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因 > 探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文化动因,政治文化发展的动机是什么?

探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文化动因,政治文化发展的动机是什么?

探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文化动因

政治文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推翻儒家家族商店”旗帜的原因是什么?(1)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教”以来,孔子逐渐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和礼治秩序的精神偶像。②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康有为反对共和,以及其他有悖常理的帝国残余,都打着尊重孔的旗号来煽动。(3)新文化

探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文化动因

论述企业文化变革的动因和阻力分别有哪些

摘要:企业文化的内涵反映了企业的行为和管理方式,是企业做出共同决策的价值前提。 然而,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制定和改革企业文化,重构企业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这是从企业文化变迁的原因角度来分析变革的原因和策略。 关键词企业文化,远称动机是1840年英国军舰炮击 最近,改革开放以来 新的意识形态趋势涌入改变国家意识形态。 寻根文学寻根文学是指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掀起了“寻找文化根源”的热潮。作家们开始挖掘传统意识和民族文化心理,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找文化根源的文学” 1985年,韩少功在一篇纲领性论文《文学、

政治文化发展的动机是什么?

政治文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推翻儒家家族商店”旗帜的原因是什么?(1)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教”以来,孔子逐渐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和礼治秩序的精神偶像。②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康有为反对共和,以及其他有悖常理的帝国残余,都打着尊重孔的旗号来煽动。(3)新文化

探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文化动因

论述企业文化变革的动因和阻力分别有哪些

探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文化动因范文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其原因的讨论大多集中在制度、政策和发展战略上。关于其文化动因的讨论相对较少,现有的讨论主要指出儒家价值观的影响。然而,儒家价值观可能不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崛起的主要原因。相反,长期以来,广大人民对物质生活的追求被儒家主导的价值观“轻度压制”,是中国近4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动机也深深植根于人性和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自西周以来,中国在追求主导价值观方面进行了第一次转变,即从宗教转向人文。它还形成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世俗美德。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主导价值追求的第二次转向,即从人文主义走向繁荣。然而,这种价值追求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直到40年前改革开放,才为这一追求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平台,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这种基本的价值动力和相关的美德在未来将如何变化,需要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改革开放;文化价值观;宗教;人文学科;经济发展;

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经济成就的文化价值原因

何怀红

北京大学

摘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对其原因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制度、政策和发展战略方面。对其文化动因的讨论相对较少,主要指出儒家价值观的影响。然而,儒家价值观可能不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崛起的主要驱动力。相反,长期以来被儒家主导价值观“温和压制”的大众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是中国近40年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动机也深深植根于人性和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从西周开始,中国开始了对主导价值观的追求,即从宗教向人文主义的转变,并形成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世俗美德。现代中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开始了第二次转向,即从人文主义转向繁荣和力量。然而,这种价值追求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直到40年前,改革开放为这种追求提供了良好的制度平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这一基本价值驱动力及其相关美德的未来变化值得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改革开放;文化价值;宗教;人文学科;经济发展;

经济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成就是显而易见的。称赞它是一个飞跃并不过分。可以说,在过去的40年里,我们目睹了中国数千年历史中从未有过的高速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预期寿命也大大提高了。1.文化价值动机是指人们对与经济活动相关的价值和美德的主要追求。它们是历史形成的,与历史和文化密切相关。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具有相当大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它是复数,不是单数。一个社会也将有主导或主流价值观,各种价值观也将分裂和分离,它们的地位将会改变。

1。对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各种解释

对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成就有许多解释。一种是制度性解释,强调开放市场、保护产权,甚至注重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报酬与产出挂钩的合同责任制和价格改革。《[1》(P71-134)强调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还有[2(P6 10)强调降低制度成本、政治中立政府、权力下放以及人才和能力的选择。也有人强调中国的内部“自由化”和对外开放,认为“自由化”是国内体制改革的主旨。开放让中国在全球市场和高科技革命中获得了机遇[3]。另一种是更全面甚至更全面的解释,如“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有些人强调政府和国有经济成分在各种综合因素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国家和资本的结合,强调“集中力量解决重大问题”的特点,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与先发国完全不同的道路。然而,这一相当宏大的解释至少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事实上,它目前正面临巨大挑战。此外,“中国模式”的支持者和批评者也关注这一体系。

