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毕业论文 > 126365字博士毕业论文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概述

126365字博士毕业论文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概述

论文类型:博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126365字
论点:社会教育,德育,社会
论文概述:

本文是教育论文,本文从教育人类学和教育思想史视角,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努力从教育思想中分离出社会教育思想,再从社会教育思想中分离出社会教育德育功能思想,展现出人们对社

论文正文:

1.1选题的背景和意义1.1.1选题的背景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和意识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随之而来的诸多领域的道德失范问题引起了社会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道德滑坡”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人们迫切需要各种途径来提高社会道德水平,重建社会道德秩序。 道德建设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责任。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德育或家庭德育的功能过于关注。几乎所有道德教育理论都建立在学校道德教育的框架下,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和弱化了社会教育的道德教育功能,甚至导致社会教育道德教育功能的误解和扭曲。 同时,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实现也面临着现代道德文化危机的挑战。 因此,如何理解和实现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已经成为道德建设领域的一个理论和现实问题。 毫无疑问,制度化的学校道德教育是道德建设的主要阵地,在培养和维护社会道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将道德教育等同于学校道德教育,不仅是对道德教育内涵的错误理解,也是对学校道德教育的高度要求,从而使学校道德教育陷入尴尬境地。 近年来,社会道德教育中的“2 > 5”或“5+2=0”现象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审视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 许多学者深刻反思了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的现实。在理性批判的基础上,他们积极思考如何突破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学者们普遍认为,学校道德教育的低效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传统道德教育的学科方法与道德发展的理想主义追求之间的冲突是内在原因,而社会道德虚无主义和价值观多样性的影响是学校道德教育困境的外在原因。 学校道德教育的困境表现在价值工具与工具价值的矛盾、人文内容与科学方法的矛盾,以及伴随全球化和多元化而来的社会道德危机和个人信仰危机 因此,在学校德育改革的思维路径中,有人从社会哲学的角度提出,要实现道德坐标轴的转换,实现标准化教育与自主选择的统一,就必须超越个人主义的一元独立人格,培养共同的独立人格。 从过程哲学的角度来看,有人认为道德教育的思维方式应该从实体思维转向过程思维,学校道德教育应该走向凸显人性、接近道德本义的状态,道德教育应该超越过程思维,道德教育应该超越“象征性的人”而转向“具体的人”,道德教育应该超越“对象”而转向“关系” 关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的操作方法,学者们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即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激活学生的道德意识和生活需求,积极重塑合理的时代道德观念,营造良好的内外道德教育环境,深化学校道德教育课程改革,开辟多种学校道德教育途径,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因此,在当前学校德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优化学校德育结构,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体系,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改革方式,都已成为一个共同的方向。 学校道德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课程教育,而是应该与社会文化环境相结合,通过文化生活途径提高道德教育的效果和水平。 1.2国内外研究趋势及文献综述 社会教育在西方国家有不同的称谓。 法国社会教育学者穆迪认为,法国社会教育始于1533年左右,发展方式相对丰富多彩。它现在通常被称为大众教育、补充教育、继续教育、扩大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等。根据美国教育家挪威人的说法,美国的社会教育始于1600年后,现在通常被称为成人教育或校外教育。牛津大学的平尼斯教授认为,英国的社会教育萌芽于1860年左右,现在通常被称为扩大教育,有时也被称为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德国是现代社会教育理论的发源地,一般被称为大众教育、成人教育或继续教育。 德国社会学家阿道夫·迪斯特韦格(Adolf Diesterweg)在他1835年的《德国教师培训指南》中首次提出了“社会教育”的概念,然后在1838年的《论爱国主义》中再次提出了“社会教育” 此后,社会教育研究成为西方教育研究的重要领域,形成了一系列社会教育理论,如生活帮助理论、适应理论、青年工作理论、成人教育理论、激进主义理论等。 虽然不同的西方国家对社会教育有不同的称谓,但它们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社会教育理论体系,并发展成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本研究仅对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评述。 以泰特斯·道尔(Titus Dowell)为代表的古典社会教育思想以宗教伦理为基础,带有强烈的理性主义和人文主义色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将社会教育等同于社会伦理教育。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而劳动人民的生活条件却极其恶劣。 泰特斯关注童工和儿童的不幸问题,主张国家和教会应承担精神监督的教育责任,建立完善的教育机构,开展公民教育和手工培训,培养儿童成为有用的公民,获得自由。 