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范文 > 23000字论文范文清代开始的水源纠纷与乡村政治

23000字论文范文清代开始的水源纠纷与乡村政治

论文类型:论文范文
论文字数:23000字
论点:水源,纠纷,豫西
论文概述:

在这个过程中,基层社会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普通民众的用水习俗、乡村社会的管理秩序、社会风气以及村与村之间的关系都或多或少的受到了水源纠纷解决方式的影响。通过对清代以来豫西

论文正文:

第一章是清代以来豫西水源纠纷的原因和特点

1.1豫西生态系统水利灌溉现状
水是生命之源,对工业、农业和我们的日常生活都不可或缺。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国家。水资源在农业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众多,豫西地区也不例外。农村副业很少,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干旱时有发生,普通人基本上依靠天气获取食物。河南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的省份,而河南西部是一个干旱严重集中的地区。在干旱季节,不仅农田灌溉缺水,而且人和动物也缺水,水资源纠纷时有发生。水资源对豫西经济发展影响很大。因此,要重视水利灌溉的重要性,保护水资源,建设水利工程,提高抗旱抗旱能力,促进豫西经济发展。

1.2豫西水事纠纷原因

豫西地区的水源纠纷与其自身的区域形势、水文、气候、土地等资源密切相关。同时,人口、饥荒、战争和当地势力的介入等社会因素也是水源纠纷的重要原因。总体而言,豫西地区地形复杂,水位低,干旱严重。本文所指的豫西地区主要包括洛阳和三门峡。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东经111.8 \'至112.59 \'和北纬33.35 \'至35.05 \'之间。位于横跨黄河中游北岸和南岸的欧亚大陆桥东段,被誉为“九州腹地”。洛阳市辖6个区、1个县级市和8个县。(分别为:江西区、西工区、老城区、何穗区、洛龙区、吉利区、偃师市、孟津县、新安县、洛宁县、益阳县、宜川县、嵩县、栾川县、汝阳县、洛阳高新区和罗易新区。总的来说,洛阳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优越,但不同县的地理概况却大相径庭。豫西偃师、嵩县、金梦、新安等县自古以来就经历了频繁的干旱,这些地方也成为豫西水资源纠纷的高发区。这些县都有相同的特点:地形复杂,天气干燥,雨水少。例如,与渑池、义马和益阳县相邻新安县,位于洛阳西部和河南西北部,北纬34° 36 \'至35° 05 \'和东经111° 53 \'至112° 19 \'之间。其境内地形复杂,山脉、丘陵、山谷、河流和其他类型的地形完整。地势从西北到东南,从西到东逐渐减小。纵观全局,黄河在北方,秦岭在南方,中间的四座山(景子山、青瑶山、莽山和玉山)包含三条河流(清河、万河和剑河)。总的特点是:“高山,多山,断谷,七山,两山一河。”山区主要分布在西北的新安渑池边境地区,包括曹村、石井和尉犁乡的大部分。这里群山绵延,山峰重叠,岩石裸露,山谷幽深。大部分位于多石的中低山区,海拔700 ~ 1000米,最高峰1384.7米。山区面积222.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19.2%。丘陵是该县的主要地形,分布在剑河、河南、贝尔岭和万河的广大地区。这里的山坡连绵不断,沟壑纵横,地势起伏,切割严重,大部分覆盖着黄土。一般海拔300 ~ 400米。面积833.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71.8%。新安县北暖温带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太阳辐射、地形和季风的影响,各种气象因素变化明显,季节不同。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春天少雨少旱,夏天炎热多雨多旱,秋天高,空气凉爽寒冷来得早,寒冷的冬天多雨多雪。”国内气候的突出特点是:光热资源充足,潜力巨大,降水期间空分布不均,以干旱为主的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辖1区3县。它管理2个县级市,即湖滨区、义马市、灵宝市、渑池县、单县和卢氏县。这些县区水资源相对贫乏,干旱多雨。例如,渑池县位于黄河的北侧,隔江与山西省的元曲、夏县和平陆相对。它南面与洛宁、益阳相连,东面与义马相连,西面与新安相连。崆峒山位于陕西县的西部。这些邻近的县有相似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并且大部分缺水。渑池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6℃,年平均降雨量662.4毫米,降水集中在夏季和秋季,冬季最低。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62.2小时,有效积温为4046.4℃,无霜期为216天。渑池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发生频率83.7%)、冰雹(发生频率32.6%)、干热风(平均每年1.8次)和强风(平均每年21.6天)。
除自然因素外,豫西地区还存在着导致水资源纠纷不断的特定社会因素。I .人口因素。葛熊健学者认为,晚清时期,中国出现了“人口转型”。(1)自清朝以来,高产作物的引进和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使人口迅速增长。与此同时,大量荒地被开垦成农田。为了满足大量人口的需求,人们增加了土地的开垦和对水资源的需求。豫西水资源稀缺,用水量不断增加,使得该地区用水矛盾尤为突出,导致该地区水资源纠纷不断。然而,人口的增加使豫西人口相对过剩,人均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生存,人们必须保证有限的土地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而这些都与水资源密切相关。丰富的水资源是丰收的关键,这使得水资源纠纷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和社会动荡的影响,豫西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影响了农田水利。第二,饥荒。在中国近代史上,豫西地区一直是一个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并存的重灾区。干旱是主要灾害之一。清代顺治十八年中,豫西干旱记录为三年,即五年、六年(陕西县、灵宝县)和十七年。清朝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严重的旱灾。清朝光绪二至四年(公元1876-1878年)发生了三年干旱。河南是干旱的主要地区。据陕西县志记载,“光绪三年(1877年)遭受旱灾,人民没有收入和饥饿。

