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范文 > 19999字论文范文中国著作权法“时事新闻”的解读与重构

19999字论文范文中国著作权法“时事新闻”的解读与重构

论文类型:论文范文
论文字数:19999字
论点:著作权法,时事新闻,事实
论文概述: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时事新闻不适用于著作权法”,并将“时事新闻”定义为“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然而,法律界与新闻界对相关规定的存在

论文正文:

第一章是对“时事新闻”相关规定的解读:我国当前的法律实践

本章首先介绍了我国当前的“时事新闻”相关立法,通过三种法律解释方法对相关规定进行了解读,并结合三个案例分析了相关规定的司法适用。本文通过解读和分析,指出了我国现行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对“时事新闻”的不明确和不合理的规定,为以后的论证奠定了基础。

第一节中国对《时事新闻》的立法实践
《著作权法》自1990年颁布以来进行了修订,但对《著作权法不适用于时事新闻》的基本态度没有改变。我国相关司法解释也对这一规定做出了相应的解释。然而,这些解释并没有明确规定。本部分从文章解读、法律语境和英语翻译三个方面对中国“时事新闻”立法实践进行了比较分析。

一、[法律规定/br/]。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二款明确规定,本法不适用于时事新闻。2002年9月生效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5条第1款将“时事新闻”解释为“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其他媒体报道的纯事实新闻”。2002年10月颁布实施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六条规定:“通过大众媒体传播的简单事实新闻属于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二)项规定的时事新闻。应指明由他人编辑和编辑的时事新闻的传播和报道来源。”此外,与“时事新闻”相关的规定也出现在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中。例如,《著作权法》第22条第3款规定,“为了报道时事新闻,出版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其他媒体上转载或引用”。以及第四款的规定,“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发表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和宗教问题的时事文章。《国际版权条约》第13条规定:“报纸转载外国作品,应当事先获得著作权人的授权;然而,重印关于政治、经济和其他社会问题的时事文章被排除在外。“

二.法律解释[/BR/]对于《著作权法》不适用于时事新闻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解释作了如下解释:“时事新闻是及时的,具有真实客观报道事物发生、发展和过程的性质。时事新闻不评论或分析事实。然而,利用时事新闻创作的时事新闻作品受版权法保护。例如,由当今世界历史上重大事件的新闻图片组成的电视短片因其原创性而受到版权法的保护。时事新闻不受保护有两个原因:第一,报道时事新闻的目的是让社会尽快了解它,所以没有必要给予版权保护;第二,时事新闻仅仅反映了某些客观事实的存在,不需要太多的创造性劳动,也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范围。纯粹的时事属于“事实”,这些事实无需智力创造就可以报道。事实本身不受版权法保护。因为属于“事实”的东西没有“独创性”,不符合作品的构成要求。事实的客观存在应该属于公众。每个人都可以自由使用它们。任何首先使用事实的人都无权垄断或排斥他人使用它们。”在我国原著作权法体系中,著作权客体的排除范围分为两类:不受著作权法保护和不适用著作权法。不受著作权法保护(Not protected by copyright law)是指属于著作权法范畴,但由于内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具有合法性,且法律禁止其出版和传播而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著作权法不适用是指那些具有合法性,但没有独创性,或者已经进入公共领域,因而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人。2010年《著作权法》修订后,第4条修改为:“著作权人不得违反宪法和法律,不得损害行使著作权的公共利益。国家依法对作品的出版和传播进行监督和管理。”这一修正案意味着即使是被禁止的作品也应受到版权法的保护,版权可以根据版权自动产生的原则自动产生。中国著作权法第五条规定了著作权法不适用的三种情况,即:1 .法律法规、决议、决定、国家机关命令和其他立法、行政和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正式译文;2.时事新闻;3.日历、通用数字表、通用表格和公式。第一种情况是,由于这些文件和译文具有社会规范的性质,必须为公众所知,而授予版权不利于它们的进一步传播。对于第三种情况,一般认为它属于公共领域,不属于版权法的范围。至于将时事新闻排除在版权法之外,既有传播方面的考虑,也有不符合作品构成要求的事实。在我国,虽然只有法律的中文版本可以作为判断的依据,但对法律的官方英译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内涵。中国版权法规定,“时事”用英文表述为“本法不适用于时事新闻”,因此,“报道时事”用“报道时事”来表述。《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的英译本将“时事新闻”定义为“时事新闻是指报纸、期刊和广播电视节目转换成的合并事实或事件”。通过对法律英文版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时事新闻”对应于时事或时事的英文新闻。同样,“简单事实新闻”对应于英语中的“表面现象或事件”,即简单事实或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不是传统的新闻类型。准确了解这一点意义重大。在新闻工作中,新闻是一种用简洁明了的文字和概括性叙述向公众快速、及时、持续传递信息,报道新出现和发现的新闻事实的新闻体裁。从版权法的概念来看,新闻作为一种体裁本质上是一种表达。然而,在版权法中,“纯粹事实新闻”中的“新闻”是指事实和事件,而不是表达。

