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写作指导 > 2247字论文写作指导范文2,《教育开放报告》

2247字论文写作指导范文2,《教育开放报告》

论文类型:论文写作指导
论文字数:2247字
论点:教育,养成,队员
论文概述:

本文是一篇教育开题报告范文。

论文正文:

一、课题的背景
学校作为人才的主要培养场所,不仅要培养掌握现代高科技技术的人才群体,还要培养一大批具有现代人精神面貌、良好行为习惯、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国家素质,增加人才数量,造就优秀人才。”学校教育肩负着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儿童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未来公民的素质直接或间接地取决于当前的教育。因此,探索小学生培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于提高未来小市民的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小学生形成性教育的现状和发展情况来看,我们认为仍有许多不合适的地方。主要因素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父母过多地负责所有的儿童事务,这减少了儿童学习、实践和获得适合自己的自理能力所必需的经验的机会。孩子们感觉不到实践所取得的进步,体验不到满足感和乐趣,当然也不能从失败和挫折中获得经验和教训。因此,学生的自理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其次,在学校德育中仍然存在“假的、大的、空”的弊端。学生很难通过惊奇的道德教育得到更深刻的教育。小学生道德教育把共产主义理想道德教育和培养人的道德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列在一个层次上,学生不知所措。在教育中,学生们盲目地回避、抵制或阻止各种社会变化带来的影响。在老师的美好祝愿下,学校围墙内建立了一个纯净、纯净、纯净、干净的“理想空空间。因此,在学校和社会之间形成了两个完全不同和不相关的世界。学生在“真实空世界中获得的道德知识与真实世界没有联系,因此学生具有双重人格,即他们表现出一种教师希望在学校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行为,一旦他们进入社会,就会滋生叛逆心理,并“随大流”。这种学校道德教育往往事半功倍。
第三,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书本知识灌输中的“偏激”,知识型单一人才培养中的“沉重”,教育和人的基本素质培养中的“贫乏”。学校的形成性教育缺乏超前意识、系统的教育目标、体系、枯燥的教育内容、单一僵化的教育方法、统一封闭的教育方法。因此,德育很难适应当今活跃、思维敏捷、信息灵通的小学生,教育效果不佳。
二、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培养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最佳途径,增强学校教育的主体作用,增加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行为方式,培养具有时代特征和符合现代要求的良好个人素质。培养学生的纪律性、规范性和集体主义意识,帮助学生树立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在执行纪律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毅力,帮助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广泛阅读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摆脱农村的不良习惯,实现语言文明,举止端庄,发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加强健康教育,树立劳动观念,在实践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卫生习惯。
同时,以课题研究为切入点,推进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一支教育理念正确、科研素质好、专业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克服我国儿童青少年形成性教育长期以来追求“高、大、全”的弊端,而且有利于增强形成性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素质教育,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我国家庭教育的完善。因此,从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探索和研究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人格的培养,不仅可以克服长期以来儿童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弊端,而且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新时代的环境和形势。这项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在研究这个课题的过程中,从各个角度,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教育、实践与纪律、比较与评价等。,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学习、维护校园和公共场所卫生,自觉注重文明礼貌,从而规范农村学生的知识、情感、意义和行为,达到预期目的。
