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部控制 > 内部控制概述及相关理论,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取得了哪些里程碑式的成就...

内部控制概述及相关理论,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取得了哪些里程碑式的成就...

内部控制概述及相关理论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取得了哪些标志性的成就...总的来说,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1 .内部密封。1940年以前,复式记账和复式记账2。内部控制是初步的。1953年10月,《审计程序声明》3。颁布了内部控制框架。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审计准则声明》55。4.综合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概述及相关理论

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一个单位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会计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保证经营政策的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而采取的一系列方法、手段和措施。1.内部遏制阶段的特点是组织责任的划分,没有个人或部门能够单独控制任何一个或部分业务权力。通过充分发挥其他个人或部门的职能,对每项业务进行交叉检查或交叉控制。 2.内部控制制度的阶段、特点: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内部控制活动的所有权、合法性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的规定,包括《公司法》、《会计法》和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准则》等。 例如,《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并明确其具体内容 各单位应建立销售和收款业务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销售和收款业务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约束和监督。 2.建立销售定价控制系统,制定价目表、折扣政策、支付政策等。并实施它们 3.在选择客户时,充分理解和考虑客户,只需要文件?我帮忙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取得了哪些里程碑式的成就...

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取得了哪些标志性的成就...总的来说,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1 .内部密封。1940年以前,复式记账和复式记账2。内部控制是初步的。1953年10月,《审计程序声明》3。颁布了内部控制框架。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了《审计准则声明》55。4.综合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概述及相关理论

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内部控制概述及相关理论范文

本文的目录导航:

[文摘/目录]某酒店内部控制模式优化分析

[第一章]新都酒店内部控制机制研究导论

[第二章]内部控制及相关理论概述

[第三章]深圳新都酒店的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现状

[第四章]酒店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五章]新都酒店内部控制改进建议

[参考文献]关于完善酒店内部控制体系的研究结论和参考文献

第二章内部控制理论

尽管内部控制仍然存在着需要弥补的内在缺陷,但毫无疑问,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对促进我国公司治理和合规管理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本章将重点介绍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包括这些理论的基础和内部控制理论的主要内涵。

2.1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是一种能够有效实施组织战略的管理控制工具。其主体是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实施和评价的主体,包括企业内部各级行政领导、职能部门和具体的专业分工。其对象主要是单位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从设计和实施的范围来看,内部控制主要分为“局部控制论”和“综合控制论”。这两种观点的区别在于,除经济业务、资产管理和财务会计之外的其他业务活动是否应纳入管理和控制范围。本文对内部控制理论内涵的相关阐述是基于“综合控制论”的观点。

2.1.1内部控制的内涵。

美国专业会计师协会审计委员会(Audit Committee)于1949年首次提出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是指经济组织为确保其财务安全、会计数据的可靠性和维持管理效率的可行性而采取的所有特殊方法和措施。1988年,该组织发布了第55号审计准则声明

(SAS55)将内部控制定义为“为实现特定公司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建立的一系列政策和程序”。

美国COSO委员会发布的新版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是实现管理目标的过程,即内部控制是由企业管理层设计并由各级员工共同执行的管理过程,以合理确保企业的经营业绩和有效可靠的财务报告。2008年颁布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准则》承认内部控制是一个由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和企业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过程,旨在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2.1.2内部控制的目标。

不同国际组织发布的标准广泛涵盖了内部控制的目标,但具体细节略有不同。我国要求并鼓励上市公司和中小企业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准则》。根据本文件的规定,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包括五个基本目标。一是确保公司合法合规运营;二是确保公司财产的安全;三是确保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第四是提高公司的经营业绩;五是促进公司实现发展战略。

客观地说,上述五个目标不仅包括国际公认的内部控制领域的目标设定标准,而且能够满足中国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些分类不影响不同目标的单独和独立实现,也不影响共同实现的重叠。然而,对于近年来经历激烈竞争和偶尔亏损的中国酒店企业来说,由于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即使根据这些目标制定了相关的实施计划,也很难真正具体实施并达到目标的要求。

2.1.3内部控制原则。

内部控制原则不仅是企业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基本原则,也是企业实施和实施内部控制活动必须遵循的原则。本文认为,在制定和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特别是对于我国酒店企业来说,应注意的主要原则是: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源于日益被接受的“综合控制论”理论观点。内部控制作为现代公司治理中分权管理的重要手段,作为一种能够有效提高组织运营效率、改善企业运营效果的先进方法,应该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超越传统认为内部控制只注重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的局限性。全面性原则应体现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中,使内部控制活动不仅包括内部遏制和内部审计,还包括企业财务管理等方面,控制整个业务活动的促进和平衡。全面性原则要求企业不仅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还要有合适的治理结构和制度设置。我国酒店企业的业务流程复杂,业务涉及面广,人员管理困难。因此,只有坚持全面内部控制的原则,才能有效控制经营管理中的各种风险点。