我们确实需要注意经济和政治制度、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外部环境的协调等因素。然而,目前很少有人从文化,特别是从文化价值观的核心来解释中国的经济成就。可以说,在这40年里,这种文化价值比制度和环境起着更内在、持久、广泛甚至根本的推动作用。当然,中国经济崛起的原因并非没有偏向文化和价值路径的解释,但这方面的解释确实相对较少,或许不够准确。例如,一些学者认为儒家文化是亚洲(包括中国大陆)四小龙经济崛起的文化原因,或者特别认为中国文化的高储蓄和重教育的特点是导致中国乃至中国人民经济成就的重要因素[4](第4-5章)。本文更倾向于从制度与文化的互动来思考中国近40年来取得经济成就的原因,当然,它主要是从价值观的角度作为探索的根本动力。根据以上解释,显然,历史和文化中的价值动机不仅可以解释中国大陆的经济成就,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之前亚洲四小龙的经济成就,甚至解释了中国人作为东南亚、欧洲和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少数民族和个人的经济成就的内在动机,甚至部分解释了中国历史上的经济繁荣,如当时处于世界最高峰的唐朝和宋朝。那么,中国大陆在过去40年取得快速经济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此时的制度和政策与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完全一致。最简单的解释之一与改革开放有关。从制度原因来看,这是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内部改革。这种改革主要是“放松”或“自由化”。正是这一制度的改革开放与普通中国人的长期价值观非常契合。就像一个高水位的大型水库的长期关闭一样,一旦它打开——系统内部和外部都打开,经济将会出现激流2。

系统和概念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可以说,文化是近几年经济成就的根本原因,制度是近几年经济成就的主要原因。制度与价值观之间有着强烈的正负联系。一方面,制度可以发挥两种作用,一是压制多数人的价值观,二是符合或促进多数人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如果社会有强烈的价值追求,它也可能追求制度的变革。在适当的制度下,这种价值追求会放射出巨大的能量。

二。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价值动机和美德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对中国价值体系的分析。这种分析首先可以区分两种价值追求:一种是主要的或最高的价值追求,另一种是辅助的美德价值追求。一个普遍的,特别是传统的道德体系通常分为两部分:一是善的理论,即追求人们认为是善的各种价值,特别是主要的或最高的价值,或追求“最高的善”;一个是道德理论,即帮助实现这些价值目标的各种美德和能力。那么,在过去的40年里,在中国发挥了巨大作用的普通人或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和美德是什么呢?

让我们以一度在中国人中间广受欢迎的“增强圣贤文学”为例,来看看在普通人中间长期存在的根深蒂固的基本价值追求。这本书收集了清代各种著名的谚语和谚语,非常真实地反映了普通中国人的价值观,也是人们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它的地位和影响与富兰克林《理查德年鉴》中的谚语相似。当然,“增强圣贤文学”也是上层精英文化和下层大众文化的混合体。前者表现在许多鼓励人们学习和成为官员的谚语中,而后者表现在许多教导人们如何做人的谚语中。其中,对财富的强调和追求是非常明显的。例如,“人为钱而死,鸟为食物而死”和“为了生存和富裕,必须努力工作以求死亡”。财富是许多人努力追求的价值,并在他们停止之前死去。虽然在传统社会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不会把这一价值视为最高价值,但它也不会完全拒绝这一价值:“君子爱财,追求正义”;社会习俗是,只有当你有钱时,你才能有一个职位(当然,权势者有钱)。只有当你说它的时候,你才能有重量:“如果你有钱,你可以说真话;如果你没钱,你就不能说实话。”如果你不相信我,让我们看看宴会上的酒,首先尊重富人。“如果他们的孩子不识字,不能成为官员,他们也可以努力致富。

中国人普遍重视节俭作为与这一基本价值追求相关的主要美德价值。勤奋表现在以努力工作为荣,抓住时间,不怕困难。正如“增强圣贤文学”所说:“一年的计划在于春天,一天的计划在于早晨,一个家庭的计划在于和谐,一生的计划在于勤奋。”浙江温州也有一些人在当代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们说“他们可以当老板,睡在地板上”。正如“扩展的圣人文章”中所说的,节俭是“养育孩子以防止年老,积累粮食以防止饥饿”“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和“从节俭到奢侈,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勤俭节约不仅体现在大小企业家身上,也体现在千万第一代农民工身上。此外,灵活性和重视教育也是中国人民的突出特点。他们尤其能容忍挫折和失败,“必须忍受和忍受,必须忍受和忍受”。如果一条路失败了,再试一次。它们也非常灵活,或者非常适应环境,并且有很强的适应变化的能力。它们可以在任何时候生根,开花结果,不管条件如何,并且抓住任何经济机会。他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历史上有很多“劝诫”和“学诗劝诫”。尽管过去最重要的是人文知识,但由于这种长期的文化积累和同样的智商,他在学习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同样得心应手。”学好数学、物理和化学,他不怕周游世界”和“掌握一项技能,他将受益终生”。

