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7850字硕士毕业论文广州道路名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37850字硕士毕业论文广州道路名称的社会语言学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7850字
论点:街名,地名,广州
论文概述:

语言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路街名称系统作为语言中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顺应历史的变化。因此,路街名称的变迁可以说是时代变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1.1选题缘起 地名是专门指代大大小小的地域的语言符号,具有语言属性、地理属性和社会属性。它的构成和变化很复杂,它与地理、历史、语言、民族、经济、文化都有密切联系。考察与研究地名只有从不同角度来进行才有可能深入。自中国地名委员会成立以来,我国的地名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产生了一批学术界有影响的论文、专著和文集。论文如曾世英等的《试论地名学》、杜祥明的《地名学概述》、史念海的((论地名的研究和有关规律的探索))、刘伉的((略论地名的起源与演变》、周振鹤的《古越语地名初探》、石林的《侗语地名的得名、结构和汉译))。专著与文集有曾世英的《曾世英论文选》、中国地名委员会办公室编著的《地名学文集》、褚亚平主编的《地名学论稿》、王际桐著的《地名学概论》、《王际桐地名论稿》、《实用地名学》、褚亚平等的《地名学基础教程》、牛汝臣的《新疆地名概说》等等。这些论著多是从地理历史的角度对地名的沿革进行考察,语言学家从事于地名研究的为数甚少。不少外国学者认为地名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L.R.Palner)说:“地名的考察实在是令人神往的语言学研究工作之一,因为地名本身就是词汇的组成部分,并且地名往往能提供重要的证据来补充并证实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论点”。①所以近年来我国的语言学家也注意了对地名的研究,将地名学和语言学结合起来。如李如龙先生的《地名与语言学论集》、《汉语地名论稿》把语言学的方法运用到地名研究当中。另外齐沪扬、陈昌来主编的《应用语言学纲要》、郭熙的《中国社会语言学》、郭锦俘的《汉语地名与多彩文化》、常敬宇的《汉语词汇与多彩文化》等著作中都有对地名学的专章论述。论文有谭汝为的《天津地名的语言学解读》等。目前从语言、文化等角度来论述路街名称的论文有刘凤玲、戴仲平的《社会语用艺术》中的《街路命名的言语艺术》、谢澜的《从地名的演变看广州的城市特色一一兼论地名学上的意义》、廖汝忠的《广州路街命名更名特点初探》等。 1.2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速,路街名称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从路街命名中我们可以明显地觉察到语言与社会的同构。社会决定了语言,决定了路街命名的特点。通过路街命名了解社会的广阔画面,这也是社会语言学的主要任务。本文意在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讨论城市路街的命名、沿革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路街名称变化的原因及路街命名、更名与城市建设的关系。 第二章广州市路街名称的语言结构分析 地名是人们共同约定的一种语言符号,属于语言范畴。它必须借助于语言和文字来表示。路街名作为语言里的词汇单位,具有一定的读音、意义和书写形式,即形、音、义的结合形式。但是,在形、音、义上,路街名又有不同于语言中普通词汇的特征。那么,路街名在语音、形式和意义上有什么特点呢?本章将分别从路街名称词语的结构、语音用字和词义三个方面来考察分析。 2.1广州市路街名称的结构特点 汉语地名词语的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从结构成分的指称特点来看,可以分为专名和通名;从造成词的性质来看,可以分为原生地名和派生地名;从语法结构来看,可以分为单纯词地名和复合词地名。④考察路街名的的结构特点也应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2.1.1“专名十通名”的结构 从构成成分指称特点来看,广州市路街名称绝大部分是“专名十通名”的结构。在收集到的788个路街名中,920k以上的路街名都有通名,只有64个没有通名,仅占约8%。“就现代汉语的标准地名来说,‘专名定位、通名定类’的说法大体是正确的。专名的形成和人们对该地域的最初理解和认识相关,体现着各式各样的‘命名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地名的‘得名之由’。通名则标志着人们对于自然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分类,记录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各种举措和设施,也体现着行政管理的区划系统。”⑤因此,通名的研究是地名学和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广州市的路街名称后缀的通名用字比较多,主要有“道、路、街、巷、里、坊”等。根据我们对广州市四个核心城区758个路街名称例子的统计,广州市路街名的通名中“路”有243个、“街”有241个、“巷”有118个、“里”有95个、“坊”有20个、“道”有7个,其它没有通名的是64个。广州市路街名称的通名根据出现的频率高低依次为路、街、巷、里、坊、道。各通名的使用与广州这个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相协调。路、街作为较宽的街道数量最大,占61.42%,;而较窄的里和坊数目较小,只占14.59%。这显示了不断发展并继承传统的现代城市形象。另外,从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城区之间的差异。作为广州市新城区的天河区的路街名称的通名中没有较窄的“里”和“坊’,,而“道”却有3个,占了四个城区中“道’夕的总数的近一半。与此相反,老城区越秀区路街名称的通名中却没有“道”。这是因为新城区的路街都是比较宽阔的,而老城区中就有较多的旧街巷,而且很多保留沿用以前的名称。从整个表来看,广州市的路街名称指类清晰,层次分明,指称明确,920k的名称都有通名,无通名的只有64个,约占8%。无通名的大多数在越秀区等老城区内,多数是以街内或附近的古迹而命名,没有加通名。如后便城基,就是因为这条巷后面的越秀北路在明清时是广州城墙,故名。

