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8475字硕士毕业论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38475字硕士毕业论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8475字
论点: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论文概述:

本文是教育论文,本文提出了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可行性路径,即: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合理拓展和优化相关教育资源,建立健全教育的长效机制,注重结合多方面教育力量

论文正文:

介绍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研究目的
目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一个快速的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发生了明显变化,自我意识增强,更加注重个人需求。这使得以理论灌输为重点的主导教育方法难以独立应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不断变化的要求。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与时俱进”[1。因此,如何根据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势的变化,科学拓展路径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的重要手段,有着不同于显性教育的独特方式和功能。它能不断发挥“准教育”的作用,默默地、一丝不苟地滋润事物,有利于有效提高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我国以往的德育经验中,我们一直重视显性教育方法,其教育功能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学者对此进行了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讨论。但同时,也反映了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二者的不协调发展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功能。因此,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势在必行。只有使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系统和全面,才能更好地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综上所述,为了适应教育环境的深刻变化,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科学合理地拓宽教育路径势在必行。因此,本文从教育的内涵和作用机制入手,总结了教育的效果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环境,探索完善教育的可行路径,以期为解决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做出微薄的贡献。
……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大多涉及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但也包含政治和思想内容,我们可以平等对待。国外的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隐性课程研究、隐性教育概念研究和隐性教育实践研究,其中以下几点较为集中:(1)隐性课程研究。美国学者杜威第一个提出了“同时学习”的概念,即学生在学习特定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所学内容和学习本身的感情和兴趣。基于这一思想,他的学生罗伯特·科赫在《教育方法原则》中提出了“伴随学习”的概念。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1968年的著作《班级生活》(Class Life)中提出了“隐性课程”的概念。他认为构成阶级巩固的三个要素是:群体、赞扬和权利。他指出,“在富裕的阶级生活中,奖励和权利一起工作”[3。(2)隐性教育概念研究。勒本的“隐性课程”、马丁的“无声课程”、凯利的“隐性课程”等理论都对隐性教育的概念有所启示。同时,其他学科也为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考。例如,美国学者科尔伯格主张“拒绝道德教育”。他认为道德教育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是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思维。其他教育家也提出了人的可塑性的观点,认为个人行为有其独特的行为。因此,教育中应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变化,这是传统德育模式的重要转变。(3)隐性教育实践研究。隐性教育的功能引起了西方教育家的关注,并逐渐将理论研究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美国教育家托马斯讨论了“如何在学校教授尊重和责任”。美国、日本等国重视社会活动与道德教育的协调。同时,与隐性教育实践相关的内容可以在公民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等内容中找到。20世纪中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将隐性课程理论引入道德教育体系,注重让学生无意识地完成政治社会化。综上所述,西方发达国家早就研究了隐性课程,开展了隐性教育实践。通过总结国外道德教育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它更注重隐性教育情境的创设,具有教育方法的渗透性和隐蔽性,对改进我国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相关理论的解释
2.1相关概念
2.1.1隐性教育的含义
作为隐性课程的上位概念,教育概念应运而生。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显性教育而言存在的一种教育方式。它不同于显性教育的正式课堂教育形式,也不表现出强烈的教育意图。隐性教育淡化教育形式,注重教育的潜在影响。与我国传统的强调理论灌输的学校道德教育不同,国外道德教育更加注重隐性教育的功能,按照隐性教育的理念开展教育活动。随着德育的不断发展,隐性教育在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中逐渐受到重视,许多教育者已经意识到它在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隐性教育是教育者根据隐性教育规律进行的一种巧妙设计的教育形式。在最自然的状态下,通过有形或无形的媒介载体和教育元素,通过“无话教学”的方式,受教育者可以在间接体验中进行自我感知、自我分析、自我学习和自我调节,获得有利于个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体验。因此,隐性教育是通过淡化教育对象的角色意识,遵循一定的教育内容和规律,采用间接或隐性媒介,对教育对象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
2.1.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意义的定义作为这一课题的研究基石,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讨论。然而,由于研究视角的不同,意义的定义也有所不同,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一方面,它反映在概念的表达上。现有研究中存在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隐性教育法”等多种表述。这个概念有不同的表达方式。然而,经过科学研究和不断讨论,更多的学者倾向于使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表达方式,认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清晰简洁地充分表达上述概念的含义。因此,本文也采用了这一概念。另一方面,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首先,从隐性资源的角度出发,强调开发利用资源,实现教育目标;二是从实践的角度来探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独特的实践模式。三是从教育方法的角度进行分析。基于这一观点,有大量的研究者认为它是一种从属于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法的教育方法。四是从教育主客体关系的角度来界定,强调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弱化或直接隐藏自己的身份,以非教育者的角色出现在受教育者面前,建立新的关系,在一个看似非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接受教育。
.........
2.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2.2.1教育目的的延迟