泰特斯的社会教育思想充满博爱精神,希望通过帮助教学来强化人们的理性观念,从而使人们幸福快乐。 因此,社会教育是通过知识学习来实现“参与生活”,其目的是“成为新的”,过上新的生活。 德国社会学家威尔曼主张积极推进社会政策,加强社会生活中爱国主义的培养,培育社会民主精神,实现社会自由和平等。 他认为社会教育是培养人们奋斗的意志,努力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在社会生活中,有社会公德的人应该积极向年轻人传授道德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发展意志力,成为有道德的人。 纳特塔尔·RP从社会标准上认为,社会是人类生存的前提,社会因素是教育的基本因素,社会生活是社会教育的条件。 社会教育是培养人的意志,建立和增强人的社会意识,进而实现个体的扩张和延伸。 在这个意义上,托尔普认为社会教育包括学校和社会教育。社会教育相当于普通教育,是“通过社会实施的教育” 德国社会教育家阿道夫·赖希温(Adolf Reichwein)继承了nuttall的社会教育思想,认为“社会教育是培养年轻人和成年人,使他们拥有特殊的能力和知识,能够与其他人和谐相处,体验生活。” “2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分析社会教育与人类社会同时出现,是人类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基本方式 社会教育源于人类生产技能和生活经验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传递,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实要求和必然选择。 然而,从人与社会有机统一的角度来看,人成为人的原因和社会有序运行的可能性都要求人在社会中接受教育。然而,教育的功能不仅仅在于生计教育或智力教育,还在于体现人与社会本质的道德教育,这种道德教育融入了其他类型的教育。 从人类社会开始,社会教育就具有道德教育的基本功能属性,是传播人类道德文明的根本途径和方式。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教育活动不断分化为新的教育形式,但社会教育作为原始形式,一直存在并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人类历史的产物。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关系的变化,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基本内涵和表现形式不断变化,但它始终是社会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德育功能相比,社会教育德育在表现形式上具有鲜明的自主性、创造性、沟通性和情境性,更有利于提高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有效性。 2.1社会教育的存在证实,研究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关键在于探索社会教育的本质内涵和外延范围。社会教育的性质和结构决定了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特征和实现程度 从根本上说,社会教育是社会与生俱来的教育功能和属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内生积极能量。 然而,在教育学研究领域,社会教育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如“由社会实施的教育”、“教育应用于社会”、“基于社会的教育”、“通过社会的教育”、“关于社会知识的教育”等。 在教育类型的意义上,社会教育在广义上直接等同于教育,这无疑抹杀了社会教育的特殊意义。或者狭义地说,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当并列,社会教育应当被界定为学校以外的社会教育文化机构以学校教育为参照开展的教育活动。 这无疑过度缩小了社会教育的范围,限制了其功能 要理解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客观存在,必须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社会本质的角度,将社会教育作为客观历史事实进行深入分析,为全面理解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客观存在提供基本的逻辑前提和历史指导。 2.1.1具有教育属性的社会的语义逻辑是,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明确的教学主体,即家庭和学校,那么社会教育的教学主体应该是社会。 然而,“社会”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内涵。 词源学上,“社会”与人们的活动和交往密切相关。在理论哲学中,“社会”是精神的产物。只有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角下,社会才是关系与实践的结合体。对“社会”的这种理解固有地包含了教育的含义 2.2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作为人类教育的基本形式,社会教育一直客观存在,在人类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近代以来,随着制度化学校教育的广泛兴起,社会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忽视,对社会教育功能的认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偏差。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利益观的驱动下,许多文化教育机构迅速退化为以盈利为导向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机构。许多文化产品不再是社会价值和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而是成为取悦大众的工业化营利商品。功利主义的渗透也扭曲了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交流。 所有这些现象的出现对社会教育的地位产生了强烈的影响,迫使我们反思社会教育的实际功能。 源于社会生活的社会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基本途径。要成为人,不仅需要获得生产和生活的经验和知识,还需要学习生活中的伦理道德规范,使人成为一种社会和精神存在。 换言之,社会教育的功能不仅包括使人活下去的智力教育功能,也包括使人成为人的最重要的道德教育功能,以及体育和美育等其他功能。只有当这些教育功能共同作用于个人时,他们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在教育发展史上,亚里士多德曾经将人的灵魂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亚里士多德为了使灵魂的三个部分得到圆满而充分的发展,提出了体育、德育、智育和美育的思想,并认为它们是人类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后,尽管不同的教育理论家在此基础上在教育类型分类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已成为教育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和最常见的教育类型分类方式。