同时,本课题的研究对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独特的参考和利用价值。同时,对培养科研教师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关注小学生的行为。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在学科教学中,对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和教育。
2、在活动课程中,主要进行礼仪、人际交往形成教育培训。
3、在环境课程中,主要进行环境教育培训。
4.在书法课程中,主要进行品格培养教育和训练。
5、在家、学校、社区相结合,进行综合实践能力教育和培训。
以上五个内容是从三个层面操作的:正确态度、提高能力和实施行动。三位一体相互关联,相互作用。
“培育教育”是通过培训活动完成的教育过程。它必须有“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培训活动。同时,它也是一个由“外化-内化-外化”的教育过程。也就是说,教育者将体现形成性教育的目标,并通过语言、行动和培训活动将教育媒体“外部化”,以传递教育信息。在收到信息后,受过教育的人“内化”成他们接受的东西,然后“外化”成“标准化的日常行为”。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和训练内容的广泛性和细节性,这种训练活动种类繁多,同时也达不到一次训练的标准。因此,这一教育过程必须重复、渐进和非常长,必须渗透到所有方面,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直到“终身”。
这是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方法:现代教育理论也为研究小组的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这些都为研究工作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2.行动研究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实用。“行动实践法”将成为研究小组的主要研究方法。研究者将深刻反思原有形成性教育方法的不足,在新理念的过程中探索新的形成性教育方法和策略,从而进一步推动理论研究。
3.分析:案例分析、观察分析和数据分析是研究中必不可少的方法。在从点到面的实践过程中,分析方法将发挥重要作用。
4.调查方法:通过综合或个案调查,全面了解学生行为习惯现状、师生心理需求以及当地农村环境对学生的影响。然后我们应该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努力做到科学可行。
第五,研究遵循原则
1.方向原则。在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德治国方略以及《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指导下,养成教育与热爱党、社会主义和祖国的教育相结合。
2.科学原理。实验研究以教育学、心理学和教育理论为基本理论基础,以探索适合小学各年级的形成性教育的内容、方法和途径为目的,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儿童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
3.系统性原则:教师参与学科研究。在主要科目的覆盖范围内,它们被一层一层地分解,并在所有年级和学科中实施。每位教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工作实践,选择建立自己的子课题进行研究,从而形成研究的系统性。
4.主体性原则: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和学习的主体。在研究过程中,应该把学生放在首位,尊重、关心、爱护和帮助学生,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5.诚信原则: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取决于许多因素。它不仅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影响,还受个人经历、社会交往和个人心理特征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重视学校教育的研究,还要沟通学校与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努力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6.时代原则:学生课外规章制度的培养应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六、项目组织实施计划
1.从静脉滴注开始,使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守则”和“小学生礼仪规范”,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
为了使养成教育更加有效,《条例》、《行为守则》和《礼仪》被编成一本小册子,要求每个成员把它们牢记在心。少先队员根据情况制定相应的检查规则,并每天对照规则进行检查。检查情况被量化。在定义了详细的规则之后,团队成员需要从小事做起。古人说:“不要以善做小事,不要以恶做小事。”为了培养团队成员良好的行为习惯,团队成员必须从小事做起。许多玩家随地吐痰,扔纸屑。假期里,我去大街小巷向雷锋学习,做好事。当我到家时,我用米饭张开嘴,伸手拿衣服。因此,为了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培养教育达到微妙的水平,要求团队成员从小事做起:随手捡垃圾,在走廊里慢慢向右走,在课堂上主动修理坏掉的门、窗、桌椅,保持校服整洁,放学后站成一排……这些看似平常的事情确实是团队成员良好行为习惯的积累。
2.用老师的言行培养学生
老师的行为是团队成员的一面镜子。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会对团队成员产生微妙的影响。因此,在教育团队成员的同时,教师的行为习惯也是明确要求的。目的是通过老师的言行来感染和陶冶团队成员。对教师的着装、发型、妆容、举止等方面的明确规定,不仅要用外在美感染球员,还要用自己的行为和修养展现作为教师的另一面,开展“微笑教育”活动,与团队成员、同事和父母交谈,微笑和蔼,做到“一个人的正直,一个人可以不发号施令”。
