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6524字硕士毕业论文以行政研究为目标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目标——以九江市L乡为例

26524字硕士毕业论文以行政研究为目标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目标——以九江市L乡为例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6524字
论点:低保,政策,农村
论文概述:

本文是行政管理论文,本文基于对九江市 L 乡的实地调研,注重从中国农村所具有的乡土社会的特性出发,根据访谈调查的内容,逐步剥离出当前农村低保制度确定低保对象过程中出现的瞄准性

论文正文:

导言1.1研究背景和意义1.1.1研究意义(1)现实意义本文在对九江市l乡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重点从我国农村社会的特点出发,根据访谈调查的内容,逐步剔除当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目标过程中存在目标偏差的现实和实质性原因,并以农村为背景。分析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中政策执行主体与政策利益主体之间的互动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有效措施,以纠正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最低生活保障目标的目标偏差,从而达到确保农村资源公平分配的目的。 (2)从理论上讲,农村低保政策真正的实施环境是农村,因此其针对性效果与农村社会的独特性以及农村低保政策实施的主体、客体和目标群体密切相关。基于对九江市的调查,运用微分秩序模式理论分析了中国社会特有的农村关系网络,从政策执行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农村低保政策执行偏差的根源,并对我国基层政府的农村治理模式提出了建议,以促进基层政府的和谐稳定。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指国家为确保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水平而建立的社会救助制度。政府采取差别补贴的方法,向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水平的人口提供经济支持,以维持他们最基本的生活。 这一制度以中央政府的统一标准为基础。地方政府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在地方财政的基础上,按不同比例给予不同地区适当补贴。低保的具体标准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确定。低保政策不仅要维持低收入家庭的基本家庭生活费用,还要实行动态管理,即根据当地生活必需品价格适当调整低保标准的确定,以确保贫困群体的食品、服装、住房和交通不受社会整体价格上涨的影响。 ..............................1.2文献综述1.2.1国外研究通过对国外社会救助体系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国外救助体系的发展历史悠久。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为缩小贫富差距建立了外国社会援助制度。 此外,在社会救助体系发展过程中,以家庭为计量单位的调查方法和系统化的社会救助内容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为贫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然而,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援助对象的定位和偏离问题。 Rita Van和Naseem Habovi (2008)通过对发展中国家阿塞拜疆社会援助的实地调查,通过计量经济分析得出,如果社会援助过程中出现有针对性的偏差,社会福利将受到损害,对穷人的社会援助范围将缩小,从而“惠及”相对富裕的人。 约翰·麦克怀特和查尔斯·马琳(2005年)通过对乌兹别克斯坦社会援助体系的了解,发现了乌兹别克斯坦社会援助覆盖面低、水平低的问题。 此外,由于社会援助数额低,该国的援助接受者无法覆盖所有最贫穷的人,因此建议进一步提高该国社会援助接受者的目标准确性。 马丁·罗琳(2008)认为,用反事实模型来衡量社会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不仅可以避免单纯以收入来衡量最低生活保障的弊端,而且可以更有效地提高政策保障对象的针对性程度 约翰·麦克怀特(John Macwhite)和查尔斯·曼恩(Charles Mann)(2005)可以通过调查接受社会援助的家庭的实际情况,例如他们的收入、家庭必需品的消费、相关农业资产、工作条件和被抚养者的状况,并通过综合各种情况形成对被调查的社会援助状况的理解,来准确判断社会援助是否针对社会保障对象。 Linda Vanaz (2008)利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分析了被保险人实际补贴水平与其生活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并提出社会救助应当将更多的穷人纳入救助范围。 哈罗·阿蒂姆(2001年)通过调查和分析,阿尔巴尼亚高度重视低收入国家的社会援助。然而,由于与社会援助有关的政策执行不力,中央政府对政策执行的指导不明确,政策执行权受到限制,影响了援助政策目标的目标水平。 然而,瞄准方法的研究因国家而异。 根据大卫·约翰(David John)(2011)的研究,以家庭为基础的调查方法比替代税收计划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不仅使社会救助目标更加准确,而且不会增加对就业机会的过度需求,也减轻了中小企业的成本负担。 哈马德·瓦特(2007)引入模糊逻辑方法来分析和估计家庭收入。模糊逻辑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客观评价方法,它反映了相对完整和准确的家庭收入信息 2010年21个乡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目标实施概况................................2.1九江市L乡概况L乡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丰富。