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7524字硕士毕业论文参与式扶贫:地方政府扶贫行政研究的难点与对策

27524字硕士毕业论文参与式扶贫:地方政府扶贫行政研究的难点与对策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7524字
论点:扶贫,农民,贫困
论文概述:

本文是行政管理论文,本文运用田野调查法和对具体扶贫案例的实证分析,发现当前项目扶贫中的突出问题表现在:政府方面,基层行政人员受以 GDP 为导向的政绩观的影响,忽视农民需求。

论文正文: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中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前中国政府对反贫困和农村发展的重视也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反贫困的学术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在理论意义上,通过梳理以往扶贫研究成果,找出可能存在的不足,从救济扶贫到发展扶贫,从政府主导扶贫到引入社会力量到市场化扶贫,从对口帮扶到精准扶贫。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扶贫的主体和方式也在不同时期发生变化。 在现有的研究中,关于扶贫主体的理论讨论大多是政府、社会组织或市场的主体,而很少有人以贫困目标农民自身为主体进行讨论。 具体内容包括:在扶贫项目实施中,在村民自治意识和能力提高、基层自治组织发展、基层民主制度初步建立的条件下,通过农民的参与打破了传统的行政区划结构限制,通过角色转换改善和提升了当前扶贫项目的运行过程。 充分调动农民自身的发展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探索当前扶贫项目的完善路径。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在实际扶贫模式中,无论是救济还是精确扶贫,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其实施都是将农民视为被动对象,很少考虑其实际需求 农民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根据实际需要申请项目更为可行和实用。实际上,独立申请项目的方式甚至激发了农民挖掘自身潜力的热情。这是实现“授鱼不如授鱼”的可行方法。 当穷人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时,农民自己摆脱贫困的意愿就会促使他们积极寻找脱贫致富的途径,这样农民自己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向政府和社会组织申请资源项目。此时,政府和社会力量只需要为农民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技术和设备。 为了探索项目扶贫微操作的新模式 本文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农民自身成为扶贫对象和扶贫主体的可行性。 ..............................1.2相关研究综述1.2.1中国农村扶贫相关研究中对贫困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深化的过程,从最初将贫困归因于贫困本身,到认识到贫困是由全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等各种因素造成的。 与之相对应的是反贫困理论和措施的不断调整和发展过程。 从政府最早实施的纯商品和服务救济到帮助贫困群体提高自我能力实现自我发展 中国政府扶贫工作经历了“单一扶贫、救济扶贫”、“区域扶贫、救济扶贫”、“国民经济发展扶贫”、“参与式综合发展扶贫”、“多元化可持续发展扶贫”等多个扶贫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中国政府的扶贫主要是基于简单的经济救济措施:遵循一条简单的直线思路——“缺什么,给什么”,非常有效。 (2)救济型扶贫具有明显的单一性和分散性,是一种道德慈善的“输血”救济行为 (3)这种扶贫模式使穷人处于被动地位。穷人的生产和劳动热情不能得到有效的激发和调动。相反,这可能会使穷人养成懒惰的依赖心理。 这种简单的“给穷人一条鱼”的政府扶贫方法并没有将扶贫与提高穷人的自我发展能力结合起来。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扶贫资金不仅可以用于对穷人的简单援助,还需要加强穷人的经济自立能力。否则,这个反贫困计划可以说是不成功的。 (4)一个可能的后果是,穷人认为这种减贫是他们生存的简单收入来源,而不是从事农业生产和社会生产活动。 项目扶贫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扶贫措施之一,已经受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成为全国主要的扶贫措施之一。一方面,项目扶贫确实有明显的扶贫效果,同时也面临着相关的制度困难和组织问题。 在当前项目扶贫工作过程中,突出的表现是项目主体作用的倒置和扶贫目标与最终结果的偏离。 ................2反贫困的两种理性冲突2.1道德经济理论斯科特指出,农民的行动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他提出农民生产活动的原则更符合“生存伦理”和“安全第一”的道德经济原则 也就是说,农民生产活动的原则是以满足生存需要和规避风险为主要内容 在农民的社会经济实践和日常交易中,生存伦理原则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安全第一”的原则是指农民为了获得高回报而宁愿冒险,而不是冒险,即使后者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相比之下,他们可以在不冒险的情况下维持自己的生活状态,并可以获得更高的回报,但同时需要冒一定的风险。 