2.制衡原则。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内部控制的原因在于现代公司分权治理的需要和所有者防范代理人道德风险、限制权力使用的需要。限制性原则体现了企业管理、部门、权责分配、专业分工等方面相互监督制约的控制功能。然而,在现实中,对于酒店企业来说,仍然可能存在代理人的工作侵权和业主非法挪用企业资金的情况。制衡原则有助于促进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同时,通过完善的制度可以扭转这种影响,约束企业所有者,避免非法担保、挪用大股东资金等问题,防止中小股东的恶意行为。

3.成本效益原则。

即使是财务实力雄厚的星级酒店企业,其可用资源也明显有限。因此,内部控制应考虑到在系统设计、实施活动和过程审计中节约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应该是建立酒店内部控制体系的基本目标之一。通过内部控制的实践过程,酒店可以减少运营成本的浪费,并在财务报表中直接反映企业利润绩效的提高。因此,我国酒店企业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在追求更高水平内部控制保证的同时考虑成本限制。内部控制机构和专职人员需要在控制和不控制各种活动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尽量降低控制成本的同时,还应合理控制运营风险,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2.1.4内部控制要素。

内部控制要素来自企业管理过程和内部控制的结合。我国大多数学者对内部控制要素的分类通常基于美国COSO报告的相关规定。对于中国酒店企业来说,内部控制要素的划分也是适用的。因此,本文介绍的内部控制要素有以下五个方面:

1.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也称为控制环境(control environment),是指所有控制方法和手段都存在和运行的环境,是内部控制组成部分的基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准则》认为,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包括但不限于公司的治理结构、组织机构、职责分工、企业文化、绩效政策等。

2.风险评估。

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积极识别、分析和定位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据此制定应对策略的过程称为风险评估。根据内外环境的不同,企业面临的风险可以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包括:人为操作风险、管理决策风险等。外部风险主要指不可分散的风险,包括系统风险等。

3.控制活动。

确保执行管理指令和完成风险预防目标的一系列措施称为控制活动。控制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分工、授权审批、调整审核、资产管理等。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准则》认为,控制活动是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为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4.信息与交流。

信息与沟通(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是指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和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以确保企业内部各级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之间的顺畅有效的沟通。企业的信息系统可以生成与其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相关的各种报告,方便信息用户做出选择和决策。沟通不仅包括组织内的上下级和横向沟通,还包括外部信息披露。

5.监督。

监督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评价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效果的过程。内部监督是对企业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可以及时评估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及时采取补救措施。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内部监督的同时,还应当聘请外部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进行外部监督,以审计的形式对当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进行监督,以各项财务指标为核心,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并给出评价报告。

2.2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

2.2.1控制论。

控制论是内部控制理论建立和发展的基础理论。它是由美国著名数学家诺伯特·维纳在1948年提出的。从那时起,控制论作为一门新的科学,其思想和方法已经扩展并应用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控制论的基本思想有两个要点:第一,所有系统,无论是否存在,都属于信息系统,都有信息交换的过程,必须有信息反馈的机制。实现控制的基础是传递信息,所有的信息都被传递,以便最终实现成功的控制。第二,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系统同时属于反馈系统,任何控制都依赖于信息反馈,最终都可以实现。信息反馈(Information feedback),即控制系统输出信息并将动作结果返回给接收器,接收器将限制或引导下次信息的输出,从而如预期的那样控制目标。

内部控制是控制理论和管理科学的有机结合。根据内部控制理论,企业被视为一个复杂的信息系统,需要交流和反馈内部和外部信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可以通过采用特殊的方法和后续的管理评价来衡量。

2.2.2委托代理理论。

当委托人指示代理人代表自己的利益行使决策权时,就产生了委托代理关系。委托代理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梅耶尔针对业主兼经理的旧传统做法的弊端而正式提出的。该理论基于不对称信息博弈理论,主张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形成的理论基础。

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是形成有效的标准机制,防止代理人利用信息不对称,为追求自身利益做出不利选择,以及做出损害企业所有者和中小股东利益的决策。委托代理关系中的每个主体也是内部控制实施的参与者。代理关系的形成过程是包括委托人、经营者(委托人即代理人)和下属部门在内的各级内部控制的过程。因此,对于企业内部来说,内部控制应该在代理关系发生变化后进行调整。在我国酒店企业中,人事变动频繁,委托代理关系变化很大。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容易忽视代理关系的调整和变化,从而影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