村民诚实善良,务实能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镇人民一直呼吁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发展农牧业和渔业,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他们努力吸引外资。吸引外资和各领域投资,全市工农产值不断增加,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特色产品,包括山药、竹、煤等。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基础设施投资不断得到改善,从交通、能源、网络、城镇市场等方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为了扩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基础设施和教师得到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也得到了极大改善。广播、电视和文化产业也在蓬勃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穷人的数量继续减少。扶贫工作已经实施,贫困状况有了很大改善。 L镇只有8000亩耕地,山区农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12万亩。由于所谓的山地农场支撑着这座山,因此有必要对山地农场的优势加以重视。因此,全镇大力发展油茶种植业,现有种植面积达到1万亩。在此基础上,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政府提供有力支持,积极推动特色农业发展。 在特色林业方面,乡镇政府和党委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建设“油茶之乡”和“生态天堂”的目标 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现状................s 2.2 L乡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旨在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仅保护农村基本生活有困难的群众,而且积极鼓励村民就业,利用当地资源优势脱贫致富。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的总体政策,将本地区基本生活难以保障的所有符合条件的村庄纳入保护范围,确保人民得到保护,尽快得到保护。 农村低保的发展与扶贫开发密不可分,也是与扶贫、就业和其他社会保障制度衔接的一部分。这种形式的社会互助可以促进自力更生、努力工作和自力更生,以摆脱贫困,走向小康社会。 2.2.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保障标准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应根据属地原则负责。只有地方政府才能最好地把握每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环境,并找出适当的实施细节。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证这个制度有实施的能力,才能在群众中形成影响,才能真正战胜贫困。 自2011年1月1日起,实施《江西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农村贫困家庭,由人民政府给予生活救助制度” 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不断优化政策,考虑到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织结构,特别是在以家庭为核心的农村地区,贫困的识别标志也是由家庭作为一个单位来识别的,个人依附于家庭,因此政策将原来的以人为单位调整为以家庭为单位。 2.2.2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实施程序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最低生活保障关系到农村人口的实际福祉,因此,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运行不仅要保证政策的公平性和公开性,还要考虑农村人口接受能力和文化水平巨大差异的特殊性。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严格遵循执行程序是很重要的 文件规定了农村低保的申请和审批程序:农民以户为单位,填写申请表,提交说明材料,报村委会、乡镇审计局、县民政局审批、资金分配和动态管理。 年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目标的偏离................................:基于对L乡的实证分析,...................s 133.1政策执行者....................s 133.1.1基层政府以意愿为导向的目标定位...................143.1.2以“方便”和“受益”为导向的低保政策的实施,决定了144名农村居民在执行该政策时出现偏差的根源.................................................214.1政策本身有缺陷。............................214.1.1政策目标定位模糊.......……214.1.2福利依赖的对策...................225提高优惠政策约束下农村低保目标的确定效率..............................295.1建立和完善低保目标定位跟踪机制..............................295.2提高基层政府管理的有效性……305提高低保目标确定效率的对策5.1建立和完善低保目标定位跟踪机制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由于社会网络之间的关系,基层政府往往存在政策定位偏差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基本目的是保护农村相对弱势群体的生存权,也就是说,这种保障制度是一个无底的体系。 