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学生害羞、人际归因和应对方式的研究

2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学生害羞、人际归因和应对方式的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0000字
论点:羞怯,归因,研究
论文概述:

对于羞怯问题西方已有了较丰富的研究成果,而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羞怯是存在文化差异的,那就需要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加深对羞怯问题的研究。

论文正文:

1文献综述

1.1害羞文献综述

1.1.1害羞的定义
心理学家逐渐发展和完善了害羞的定义。起初,莱温斯基将害羞描述为“一种极度克制的状态,通常伴有出汗、脸红、颤抖、口吃等身体症状,以及越来越多的排便和排尿欲望。个人将他们的心理状态描述为不安、自卑、被忽视以及无法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说正确的话。一些人还描述说,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感受、情绪和外表过于敏感”。后来,研究人员试图对这种经历做出一个可操作的定义,将害羞定义为一些不舒服的心理感受和社交场合的行为抑制。例如,皮尔柯尼斯认为,“害羞是一种避免社交互动和不善于进入社交场合的倾向。津巴多将害羞的人的经历描述为“不愿接近他人或进入不容易逃脱他人注意的环境。”克罗泽指出,“害羞的突出特征是他们倾向于花大量时间监控自己的感觉和行为,担心自己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从而变得非常不安。”奇克和巴斯还认为,“害羞是一种不适、抑制和苦恼的状态,发生在社交场合,尤其是有陌生人的时候”。对于害羞的这些定义,学者们更接受亨德森和津巴多的定义。他们认为“害羞是一种对负面评价的恐惧,在社交场合会感到不舒服,并伴随着抑郁和情绪抑制,它会显著影响对预期活动的参与或对个人和职业目标的追求”。

1.1.2害羞的分类
(1)皮尔柯尼斯将害羞分为公开害羞和自我害羞:公开害羞是指个人缺乏社交技能和流畅的社交经历,被他人和自己评定为害羞。他们表现出笨拙的社会行为,社会适应性差。害羞(Self-shrine)是指虽然个人拥有社交技能和流畅的社交经历,但他们仍然怀疑自己的沟通能力,导致主观不适,伴随着生理唤醒和对负面评价的恐惧。他们不会被别人评价为害羞,而是被自己评价为害羞。
(2)巴斯根据害羞的原因将害羞分为恐惧害羞和自我意识害羞。恐惧害羞发生在出生后两个月。大约15%到20%的婴儿会在新环境中表现出警惕、抑制、安静、害怕陌生人和新的刺激。这些婴儿对消极的社会状况会更加敏感。自觉害羞发生在儿童发展自我概念并能够考虑他人观点的时期,大概在五六岁左右。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对其公众形象的过度认知。……
............................

(2)提问提出

2.1国内外羞怯研究的不足
首先,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羞怯的定义、结构、表现形式、成因、影响因素和个体差异。然而,对具体问题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他们大多分别讨论羞怯与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很少提出第三个变量的存在。因此,本研究拟从这一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中学生羞怯与人际归因和应对方式的关系。其次,国外对羞怯的研究已经相当广泛和深入,国内学者对羞怯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羞怯与文化差异需要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进行研究。东方文化背景下的羞怯研究大多与日本、印度等地有关,但对中国,尤其是大陆的研究相对较少。第三,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内对大学生羞怯的研究较多,对中学生羞怯的研究较少。

2.2本研究要讨论的问题
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要讨论的问题是:根据羞怯量表评定中学生的羞怯水平,调查他们的羞怯特点,根据中学生的人际归因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进一步探讨中学生羞怯与人际归因和应对方式的关系。

2.3研究目标和假设

2.3.1研究目标
(1)考察中学生羞怯的发展特点。
(2)调查中学生人际归因和应对方式的发展特点。
(3)探讨中学生害羞、人际归因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2.3.2研究假设
(1)中学生羞怯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
(2)羞怯与成功情境中人际交往的外部不稳定和不可控归因显著正相关;在失败情境中,羞怯与人际交往内部稳定可控的归因显著正相关。
(3)羞怯与解决问题和寻求帮助的应对方式显著负相关;应对方式的自责、幻想、退缩和合理化呈显著正相关。人际交往的归因维度通过羞怯间接地影响应对方式。

2.4研究意义

2.4.1理论意义
西方对羞怯的研究很多,并取得了很大进展。害羞有文化差异。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获得的研究成果是否适用于中国还有十年的时间有待进一步验证。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中学生的羞怯心理,应该在中国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本研究通过探讨中学生羞怯的发展特点及其与人际归因和应对方式的关系,丰富了羞怯理论,对进一步系统研究羞怯具有理论意义。中学生的羞怯程度对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羞怯、人际归因和应对方式的研究也可以为心理健康研究提供信息。……
……

3研究方法..............................................................................................................7
3.1..............................................................................................................7
3.2研究工具...........................................................................................................7
3.3...........................................................................................................8
3.4数据处理............................................................................................................8
4研究结果..............................................................................................................9
4.1每个量表的基本信息....................................................................................9
4.2中学生害羞、人际归因与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14
4.3中学生羞怯、人际归因和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16
4.4中学生害羞:人际交往中归因对应对风格的预测作用..............................17
5年中学生羞怯、人际归因的探讨与分析..........................................,....................................................................................19
5.1,应对方式的基本情况分析……19
5.2中学生害羞、人际归因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分析..............................22
5.3中学生羞怯和人际归因对应对应对方式的预测……24
6结论和不足...................................................................................................25

6.1结论

通过分析和讨论,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女生害羞水平明显高于男生;高中生的羞怯水平显著高于初中生。
(2)在成功的情况下,不同性别的中学生的执行支助股存在显著差异,在失败的情况下,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EUU存在显著差异。在成功的情况下,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在ISC、ISU、IUU、ESC、ESU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比中学生更倾向于内部稳定归因。在失败情境中,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在八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但中学生和高中生都倾向于将失败归因于外部不稳定和不可控因素。
(3)中学生用最多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其次是寻求帮助,其次是幻想、退缩、合理化和自责。男孩和女孩在幻想应对方式上只有显著差异,女孩显著高于男孩。不同年级中学生在问题解决、自责、幻想、退缩和合理化应对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中生在退缩、自责、幻想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上显著高于初中生,初中生在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上显著高于高中生。
(4)在成功的情况下,羞怯与EUU显著正相关。在失败的情况下,羞怯与ISC、ISU、IUC、IUU、ESC、EUC、ESU、EUU显著正相关。
(5)羞怯与解决问题和寻求帮助显著负相关,与自责、幻想、退缩和合理化显著正相关。害羞在解决问题和寻求帮助方面起着消极的预测作用,而害羞在自责、幻想、退缩和合理化方面起着积极的预测作用。
(6)在成功的情况下,解决问题与除EUU以外的所有原因都有显著的正相关。自责与IUC、宫内节育器、ESC和EUC呈显著负相关。寻求帮助与ISC、IUC、IUU、ESC、EUC、ESU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幻想与IUC、宫内节育器、胚胎干细胞呈显著负相关,与EUU呈显著正相关。戒断与宫内节育器和宫内节育器呈显著负相关,与EUU呈显著正相关。合理化与IUU、ESC和EUC呈显著负相关。在成功的情况下,当中学生把它归因于内部稳定性和可控性时,他们倾向于采取解决问题和寻求帮助的应对方式。如果是由于外部不可控因素,他们倾向于采取自责、幻想和退缩的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