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中学生采用不同归因差异训练的研究

2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中学生采用不同归因差异训练的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2000字
论点:归因,心理健康,实验组
论文概述:

本论文,研究归因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成功的情境下做内在的、普遍的和持久的归因,在失败的情景下做外在的、特殊的和暂时的归因。分析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心理健康水平和归因方式

论文正文:

1文献综述和问题建议

1.1心理健康研究

1.1.1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心理健康的概念有多种定义。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健康会议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在不与他人的心理健康在身体、智力和情感上相矛盾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心理状态。世界心理健康联合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身体、智力和情感和谐,适应环境,在人际关系中相互礼貌,快乐,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和职业能力,过上高效的生活”。\" \"简明大英百科全书\"将心理健康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头脑在其自身和环境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但它不是一个完美的绝对状态。社会学家鲍姆认为:“心理健康是符合一定标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它可以被社会接受;另一方面,它能给自己带来快乐。英国人提出:“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的精神健康。在这种善意下,当事人能够很好地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心理潜能。这是对生活的积极充实,不仅限于心理疾病。心理学家门宁格尔·金(Menninger K)说:“心理健康是指人们以最高的效率和幸福来适应环境和彼此。“在总结各种观点的基础上,柳岩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内部协调和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从上述观点可以看出,目前心理健康的定义并不统一,但第三次国际心理健康会议所作的定义得到了广泛认可和引用。心理健康标准是心理健康概念的具体化。由于学者对心理健康的理解不同,心理健康的标准也不同。心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美国学者坎波斯认为,一个头脑健康、性格健全的人应该具备四个特征:(1)积极的自我概念;(2)正确认同他人;(3)面对并接受现实;(4)丰富的主观经验,唾手可得。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提出了判断心理健康的10个标准:(1)充分的安全感;(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估计;(3)生活的目标是现实的;(4)与现实环境保持联系;(5)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适度的情绪表达和控制;(九)在不违反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10)能在不违反组织要求的情况下,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发挥个人的个性。……
……

2研究方法

2.1研究1

2 . 1 . 1受试者
选取滨州市某中学300名初中生,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8份,有效率为96%,有效受试者中男生150名,占52.1%;女生138名,占47.9%。

2.1.2材料
问卷1: SCL-90(症状清单90) SCL-90自20世纪70年代由克罗特斯等人编制以来,已广泛用于国内外精神病学的临床和研究。它是一个90项精神症状自评量表,主要用于测量门诊患者和部分住院患者的意识症状和严重程度。根据克罗特斯等人的研究结果,各症状的有效系数在0.77-0.90之间,真实性高,能更好地反映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变化。SCL-90的90个项目由9组症状组成,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和精神病症状。根据1-5年级5年级,1:无;2.温和的;3:中等;4:相当重;5:认真的。神经症诊断阳性症状的标准:1。总分超过160分;2、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43项超过2分);3、因子得分≥2。问卷2: ASQ(归因方式问卷)是王春、彼得森编制的归因方式问卷的中文版,张宁修订。它由12个场景组成,包括6个正面事件和6个负面事件,并增加了宿命论-现实维度。总体可靠性为0.84,子量表可靠性在0.49和0.90之间。总分、积极事件、人际事件、成就事件、内外维度、普遍性维度和连续性维度得分越高,归因方式越积极,消极事件得分越高,归因方式越消极,绝望感得分越高,绝望感越明显。

2.1.3项目

要求受试者填写SCL-90和ASQ量表,获得288份有效问卷,并将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处理。

2.2研究二

2.2.1受试者
归因训练研究受试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前者接受归因训练,其中实验组32人,对照组32人。

2.2.2材料

2.2.2.1量表与研究1中使用的量表相同。

2.2.2.2归因训练计划

2.2.3计划

2.2.3.1研究计划研究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实验前测试、干预训练和实验后测试。
第一阶段:预测试
对两个班的受试者进行了预测试。学生被要求填写症状检查表90和归因方式问卷。
第二阶段:干预培训
实验班对心理健康进行集体和个人干预。实验材料是自编的归因训练程序。实验班被干预了八周。归因训练干预主要通过归因理论教学、专题讨论、专题班会和实验班个人课外辅导来进行。对照组没有接受任何训练。
第三阶段:测试后训练一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均进行测试,并再次填写症状自评量表和归因方式问卷。
……
……

3结果.....................................................................................................................................................15
3.1中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15
3.2...............................................................................................16
3.3心理健康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17
3.4高低心理健康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和归因方式的比较研究..........................................................17
3.5实验组与对照组前侧对比研究......................................................................................18
3.6.................................................................................................19
3.7............................................................................................................20
实验前后对照组3.8的比较研究....................................................................................................22
实验组和对照组后侧3.9的比较....................................................................................23
4讨论.....................................................................................................................................................24
4.1年中二学生心理健康探讨...................................................................................................24
4.2初二学生归因模式探讨...................................................................................................25
4.3心理健康与归因方式的相关探讨...................................................................................................26
4.4关于以下问题的比较讨论...........................................................................................................26
高、低心理健康组4.5归因训练效果探讨........................................................................................................................26
5本研究的局限性和优势.............................................................................................................................28
5.1研究的局限性...............................................................................................................................28
5.2本研究的优势...............................................................................................................................28

6结论
(1)中学生心理健康不容乐观。与全国常模相比,中学生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和敌对因素上显著高于常模。男生在人际敏感和敌对因素上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在抑郁和恐怖因素上显著高于男生。
(2)中学生通常把积极事件归因于内部、整体和持久的原因,把消极事件归因于内部、特殊和暂时的原因。男女中学生的归因方式没有显著差异。
(3)心理健康因素与归因方式相关。在积极事件中,内在性与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敌意、恐怖和偏执显著负相关。诚信与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和敌意呈显著负相关。坚持与人际敏感、敌意和偏执显著负相关。在消极事件中,内在性与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意和偏执以及精神病显著正相关。正直与人际敏感、抑郁和敌意显著正相关。坚持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和精神病显著正相关。
(4)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初中生有不同的归因方式。在积极事件中,高心理健康组倾向于做出内在的、整体的和持久的归因,这与低心理健康组显著不同。在消极事件中,低心理健康组倾向于做出内部和持久的归因,这与高心理健康组有显著差异,而在归因的完整性方面,高心理健康组和低心理健康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
(5)归因训练组总体上更倾向于将积极事件归因于内部、整体和持久因素,将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临时和特殊因素,说明归因训练是有效的。
(6)实验组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实验前相比有了显著提高,与对照组相比也有了显著提高,这表明归因训练可以通过改善归因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并没有改善强迫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