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53600字硕士毕业论文新产业改革下我国工程硕士课程改革理论研究

53600字硕士毕业论文新产业改革下我国工程硕士课程改革理论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53600字
论点:工业化,工程硕士,研究
论文概述:

摘要 我国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新命题,这对我国新型工业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服务于国家发展的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不同层次的高校工

论文正文:

新产业改革下我国工程硕士课程改革理论研究

导言:工程硕士(Master of Engineering degree)是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服务,促进科教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我国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培养和输送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为增强我国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持。该网站由硕士论文中心组织。

简介
0.1研究背景
本课题来源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重大(重点)教育项目的招标;教育改革理论研究的一个分课题。
世界新技术革命在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海洋开发等地方发展迅速。有些正在进行新的突破。21世纪是高科技的世纪,是信息社会的世纪,是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纪。21世纪的教育将成为所有国家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从而屹立于世界之林。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和高级人才培养发展趋势是21世纪经济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之一,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推进,中国的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迅速。各行各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公民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愿望也不断增加。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研究生教育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研究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是其素质的直接决定因素,研究生学习过程中的课程设置是其知识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专业学位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它也是适合中国国情和教育实际的一种重要的研究生教育形式,在我们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迄今为止,中国已经设立了数十个专业硕士学位,包括工商管理硕士、建筑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和医学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因其独特的专业性和实践性,在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学位教育。我国教育界对其他学位教育的课程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对专业学位教育课程问题的研究却很少。因此,随着专业学位的快速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问题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极大关注。

为了适应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改变相对单一的工程学位类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位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1997年通过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在中国设立了工程硕士学位。设立工程硕士学位的目的是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服务,促进科教与经济的紧密结合,为我国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培养和输送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为增强我国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提供强大的科技和人才支持。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的原则,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新型工业化不是发达国家的翻版,而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的创新举措。同时,新型工业化也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更好地为新型工业化服务,如何培养适应新型工业化发展所需的高层次工程人才,从而有效地促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是当前备受关注的课题。然而,我国对工程硕士课程协调的新型工业化发展还没有专门的研究。因此,工程硕士课程是一个新课题。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细致的探讨,为我国高等教育适应国家经济需要,为我国高等工程技术人员服务于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0。2本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0。2.1新型工业化研究
国内理论界对新型工业化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和研究。李健研究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本质,主要集中在对“新”的不同理解上。然而,学者们都把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认为新型工业化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传统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的“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后实施信息化,而中国可以在工业化过程中全面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从而充分发挥先发优势。第二,发达国家为实现工业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尤其是在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因此,应特别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第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重视机械化和自动化,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失业问题。在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应妥善处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高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李健认为,新型工业化的“新”首先是相对于西方国家和前苏联的早期工业化模式而言的。第二,与我国过去走的工业化道路相比。李健认为,新型工业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有必要把握传统产业的高技术改造,用高技术改造,特别是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我们要把重点放在高新技术的产业化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四川李健和陈小红对新型工业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特别是在科技发展、高技术产业、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产业整合、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等方面。他们提出了资本整合、发挥优势、产业合作、机制保障等理论和政策措施。(幽灵石庆琪、郑路、吴敬琏等学者对新型工业化的实现路径做了详细的研究,强调科技进步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在新型工业化的学术研究中,石庆琪认为新型工业化是指发达国家经历的传统工业化、后工业化和信息化三个阶段中的“三步一步”。[3][吴敬琏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新型工业化,即发展新型工业化,第一,要采取措施提高经济效益;第二,应该建立一个新的动态系统;第三,为内涵增长建立健全的制度基础;第四,改革政府自身,建立适合新型工业化的有效政府模式。郑路认为,新型工业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参考
中国文学
作品
[1]王世芳,东黎姿。[科技发展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张三生。[科技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4。
[3]张庆明,刘卫华。马奔。《中国科学技术评论》,[。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 12
[4]中国社会科学院编辑。《2008年高技术发展报告》,[。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京·伊势·
[5]詹姆斯·默里。牛津当代百科全书词典[。2004年:33。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2005年中国教育年鉴》[[2005:54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
摘要4-5
摘要5-6
引言9-22
0.1研究背景9-11
0.2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1-19
0.2.1新型工业化研究11-12
0.2.2国内外工程硕士课程研究现状12-19
0.3研究意义19-20
0.4研究 1.1.2工程硕士23-24
1.1.3课程设置24-26
1.2相关理论基础26-29
1.2.1泰勒原理26
1.2.2终身教育思想26-28
1.2.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28-29
第2章新工业化的基本解释29-35
2.1新工业化与新工业化的区别 2.2.2科学技术的高尖端性质32-33
2.2.3科学技术的综合性质33
2.2.4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33-35
第3章工程硕士课程中存在的问题35-41
3.1问卷调查和主题访谈的目标35-36
3.2大学工程硕士课程中存在的问题36-39
3 “去工程化”现象非常严重。37-38
3.2.4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跟不上工程技术的更新速度。38-39
3.3与高等院校工程教育专家的访谈结果39-41
3.3.1阐明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39
3.3.2课程设置应突出工程技术的特点39
3.3.3课程设置应针对39-40
3.3.4课程内容的改革和改进40-41
第4章硕士课程设置的特点 课程体系的广泛基础和广泛设置41-42
4.2强调讨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42-43
4.3注意跨学科研究。 设置综合学科课程43
4.4关注工程硕士的工程伦理教育43-45
第5章工程硕士课程改革建议45-54
5.1优化课程结构45-46
5.1.1增加选修课程45
5.1.2强调实践课程45-46
5.2强调跨学科,体现宏观工程观45 拓宽和充实基础理论课程46-47
5.2.2适应宏观工程观的需要,开设大量综合课程47-48
5.2.3面向21世纪科技发展,开设创新课程48-49
5.3更新课程内容49-51
5.3.1增加工程科技前沿课程49
5.3.2面向信息社会 新增创新研究课程50-51
5.4突出了工程硕士在职教育的特点51-54
5.4.1工程硕士和工程硕士的区别51-52
5.4.2工程硕士在校学习时间的紧凑性52-53
5.4.3目标53-54
结论54-55
参考文献55-64[(加)约翰·范德格拉夫。如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5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比较王程序等。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6。
[9]郭德宏。美国大学课程理念的历史演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86。
[10](美国)麦克尼尔。课程简介:第六版[·邓斌。陈钟真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5。
[11]胡建华等.高等教育新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58。
[12]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瑾等。北京:阅读。生活。新知识联合出版公司。1991年:26。
[13)贺国庆。德国和美国大学的历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74。
[14]中国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 154。
[15(英国)英利((莫利,洛杉矶)。高等教育中的质量和权力[。罗·方慧,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7。
[16(美国)博格(例如)。《高等教育中的质量与责任》,毛亚青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7。
[17]程方平。中国教育报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6。
[18 \"田惠生,李鲁米。教学理论[。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38。
[19 \"黄副总。王鲁本。现代教育理论“米”。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9。
[20]顾圣祖。[MJ教育发展与改革热点问题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64。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