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范文 > 论文范文科学发展观下的国民幸福研究

论文范文科学发展观下的国民幸福研究

论文类型:论文范文
论文字数:
论点:幸福,目的,利他
论文概述:

本文认为需要客观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客观地反思中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本位”的发展价值观的实质及其弊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将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的真正回归到实

论文正文:

一、幸福概述

(1)幸福的概念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是一部幸福实践的历史。人们总是追求幸福,正如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中所揭示的:“每个人的意识和情感中都有这样的原则。它们是无可辩驳的原则,这使得整个历史发展的结果无需讨论...例如,每个人都追求幸福。”那么什么是幸福呢?不幸的是,尽管每个人都想快乐,但快乐是一个不确定和模糊的概念,它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标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将幸福定义为“幸福是一种符合美德的现实活动”。他把幸福和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并把幸福和道德联系在一起。他说幸福是最高的善,是人类的最终目标。马克思把幸福理解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终目标,并将幸福推向发展的最终目标。由此,我们得到启示,幸福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求密切相关。具体来说,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在这种体验中,生活的主要需求、愿望和目标的积极方面得以实现,而消极方面得以避免。生存和发展达到一定程度的完善,避免严重损害,是一种心理体验。不幸的是,与幸福相反,生活的主要需求、欲望和目的无法实现和否认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心理体验。生存和发展不能达到完美,不能免于严重损害,这是一种心理体验。(1)幸福的定义有三个要素。首先,生存需要必须得到满足,否则就不会有幸福,相反会有不幸甚至痛苦。但对生存需求的追求必须适度,否则会导致贪婪,贪婪是罪恶的根源。其次,仅仅满足生存需求是不够的。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发展需求,必须不断追求进一步的满足。如果我们不追求发展需求的满足,或者如果我们获得某种满足,我们将没有意图,我们也不会有幸福,或者我们将不再从幸福中获得幸福。第三,作为一种快乐的满足状态,它只能从整体生活的角度来看,而不是从一件事或一个方面来看,否则没有人能得到快乐。(2)这种延伸,为了更好地理解幸福,我们首先引入“幸福”来加以区分。赵杨婷先生认为幸福是人们体验幸福的心理过程。它主要强调人的主观感受,而忽视客观事实的真实性。基于此,我们仍然需要澄清一些争议:首先,将幸福定义为“生活中的重大幸福”,并将幸福等同于生活意义上的幸福,但生活意义上的差异是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异。例如,一个人偶尔的痛苦和快乐的经历,因为它是一种消费性的经历,只能是痛苦和快乐,不能留下任何决定生命意义的东西。然而,一个人长期痛苦和快乐的经历可以被定义为幸福或不幸,因为它对他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幸福或不幸是一种持续的幸福或痛苦。同时,从是否有利于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也可以说对生活有影响)的角度来看,幸福和快乐是不一样的。任何幸福的实现都来自对人们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所以有一种幻觉蒙蔽了我们,也就是说,任何满足都是幸福。然而,人们的需求不同于正常健康和异常病理。幸福是人们的需求通过意识转化为欲望的直接产物。因此,幸福也不同于健康和病理。健康的幸福通常有益于生活,一个人可以获得幸福。相反,病态的幸福对生活有害,一个人不能得到幸福,只能得到不幸。而幸福本身,它只能是健康的幸福,所以它对生活的影响是积极和正面的,这正是幸福和幸福的区别。这表明幸福和快乐是不同的概念。其次,幸福被定义为满足对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的需求和欲望的心理体验,这很容易将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归类为利益的竞争。兴趣是可以满足需求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总是有这样一种混乱的现象,人们总是把他们的“所谓”幸福和他们的兴趣混淆起来,“所谓”幸福包括真正的幸福和虚假的幸福。假幸福和真幸福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对社会的影响。争夺金钱和权力是典型的众所周知的利益斗争。这种恶性的利益斗争必然会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不可否认,兴趣在现实生活中有其适度的合理性,其意义是巨大的。然而,如果对幸福的追求与对没有美德的人造成伤害的利益的竞争相混淆,那么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只是一种掩饰。我们必须承认,兴趣是为了生活,但生活不是为了兴趣,而是为了追求幸福,幸福是其他额外的东西无法取代的。由此可见,兴趣只是一种工具和手段,只有当它对其他事物有意义时,它才有意义。快乐和兴趣之间有明显的区别。生活在强迫下的人不快乐。