2.1.2衍生名称

历史上最早的中国地名大多是单字地名,如秦代县名中的邯郸和惠吉。后来,出现了复合词,如长江、黄河和黑龙江。后来,也有地名,如广东省东莞市厚街镇和杭州市西湖。从简单的单词到复合词再到多层短语或习语,这是地名结构的原始系列。使用本地地名,在添加、组合和压缩后创建一个新名称,就是派生地名。⑥派生地名源于本地地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来自同一个地方,另一种来自不同的地方。广州街道的名称很少转移到其他地方,如北京路。本文主要讨论源自同一个地方的名称。有两种方法可以从同一个地方衍生出来,一种是合并成一个,另一种是分裂成两个。二合一的如光河路,原名何琳路一段,以广州大道的“光”字和何琳路的“和”字命名。还有清德路,以新青村的“青青”和猎德的“德”两个字命名。如果分为两部分,则以文德路为原名,派生出文德东路、文德西路、文德南路等。这种衍生名称有许多数字或位置词,参考清楚,易于查找和记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

 2.2广州市路街名称的语音用字特点 2.2.1音节 从语音学的角度看,路街名可以分为长的和短的,短的有两个或三个音节,如布街、陶街、牛巷、李巷、北京路、聚肾街、圣贤里、书同色、井的含四个或更多的音节,如沙河大街、清水塘东街、竹丝岗大马路等。根据我们的统计,从音节上看,广州市街道名称中三音节的占多数,共474个,占总数的60.150k,两字修饰语为主流,其原因是两字修饰语上口、易记,表现力强;四音节的有269个,约占34.14%,大多是新建命名或者派生出来的路街,如大德新街、长寿西路、长寿东路等。
2.2.2谐音名称 近代以来,广州市的路街名称中,过去一些粗俗的名字被改为了比较文雅的名字。改名而保持与原来近似的音,大部分采用谐音的方法。如越秀区的观绿路,清代名官禄巷(又名官路巷),带有封建主义色彩。1965年取其谐音为观绿路,不但一点封建主义色彩没有了,而且让人想象到路的两旁一派绿树成荫、芳草繁盛的景象。树立了广州清洁、环保城市形象,具有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其他的还有如天寿(天瘦)路、光雅(缸瓦)里、朱紫街(猪屎巷)、寺贝(背)通津、湖(狐)洞街、朝观(潮灌)街、市(屎)桥巷、尚(上)贤里、佳(街)前街、新胜(申诉)里等等。 2.2.3方言用字
广州市的路街名有的是因其独特的地貌而得名,因此路街名称中就带有粤方言特有的用字,如“涌”、“窖”、“围”等。而因为珠江三角洲有围垦的历史,番禺市的大半个面积都是历代围垦而成的。因此广州路街名中也带有“围”字。这些方言用字,使路街名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从广州市路街名称中,我们可以看到方言演变和民族迁徙的痕迹。广州古称百越,乃蛮夷之地,从秦开始,就有不少各地的人迁移至此。从路街名的方言用字上可以看出民族交融的迹象。广州路街名称中有不少壮侗语系成分,如“涌”和“澈”。凭这些名称,我们可以做出猜测:很早以前,该地曾经聚居过壮族、侗族同胞;“墩”和“寮”等也在闽方言中有大量使用;如今己经成为广州方言的“埔”、“浦”、“栏”等,其实是古代越人栖居于此而在地名上留些的痕迹。 第二章广州市路街名称的语言结构分析.............(6)2.1广州市路街名称的结构特点.............(6)2.2广州市路街名称的语音用字特点.............(8)2.3广州市路街名称的词义特点.............(10)第三章广州市路街的命名方式与城市文化.............(12)3.1反映特色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12)3.2反映古城文化.............(13)第四章广州市路街名称的变化.............(21)4.1老名称的沿用,没有发生过变化的.............(21)4.2名称的增添和消失.............(22)
 

结论

在对广州四个有代表性的核心城区街道名称进行统计、分析和分类后,从共时的角度考察了广州街道名称的特点、命名方法和城市特色。可见,广州的街名反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本文在共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广州街道名称的变化,总结了街道名称的三种演变情况,包括旧名称的延续、名称的增减和名称的替换。经过历时分析,得出街道名称的历时变化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化。街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街名本身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关系。在正常情况下,姓名的实用功能不仅是保持姓名稳定和抵御变化的主要力量,也是实现审美功能促进姓名变化的基础。没有实用功能的保证,很难巩固更名。没有审美功能,更名就缺乏动力。实用功能的增强也是更名的一个主要因素。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和人类社会的变化和发展,将通过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矛盾反映在姓名制度的演变中。城市街道名称的更名和命名应遵循其特定的客观规律,体现其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文化特征,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结合和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以利于城市自身的建设和发展。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语言材料的收集受到自身物质资源、人力和能源的限制,主要来自地名记录等书面材料,数量有限。调查范围很大,道路和街道名称的变化很复杂,可能不完整。由于调查跨度大,街道名称变化复杂,对历时变化的解释不够透彻,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广州博物馆.广州文物与古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1版〔2〕广州市地名委员会、广州市地名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地名志.香港:香港大道文化有限公司,1989.6〔3〕广州市地名学研究会、广州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广州地名古今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1版〔4〕广州市东山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东山区志[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5〕广州市交通游览图,广州:广东省地图出版社,2006.1〔6〕广州市天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天河区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7〕广州市越秀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州市越秀区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第1版〔8〕郭锦抨.汉语地名与多彩文化.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第1版〔9〕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增订本).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10〕黄佛颐.广州城坊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社,1994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