这是农民赖以生存的道德和经济理念。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个问题应该从农民的立场和观点来考虑。当地方政府通常看到地方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问题时,农民往往看到他们生活状况的变化和他们必须为此承担的未知风险。因此,他们往往对政府的扶贫项目和工作漠不关心。 为了在扶贫工作和项目推进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地方政府需要充分认识农民道德经济遵循的价值原则。 但是,如果忽视农民视角下的相关理论问题,那么当政府推进扶贫工作时,农民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消极不协调甚至冷漠的态度。 2.1.1面向生存的行为逻辑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对农民来说,只有融入现代化的发展趋势,才能获得自身的长期发展。 然而,当前的现实是农民参与现代化进程的动力不足,这与新中国成立之初优先发展重工业等一系列国家政策有关。 一是计划经济下的统一购销。国家实际上统一管理和分配农产品,使农民失去了处置自己劳动成果的自主权,无法获得相应的利益。 二是户籍制度的限制,即全国人口人为地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这限制了人口的自由流动,并根据这一标准为非农业人口提供了相应的生活和福利保障,进一步加深了社会不平等 第三,社会公共服务中的城乡分割制度进一步扩大了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公共服务中的城乡待遇。 为了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政府采取了先促进城镇发展的政策。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国家出台了一些不利于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的政策和制度限制,导致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分化。 这种结构下的各种体制措施剥夺了农民最初的农业生产积累。限制农民向其他社会阶层的自由流动导致了农民思想的固化以及他们对新事物的更多排斥和恐惧。同时,由于城乡社会待遇的差异,农民的贫困程度将进一步加深,社会不平等将加剧。也是因为农民必须承担相应的教育、医疗和养老费用,这使得他们对社会的进步更加漠不关心。因为他们的生活条件没有多大改善,这将使他们保持一种道德和经济心理,也就是说,对生活条件的任何影响将首先使农民考虑它是否会对他们的生活条件构成威胁。 面对现代化,受各种社会制度惯性影响的农民更害怕而不是想融入其中,因为他们受到自身理解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并且没有分享现代化进程中的许多成就,这使得农民缺乏参与现代化进程的最基本的动力和动力。 这是现代化进程中农民生存行为逻辑的体现。 ................................2.2理性小农理论波普金指出,农民的生产活动符合古典经济理论中“理性人”的假设,并提出了“理性小农”的概念 他指出,农民的生产活动也受到投资收入和风险平衡等因素的影响。 理性小农指出,在进行社会经济交流、从事农业生产、分配农业生产资源和参与农民集体行动时,农民也是理性的个体。他们还把成本和收益作为行动原则,努力使个人和家庭的福利最大化。 小农的理性行为表现在他们会为个人利益和自己小家庭的福利采取理性行动,而不是为农民群体的利益或道德观念付出行动。 小农遵循最低成本投入和最大利润的市场经济原则。 因此,无论是在市场活动中还是在政治参与中,农民也是理性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做出决策。 2.2.1传统农业理念下的农民理性舒尔茨指出,传统农民是典型的“理性小农”。个体农民从事农业生产,配置资源,投入生产要素时,遵循市场经济理性原则。他们组织农业生产、开展农业活动、最终实现生产要素有效利用的行为是理性选择的结果。 正如他在书中所说,农民在利用他们积累的传统经验和知识分配现有生产资源和生产工具时非常理性,因为这种观点认为小农“首先是企业家和商人”。 小农担心知识进步给生产要素带来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理性的小农只能拒绝使用新的生产要素,这就是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的原因。 由此可见,传统农业停滞落后的根源在于生产要素价格高、资本回报率低。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本措施在于为农民提供新的生产要素和投资人力资本。 然而,当现代化进程遇到传统农业理念下的理性农民时,现代化对农民的影响相对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传统理性 由于受教育水平和教育水平的限制,他们对现代化带来的生活方式变化持谨慎态度。此外,农民分享现代化成果的渠道很少。他们本身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边缘群体。受益于现代化的直接群体是那些与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关的群体。 在意识形态方面,一些现代化的概念正在渗透到农村地区,但农民是相对保守和和平的群体。