤的心灵,通过更贴近现实生活的方式重塑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一部文学作品是否优秀不能仅仅根据读者的喜好来判断。如果读者喜欢作者写的东西,作者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就会完全丧失。 读者的偏好和作者的合理指导是分不开的。只有真正能让读者喜欢阅读并具有社会价值的作品才是优秀的作品。 读者通过阅读作品了解社会,同时获得审美享受,从而实现与外界的良性互动。 任何作家写作的目的不仅是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而且是寻求一种交流,甚至一种精神上的一致。读者对作者的反馈非常重要,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作者本人也是隐含的读者。 一个负责任的作家非常重视隐含读者的审美水平和阅读需求,并预测他们,沿着他们的发展道路,同时把他们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然而,当任何一个读者阅读一部作品时,他的思维不会像一张白纸,而是将自己的实践经验转化为阅读经验,从而为自己形成一个独特的欣赏框架。 读者的文学接受程度会受到教育、生活环境和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影响。 《民族英雄》的报告文学之所以具有“响应每一个召唤”的效果,是因为它在文学和生活中引起了大量读者的共鸣。作品描写了公众崇拜的人,写下了公众的思想,提出了公众的意见,从而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哥德巴赫猜想轰动一时,因为它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从小的艰苦生活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底层地位。他对数学的执着和热情有很强的吸引力,任何行业都需要这种精神。 这种材料可以使作品产生广泛的影响,观众读者大大增加 ……得出80年代“民族英雄”报告文学的开放意义是巨大的。它弘扬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主旋律。恐怕它参与政治的力量无法与其他文学风格相提并论,这也是我选题的逻辑支点。 立足现实,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繁荣,此时的报告文学创作已经超越了文学领域,成为精神世界的象征。 20世纪80年代报告文学的流行并不在于它及时报道社会趣闻轶事,这是新闻的任务,而在于它表现了时代巨变中的心理和精神变化,从而以独特的方式鼓舞了人们的觉醒。 普通人是社会的大多数。当谈到新时代社会的繁荣和进步时,平民百姓实际上是目标。 描写普通人物的报告文学不仅能赢得生命和读者,还能激发读者的亲切感,鼓舞整个民族的士气。 福克纳曾经说过:“诗人和作家的天职是帮助人类不朽,方法是改善他们的心灵,激发他们的勇气、荣誉、希望、尊严、同情、同情和牺牲,这些曾经是人类的荣耀。” ”[1]虽然新时期初的报告文学影响很大,有着众多的著名文章和一定程度的批判意识,但传统思维仍然存在,对极左的根源分析仍然模糊不清。 因此,认识到它在翻开新篇章中的重要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但它的不足也不容忽视。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报告文学的理性色彩更加突出。洪佳的《希望之路》和黄川辉的《希望工程纪录片》都是20世纪90年代的优秀作品。 扶贫、环境保护和反腐败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三大问题。 报告文学作家从关注社会热点转向更加关注社会发展,作品越来越重。 报告文学理论的研究处于衰退状态,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没有显著进展。 报告文学作家不仅关注新时期初期知识分子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到了20世纪90年代,知识分子的题材并没有消失。李明升的《中国863》和王宏佳的《最初迹象》继续写知识分子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技术支持。知识经济可以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总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乃至进入21世纪后的报告文学数量仍然可观,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优秀作品仍时有出现。 中的引用……(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