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教育最根本的是为人类形成一个统一而全面的精神世界,而不是培养一种在某些方面独立存在的素质。 就社会教育而言,因为它直接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它不仅直接面对人类生活的存在,而且直接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即直接面对社会秩序的存在,其德育功能具有基础性和自然性的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对标准化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教育和道德教育功能的外延不断扩大,其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3思想进化对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影响……643.1混合共生阶段的生命伦理道德教育思想……643.2分阶段的人道主义道德教育思想……734社会教育规律探究德育功能的历史演变……1014.1社会教育德育功能实践形式........。1015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现代性困境与突破性努力……1406以上分析表明,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代表人类文化意识的历史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克服各种危机和社会个体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能量来源,是人类生存的现实方式和社会运动的现实状态。 当代中国正处于现代社会转型时期。在传统-现代关系和国家-全球关系的交叉协调中,中国社会也在一定程度上遭遇了现代道德和文化危机,给人们的利益观念、公正行为、有意义的关怀和价值取向带来了深刻的变化。 当代中国社会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实践,必须摒弃和超越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社会启蒙和现代中国开放人民智慧和新人道德的社会教育,积极借鉴西方社会教育的有益经验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教育的成功经验,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制度下新的社会交往关系结构, 注重各级社会教育学科建设,充分发挥各种社会教育学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释放社会蕴含的德育能量,从而充分实现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 鉴于我国社会转型期主体利益分化和价值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实现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路径选择关键在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加强社会教育德育主体的良性互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行动标准。坚持群众路线开展社会道德教育活动,不断扩大社会道德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体现社会道德教育活动的大众化;我们将全面建设现代社会生活共同体,积极建设人民的精神文化家园,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和谐互动中培育和培育人民的道德品质,努力形成新型的现代社会交往关系结构。 结论当代社会存在一种错误的教育观念,将教育等同于学校教育,将社会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 这是对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狭隘理解和历史误读。其结果是学校教育被淹没和批评,尤其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效果受到质疑和批评。 从存在主义和生活理论的角度来看,教育是人的存在和生活方式。只有通过教育,人类才能成为人。 教育的价值主旨在于滋养人性,保护生命,实现人的自我建构和自我完善。 因此,教育是与人类生活共存的,但它以表现形式分为不同的实践方式和现实。 人们首先在社会生活中接受教育。源于社会的教育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基本形式。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丰富和发展,而不是随着制度化学校教育的发展而萎缩或消失。 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正如社会本身把人作为人来生产一样,社会也是由人来生产的”(1) 社会中人的形成过程也是人们不断接受社会教育的过程。学校教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社会不仅具有教育属性,还具有道德规范,这体现在其主流价值观和普遍道德规范中。 德育功能是社会教育的基本功能,它直接来源于人类社会生活,指向人类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追求。因此,道德教育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对人类道德成长具有根本性和持续性的意义。 从文化哲学的角度来看,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人们追求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的主体文化意识,在表达内容上更倾向于启蒙功能、服务功能和发展功能。在表现形式上,它更具独立性、创造性、交际性和情境性,有利于提高社会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对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理论演进的研究,不仅可以确认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客观存在,而且有赖于对社会教育德育功能认知发展逻辑的深入探索。 本文初步将社会教育的德育功能理论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混合共生、相对分离和趋势整合。研究发现,社会教育的道德教育思想经历了一个从关注社会生活道德伦理到倡导人道主义救助伦理,再到追求完整社会人格伦理的理论思考过程。 这一辩证的思想过程不仅反映了社会教育德育功能的内涵逐渐丰富和全面,而且更加注重社会全体成员德育功能的实现,反映了社会教育德育功能回归人性的趋势。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