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毕业论文 > 39570字博士毕业论文现代语言学理论中分离词分离形式的主观性倾向分析

39570字博士毕业论文现代语言学理论中分离词分离形式的主观性倾向分析

论文类型:博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9570字
论点:语料库,离合,离析
论文概述:

交际动因影响语法结构,语言是为满足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语言不是自足的,因此研究语言不仅要重视语言发生的言谈语境,同时也要重视言谈环境。语言形式的选择不是一个单向的表达过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1本文的研究对象 本文主要研究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现象。所谓“离合词”是指汉语里有一种双音结构(我们码化为AB),该结构意义凝固,形式上AB中间可以插入别的成分(我们码化为x),A与B可离可合。离合词的特点主要体现于其离析特性上,本文在全面梳理和研究离合词问题的基础上,侧重探讨离合词的离析形式。 2前人对离合词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最早注意汉语离合词离析现象的当属陈望道先生。1940年他在《语文运动的回顾和展望》①一文中指出“我曾读过一本外国的旅行者所采集的中国辞句的材料,其中有两条就是中国现在所有的文法家都未留心的:一条述辞是‘上当、捣乱、生气、随便’等成语,而对象辞是‘他、你、我、什么’等等的时候总是将对象辞插在成语中间,成为‘上他的当、捣我的乱、生我的气、随你的便’等句式,其例很多,不胜枚举。”但陈先生并没有对此进行研究。此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对离合词离析现象逐渐予以关注并进行了多方面的有益探索。就笔者掌握的材料来看,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林汉达(1953)认为“凡是由动词跟附加语合成,中间可以插入某些音节的动词称为结合动词。动词跟自身受词连写为结合动词。”如:“唱歌”、“走路”等。可分离词彭楚南(1954)将汉语的词分为“形式词”和“理论词”两种,这种可以插入其他成分的动宾结构是“可分离词”,不论分还是合都是词。离合词陆志韦(1957)提出了“离合词”这个概念。他在《汉语构词法》中提到“能扩展的结构呢,当它们不扩展的时候,整个词连写,同样收入词典。已经扩展了,其实不能分写。那么,动字和宾语还算是一个词给某种‘词嵌’拆开了呢,还是变成了两个词了呢?这样的动宾格的词是离合词。陆志韦的观点是在当时汉语拼音化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些结构介于词和词组之间,究竟是词还是词组?究竟是分写还是连写?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不过,“离合词”这一名称一经提出,便逐渐被大部分人采纳并沿用至今。 第二章建立在大型语料库基础上的离合词离析情况统计 1语料库的重要作用 1.1语料库在语言研究和教学中的重要性 上世纪60年代初,世界上第一个机读语料库在美国布朗大学建成,此后大量的语料库陆续建成,如LOB语料库、LLC语料库、IEC语料库等。我国的语料库建设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近些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语料库的不断建设,人们的语言学理念也因之不断更新。“现代语料库的巨大包容性及开发语料的种种手段的出现构成了深化我们对语言认识和理解的巨大基础”。Sinelair(1991:37一40)在对比不同的语言事实时指出,真实的语言材料,即自然语言文本,是语言研究最可靠的依据。LeeCh(1993)认为“从科学的方法角度,语料库是一种更为强有力的研究方法,因为其结果是可以验证的”。语料库在语言教学中的优势越来越显著。在语言教学上,语料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认为语料库对语言教师的职业生涯有两大影响:一是语料库会导致对一种语言的新的描写,从而使教师对教什么的看法产生根本的改变;二是语料库本身能被用来开发新的教学材料,并为新的大纲设计、教学方法奠定基础。语料库在语言研究尤其是语法研究方面的成就更为突出。当代语言学家Quirk等人基于“英语用法调查”语料库基础上编写了《当代英语语法》,这本书被公认为权威之作。后来,作者又在此基础上根据扩充了的语料编写了《当代英语语法大全》,这本巨著更有权威性,它发现了一些新的语法规律,补充或修订了一些原有的语法规则。20世纪90年代末,根据语料库语言学的最新成果编写的英语语法专著相继问世。道格拉斯·拜伯等编著的《朗文英语口语与笔语语法》①值得借鉴。这本语法书所依据的语料库共有377,244个文本,计4000多万词。语料主要选自会话、小说、新闻、学术文章等四个语域。通过对各种语法现象的分布进行全面而可靠的统计,得出哪些是常见的语法现象,哪些是一般现象,哪些是特殊现象。西方语言学家利用语料库进行语言研究的经验启示我们,通过对语料库进行大规模的语料调查,我们会发现一些习焉不察的语言规律。“有时以语料库的大量语料为基础进行的语言研究,更有可能使研究者发现原有对某些语法现象的解释与自然语言中的实际情况不符合,这就使得他们有机会去修正或补充前人的结论,促进语言科学的发展。”(卢伟1999)1,2语料库在离合词教学与研究中的必要性现代汉语离合词是当前汉语教学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多年来人们对离合词的性质、用法、语法规律等各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许多问题仍然没有达成共识。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我们在讨论离合词问题时忽视了语言的客观实际,过多地依赖语感,因而一些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值得特别提出的是,我们至今并没有完全弄清离合词这个家族每个成员离析方式的“底细”。