由于社会上普遍的价值追求和道德偏好,改革开放后一旦制度放松,经济就会迸发出巨大的活力。成千上万的马奔腾人一旦出海,人人都想致富,愿意付出艰苦的劳动,节俭度日,随时学习新知识,寻找新的商机,从而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的动力。

三。中国主导价值追求的第一次历史性转变

我们还可以对这些价值观是如何形成的进行更深入的讨论。为什么他们在过去的40年里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中国经济的腾飞做出了贡献?这需要追溯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人们的内在价值和欲望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需要长期积累。我们首先谈到了3000年来中国主要价值追求的第一个转折点,即西周和商代价值从宗教性转向世俗性和人文性的转折点,以及政治与宗教的明显分离。虽然商代留下的宗教文献不多,远远少于其他文明,特别是犹太文化,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崇拜上帝和命运的趋势,甚至政治和宗教的统一。西周初年,统治者强调道德应依附天堂,尊重天堂,保护人民,治理的重点应放在人力资源的范围上。他们主要关心的是人的事情,而不是天堂里的事情。这种从超越信仰的宗教或从一神论宗教的转变,确实是上层精英所为,是自上而下产生的。因此,中国人的价值观不再朝着宗教的方向发展,而是朝着符合现代世界世俗化趋势的人性方向发展。现代中国不需要在现代西方和其他文明中“神化”或经历“上帝已死”的精神过程。它早就准备好世俗化了。

自西周以来,中国文化脱离了宗教信仰,人们的精神注意力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开始重视人和对幸福的追求。上层阶级的精英主要是追求人文卓越和道德圣贤,而下层阶级主要是追求物质生活和自然伦理。因此,这种世界主义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西周。从西周和商朝开始,中国果断地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和古代文明的道路。也就是说,它基本上脱离了占主导地位的超验宗教信仰,并高度重视人类生活和人性。

然而,即使我们都重视人类世界和这个世界,我们仍然需要注意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传统社会是一个政府和人民分裂和少数人统治的社会。上层社会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要求不同于下层社会。在西周后近3000年的传统社会中,这种唯物主义就社会的主导价值而言不是唯物主义。尽管人们重视物质生活,追求人间幸福,但他们仍然没有强烈的唯物主义倾向。这可能是因为,尽管公众持有的价值观是大多数人的价值观,但在一个由少数人文精英统治和统治的社会中,普通人的价值观并不占据主导地位。统治政治的儒家思想不仅不以经济为中心,甚至在民众中,佛教和道教也淡化了物质欲望。因此,在分析中国传统社会价值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时,我们必须注意到它们实际上是两个部分:政治与社会、政府与人民、上层与下层,或者如孔子所说,君子与小人、学者与人民,他们都有不同的价值观。想成为绅士的人需要主要朝着人性和道德的方向努力。只有当他们成为有知识和高尚道德的绅士,他们才能成为社会地位的官员和文人。这个方向得到了社会制度的保障。通过对西汉以来古代推荐官员的考察和唐代确定的科举考试,有知识有美德的人确实可以成为官员。一旦他们成为官员,他们的经济地位也可以得到保证,他们可以获得可观的财富。根据儒家文化,他们真的不把财富作为他们生活的目标。财富只是这种道德追求的副产品。然而,毕竟很少有人能够通过精湛的知识进入社会上层。绝大多数人仍然不得不自谋生路。有些商人和土豪确实比官员富有,但他们的社会地位不高。社会最羡慕和尊重的是那些很少学习并成为官员的人。这样,大多数人的物质追求被儒家人文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所压抑。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不是大多数人的价值观,而是少数文化精英的价值观。儒家认为,“君子义,小人利”大多数人肯定会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多彩。儒家也让他们追求,但在儒家看来,这种追求低于人文主义者和官员。虽然追求儒家人文精神的大门几乎向所有人敞开,但事实上,只有少数人愿意追求,只有少数人能够成功。由于这种少数人的精神追求已经成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意识形态,必须抑制多数人的物质追求。这样,社会分层就形成了一个顶部小底部大的金字塔,但金字塔的每一层都不是固定的,而是上下两层都可以流动。

