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士毕业论文 > 62144字博士毕业论文“世界文学”概念与新时期作家的文学创作实践

62144字博士毕业论文“世界文学”概念与新时期作家的文学创作实践

论文类型:博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62144字
论点:文学,世界,民族
论文概述:

本文是文学毕业论文,本文以“‘世界文学’观念与新时期作家的创作实践”为关注对象,考察“世界文学”观念形成、发展的内在理路,以晚清至新时期文学为参照。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1.1这个问题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人类自开始职业生涯以来一直在不断探索世界。 随着对世界理解的步伐,世界各地的文学和文化也开始传播和交流,碰撞和融合。 与世界文学现象的先验存在相比,“世界文学”的概念相对滞后。 “世界文学”作为一个概念或理论已经存在了两个多世纪。 从德国启蒙运动代表维兰德(Vilander)和“sturm und drang”运动领袖赫尔德(Herder)先后谈到他们对文学理论中“世界文学”的无知意识,到歌德明确提出“世界文学”作为一个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对它的唯物主义解读,直到今天,“世界文学”已经成为全世界学者共同关注和共同讨论的话题。作家和批评家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阐释和丰富世界文学概念的含义,不断肯定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及其在世界文学发展中应有的贡献。 在民族文学走向世界的努力中,世界文学话语体系逐渐形成。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文学”的讨论继续升温。在“世界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流通过程中,“世界文学”的解读变得越来越宽泛和复杂,世界文学的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然而,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真正梳理“世界文学”理论。斯坦福大学教授弗朗哥·莫莱蒂对世界文学研究的缺点直言不讳。“我们没有明确的概念,也没有构成世界文学巨大数据资源的各种假设。”他甚至认为“我们不知道世界文学到底是什么。”探索世界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已成为各国的文化追求和中国文学未来的发展方向。 事实上,历史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屏蔽其他国家的影响,孤立地发展自己的文学。“世界文学”的出现激发了中国文学不断追求与世界联系的欲望。走向世界的理想引领中国文学向前发展,推动中国文学蓬勃发展。 新时期以来,中外作家学者的文学文化交流更加便捷和频繁。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外学者对“世界文学”出现了新的解读 巧合的是,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再次引起了中国作家对“世界文学”的关注,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中国作家和学者多年来一直被“诺贝尔奖情结”所困扰,并将走向世界寻求世界认同作为当代文学发展的目标。在众多作家和作品赢得西方读者青睐的同时,冷静的当代研究者逐渐意识到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的困难。 ..............................1.2“世界文学”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研究与讨论。现有文献和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世界文学”内涵的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科技、军事、经济和文化都趋向于与国际社会接轨。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范畴之一,自然需要融入世界。 在当前的国际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界,“世界文学”的讨论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沿理论课题,特别是在多元文化共存和共存的时代,“世界文学”的研究更是不可或缺。 近年来,世界文学奖在中国作家中非常受欢迎,这给了中国当代作家在世界范围内交流的更清晰的希望和机会。 面对新的世界文学体系,作为新时期推动民族文学发展的作家和学者,我们不得不关注和审视世界文学多元而丰富的话语体系的动态性和跨文化特征,以期在研究中分析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领域的地位和价值,探索融入世界的有效途径。 随着历史的发展,“世界文学”的定义不断重构。 早在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维兰德和赫德就有了“世界文学”的无知意识 艾克曼在歌德的《谈话录》中记录了歌德晚年对“世界文学”的评论。\"我越来越相信诗歌是人类的共同财产。\" 诗歌是由数百人随时随地写的。 所以我喜欢观察外国国籍的情况,我也建议每个人都这样做。 