四年干旱,没有夏收,饥饿,米豆得到的黄金超过52枚,人们互相吞噬,超过一半。①鲁智深和渑池的豫西县志都提到光绪大旱,即定周大旱。光绪定周的干旱造成了三年无雨,数千英里的荒地,粮价急剧上涨,豫西人民遭受重大损失,以及饥荒。干旱和其他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导致豫西的人们纷纷逃离,大片土地荒芜,经济萧条。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导致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恶化,农田水利灌溉受到很大影响。争夺水资源的战斗一直在持续。有时用水者甚至用武器来夺取水资源。第三,战争因素。自晚清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动荡不安。除了外国侵略者发动的战争,军阀之间也有混战。河南位于中原,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也给豫西留下了创伤。连年战争不仅阻碍了豫西水利事业的发展,也破坏了原有的水利灌溉工程,使水事纠纷更加频繁和复杂。各种政治力量的参与。民国时期,豫西军阀对水利事业影响很大。他们与当地士绅和政府勾结,控制包括水利在内的一切地方事务。在处理纠纷时,它不是以水的调节为基础,而是经常以军队的需要为前提,从而使豫西的水秩序混乱。虽然冯玉祥将军曾经发布了一项政策议程,其中也涉及到水利的推广,但当时中国的环境并不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条件。除了军阀对豫西水利事务的影响外,地方官员的统治对解决水事纠纷也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水源纠纷发生在村庄内部,并且是个人用水和集体用水之间的矛盾,个人通常会在向政府提出申诉之前寻求内部调整。如果不同村庄之间或同一地区上下游两县之间发生水源纠纷,很难通过村民之间的自我协商解决水源纠纷。此时,应该寻求政府的帮助。在处理纠纷的过程中,如果官员不进行现场勘查,或者由于某些利益偏向一方而导致不公正的判决,很容易加剧水源纠纷。除了这些力量,当地民族的影响也很大。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为了更好地控制人民,国家除了建立地方政府之外,还采取以民治民的方式,即利用地方士绅、家庭、宗族、小官员和其他农村力量作为国家与基层社会之间的纽带,利用这些农村力量的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源来填补县乡之间的权力差距空。这些人大多是生活在农村的有科举名望的绅士,或者是有血缘关系的大家庭或宗族的首领。他们对这个地方有很大的影响。在豫西水源纠纷中,士绅在解决水源纠纷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当遇到复杂的水源纠纷时,各地乡绅总是把维护自己的农村利益放在第一位。不同地方的乡绅力量代表着不同地方的利益,这很容易使水源纠纷复杂化。总之,军阀、政府和农村势力的介入使得纠纷的解决呈现出利益化趋势,各方利益难以一致,这使得水源纠纷呈现出复杂而长期的态势。自清代以来,豫西水资源纠纷频繁发生。原因不仅在于对水资源的竞争可以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从而确保生存权,而且还有深刻的自然和社会因素。自清代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时期。豫西也正经历着自然环境的变化、人口的增长、生态环境的恶化等。事实上,这些变化也是巨大的压力。面对这些压力,政府、农村力量和广大公众在处理矛盾和纠纷时既合作又斗争。他们的互动关系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史内容。对它的深入理解和探讨,将有助于我们分析和理解清代以来豫西各种权利关系和农村政治变迁。

1.3...............................................................................................17-28豫西水事纠纷
第二章是关于...............................................................................................28-38
2.1水源争议解决和...............................................................................................28-34
2.2豫西水源纠纷的解决...............................................................................................34-38
第三章豫西和豫西水资源纠纷...............................................................................................38-44
3.1水事纠纷中的“农村精英”...............................................................................................38-40
3.2...............................................................................................清代以来豫西水利的发展

结论

[自古以来豫西就以农业为主导。农业的发展与水资源密切相关。豫西自然环境多为山地丘陵,春季雨水少,夏季干旱多,秋冬雨水少。干旱主导的灾难性天气时有发生,人们可以说他们仰望天堂吃东西。此外,豫西水资源相对贫乏,有些地方不能保证人畜饮水,更不用说农田灌溉了。水资源不仅是农业发展的源泉,也是豫西人民获得生存权的基础。因此,水资源纠纷一直是豫西农村社会的一大问题。自清代以来,中国一直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时期。政治混乱、战争频繁、生态环境恶化等因素也加剧了豫西水纠纷的发生。时代的变迁也推动了解决水事纠纷方式的不断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地方当局、士绅和公众对解决水事纠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家正在逐步加强水利管理。虽然国家权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变化,但它对水利现代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地方乡绅作为地方精英的代表,仍然对人民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解决水事纠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普通人也开始逐渐觉醒,逐渐开始使用合法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国家与社会、政府与乡绅、地方各种政治力量与地方普通民众呈现出相对复杂的关系,它们不仅相互合作,而且相互制衡。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豫西农村的政治变迁。总的来说,在清政府、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时期,豫西的水事纠纷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国家权力加强了对农村社会的控制,豫西的水利表现在农村水权的管理、水事纠纷的处理和水利事业的发展上。在这个过程中,基层社会也在不断变化。水纠纷解决方式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普通民众的用水习惯、农村社会的管理秩序、社会氛围以及村庄之间的关系。通过对清代以来豫西水源纠纷的探讨,我们可以从社会史的角度重新认识豫西近代史,为今天豫西水利建设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