3、加强用制度
从某种角度来看,“少先队员的非智力因素仍然是不稳定的和重复性的。因此,家庭中团队成员的形成习惯需要进一步改善,如互相问候和主动敬礼。你好,再见,谢谢等礼貌用语应该经常、重复、反复使用,以激发团队成员养成良好习惯的愿望。只有当行为习惯被内在化为玩家自身的需求时,才能真正形成稳定的习惯。
孔子曾经对他的弟子说:“如果你不学礼仪,你就受不了。”《论语》还记载了一系列礼仪言行,如“不坐正,不坐正”。经过2000年的传承和发展,它现在已经成为一种现代礼仪。作为新世纪的儿童,文明礼仪的一种外在形式可以展示一个群体或个人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内涵。为了改变农村现有的传统礼仪教育,培养合格人才,聘请礼仪教师培训会员,开设礼仪讲座,加强对会员的系统礼仪文明教育。外在美丽的礼仪言行升华为成员的内在需求,从而彰显现代农村少先队员的形象。
4.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是养成教育的主要渠道。少先队员在进行形成性教育时必须充分利用这一空间。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形成性教育因素,将形成性教育融入每门学科的教学中。在此基础上,让各个教研小组和备课小组制定出各个学科养成教育的目标和主要内容,并写出计划和安排,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利用一夜之间,通过一切,每一堂课的长期熏陶,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
5、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运动员的情感,达到教育的目的
少先队员精力充沛,活泼,思维敏捷,渴望学习。开展多种教育活动,让玩家在活动中受到微妙的教育。充分利用清明节、五一节、国庆节、元旦、教师节、母亲节、妇女节、老年人日等重大节日开展活动。例如,组织团队成员在街道、敬老院、市场、工厂等居民区进行锻炼和练习,组织团队成员在青岛进行为期一天的旅游活动,参观海尔工业园、街道农业园区和工业园区等。,使团队成员能够实践自己的培养行为,检验培养效果,寻找良好行为习惯的人给予的欣赏和肯定,感受自己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作用,从而达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陶冶团队成员情操的目的。
6.注重“环境”建设,适应养成教育
环境培养人,环境培养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会对团队成员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一个隐蔽的教室,学校环境对团队成员产生微妙的影响。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加强校园环境作为一项重要措施,始终是十分必要的。
(1)注重学校环境建设:学校环境质量直接影响教育质量。打开学校的每面墙,设立手写报区、绘画区、创作区等。,这样每堵墙都能真正说话。团队成员一进入校门,就生活在一个合理、实用、安全、整洁、美观、规范、有序、干净、卫生的环境中,这无形中树立了团队成员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清洁、卫生和爱护公共财产的良好习惯自然会养成。
(2)注重家庭环境的建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往往教育不同的“素质”玩家,不同的家庭教育不同的孩子,他们的个性和习惯也不同。因此,在团队成员的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例如,城市的家庭父母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水池),而农村地区的父母每次出门都把垃圾扔出去。团队成员如何形成保护环境卫生和维护集体环境的良好习惯?这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学校应该承担起引导家庭形成教育的责任,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让家长从自己做起,不仅要注重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团队成员的良好行为。营造育人氛围,在良好环境中培养。
7、及时总结,善于表扬,鼓励开拓进取。
在实施过程中,应及时总结团队成员的良好行为和习惯,以便每周一进行总结,每月进行一次总体回顾,并在学期末进行总体表彰。要注意随时发现球员的亮点,利用广播电台、校报等形式让所有球员都知道,让球员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表扬、肯定和鼓励,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自信心的增强和主动性的激发。这些心理因素将在促进新成就和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发挥作用。
七.研究目标的实现
第一年:实现目标:成立一个研究小组并起草一份研究计划。
阶段结果:填写“申请和评估表”。开幕式是在上级的指导下举行的。完成阶段性结果。写相关论文和调查报告。
第二年:实现目标: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并实施。
阶段结果:撰写相关论文和调查报告。
第三年:实现目标:开展阶段性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市专家的中期评估和验收。
阶段结果:中期研究报告、研究论文
第四年:实现目标:开展阶段性检查和总结,调整和改进下一阶段的研究工作,撰写研究报告,接受市专家的中期评估和验收。
阶段结果:阶段研究报告和论文
第五年:实现目标:撰写最终研究报告和论文集。为学生发展教育编写校本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