民族文学在现代不是什么大事,世界文学的时代正在来临。 现在每个人都应该为尽快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贡献。\"(1) 歌德在这篇文章中明确提出了“世界文学”,也提出了全新的文学视角和文化意识。同时,歌德激发并促进了与邻国自由交流思想的愿望。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表达了世界文学的概念。“过去,地方和族裔群体的自给自足和孤立状态被所有族裔群体在各个方面的互动和相互依存所取代。”从精神和物质的角度来看,他们认为,随着物质生产的日益交流和相互依存,精神生产必然会导致各民族的融合和统一,最终实现从民族文学向世界文学的转变。 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是歌德世界文学观的一个伟大回声。 ................................第二章世界文学的发现与阐释2.1起源:世界文学本体论先于世界文学现象的存在。“世界文学”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它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德国早期浪漫主义时期。 翻译和参考是德国早期浪漫主义的两个基本概念。大量不同语言、不同时代的优秀作品被翻译出来,供作家模仿学习,为“世界文学”的概念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自从德国作家维兰德第一次使用“世界文学”这个术语以来,早期的德国浪漫主义者开始谈论“世界文学” 德国启蒙理论家和精神领袖赫尔德对世界文学意识的混乱表达,歌德晚年与艾克曼谈话时对“世界文学”概念的清晰表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世界文学的唯物主义论述及其形成的政治历史背景,共同构成了对世界文学本体论的讨论,开启了世界文学理论体系的开放局面,开启了民族文学的视野,从而开启了文学的新时代。 2.1.1克里斯托弗·马丁·维兰德(christopher martin Vilander),世界文学中早期描写德国启蒙运动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德国小说的鼻祖,1810年首次使用“世界文学”一词 根据维兰德的评论,他已经掌握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很长时间了。他能够流利地翻译霍勒斯、奥维德、荷马和柏拉图的原著。他也是第一个用德语翻译莎士比亚的人。他的翻译使莎士比亚的作品在德语区广为人知。 维兰德热爱各民族的文学,甚至把他对东方世界的研究融入到他的创作中。 在翻译霍勒斯书信的过程中,维兰德提到了“世界文学”一词,并提出了“世界公民”的概念。在他的作品如阿加顿精灵(Agathon Elves)中,他反对民族主义狂热,幻想人类可以组成一个理想的社区。在创作中,他“从各个时代和各个民族的诗人那里借用了大量的杰作” 他坚持的启蒙运动的追求与世界公民的理想是一致的。“他天生的诗歌艺术天赋使他心胸开阔,为构建和谐、公平的世界而奋斗。” 世界文学的概念是在维兰德的意识中形成的。从他的写作实践和评论中可以看出,他命名的“世界文学”一般是指世界各国优秀作品的总和。他的密友霍尔德对他的世界文学意识作了较为清晰的解释。 ................................2.2多语制:世界文学话语体系的演变歌德明确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后,中外文学学者和理论家不断争论和讨论世界文学的内涵,从而形成了一个多元而丰富的世界文学话语体系。 “世界文学的种类与民族和地方的视角一样多”①随着“世界文学”被纳入各民族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视角,其内涵日益丰富。 正如钟兴所说,“诗、生物和世界文学”并没有因为浩如烟海的解释而变得难以理解或成为一潭死水。相反,“世界文学”正是在各国的文学反思和文化争论中形成了无限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作为“世界文学”,它在它所指的概念和它所能指的范畴上都是可移动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美学与文化的差异往往导致作品被认为是当时的瑰宝,桂冠作家现在已经淹没在时代的记忆中。为了寻找现实世界的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真正内涵,今天的文学理论家们纷纷发声,寻找“世界文学”的脉络,把握其话语体系的演变过程。 2.2.1大卫·延丘什(David Demurosh)的现象学解释不同于以往对世界文学的本体论讨论。美国学者大卫·延丘什专注于世界文学的现象学研究。 在《世界文学是什么》中,他将特定世界文学产生和发展的案例实践与理论探讨相结合,认为世界文学存在于流通、翻译和生产的过程中,并提出了民族文学的世界认同策略。 民族文学只有摆脱了自己的民族成见,具有全球性主题,才能被世界读者所接受。 延修什强调了世界主题对国家文学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了解释。 2000多年前,在陶板上刻有楔形文字的吉尔伽美什史诗考古发掘之后,年轻的印钞师乔治·史密斯自学了阿卡德语,并开始研究陶板的内容。史密斯在泥板上翻译了迦勒底人描述的大洪水的故事,这类似于圣经中的创世故事,史密斯开始了他重建史诗的旅程。 他对史诗的追求旨在用美索不达米亚的历史记录重建早期文化史,将史诗引入历史,忽视史诗本身的语言和主题,在史诗中探索友谊、爱情和永生是使其进入世界文学的关键。 ..............................第三章接受与影响:晚清以来中国作家世界文学观念的历时演变..............................373.1清末民初:世界与世界的发现............................373.2现代阶段:受世界文学观念影响的新文学创作....