只有现代化的提高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有益的影响,并产生现实的效果,农民才会接受现代化。然而,农民更难主动参与现代化进程,接受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些观念。 这是因为现有的社会分配制度允许农民以相对较少的方式分享现代化的成果,而作为一个以维持现状为主要目标的农民群体,他们不会在没有真正利益驱动的情况下主动参与。 由此可见,只有消解传统农业理念下农民的内在理性,贫困农民才能充分融入现代化进程 ................3贵州省Q县Y村扶贫项目分析...................203.1贵州省Q县Y村扶贫项目实施过程分析................................203 . 1 . 1Y村扶贫项目预期目标……......203.1.2扶贫项目实施过程及实际效果……214参与式扶贫:扶贫资源供需困境的解决机制............................304.1建立农民参与机制...................304.1.1建立和完善基层村民自治机制..............................304.1.2通过组织培训提高农民的人文素质..............................325结论..............................404参与式扶贫:扶贫资源供需困境的解决机制 以参与式扶贫为解决方案,强调农民、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特别是农民既是扶贫的参与者又是扶贫对象的双重身份。 解决政府与农民之间的理性冲突,协调资源供给与农民需求的对接,是现实可行的。 传统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的单一治理,这与政府的“经济人”地位是一致的。它强调政府主导,忽视农民需求,导致资源供需的合理冲突和错位。 多元治理理论以民主、协商和多元合作为主要内容。参与式扶贫体现了多元治理的理论内涵,强调农民参与扶贫是一个重要课题。 它反映了治理理论从一元论到多元论的发展趋势,以及从过去的政府到现在的农民参与扶贫的发展过程。 但是,当前的社会现实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民作为扶贫和社会治理的主要参与者的相关机制主要体现在农民积极参与意识薄弱、基层自治组织发展水平低、基层民主发展水平需要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水平相对较低、政府对多种治理主体接受程度低。 因此,建立农民参与机制应在克服上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以探索解决政府资源供给与农民需求脱节的机制。 ..............................5结论参与式扶贫的角色转换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层政府的角色转换,使其从扶贫资源的领导者和执行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农民人力资本水平提高,脱贫的主观意愿增强。引入参与机制能够调动社会力量,使减贫成为一个社会共识问题。在克服相关限制的条件下,角色转换机制可以促进以农民为主体、基层政府为辅助群体的反贫困路径的形成。 与此同时,新的扶贫机制仍然面临相关的体制障碍,包括基层行政人员的绩效考核标准。基层官员对以国内生产总值为目标的发展道路和其他因素的依赖 在提高农民资本水平、建立农村自治组织和提高农民自治意识的条件下,为实现扶贫项目角色转变提供了组织基础和制度条件。 农民参与扶贫项目运作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层政府角色从项目资源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向服务提供者的转变。 农民人力资本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思想意识和市场观念初步确立,脱贫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 参与机制的引入使社会力量能够动员和参与,政府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从各个方面调动资源,这有利于形成扶贫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的理念。 正如舒尔茨所说,增加农业产量的最关键因素是由农民的能力决定的。 农民人力资本的提高不仅带来了农业产量的提高和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带来了全社会绝对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贫富差距的缩小。 农民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达到了“以鱼代鱼”的效果 在提高农民人力资本水平的条件下,他们不再是贫困面前无助的被动接受者。农民依靠自身能力和村级互助组织,在农业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方面拥有人力资本和组织支持。 渴望发展的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激发和调动。基层民主意识增强,主人翁意识觉醒,整个农村社会生活条件全面改善。 由此可见,农民人力资本的提升和基层民主的发展已经超出了角色转换机制的预期目标,对我国农村发展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有益影响。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