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范文 > 60000字论文范文晋西黄土地区森林立地分类及地理信息系统制图分析

60000字论文范文晋西黄土地区森林立地分类及地理信息系统制图分析

论文类型:论文范文
论文字数:60000字
论点:造林,因子,研究
论文概述:

本文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区域,系统的总结了各种非生物环境因子与林木生长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定性分析以及定量分析的方法筛选出影响研究区森林立地分类的主导性因子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森林资源是中国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长环境的质量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重大影响。在林业中,我们把影响林木生长发育的各种环境因素(如地形、天气和气候条件、土壤结构和组成、水文地质条件、植被条件、微生物活动等生态环境因素)的组合称为立地条件。我们把所有具有相同或一致的生态环境特征(如天气气候、土壤水文和生物条件)的区域都称为某一立地条件类型,这是林业立地分类的基本单位。同一立地类型的立地条件相似,植物生长效果相似,可以有效地进行林业规划和生态建设。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植被破坏严重,土壤结构疏松,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不仅影响了该地区农业、林业、水利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随着水土资源的流失,对黄河下游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环境影响。加快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林业建设,大力开展人工造林和自然围栏,维护水土资源,控制水土流失,已成为该地区最紧迫的生态任务。立地分类与评价在林业科学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也是实现科学人工造林、人工造林和林业管理的关键技术。立地类型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类型造林地的不同土地生产力和森林适应性上。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安排相应的造林技术,实现适地适树的目标。通过对造林立地类型的研究,为该地区优势造林树种的选择,以及后续的森林培育、森林管理和森林效益评价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技术支持。

1.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立地类型分类是森林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林业的重要基础工作之一,是科学理解和了解造林立地综合生态条件的重要手段,是准确实践适地适树造林原则,科学系统地开展无林地和森林经营规划造林的前提。在过去的100年里,为了不断提高国家森林资源的生产力,合理进行森林管理,世界各国经常将立地条件划分为基础性工作,在森林管理规划和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立地类型的科学分类有助于林业工作者选择最具生产力的造林树种,并安排适当的造林技术措施和规格。同时,根据所选树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以及当地综合生态环境条件,可以改善造林区生态系统的优化组合,实现生物学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造林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科学评价造林区的综合价值提供相关参数。
黄土丘陵沟壑区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长期以来,水土流失不仅成为困扰该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当地人民扶贫的重大问题,也成为黄河下游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该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土地利用不合理、大量砍伐森林、陡坡开垦、粗放种植和小收获等。,这不仅没有提高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而且进一步加剧了当地水土流失,造成恶性循环。
山西省黄土丘陵沟壑区应集中在吕梁和山西西部。它是指山西省的黄土残积土和侵蚀沟地区。这是山西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也是水土保持林建设的重要基地。这也是水土保持规划和生态改善的难点和重点(傅伯杰,2002)。该地区地形地貌多变,生态环境严峻,林木资源不足,适地适树造林原则未得到妥善处置,当地农业规划、林业生产布局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难度。多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该地区大力开展人工造林,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防风固沙、水土保持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人工造林树种相对单一(傅伯杰,2002)、造林树种适应性不强、管理维护少、树木成活率低。
林地的森林分类、管理方法和方法必须考虑立地质量。造林地的立地条件对造林树种的选择、人工林的生长发育、产量和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立地条件的造林地必须采取不同的造林技术措施。因此,当地水土保持和林业工作迫切需要根据区域生态环境特点,科学划分造林立地条件类型,选择适宜树种,并进行相应的造林技术推广。此外,随着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林业生产中的逐步应用,可以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逐步建立本地站点类型数据库。通过空地形数据分析,结合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研究理论,可以进一步满足地方森林资源管理和森林经营决策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新要求,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林业长期以来管理效率低、管理模式粗放、信息技术落后等问题,促进我国林业向世界先进水平迈进,提高科学发展水平。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分析叠加功能,对晋西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的立地类型进行分类,编制当地立地条件类型表,制作立地类型图,为该地区造林立地类型的选择提供全面、科学、准确的技术支持。同时,当地为林业生产规划、人工造林等活动提供了科学依据,对于进一步贯彻适地造林原则,解决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森林站点分类和地理信息系统制图研究
概述不同学科对站点的定义有不同的解释。一般来说,是指对某一地区植物生长影响较大的生态环境因素的组合,如地形、气候、气象、水文地质等。(詹赵宁,1995)。站点类型是地理上没有联系,但具有基本相同的站点条件和基本相同水平的林地生产潜力的部分的组合。它也是森林立地分类的基本单位。立地分类是根据林地立地条件对林地生产潜力的自然分类。网站分类是网站分类系统的最终结果。
随着人类对自然的逐渐探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对人类对立面的理解也得到发展。场地不仅是气候和气象、地形、土壤结构和植被环境等非生物环境因素的综合体,还包括动物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即生物因素。因此,它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相结合,使遗址的概念具有更深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内涵,形成一个集非生物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于一体的复杂而动态的概念。

