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9542字硕士毕业论文韩少功的小说创作与湘西民间文学文化

29542字硕士毕业论文韩少功的小说创作与湘西民间文学文化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9542字
论点:湘西,民间,小说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文学毕业论文,笔者将从韩少功选择湘西民间文化缘由和湘西民间文化对其文学创作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他书写湘西民间文化的意义这些方面来整理和研究他的小说创作。

论文正文:

第一章是韩少功创作湘西民俗文化的原因。第一部分是“在焦虑中寻找根源”。20世纪80年代,在经历了中国文坛的巨大创伤后,随着社会的变迁,文学创作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现象。 在此期间,知识分子的政治和社会地位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在困惑中不断摸索,但在创作中仍有明显的焦虑和不安,他们在焦虑中寻找出路。 当时,由于知识分子的焦虑和无助,整个文艺界都笼罩在世纪末的悲哀之中。 韩少功主张“寻根”,是因为本世纪末的悲哀和当时文坛上文学意识形态和审美形态的双重“根流失”。 当代评论家吴亮(Wu Liang)说:“韩少功这一时期的小说可以说在当代是独一无二的。他的价值不需要等待未来的批准。” “21世纪初,韩少功用他的小说表达了当代文坛的意识形态困境。 这一时期,韩少功敏锐地将目光转向山林中的湘西民俗文化,开始在湘西民俗文化的基础上寻找精神和创作的根源。 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往往对他们的文学创作有很大影响。 上个世纪的十年随着在全国引起轰动的历史事件而结束。 在此期间,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巨大的痛苦。当时,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生活也深受影响。 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讨论和意识形态争论一直是中国人关注的焦点。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知识分子应该怎么说,说什么,已经成为他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使知识分子失去了他们所依赖的社会保障,决定了他们的地位并找到了出路,这已成为他们精神活动的焦点。 “1)在这种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知识分子开始反思 上世纪80年代是文学界的解冻时期。 在这个解冻时期,作家们积极探索和创造 改革开放后,中国知识分子把目光转向了西方文学。 韩少功对当时的文坛做了详细的分析。“对外开放和吸收后,光靠模仿和移动是不可能与世界交流的。复制品总是不如原件。” 吃牛肉和猪肉,不要变成牛和猪,也不要变成人。 (2)在当时向西方学习的氛围中,国内大多数文学创作都渴望成功,疯狂地模仿西方文学,有些甚至走上了不伦不类的极端。 韩少功非常担心这种现象,因为他深刻地意识到了它的缺点。 这是中国文学自近代以来的一个缺点,所以他主张中国文学的发展应该找到自己的根源。 第二节..............................其深厚的民间人文关怀始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交叉的“岳兰”、“蓝天翱翔”、“朝西望草堂”、“谷雨茶”,始于90年代和90年代以来“寻根”热潮中的“爸爸和爸爸”、“蓝盖”、“回家”、“雷灾”和“诱惑”,继而是“马桥字典”、“山南水北”、“提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改变的是他的思维角度和风格。没有改变的是小说中描述的地方——汨罗、湘楚、八井洞和马桥。这些都指向了作者青年时代被焚烧的地方,湘西以其独特的方言和方言、奇特的文字和奇特的风俗。 尽管韩少功的知青时代已经过去,但他对湘西民间的深切关怀始终存在,并在他的小说中得到反映和体现。 正是因为对湘西这片土地的熟悉和深厚感情,韩少功在沉默了一段时间后写下了《马桥词典》,实现了为这个地方写词典的愿望。 虽然小说中的“马桥弓”是一个虚构的地名,但它的原型仍然是湖南汨罗。它是一个远离古代政治中心的遥远目标,是楚大夫屈原的流放地,也是韩少功当年下乡的地方。 韩少功选择了这样一个偏僻的小地方,用这里的术语来描述马桥的风俗。他的意图远不止是为马桥的枫树立传记,而是用这里的术语来展示当地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岳兰时代的韩少功主要在政治上为湘西民间发声。第三个幼崽的时代主要是为了重建民族文化 在《马桥词典》中,韩少功开始立足湘西民间地方标准,赋予作品中湘西民间文化独特的文化属性和独立地位。他致力于创作不同于这里主流文化的特征。 