……39第四章新时期世界文学的多元化概念..............................544.1民族信心:文学表达的民间资源............................544.1.1将家乡“放在世界文学的地图上”................5 54.1.2“全球化背景下的运作与变革”……58第五章新时期文学创作理念的世界意蕴..............................855.1异质性:民族文学的独特魅力..............................865.1.1传统文化智慧的追求......……865.1.2古典文学经典的传承..............................88第七章中国作家世界文学观的当代价值7.1确立文学整体观“视野开阔,感悟深刻”,探索世界文学内涵,坚持世界文学观有助于作家形成更广阔的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视角 研究“世界文学”不再是“向西方学习”的单一命题,而是放眼世界去寻找和思考如何写作,这是世界读者公认的。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不再局限于自我欣赏,而是应该走向世界,融入世界。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可以了解远离地球另一端的偏远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民俗,从而获得文学创作的广泛灵感,建立丰富的文学维度,形成整体的文学观,这也是中外文学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必要前提。 所谓“文学整体论”,就是超越世俗文学的简单模式,从整体的角度看待世界。 它不仅在文学视野上超越了民族文学,而且在创作上超越了语言、修辞和个人等地方性问题。 作家的写作必须具有丰富的维度,必须具有与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传统相同的脉搏和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精神维度和意义空 如果我们只在封闭的文学环境中珍惜自己,只关注国家领土上自给自足的文学市场,把自己与外部环境隔离开来,那么国家文学将只是一个自我复制的循环。 “文学整体论”不仅指中国作家的外国文学观,也指如何以世界为参照来审视中国当代文学的问题。文学整体论是作家的宽容和风格。 ................................世界文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景观,既有机遇,也有挑战。 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中国文学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中国作家也采取了更加积极的主动。 他们对“世界”和“文学”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他们的“世界文学”概念正在逐渐成熟。他们在学习的同时回到自己身边。他们以理性的态度面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合理有效地吸收世界文化的营养,逐渐成为优秀的民族作家和世界作家。 中国当代文学受到一些外国批评家的批评和否定,他们说用“世界文学的标准”来评判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中国当代作家“不会说外语,世界的眼光不够”。这些尖锐的质疑声不仅震惊了中国文坛,也给中国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面对这些负面评论,困惑的中国作家没有极端和愤怒,而是客观地认识到隐藏在他们视野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的阴影,认真反思民族文学本身存在的单薄,理性地探索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道路。 中国作家的世界文学理想不仅包括对世界读者的接受和认可,与世界联系的渴望,还包括对“中国精神”和“民族主体”的坚持 如今,新时代的文学被借用、探索、积累和创新,已经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而且越来越近。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何建明说:“如果中国文学不寻求在世界文坛脱颖而出,而是以其多样独特的风格和激动人心的想象力丰富世界文学,那么中国文学已经走向世界。” 当我们讨论全球化和全球化时,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国籍。只有符合国家立场的文学才是现实世界的文学。 我们不想通过分析古典和永恒来缩小世界文学。毕竟,文学经典的价值需要时代的考察和历史的传承。 中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需要找到一种与外界联系的方式,这样文学才能不断获得激情和张力,而不是被局限在一个狭窄的角落里,萎缩和枯萎。 正如香港作家刘益昌在他的《英雄之口醉》一书中所说,“任何抛弃传统风格、打破传统规则的创造性作品都被鼓励出现。吸取传统的精华,跳出传统,在“以德报怨”的原则下接受和消化外国文学的成果,进而建立一种符合现代要求、能够保持民族风格和民族风格的新文学。②、这是作家的文学发展命题和文学发展的辩证方式。 参考文献(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