“说到离合词,一般的语法书都指出可以在离合词中插入‘了、着、过’,可以插入补语和定语。如果直接把这些规律搬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就显得线条太粗、太笼统。”(饶勤1997)饶勤的感觉是正确的,不同的离合词离析方式和各离析形式的出现频率并不完全相同。我们看离合词“毕业”:通过检索北大语料库(CCL语料库),我们发现其离析成分只有“了”、“过”和补语“不了”3种,而且60条例句中,插入“了”的有52例,占86.7%,插入“过”的5条,占8.3%,插入补语“不了”的3条,仅占5%,说明“了”是“毕业”的优势插入成分,客观语言事实中没有插入“着”、定语等情况。我们再看“当面”,我们检索出451条离析例句,其中插入“着”的例句就有427条,占94.7%;插入名词或代词的例句有21条,占4.7%;插入“了”的例句只有3条,仅占0.6%。说明不同的离合词离析方式尤其是优势离析形式并不一样。也有很多人认识到不同的离合词插入成分并不相同,但每个离合词中间到底能插入什么成分,常常凭个人语感,实际上离合词的离析形式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 2利用语料库考察离合词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2.1选定语料库 本章考察统计主要使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料库(简称CCL语料库)网络版现代汉语部分①,该部分共有157个文件,23个文件夹,229,700,435字节,约1.巧亿字。cCL语料库在国内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语料库,容量大,检索方便;语料分布平衡,涉及新闻、文学、口语、戏剧、应用文、词典、翻译作品等②。 2.2圈定考察范围 2.2.1依据《大纲》 结合《现代汉语词典》(2005,第5版)《大纲》对离合词的处理方法是“对于所谓的‘离合词’,一律算‘离’,不标注词性,如‘建交’,‘打倒’,‘推翻’”。可见不标词性是《大纲》对离合词的一种标注方式③。《现代汉语词典))对离合词的标注方法是拼音中加“//”,如果某词在《大纲》未标注词性又在《现代汉语词典》词汇的拼音中加“刀”的,为《大纲》和《现代汉语词典》一致认定的离合词,我们将这些词纳入考察范围。如:洗澡、睡觉、吃亏、跳舞等。但二者有不一致的地方,比如《现代汉语词典》注音上加“//”,但是《大纲》加注了词性。也就是说,《现代汉语词典》认定为离合词,而《大纲》没有认定其为离合词。如:编号、登记、定价、考试、留神、留心、留意、冒险、拍照、请愿、送行、随便、随意、谈天、同学、致词、致电、抓紧。也有《现代汉语词典》未加“刀’,但《大纲》未标词性的述宾、述补等双音结构,即《大纲》认定其为离合词,但《现代汉语词典》并未将其视为离合词。如:定点、结果、据说、据悉、廉政、听说、与会、越冬。还有《大纲》列为词条并未加词性(即《大纲》认定为离合词),但《现代汉语词典》中无此词条的,如:敬酒、吸烟(抽烟)、饮水、有害、做工。我们的做法是,只要二者有一者认定为离合词,我们就纳入考察范围。 2.2.2尽量全面考察 还有一些《现代汉语词典》跟《大纲》都没有认定为离合词的双音结构,我们语感上认为这些可能产生离析,如:报销、出境、登记、告别、集资、及格、慷慨、幽默、有意、有名、致敬、注册、注意等,我们也将其纳入考察范围。以上做法主要是为了尽量取其最大值,全面考察离合词。通过以上甄别,我们确定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l992)中的392个述宾①、述补等双音结构(见全文后附录二)作为考察对象。 第二章大型语料库基础上的离合词离析情况统计…......241语料库的重要作用..............242利用语料库考察离合词的基本步骤及方法..............27第三章离合词及离析形式的语义特征..............581离合词的普通日常生活行为语义特征..............582离合词的近体行为语义特征..............60第四章离合词离析形式的篇章特征..............791离合词离析形式信息结构特点..............792离合词离析形式的篇章地位..............88 结论 本文主要运用功能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涉及浮现语法理论、交际功能理论、构式理论、主观性理论等。由于笔者对语言学理论修养还有待提高,可能有时在某些理论运用上有所疏误,希望各位专家批评指正。行文上,笔者尽量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但由于水平有限,文章中不免会产生论述武断以及语句生涩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1986)《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2.卞成林(2000)《汉语工程词论》,山东大学出版社。3.布龙菲尔德(1997)《语言论》,袁家弊译,商务印书馆。4.蔡国妹(2002)离合词探源,《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第1期。5.曹保平冯桂华(2003)“离合词”的构成及离合规律,《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社版)第4期。6.常晨光(2006)语言研究与语言事实,《外语艺术教育研究》第2期。7.曹乃玲(1994)离合词浅说,《吴中学刊》第2期。8.陈刚(1980)试论“着”的用法及其与英语进行式的比较,《中国语文》第1期。9.陈嘉映(l999)说大小,《读书》第3期。陈建民(1984)《汉语口语》,北京出版社。10.陈前瑞(2003)汉语内部视点体的聚焦度与主观性,《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