可以说,韩少功是通过加强和完善湘西民俗文化来传递其审美理想的。他还试图将湘西民间新鲜自然的文化活力注入主流文化,从而在规范统一中治愈主流文化形成的贫困和僵化,实现建设新的民族精神气质的愿望。 上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通俗文学的迅速崛起,文学在社会文化中已经退居边缘。失去影响力后,文学不再受到人们的重视。 这时,韩少功写了《马桥词典》,虽然也描写了湘西民间的地域和人员,但与他写《岳兰》、《爸爸和爸爸》时的立场明显不同。尽管《马桥词典》中的湘西民间地域叙事仍需在民族文化的框架内进行,但在写作中,他尽可能远离主流文化的宏大叙事。 ..............................第二章韩少功的湘西民间文化书写韩少功小说第一节中的湘西民间人物在韩少功小说中很难看到不屈不挠的全能英雄,也很难看到十恶不赦的恶棍。他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只是农村和民间的小人物。 他作品中的人物大多来自湘西民间,也来自他在湘西民间看到和听到的人物。 其中,韩少功小说中频繁出现的湘西民间人物有三种类型:湘西民间女巫、教母、湘西民间底层工作者以及湘西民间女性。 首先,韩少功小说中的湘西民间女巫和教母是依附于先秦时期湘西苗族女巫的。在他们看来,女巫是不朽的,或者是能够复活死者的神人。 在湘西民间,当人们生病时,他们会邀请女巫来治疗他们的疾病。崇拜上帝的习俗由此而来。 女巫们拥有的这种神奇的治愈和治愈技能使他得以留在漫长的历史中。此外,在湘西,特别是苗寨,他们的生活环境极其恶劣,他们经常在进入荒地之间缺乏医疗和药物,所以他们不得不求助于女巫。 此外,湘西深山苗族村寨生产力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此外,他们既熟悉又不熟悉他们居住的地方,既近又远。 他们无法对天地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神与鬼之间的联系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因此,“在艰难的生存斗争中,他们有一个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导师,也就是巫师。” ①他们把一切无法解释的现象问天地,在湘西民间可以与天地对话的是巫师、女巫等神秘人物,而这种人物在湘西民间有很大的威望 目前,巫术仍然在湘西苗族村寨盛行。它也被记录在埃米尔·杜尔凯姆在法国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他们要么默默祈祷,请求上帝消除灾难。或者烧香纸,祈求上帝保佑;或者用猪头、牛头和羊头祭祀酒和肉,祈雨和崇拜山神。 (2)在湘西民间,女巫扮演着祈福、占卜、消灾、解难的角色。 这些巫术活动的传承主要取决于女巫和女神等职业。 沈从文的小说甚至给湘西的民间女巫和女神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湘西原始宗教活动中,女巫是人、神、鬼之间的联系。他们不同于西方文学叙事中象征邪恶和灾难的女巫。 这里的女巫通过崇拜、咒语、舞蹈、歌唱和其他方式与神和鬼魂交流。他们向鬼神传达人们对祝福和救灾的愿望,并祈求鬼神的力量帮助人们战胜和消除灾害,并给予好运。 可以说,女巫是湘西民间神灵的代言人和最高精神领袖。 如同沈从文的小说一样,女巫也可以在韩少功的湘西民间文化叙事中看到。 女巫是湘西民俗文化中最具特色的象征。同时,它也是民族历史的见证人、领导者和叙述者,承载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意义。 韩少功小说第二节民俗与文学................................ 在韩少功的小说中,对湘西民俗和文学艺术的描写不仅让外人眼花缭乱,惊叹不已,而且丰富了读者对湘西民俗的感性认识。他还深入揭示了这些风俗、歌谣、故事和其他民间文化背后的形成原因。 一、韩少功小说中的湘西民俗 “放锅”是《马桥词典》中的一个词条。它指的是“婚姻”,也是湘西人举行婚礼的重要仪式。 在这里,新娘在新郎的官方家庭的炉子上放了一个新的平底锅,并做了一顿饭,这意味着她是家庭的一员。 湘西民间有“盘”的几种用法 湘西人的血缘关系很少,这通常意味着兄弟姐妹使用“同一个锅”。他们称他们的前妻为“前锅的妻子”,第二个妻子或填满房间的妻子为“后锅的妻子” 这些用法大多与湘西以前的经济状况有关。 湘西地处偏远,老百姓普遍收入来源少,生活贫困。 在他们看来,不饿就够了 在湘西人的观念中,“吃”比任何东西都更真实、更重要。 在湘西,人们已经习惯了将许多事情与“吃”联系起来 作为一种烹饪工具,“锅”自然与“吃”密切相关,所以上面所说的“锅”的用法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 韩少功在《马桥词典》中写下了这个习俗:当一个女人结婚时,婚礼上有一个最重要的仪式,那就是新娘在丈夫家的炉子上放一个新锅。 在她丈夫家煮一锅米饭意味着她已经是这个家庭的一员了。 这就是“放火烧锅”和婚姻的含义 烹饪通常在冬天进行,不仅是为了避免忙碌的农活,也是为了秋收后有收入可花。 那里的人告诉我,只有在冬天,新娘才能试着穿上更多的棉袄,以防止来世在婚礼上用手和脚。 这是更重要的原因之一。 马桥人没有同胞、亲族和亲族的说法。 