尽管主导中国传统社会和政治的儒家思想抑制了物质欲望,但它基本上是一种温和宽容的理论。它不注重经济发展和财富追求,但基本上不干涉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物质生活。它主张“国家没有专利”和“人民为人民生产”,以便人民能够过上小康生活。此外,它非常重视知识和教育,非常重视家庭责任,倡导和平与和谐,这也在促进人们的经济生活方面发挥了作用。此外,与宗教精英和信仰者相对紧密结合不同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人文精英与人民保持着相当大的距离,政府和人民被分成两部分,形成了政治和社会的等级制度。虽然这种等级制度是流动的、开放的,较低层次的阅读种子可以通过古代考试和科举考试提升到较高层次,但毕竟只有少数精英可以上来,而这少数精英和大多数人很快就会彼此分离,他们对价值目标的追求可能从一开始就大相径庭。中国传统学者希望改变习俗,淡化人们的物质欲望,但他们也不想从根本上改变人性。他们醒了,但也无助于意识到不可能普遍改变这个人类。

人文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远不能作为一种超然的宗教信仰影响大多数人。因此,儒家淡化经济利益和物质欲望的价值观对人们没有太大影响。此外,它理解和容忍人性,不主张压制民间社会的经济活动。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商品经济出现过多次繁荣。它的经济总量和水平往往达到了当时的世界最高水平——尽管它还不是伴随着伟大的地理发现和工业技术革命的现代资本和全球市场经济。

总之,中国传统社会上层的人文精神价值对下层的物质需求价值构成了一种压迫,但这是一种相对“温和的压迫”,只能阻止下层的价值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在近代,当中国和西方大规模地相遇时,中国人首先感到技术和实力在物质层面上彼此不如,然后他们也感到对方在政治制度和价值观上具有优势。因此,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中国开始了社会主导价值观的转变——开始追求人民和国家的繁荣。这是我们想谈的第二个转折点。如果从主导价值观的角度来看,西周以来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转折点是从宗教转向人文,那么近代以来的第二个转折点是从人文转向繁荣。

四。中国主导价值追求的第二次转变

春秋以来,尤其是战国时期,各国都在追求繁荣,尤其是国力,但这是在君主独一无二的前提下追求的,秦是最明显、最强大的。从商鞅改革的秦国到统一中国的秦国,中国确实走过了一条追求繁荣,特别是国家实力的道路。然而,自西汉以来,尤其是宋代以后,统治者更多地被Xi、Xi等儒家精英的思想、整个社会的和谐以及国王和文人对世界的统治所主导。由于近代中西发生了大规模的相遇和冲突,在多次失败和挫折的冲击下,上层精英主导的价值观逐渐改变。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基本上把追求繁荣作为全社会的主要价值目标,而不是过去由上层阶级主导的价值观,上层阶级分为上层阶级和下层阶级。

这样,可以说现代中国的价值立场又发生了一次大逆转。由于现代世界平等的强大趋势,普通人或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已经成为主流。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曾经在研究墨西哥社会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把城市中心文化称为“伟大传统”,把农村文化传统称为“小传统”。我们可以用这个术语来称呼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为“大传统”,而非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为“小传统”。然后,现代发生的是,过去对立的大众文化的小传统已经成为上层阶级必须遵守的大传统。也许这两种传统的基本内容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它们的相对位置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此,不能准确地说亚洲四小龙以及后来中国大陆四小龙的经济崛起是由于儒家文化。应该说,这更多是由于中国的世俗文化。这也是由于小的民间传统在过去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也符合现代世界追求平等和物质幸福的大趋势。它的地位已经从过去改变到现在。朝鲜的儒家文化与其说是中国经济成就的内在价值,不如说是中国民间世俗文化的对立。当然,中国上层精英的文化和下层阶级的文化有一些共同的因素,例如重视人类世界、现实、生存与和平以及家庭关系的幸福。

但是,为什么中国在20世纪初变得富裕和强大或以经济为中心后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曲折?频繁的国际环境、内部和外部战争和动荡是有原因的,也是手段一度被当作目标的原因。