由于被保险人的弱势地位,他们没有很强的社会技能。在中国当前“人情”的社会现实中,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制定应避免社会感情的介入。 此外,个人也依赖社交网络。在这种关系中,熟人之间的关系会影响政策的实施。因此,最低生活保障指数在确定过程中将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关系的影响。 以最低生活保障目标为目标是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首要环节。只有制定合理的最低生活保障目标衡量方法,才能有效实现对执行人的监督和控制,避免社会情感对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干扰。 就江西省而言,虽然目前已经制定了农村低保政策的详细规划,但在实施过程中,没有精确的扶贫机制和有效的反馈机制,因此很难分析政策实施的结果和判断其政策效果。 因此,有必要引入第三方来评估和评价政策目标的情况,以确保准确的减贫。 第三方评价的引入要求对原执行者进行调整,新执行者实施相关政策,而对实施结果的后续评价和评价可以由政府和群众反馈。 引入第三方评估还可以解决低收入居民确认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完善低收入居民的准入机制,实施动态管理机制。 此外,最低生活保障的确定必须严格遵循动态管理的原则。最低生活保障不得“固定”,开展最低生活保障家庭调查必须严格遵循“以户为单位”的原则,以保证调查的准确性,减少人与户分离、逃避责任和义务等现象的发生。 同时,援助对象只有在责任人履行义务后才能享受援助,以防止“保险欺诈”和“人身保护”现象 此外,还对农村低收入家庭进行定期调查和检查,坚持动态监督的工作原则。 基层政府可以对低收入受助人员的家庭成员和经济收入变化进行调查,根据实际调查情况,严格按照规定和程序调整保障金的发放,并按照三级公示制度的要求进行公示。 年度审计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不仅可以实时观察低收入居民的实际情况,实现对低收入居民的动态管理,还可以根据低收入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等相关情况调整受助水平,完善农村低收入居民制度,凸显农村低收入居民制度的公平性。 ..............................6研究结论与展望6.1研究结论通过对九江市L乡的实地调查,笔者发现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执行扭曲的主要原因有:一是最低生活保障政策本身不完善,确定最低生活保障目标的标准缺乏明确统一的规定。目前,我国最明确的最低生活水平是指“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的年人均纯收入”。这个标准非常模糊。该指数没有考虑到\"共同生活\"标准的定义,也没有考虑到,对于经济基础不同的家庭,即使收入相同,其债务状况和成员结构也明显不同。然而,政府没有明确界定这些方面,这就有可能被基层政府蓄意误读。 此外,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经常被用作促进其他政策的辅助工具。作为一项为穷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政策,政府制定这项政策的目的是促进社会公平。然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生活保障低的社会现象。村民把获得最低生活保障资格作为获得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特殊救助的有力条件,浪费了救助资源,大大增加了行政运行成本。 许多想获得最低生活标准地位的人故意争取最低生活标准资格,这将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村民失去获得保障的机会。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严格完善规章制度,将最低生活标准政策与医疗、卫生和其他社会援助政策脱钩。这不仅可以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而且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最低生活水平援助资源流向更有需要的群体。 第二,由于责任意识的缺乏和文化水平低下的影响,政策实施者对政策认识不足,不仅导致政策宣传无法充分有效地实现,而且盲目地将最低生活保障分配政策理解为最低生活保障的平均主义。 中国对最低生活保障的分配有明确而严格的规定,这可以保证配额分配的相对公平。然而,当政策在村一级实施时,政策的实施存在扭曲。 一方面,村干部为了减轻自身的工作压力,有选择地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往往忽略村民申请最低生活保障的环节,直接通过主观判断选择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在确定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后忽略宣传环节,这极大地阻碍了政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 另一方面,村干部为了巩固社会关系,实现上级下达的政策任务,利用职务便利为亲属或利益相关者谋取私利,扭曲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实施,将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分配模式转变为“一户一人”的分配模式,严重影响了政策的有效性 第三,由于故意隐瞒村干部和政策执行过程执行不力,政策的目标群体对低保政策严重缺乏了解。 在“人人都可以拿走国家福利,不要白白送人”的错误观念的指引下,一些村民会采取行动隐瞒自己的经济收入,争取最低生活保障。“人际关系保险”和“关系保险”现象的频繁发生,给群众带来了不正确的思想引导,使他们觉得能吃低保的人是亲戚,是有能力的。村民们不再觉得吃低保是可耻的。相反,他们想尽一切办法通过自己的亲戚和利益获得最低生活津贴。在获得最低生活津贴后,很少村民会自愿退出,他们大多数人认为获得最低生活津贴是一种终身行为。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