兄弟们,他们被称为“同一个锅里的兄弟” 如果一个男人再拿一次,他会叫他的前妻“前锅的妻子”和后锅的妻子” 从这些称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对血缘关系的重视远远少于对锅的重视,也就是说,少于对饮食的重视。 (1)..............................第三章湘西民俗文化对韩少功小说创作的影响................................第一节动画自然观................................第二节非理性巫术思维..............................第四章湘西民俗文化写作在韩少功小说中的意义..............................民俗文化写作的意义第一节沈从文写的《湘西民俗与人性的观察》湘西环境优美祥和。淳朴纯洁的民俗是一种美丽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违背人性。 韩少功笔下的湘西民间也保留了城市文明所失去的健康、淳朴、美丽的自然和人文。 韩少功的小说充分传达了他对湘西民间生物的敏感和热爱。 在他的小说中,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也是他所渴望的。 在《马桥词典》中,韩少功对马桥动植物的词条有三毛、洪老板、军头蚊子、黄皮、枫鬼等 在他看来,世界上所有的东西生来都是平等的。花、鸟、鱼、昆虫、植物和动物都有和人类一样的智慧和灵性。 有时,动物和植物在自然的生态和谐中扮演着比人类更重要的角色。他们离地球很近,深刻理解自然的真正含义。人们日夜与动物和植物生活在一起,融入大自然。 在韩少功的马桥和湘西民间,一切生命都有意志。 例如,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肯”一词仅用于表示人们的许可和愿望,但在马桥和湘西民间,牛愿意耕田,刀愿意砍柴,船愿意行走,天空不愿意下雨——万物都有生命和意志。 此外,马桥人相信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有感情和思想:如果你骂几次犁头,它们可以在地里走得很快;吸了几口酒后,用来切割木材的切纸机在切割木材时变得锋利多了。 在马桥,土地是“公有土地”,而土地是“母土地”。因此,马桥有不成文的规定。女人必须在地上播种,男人必须在地里播种。 在马桥,一头名叫\"洪老板\"的老牛在泥水中累得半死,死时肺部布满血丝。然而,马桥人非常满意。他们觉得一切都是公平合理的,因为他们认为这头牛是邪恶地主的转世。上帝让他变成了一头牛,拉着犁,拉着耙子,犁着田,拿着鞭子来偿还上一代人欠下的邪恶债务。 黄之凶猛的公牛“三毛”只听到主人“偷偷溜走”的叫声。《耕地》是一本打开的书,它是如此完美,以至于人们感慨万千,但却常常无法控制他的牛脾气而陷入灾难。 当三毛第一次遇到麻烦时,黄之拼命救了它,并发誓如果三毛伤害了另一个人,他会亲手杀死它。 当三毛犯下另一个错误时,黄之不情愿地杀了三毛。在他去世之前,三毛和黄之深受感动 “如果你说了什么,你必须去做”。①、三毛似乎知道马桥人的正直 ................................本文整理分析了韩少功小说创作与湘西民俗文化的关系。从20世纪80年代的“寻根”倡导开始,韩少功走上了民族文化回归的道路,选择了从湘西民间文化中汲取新的文艺思想资源。韩少功在当时混乱不确定的文学生态环境中成功地找到了新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精神。 韩少功通过挖掘湘西民俗文化的精髓,不仅关注湘西民俗文化,而且关注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状况。他也渴望通过湘西民俗文化的回归找到自己民族的文学表达,从而消除表达的焦虑。 韩少功是一位极具批判精神的作家。他吸收了沈从文和鲁迅的两种精神资源。启蒙意识始终存在于他的作品中。 在两个世纪的交汇处,作家在世纪末不可避免地会有一种孤独和怨恨的情结。因此,韩少功虽然一开始就追求楚文化的浪漫美学风格,但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东方文化的审美优势。 但在挖掘国家优势的同时,他也在受苦和矛盾。湘西民俗文化中的巫审美文化心理虽然给了他新的创作资源,但湘西民俗文化本身的无知和落后,混合了他寻找民族文化的信心和绝望。 这种世界末日的情结使得韩少功的小说呈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也使得他的小说在当代文坛独树一帜。 纵观韩少功的小说创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新世纪,从《岳兰》、《看曹髦大地》、《回到家与爸爸》、《马桥词典》到《21世纪的天籁之音》,湘西民俗村一直是他小说中最喜欢的主题。 无论是他想象中的茅草地、集头寨、太平天国遗址、马桥弓还是汨罗八井乡,湘西的民俗村落都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小点,更是困扰他的精神家园,是他小说写作素材和叙事的源泉,也是他作为作家生命意义的源泉。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