(2)幸福类型
幸福类型是幸福的外在划分。综上所述,幸福是主观感受和客观需求的统一。当一个人感到快乐时,他确实快乐;然而,判断他拥有什么样的幸福与人们的主观感受无关。人们需求、欲望和目的的不同是幸福类型的客观标准。据此,我们首先根据人们的需求、欲望和目的的类型来分类幸福。1.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物质幸福、社会幸福和精神幸福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需求、欲望和目的主要分为三类:物质需求、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物质需求是低级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社会需求是中间需求,包括归属感、爱和自尊的需求。精神需求是高级需求,包括理解和理解的需求、审美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幸福相应地分为物质幸福、社会幸福和精神幸福。物质幸福,顾名思义,是人们在物质生活中享受的幸福,如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幸福。社会幸福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拥有的幸福,比如归属感和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得到满足。精神幸福是人们在精神生活中所拥有的幸福,比如需要在自我实现、知识和理解中得到满足的幸福。鉴于人们需求的不同层次,物质幸福是低级幸福,社会幸福是中级幸福,精神幸福是局部幸福。2.利己幸福和利他幸福从道德角度来看,一个人行为的目的可以分为四类:利己、利他、自残和自残。然而,幸福不能直接分为四类:利己幸福、利他幸福、自残幸福和其他幸福。它的根源在于幸福的客观内容。幸福强调生命的重大意义,这决定了它只能是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只有当这些目标实现时,才能获得幸福。因此,从生命意义的角度来看,幸福只能分为两类:利己幸福和利他幸福。所谓利己幸福就是实现利己目的的幸福。利他幸福是实现利他目的的幸福。就道德领域而言,利他主义和幸福的道德领域相对单一,不会因手段不同而改变。“无私的利他主义”是它的行动原则和最高的合法幸福。另一方面,幸福的道德境界更加复杂,它因不同的方式而变化。如果利他主义是行动的原则,那就是利他幸福,这是基本的合法幸福。如果行动的原则是“简单地造福自己”,那就是简单地造福自己的幸福。如果把“以他人为代价造福他人”的原则作为行动原则,这就是以他人为代价造福他人的幸福,也是非法的幸福。3.过程幸福和结果幸福从幸福实现的角度来看,幸福可以分为过程幸福和结果幸福。过程幸福是人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实现每个小目标或预期结果后的幸福总和。结果幸福是指人们通过努力工作达到重要目标或预期结果时的心理体验。在现实生活中,虽然过程幸福和结果幸福有不同的功能,但它们是双向共存的。一方面,过程幸福是结果幸福的存在条件,过程幸福的累积总和可以转化为一种结果幸福;另一方面,结果幸福也是过程幸福的存在条件。人类行为的目的不仅在于快乐的过程,而且在于快乐的过程。4.创造性幸福和非创造性幸福从创造性的角度来看,幸福可以分为创造性幸福和非创造性幸福。顾名思义,创造性幸福是创造性或创造性生活的幸福和创造性成就的幸福。相反,非创造性的幸福是没有创造性成就的幸福。就这两种幸福的价值而言,创造性幸福明显高于非创造性幸福。因为非创造性的快乐会随着消费而消失,无法保留。创造性的幸福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甚至变得更加珍贵和不朽。为此,马友兰先生曾将人生的成功总结如下:一、知识:发明创造;第二,职业:如大政治家、大战略家、大企业家等。第三,道德方面:道德完美...除了这三个,一个没有其他的成功。

(三)幸福的本质....................................................................................12-13
二、科学发展观与国民幸福....................................................................................13-20
(1)科学发展观是....................................................................................13-15
(二)国民幸福与观....................................................................................15-20
3,中国的民族幸福与....................................................................................20-26
(1)中国国民幸福现状....................................................................................20-23
(2)....................................................................................23-26影响我国国民幸福的
四、....................................................................................26-40
(一)增进国民幸福深化体制改革....................................................................................26-28
(二)促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28-31
(3)加强文化建设....................................................................................31-34
(4)促进....................................................................................34-38改善民生
(5)促进生态文明....................................................................................38-40

结论

[21世纪是人类追求幸福的世纪。找出幸福的“最大公约数”是政府的责任。本文认为,有必要客观评价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客观反思中国传统“经济增长标准”发展价值观的本质和弊端。科学发展观提出,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回归国民幸福的实现,而增加国民物质财富的经济增长是一种工具。本文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分析了影响国民幸福的内外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路径。鉴于作者的水平和经验,本文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幸福是一个古老而又常常是新的话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幸福主题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的深度也在不断扩大。研究成果将会更加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