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的关系探析,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的关系探析,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的关系探析

试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1.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胡锦涛同志在“六·二十五”重要讲话中指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1](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的关系探析

怎样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首先,社会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和谐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的。 一方面,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和谐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制度保障。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影响...

试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1.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胡锦涛同志在“六·二十五”重要讲话中指出:“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科学发展观”。[1](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的关系探析

怎样理解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的关系探析范文

摘要: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任何国内外问题都需要通过“和谐”来解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做出的科学选择。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实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创新探索。然而,和谐社会本身是不现实的。

关键词:社会主义;科学;和谐社会;

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所以能够承担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是因为它的理论来源是科学社会主义,它能够按照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要求把社会主义当作科学,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发展规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当代中国,只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才能继续沿着科学的轨道前进,为人类社会开辟更美好的未来。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而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和谐发展的社会”。这是一个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狭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社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时期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中国社会的新趋势和新特点,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稳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这六个方面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动描述,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征的准确表达。

二。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为我们展示了未来社会美好的蓝图和发展前景。它不仅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假设,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辩证统一。科学社会主义是第一位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第二位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来源。没有前者,就没有后者。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诞生推动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在科学社会主义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和谐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的创新成果

科学社会主义指出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有着内在的继承关系。这是一个丰富而创新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科学预测”的肯定回答。

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依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这是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史上的又一新成就,对社会发展的未来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最新成果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延伸和必要补充。实践告诉我们,仅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能解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许多问题。只有提出并实践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生机勃勃、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各种社会矛盾才能逐步缓解。因此,和谐社会理论不仅是坚持唯物史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结果,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对现实发展的必然要求。它也是全人类科学社会主义历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总结。

2.和谐社会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一致

在马克思看来,他并没有直接使用“和谐社会”的概念,而只是在他为我们描述的《共产党宣言》中,未来的理想社会是“取代旧的资产阶级社会,那里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它将是这样一个联盟,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他的思想只是他的和谐社会思想的体现,“自由人的联盟”也是一个和谐社会。这种社会状态是在彻底解决各种矛盾、实现社会整体和谐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其目标是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来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无论是科学的社会主义“自由结社”还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他们对未来社会的看法都强调“和谐”,所以基本相同。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巨大贡献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史上,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他们都没有提出“和谐社会”的概念。在重新认识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按照新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特征的认识。他们不仅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而且逐渐认识和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他们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因此,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实现了新的飞跃,为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它开辟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领域,是当今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领域,把科学社会主义带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科学水平。其主要表现是:

1.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理论视野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后,才把人类社会的未来模式转变为科学,正确揭示了社会的本质、动力和规律。在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他们论证了实现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揭示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我们党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它将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愿景与中国的现实相结合,逐步转化为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现实目标和具体社会发展措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六个特征不仅明确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而且提出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原则,这是我们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直在不断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的探索,从未停止前进的步伐,并不断努力探索人民生活的美好和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的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更加重视社会建设、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这表明,我们党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的现代肯定,基本完成了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现代转变,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丰富党的理论

能否坚持党的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对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重大考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的执政使命,要求我们党转变执政方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适应社会深刻变化,把构建和谐社会放在重要位置”,要求全党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在党需要加强的五大执政能力中占据突出位置。执政党必须以科学执政为前提,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自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才能得到广泛动员,社会公平正义才能得到有效维护和实现,全体人民才能平等、友好、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处于和谐状态,我们执政党对人民的宗旨和要求才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内在本质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策略和执政方式的新认识。这是我们党治国思想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简而言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源于科学社会主义,而科学社会主义又从各个方面促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在当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科学社会主义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共产党以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为基础,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对当今世界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做出了最好的解释,进一步改变了世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判断,也拓展了对社会主义存在的时间跨度和发展范围的理解空。

三。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能性分析

“和谐”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题。无论是官方政策还是民间言论,发生的频率最高。可以说,目前中国的一切都围绕着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口号非常响亮,这个理想是如此美好和令人向往。当每个人都崇尚和谐、崇尚和谐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想过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可能性?我们应该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最实际的问题。

从媒体上,我们看到了中国各级政府部门关于构建和谐社会会议的报道。我们还看到一面大横幅挂在党政机关的办公室门口,上面写着“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吗?恐怕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疑虑,因为这时每个人的情绪已经不“和谐”。

反对和谐的无非是社会不公。调查社会不公的根源在于利益分配不均和财富不平等。可以看出,利益结构是社会和谐程度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和谐的实现仅仅意味着每个人都应该有美好的生活,每个人都应该赚钱,每个家庭都应该有幸福的生活。然而,今天的中国社会并不和谐,因为穷人太多了。以一个家庭为例。食物和衣服无法解决。家庭中会有和谐吗?如果一个家庭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衣服,而周围的一些家庭已经解决了,而且解决得很好,你认为他们会和谐吗?恐怕我们不需要咨询经济专家。我们也可以看到,实现和谐是不可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发展的结果是某些地区和某些人独有的,因此社会不可能和谐。“先富一步,先富再富”的想法不错,但是有多少先富的人会真正帮助那些不富的人呢?恐怕当时的“两大局面”也是当今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的一个主要原因。

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确实是根据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结合中国具体国情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然而,社会永远不会和谐,因为人类的欲望永远不会被抹去!这也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科学的一面。

本质上,“和谐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共产主义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追求和谐意味着追求共产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没有什么不同。只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我们才能说社会是和谐的。否则,所有和谐社会都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

参考
[1]夏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2]王魁。构建和谐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7 (4)。
[3]宋燕敏。王秦钜。构建和谐社会是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新途径[。大庆师范大学学报,2008 (4)。
[4]比曼。和谐社会——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