第二章研究领域概述..............................20-24
2.1地理位置..............................20-21
2.2地形..............................21
2.3气候和气象学..............................21
2.4土壤水文学..............................21-22
2.5植被状况..............................22
2.6社会和经济调查..............................22-24
第三章研究内容和方法..............................24-30
3.1研究内容..............................24-25
3.1.1现场因素数据的收集..............................24
3.1.2环境因素分析..............................24[/比尔/] 3.1.3相关要素专题地图的制作..............................24[/比尔/] 3.1.4研究区的场地类型制图..............................24-25[/比尔/] 3.2研究方法..............................25-29 [/BR/] 3.2.1场地分类原则..............................25-26
3.2.2场地分类技术标准..............................26-27 [/BR/] 3.2.3基本数据..............................27 [/BR/] 3.2.4基础地图数据..............................27-29
3.3技术路线..............................29-30
第四章场地类型划分相关因素的选择及影响分析..............................30-50
4.1树木生长分析的相关因素..............................30-46
4.1.1地貌因素..............................30-31[/比尔/] 4.1.2太阳辐射..............................31-33[/比尔/] 4.1.3降雨系数..............................33-36
4.1.4植被因子..............................36-37[/比尔/] 4.1.5高度系数..............................37-38[/比尔/] 4.1.6土壤湿度..............................38-41
4.1.7土壤系数..............................41-43[/比尔/] 4.1.8地形因子..............................43-46[/比尔/] 4.2主导因素结果分析..............................46-50
第五章研究区的场地分类、质量评价和制图..............................50-56 [/BR/] 5.1场地分类结果..............................50[/比尔/] 5.2树木标准土地调查..............................50-51
5.3现场质量评价方法..............................51-52
5.3.1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效果测量值..............................51[/比尔/] 5.3.2计算综合决策要素..............................51-52[/比尔/ ] 5.3.3最佳情况决策..............................52[/比尔/] 5.4场地分类制图..............................52-54 [/BR/] 5.5场地类型分布统计..............................54 [/BR/] 5.6空数据间查询..............................54-56

结论

以晋西黄土丘陵沟壑区为研究区域,系统总结了各种非生物环境因子与森林生长的关系,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筛选出影响研究区域森林立地分类的主导因子。应用地理信息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生成研究区主导因子的专题分类图,并利用多边形多元信息叠加处理工具最终获得研究区森林立地专题分类图。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由于各种环境因素对森林生长的影响,研究区具有相似的地貌结构单元。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土壤分布与时间空相对一致。因此,可以认为地貌因素对森林生长的影响相对较小。通过野外测量和VEWGIS3.0工具模拟研究区的太阳辐射能量,比较研究区植物物种的生理特性,得出研究区的太阳辐射资源相对充足,能够满足研究区植物生长的需要,研究区太阳辐射的变化对森林生长没有显著差异。由于研究区特定的气候和气象条件,研究区周围降雨时间空的分布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其变化规律与海拔高度因素高度相关。由于研究区客观实验条件的限制,研究区降雨规律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研究区域主要是人工林。主要造林树种有油松、刺槐等。和一些经济林物种。灌木主要有沙棘、胡枝子、黄蔷薇等。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不受海拔因素的明显影响,但受地形的显著影响。根本原因在于不同地形环境下土壤含水量的差异。通过定性分析和植被调查,研究区植被群落相对一致,海拔变化不明显,内部海拔因素对不同树木的生长环境没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