共产主义的图景也有相当唯物主义的一面。共产主义的吸引力还包括对人民的物质吸引力,包括“财富充分流动”和“按需分配”的美好愿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执政党也追求四个现代国家的繁荣。他们曾经为在经济上取得巨大成就付出了巨大努力。经济也有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到20世纪50年代末,统治者试图利用国家权力和群众运动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大跃进,并提出了“超越英国,赶超美国”的口号。但是所有这些违反经济法的企图都失败了。后来,中国迅速转向“以阶级斗争为关键环节”,并试图通过一系列政治运动造就一代无私的“共产主义新人”,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甚至私人土地和小商贩也被严格限制甚至禁止。在这种政治控制下,人民和个人的经济活动几乎濒临死亡。与过去儒家思想对民间经济活动的“温和压制”相比,这可以说是一种“强烈压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把中国的国民经济带到了“崩溃”的边缘。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改革开放已经被迫退出。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执政党坚定地确认经济建设是中心,不会动摇。政治合法性将主要来自经济。官员的绩效评估主要是以经济成就来衡量的。此外,对经济努力不再有任何限制,对姓是社会名还是资本名也没有争论,重点放在实际结果上。“不管猫是白的还是黑的,能抓住老鼠的猫都是一只好猫。”政府提供了一个相当好的系统平台。以往的政治运动和宣传也培养了广大人民的自我意识和政治意识。人们不再那么自律、谨慎和安全地搬迁,而是敢于为寻找各种经济机会而搬家。

当人们的物质欲望被压抑得最多后,它反弹得最多。一旦国家开放,人们就会摆脱贫困和饥饿,看到外面世界的繁荣和富足,这将进一步增强他们致富的动力。历史上第一次,中国人民可以伸出他们的手臂,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全心全意地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过去的制度和政策抑制了这种物质追求,一旦这种愿望得到释放,它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过去无产阶级专政下,执政党取消了继续革命的意识形态限制后,可以进行一些最重要的制度和政策变革。这里有两个最重要的方面:一是允许生产资料和资本的私有制。如果在20世纪80年代仍有一场关于“傻瓜瓜子”是否能拥有比马克思所说的8人规模更多的员工的辩论,那么许多快速发展的私营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民营企业遍地开花,成为改革开放的生力军。一些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在20世纪80年代,关于私营企业中有多少员工没有被剥削,仍然存在争议。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巨无霸”私营企业迅速崛起。在这个过程中,两组人脱颖而出,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一组是在中国出生和长大的企业家,他们有商业才能和洞察力。其中一个群体是归国人员,他们带来了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和高科技。更成功的公司也引入了内部利益分享机制,让每个人都变得富有。国有企业也对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并有一定的内部激励机制。第二是放开自由市场,主要是让市场配置资源,让资本和资源通过市场流向能够充分发挥效益的地方。不仅在国内市场流动,而且通过向全球市场开放。一些合适的发展战略和“集中精力解决重大问题”也促进了一些基础项目的建设。

除了这些制度的改革、全球市场经济和国际机遇,最根本的是大多数人的价值取向。与此同时,重要的是:你最想要什么,你是否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去得到它。如果大多数人,特别是大多数在早年几乎完全转向世界主义的中国人,最想要物质幸福,甚至是完全拥有财富,如果实现这种愿望的最适当的手段和方式——自由贸易、市场经济和现代产权制度等等。在近代经历了许多波折之后,中国经济的腾飞将是自然的。纵观中国过去40年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经历了40年改革开放全过程的这一代人也可以说远远超出了他们最初的经济和物质生活预期5。

五、物质生活主导的价值追求和美德分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长期以来是一种世界主义和人文主义,但在近代却被唯物主义所主导。与世界上其他文明相比,可以说所有民族的人民都在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也可能更重视物质因素,但他们确实有不同程度的重视。中国人在这方面表现出的动力确实更强,他们具有节俭、灵活等美德,能够有效地支持这一目标。事实上,中国人非常适应市场经济。许多人天生就是市场经济的引领者。加上他们强大的学习能力,这些是中国人最大的优势。然而,如果这个制度不自由化,个人拥有更多的野心和商业能力将是徒劳的。因此,我们一直强调的是,这些年来,制度和价值观形成了良好的相互合作关系。

从低端来看,对物质的追求和对财富的渴望是为了生存和解决温饱问题。如果我们从高端来看,我们将获得财富,甚至希望变得非常富有。从低端来看——生存的动力应该是最大的,但平等富裕也是普通人的梦想。尽管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并不高尚,但这是合理的。追求体面的生活也是合理的,而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甚至更合理。因此,中国人的实际价值和物化价值可能不是很大,但它们是合理和合法的,特别是当他们作为人追求体面的生活时。

当然,我们也可以说一点关于这种基本价值追求的另一面——也许这可以说是一个消极因素。如果物质欲望和利润的动机太强,对精神信仰的追求不够,只有物质生活得到重视,而人类自由、平等和尊严的价值得不到重视,这也会影响到人类的整体幸福,或人类生活完整意义的保证。

