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硕士毕业论文全媒体环境下公民政治认同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视角

硕士毕业论文全媒体环境下公民政治认同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视角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
论点:认同,政治,媒体
论文概述:

本研究通过对于政治认同和全媒体相关文献梳理,厘清全媒体信息传播规律,把握全媒体环境下政治认同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构建全媒体环境下政治认同的路径,为党和政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

论文正文:

1引言

1.1选题背景

1.1.1选题来源

改革的深化促进了社会主体的多样化,加速了社会主体利益需求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如何有效把握信息时代信息传播的规律和人们不断变化的心理特征,在尊重社会多维价值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社会提供单向度的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凝聚社会力量,实现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科学发展的目标,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管理必须关注的基本命题。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三大网络的融合正在推进,全媒体时代即将来临。就通信载体的形式而言,所有媒体都可以简单地概括为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络、电信、卫星通信和其他媒体的总和。就内容和形式而言,它涵盖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所有感觉,如视觉、听觉、图像、触觉等。从信息传播渠道的角度来看,它包括传统的纸质、频率、有线电视网络、数字电视、地铁电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一方面,所有媒体在信息传播方式上的多元化、互动性和整合性,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政治理念,使得人们的政治认同危机和焦虑在这一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信息传播洪流中显现出来。另一方面,这些特征提高了社会自我修复能力,为人们政治认同的整合和重建提供了媒体环境和信息技术平台。可以说,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从根本上改变了党的思想工作的理论、方法和模式,要求我们党卓有成效。要把握媒体信息传播规律和全媒体环境对政治认同的影响,确保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教育和引导,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的凝聚力,巩固党执政的思想社会基础。

1.1。2选题意义

在理论上,本研究阐明了全媒体信息传播的规律,把握了全媒体环境下政治认同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构建了全媒体环境下的政治认同路径,为党和政府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和大众化,有效整合社会思想,实现多元化社会的一维定位提供了思路。
在实践中,政治认同是防止社会分裂、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基础。培养政治认同的过程是促进社会协调、尊重多元化和寻求一致的社会过程。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为人们认识和参与政治提供了新的途径。这就要求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现代化和大众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更好地武装思想,教育群众。............................
...................

2政治认同及其生成机制

2.1政治认同的内涵

2.1.1政治认同的概念

澄清认同的概念是理解政治认同的前提。弗洛伊德是第一个创立相关身份理论并形成身份概念的人。他认为身份是一个心理过程,认为身份是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之间情感和心理趋同的过程。埃里克森对同一性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将同一性的基本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使同一性的概念更具理论性和系统性。“刺海”对身份的诠释是:“身份转化为“身份”。心理上,它指的是认知和情感的一致性。人们通过认同形成自我概念。从社会学角度来说,它指的是有相同想法的个人和其他人。
在人们的交流活动过程中,他们被他人的感受和经历同化,或者他们自己的感受和经历足以同化他人并产生相互间的默契。它分为有意和无意。I2社会心理学词典中的身份定义:“身份是一个在情感、态度甚至知识上移动的过程。随着“身份”概念逐渐引入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地方,身份的概念也从通常只注重与“自我”和“个体”层面联系的心理学扩展到强调解释个体和群体的隶属关系、情感和联系状态的层面。身份概念的内涵也从心理层面延伸到社会现象的身份层面,如人的身份、地位禀赋和利益获得。正如泰勒指出的,大多数现代身份的形成来自个人的“自我之源”,身份的形成受人性、环境和日常生活的影响。I4曼努埃尔?卡斯特强调:“身份创造意义,而角色创造功能。“意义是对社会行为者为其行为目的而制造的符号的确认……虽然身份也可以由主导系统产生,但只有当社会行为者将身份内在化并围绕这一内在化过程构建其意义时,身份才会成为身份。”
由此可以看出,身份概念的定义主要是个人对自我、组织和社会归属关系的确认。通过身份概念的定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身份必须包括身份主体、身份客体,以及主体因客体身份而将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内化为个体行为方向并付诸实践的过程。本文通过对身份概念的梳理,为政治身份的理论框架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视角,为解读全媒体环境下政治身份的变化和探索政治身份的路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目录
中文摘要..............................三
摘要一................................五、
1.1选题背景..............................1
1.2文献综述...........................................2
1.3研究思路和方法..............................7
2政治认同及其生成机制...................8
2.1政治认同的内涵................................8
2.2政治认同的特征..........................................11
2.3政治认同的基础和标准..............................13
2.4产生政治认同的机制.........................................16
3全面媒体环境与政治认同之间的紧张关系……18
3.1全媒体及其新特点.........................................18
3.1.1全媒体的概念......................................................18
3.1.2全媒体功能..........................................................19
3.2所有媒体环境中公民政治认同的新变化..............................21
3.2.1在全媒体环境下公民政治认同的积极变化...................22
3.2.2全媒体环境下公民政治认同的负面变化...................24
3.3在全媒体环境下影响公民政治认同的因素...................26
3.3.1多元文化融合影响公民的政治认同............................26

3.3.2新公共领域影响公民的政治认同...................27
3.3.3新的政治参与方式影响公民的政治认同.........28
4全媒体环境和政治认同的新路径................................31
4.1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路径.........................................31
4.1.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31
4.1.2创新教育方法和内容........................................................32
4.1.3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33
4.2媒体级路径..................................................................................34
4.2.1重视主流媒体地位,改进舆论导向...................34
4.2.2掌握媒体传播规则。...................35
4.3政府层面的道路....................................................................................37
4.3.1创建核心价值体系促进政治文化建设..............................37
4.3.2完善利益沟通机制,疏通公民表达渠道..............................39
4.3.3促进社会管理创新。..............................40
5结论..................................................................................43
参考............................................................44

结论

社会管理是要促进社会环境朝着有利于组织和个人发挥主动性、独立性、先进性和参与性的发展方向发展,创造符合党的指导思想和适合自身需要的新现实。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让人们尽最大努力培养自己的政治认同感。并推动社会团体对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可和积极参与。
政治认同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对全媒体环境下公民政治认同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政治认同及其生成机制的阐述、全媒体环境与政治认同之间的张力分析、全媒体环境下政治认同新路径的探索。
全媒体时代的社会进程是一个高度开放和有组织的进程。它不仅为政治认同带来了分化的可能性,也为政治认同的整合提供了技术平台和手段。因此,思想建设需要从政府、媒体和教育本身入手,适应各种媒体的特点,形成科学有效的教育机制,完善和创新政策制度,建设先进文化,为多种社会主体提供一维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进一步培养公民的政治认同,为实现中国共产党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对全媒体环境下公民政治认同的研究侧重于理论分析,而不是实证研究。由于作者能力有限,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我仍然希望本文能对中国政治认同的研究有所贡献。

参考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I960
[3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4)《毛泽东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邓小平选集》(第1-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
[6][加号]哈罗德?基尼斯。Trans。何道宽。帝国和通信[。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加号]哈罗德?基尼斯。Trans。何道宽。传播偏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8][加号]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龙歌主编。Trans。何道宽。麦克卢汉·[的本质】。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9][美国]约书亚?梅洛维兹。Trans。肖志军。消失区域:电子媒体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美国约翰?菲斯克。许婧。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第二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