第三,比较分析
通过对法律条文的字面解释,可以得出结论,时事新闻仅仅是报道的事实新闻。什么是“纯粹的事实信息”?法律法规尚未得到解释,但法律的英文翻译表明,纯粹的事实信息指的是纯粹的事实或事件。所谓的“简单性”显然排除了主观的东西。然而,事实是客观的,没有简单这种东西。客观事实的报道必然是主观的,难以区分。使用“简单”来修改“事实信息”使得定义不明确。所谓的“新闻”应该取其信息的本义,与新闻这一体裁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前者是客观事实,而后者是主观表达。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特别是记者,很难准确理解这一规定,并根据经验和习惯加以适用,从而导致各种侵犯版权的行为,而有关各方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侵权行为。事实上,报道是一种表达,而时事新闻是表达的目标。法律文本中的“时事”和“新闻”是并列关系,本质上是事实和事件,但这些事实和事件是新发生的,具有报告价值。这种解释与英文版中采用的“时事新闻”或“时事”是一致的。同样,“纯粹事实新闻”的“事实”和“新闻”也是并列的,具有客观性。“新闻”被解释为与“纯粹事实新闻”的“事实”相一致的信息,即提供或获悉的关于某人或某事的事实。这也符合“时事新闻”中“新闻”的内涵,即“新收到的或应通知的信息”。将时事新闻定义为事实和事件,而不是表达,这符合版权法的初衷。从《版权法》来看,在关于排除版权的条款中,第4条的修正案反映了这样一种立法趋势,即版权法意义上的作品只要是原创的和合法的,就构成作品。这也意味着原创性是判断作品是否构成的唯一标准。如果时事新闻被定义为表达,那么在判断一部时事记录手稿时,除了用原始标准判断它是否构成作品之外,还必须判断它是否属于时事新闻,于是就有了双重标准。此外,也没有相应的操作规则来判断它是否构成时事新闻。在实践中,原创性仍然被作为最终的判断标准,这在逻辑上是不切实际的。《著作权法》第五条没有区分不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原创性不足以构成作品的表达方式和因不是表达方式而不受保护的表达方式。相反,它们通常被归类为“版权法未涵盖的事项”,需要加以改进。对第5条所列情况的分析表明,第1款中的\"法律法规、决议、决定、国家机关命令和其他立法、行政和司法性质的文件及其正式译文\"具有一定的独创性,但由于政策需要及时广泛传播,不能给予垄断保护。然而,“日历、通用数字表、通用表格和公式”本质上仍然是一种表达方式,但却不受保护,因为思想和表达方式混乱,而且大部分都在公共领域,不符合版权法要求的原创性。可以看出,《著作权法》第五条本身比较粗糙,没有区分不同情况,将不属于言论的时事新闻与上述两项一起规定,容易出现错误解释。事实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版权法已经明确区分了上述情况,这将在后面描述。此外,人大常委会发布的文章解释混淆了时事新闻和时事新闻报道两个概念。一方面,解释认为时事新闻具有真实客观报道的性质,被视为“反映某些客观事实存在”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它强调“纯粹的时事属于“事实”,这是一个无需智力创造就可以报道的事实。事实本身不受版权法保护”。正是这种模棱两可的态度使得法律本身的措辞模棱两可,并导致司法实践中尺度的不一致。

第2节...............................................................................................18-25
一、关于中国“时事新闻”的相关案例...............................................................................................19-23[/比尔/]二,比较和分析...............................................................................................23-25
第二章...............................................................................................25-36
第一节外交“时事新闻”涉及...............................................................................................25-34
一、在国际公约一级,...............................................................................................25-27
二,域外法律层面...............................................................................................27-32[/比尔/]三,比较和分析...............................................................................................32-34
...............................................................................................34-36 [/BR/]一第二节“时事新闻”的相关规定,事实无版权...............................................................................................34-35
二,实现公众的知情权...............................................................................................35-36
第三章...............................................................................................36-52
...............................................................................................36-42
1时事新闻报道第一节,客观真实...............................................................................................37
二,新闻真实...............................................................................................37-39
3,法律真实性...............................................................................................39-40
四,标准选择...............................................................................................40-42
...............................................................................................42-52
1在时事新闻报道的第二部分,报道的主观性...............................................................................................42-45
2,语言的使用...............................................................................................45-47

结论

通过分析,本文明确了《中国著作权法》第五条第二款中“时事新闻”的实质是事实,而不是普遍理解的表述。误读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事实和表达的混淆,另一方面在于法律规范的模糊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相关法律规范的完善提出了三种建议,并进行了比较,认为删除我国著作权法中“时事新闻”的相关规定是最佳选择。因为时事新闻的性质是事实,它从一开始就不受著作权法的保护。然而,当前的新闻报道应该遵循著作权法的一般规则做出原创性的判断。在判断时事新闻报道的原创性时,本文还引入了相关的判断要素,试图统一时事新闻报道原创性的判断标准。当然,本文的分析和讨论还很肤浅。时事新闻及其报道的多样性和实践中的复杂性往往给这些规则和方法的应用带来巨大挑战。然而,这并不妨碍本文的实用价值,也就是说,它为现实中识别时事新闻及其报道的法律属性提供了一个合理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