潜伏是指“在日常生活中隐藏教育的目的,使受教育者无意识地接受教育”[18。一方面,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是隐藏的。与显性教育不同,教育的目的、内容和过程并不直接揭示意图。它们通常隐藏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如校风、校训、社区活动等。所有教育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隐藏的特征来规划和实施的。另一方面,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固定和单一,这清楚地表明了教育意图,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恰恰相反。它的大多数教育形式是将教学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以外的载体中,使受教育者无意识地接受和内化教育信息,并将其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教育遵循“包容而不露”和“藏而不失”的理念,以微妙的教育形式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的成长和成功。
2.2.2教育方法的渗透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他者”的蕴涵、模式和认同来开展教育活动。课堂教学不是它的主要教育方法。它注重将教育内容渗透到相关的实践活动中,以情感、情感和情感教育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主要基于强调内容的渗透,注重不暴露教育意图,不破坏其他教育活动,努力渗透到所有教育过程中。这就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制定周密的计划和安排,将教育内容巧妙地融入各种活动中,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使大学生能够随时接收教育信息和内容,进一步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
3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机制……12
3.1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12
3.1.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客观要求……12
3.1.2适应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现实需要……12
3.1.3适应不断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要求......13
3.1.4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迫切需要……13
3.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机制……14
4.我国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分析17
4.1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17
4.2当前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18
5.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路径22
5.1树立科学先进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225
5.2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合理拓展与优化23
5.3建立和完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26
5.4注重各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力量的结合,形成教育合力……29
5.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路径
教育环境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这就要求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把握时代特征,不断用以往的实践经验寻求理论上的新突破,进一步完善自身建设,以保证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因此,为了有效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应从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合理优化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教育机制、增强教育协同性等方面探索可行路径的构建。
5.1树立科学先进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教育哲学对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教育的水平和效果。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适时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对象是人,这表明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实现人的教育。在隐性教育实践中,是以学生为基础,以大学生的成长和成功为立足点,把握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走向和个体差异,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尽可能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思想需求和追求人生价值的强烈愿望。教育者应改变原有固化的传统教育观念,尊重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人格追求,改变教育者在原有教育模式中占据权威主导地位,而大学生仅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现象。他们应该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符合大学生的特点,真正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实际需要,增强他们的教育意识,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和精神关怀,使他们获得愉快的接受教育的体验,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实效。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教育实践过程,不能单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或辅导员来进行,而应该在全校范围内贯彻“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全体人员,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管理者和所有从事教学和后勤工作的工作者,都应认识到自己的育人责任,并通过工作环境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开展相应的教育实践活动。教师在讲授自己所承担的专业课程时,应注意课程中隐藏的教育资源,并潜移默化地开展教育活动。辅导员在完成自己的工作时,应关注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关注个体差异。管理者应重视管理工作中的方式方法,把握隐性教育的总体目标,重视隐性教育信息在管理过程中的传递。后勤服务人员应依靠自身的工作性质和专业素质为大学生创造一个隐性的教育生活环境。高校只有认识到隐性教育的充分性、全面性和全过程性,才能保证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连续性。
........
结论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其特殊的教育特点和功能,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已经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在研究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根据方法总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特点,本研究是本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进行的。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客观教育环境的时代性和特殊性,提出了相应的可行路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实践。虽然本文对其内涵、特征、功能和作用机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改进方法,但仍有一定的创新性。遗憾的是,由于理论水平和数据拥有的主客观限制,本文写作过程中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分析和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相应的实证分析,存在诸多不足。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够在吸引更多的学者关注这一课题方面发挥作用,从而促进其长期发展。同时,我将在今后的研究中继续探索和研究本课题的相关内容,以完善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