上述种种有益于经济活动的美德,甚至还会影响世界的幸福:例如,过于勤奋可能导致对生活质量不够重视,没有充分理解休闲对生活幸福的意义,甚至容易被嘲笑为“经济动物”;过于节俭,或者会影响生活的舒适和慈善事业;太多的韧性甚至耐心可能会损害一个人的自尊等。从长远来看,这些优点甚至可能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少数人炫耀财富和大多数人过度节俭可能导致产业失衡和消费能力不足。过于灵活很容易导致保护经济活动的原则不足和对法律法规的尊重不足,这必将影响市场秩序的健康发展。然而,过度的宽容很容易导致努力不足以争取一个合理和可靠的合法市场秩序。即使在智力和善于学习方面,也可能存在过分注重实用技术而忽视基础理论科学等偏见。

此外,在中国价值观中,可能已经存在一些制约人们整体幸福和经济发展的因素,因为他们不太重视自由,没有对自由的制度保障,因而缺乏科技的主动性。诚信没有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这将增加交易成本,并影响经济发展和人民的舒适,因为相互信任。不够勇敢,不容易捍卫自己和他人的合法财产权;重视亲戚朋友也可能影响到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合理地对待大量陌生人。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团队精神不够强,也会直接阻碍企业做大做强,进而影响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和谐等。此外,这里应该指出的是,以上只是针对中国社会中存在的主流价值观,特别是在汉族这一占多数的民族群体中,并不试图完全涵盖所有中国人所追求的所有价值观。

至于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人们是否还会有强烈的唯物主义动机和战斗精神,以至于基本生存的压力和过去长期压迫带来的刺激和反弹将不复存在?中国已经对外开放40年了。现在和将来年轻人的价值观会有什么重要的新变化吗?有没有可能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价值观正在削弱,而那些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价值观正在加强?所有这些还有待观察。我们现在只能说,在一个快速变化和密切全球互动的时代,许多价值观必然会改变。但总的来说,对于一个基本的价值概念,它们既不能在短时间内发展,也不能在短时间内改变。

简而言之,回顾过去40年中国价值观与经济成就关系的历史,我们可以大致说,普通中国人所持有的、建立在几千年历史文化基础上的基本文化价值观,可能是过去40年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的秘密。

参考
[1]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姚洋。中国经济成就的政治和经济原因。《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1)。
[3]钱颖一。“开放”与“自由化”——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的原因分析。北京日报,2016年12月19日。
[4]朱天刑。中国增长的奥秘。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1据2018年12月19日《人民日报》“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过去4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71元增加到26000元,居民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8岁增加到2017年的76.7岁。
2周其仁生动地提出了一条“水中大鱼”来解释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动力。我认为这“大量的水”可以理解为大量的体重和强大的流动的水。中国的大部分经济都超出了其他中小国家甚至一些大国的能力范围。这在依赖人口的高速铁路、物流和互联网用户等行业的发展中尤为明显。未来,中国在大数据和云计算方面也将拥有特殊优势。至于“活水强”,它涉及到本文将要阐述的文化价值动机。
3孟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恒心的生产,就只能依靠自己的才能。”两千年后,王夫之仍在《地基的解释》中写道:“学者们只需用十个姓氏和数百个家庭的言行来调查他们,......那些整天生老病死的人怎么了?如果一个人提倡它,数百人加入其中,那么做不到又有什么意义呢?......为了食物,为了马,为了住房...普通人整天露营,不是吗?”
4 2012年11月,央视热门电视剧《温州家庭》的男主角周万顺为了赚钱做了各种事情,比如捡破烂、卖皮鞋、卖插座、做皮鞋、挖油等。作家高满堂说:周万顺的话代表了温州人最真实的动力,那就是:“穷疯了,穷怕了,不能再这样生活了。”
5根据社会学家蔡芳的一项研究,在英国,增长最快的一代人物质生活的改善率为56%,是美国的两倍,日本的10倍,而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一代人物质生活的改善率已达到24倍。摘自蔡芳2018年12月8日在三亚国际财经论坛上的现场演讲。
6但考虑到日本社会价值观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发生的巨大变化,在今天的日本年轻人中,与阿信相似的一代人的奋斗精神似乎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甚至被称为“低欲望社会”。那么,今天中国的年轻一代也看到了“佛教青年”,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还需要进一步观察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