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是 > 探讨《资本论》中关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理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转换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探讨《资本论》中关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理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转换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探讨《资本论》中关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理论

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转换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说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生活”。自然生态系统是由动物、植物、阳光、空气等组成的互利共生、环环相扣的循环链。人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链,它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

探讨《资本论》中关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三位一体公式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重点是讨论人类的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在最符合人性的条件下”,人应该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属于自由王国的范畴,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生活” 自然生态系统是由动物、植物、阳光、空气等组成的互利共生、环环相扣的循环链。 人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链,它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它的生命过程受制于自然。

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转换的意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说这些话

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转换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说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靠自然生活”。自然生态系统是由动物、植物、阳光、空气等组成的互利共生、环环相扣的循环链。人只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链,它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

探讨《资本论》中关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理论

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

探讨《资本论》中关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理论范文

摘要:马克思关于资本中人与自然物质转化关系的理论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选择。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还不成熟,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公共理念等方面亟待完善。只有认清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才能进一步构建循环经济的新路径,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关键词:物质转化理论;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资本物质转化理论下的循环经济

王草李承勋

摘要:

马克思《资本论》中人与自然的物质转化理论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选择。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还不完全成熟;迫切需要改进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和公共观念。只有认清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才能进一步完善发展道路,构建循环经济模式,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马克思《资本论》中人与自然的物质转化理论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理论基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还不成熟,政府政策、法律法规、公共理念等方面亟待完善。本文以马克思关于资本中人与自然物质转化关系的理论为指导,试图构建一条循环经济的新发展道路,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资本论 一、人与自然物质变换关系理论的内涵及启示一、人与自然物质转化关系理论的内涵及启示

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的物质转化理论在几个层面上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和内容。内在联系紧密,共同构筑了他思想理论的严密逻辑结构,为我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启示。

(一)《资本论》中关于人与自然物质转化的理论内涵

1.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转化的基础是劳动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率先阐述了人与自然的物质转化。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转化的基础是劳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劳动的过程,...是一种利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它是人类需要的自然物品。这是人与自然物质转化的一般条件。这是人类生命永恒的自然条件。因此,它不会转移到任何形式的人类生活中。相反,它为人类生活的所有社会形式所共享。”[1](第215页)也就是说,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的物质数据中创造出他们需要的东西,而劳动回归自然过程中产生的废物,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

2.人与自然的物质转化是人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时,提出整个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增值过程的统一。在劳动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剥削和剥削关系也得到生动的体现。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同样,在社会发展中,孤立的人不可能改变整个自然。不改变自然的材料,人们就不能生产出人们需要的产品。因此,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是不可分割和统一的。

3.人与自然的物质转换是人的自然化和自然人性化的统一

马克思在分析人与自然的物质转化理论时,也指出人在改变自己的本质,也就是人的自身本质。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的身体更强壮,思想更灵活,把自然的属性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人们认为通过自己的活动,人们可以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改变或创造周围的物质,改变周围的自然。

4.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化是生产和自然带来的废物之间不断影响的过程。

马克思认为,人和物质之间的自然转化不会在人生产产品后结束。人类将继续消费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整个制造过程和消费过程将继续产生大量废物。这些废物将对自然和人类产生巨大影响。如果它们得不到适当的消化,自然得不到合理的补偿,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化也会受到阻碍,最终会影响人类的发展。

(2)人与自然转化理论的启示

1.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系统的整体概念是系统论的核心思想。这个系统不是所有部分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系统论的任务,我们必须首先了解系统的特征和规律,然后利用这些特征和规律来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一个系统,使其生存和发展满足人们的需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人类离不开与自然的复杂互动,受到自然的制约和影响。系统论的哲学思维方式要求我们把自然生态环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过去的工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在经历了这么多的“尝试和错误”之后,人类必须理性而深刻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系统内各领域之间的内部协调与平衡,也需要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严格地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社会-自然”。因此,从社会发展的价值标准来看,人类社会应被视为连接人、自然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复合系统,应总体把握自然的持续运行、人类活动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的进步之间的内在联系。这种系统分析方法反映了那些显然不可持续的发展概念、发展模式和深入其中的发展阶段。归根结底,这是对自然生态在物质文明社会中独特功能或价值的时代发现。

恩格斯曾经强调:“迄今为止,所有的生产方法都只是为了获得劳动的最新和最直接的利益。”这些遥远的结果只是在较晚阶段出现,并通过逐渐重复和积累产生效果,却被完全忽视了。《[2》(第1000页)马克思也从整体系统的角度出发,在《资本论》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人与人的关系,并深入分析了人与自然的物质转化关系。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的物质转化理论是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早期探索,对新时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引导我们发展循环经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观念,改变当前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2.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角度看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应该过于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报复我们”,[2(第998页),现代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已经把人类推向了自然的对立面。在我们大大提高人类文明水平的同时,对自然的破坏也在日益增加。习近平一再强调“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总体高度,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下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价值取向的关系。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是一个“人性化”的过程,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方向。人与自然是一对矛盾,既对立又统一。如果我们把握好这一点,积极培育绿水青山,那么人与自然就会实现双重价值的共存。我们需要摒弃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和发展方式,因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正在受到自然的报复。危机无处不在,后果令人担忧。整个生态系统是一个内部联系紧密的整体。我们必须坚持“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观点,走出人与自然关系良性发展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1

3.从保护生产力的角度来理解

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是生产力。只有解放、发展和保护生产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包括两个方面: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自然生产力是最基本的生产力。自然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手段。保护自然就是保护生产力。在社会生产力中,人是生产力的主体。生产力是人们工作和创造的能力。人们总是在某些概念的指导下从事生产劳动。不同的概念会带来不同的后果。从生产方式上看,要创新手段和方法,转变生产方式,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从生产对象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通过保护和循环利用自然资源来实现经济增长。生产力的生命力不仅在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重要的是保护和挽救生产力,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活的应用。

过去,经济发展模式更多地关注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而不是自然生产力,这导致了社会生产力对自然生产力的破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目标,促使我们关注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和谐发展。经济发展不再能被用作衡量成就的唯一指标。为了短期利益,它将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从长远来看,这将反过来制约经济发展。为此,政府在治理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这种恶性循环模式严重影响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从长远来看,经济将难以持续发展。确保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方针。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标志。我们必须从根本上处理人与自然、当前利益和未来利益的关系,才能充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二。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

弄清循环经济发展的来源和基本含义是正确认识其发展紧迫性的现实前提。目前,中国传统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已经显示出严重的弊端,主要表现在资源过度浪费甚至枯竭、环境污染严重和恶化等方面。人们深受影响。为了改变传统不可持续发展模式带来的严重经济和社会问题,发展循环经济的紧迫性变得更加突出。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和寻找更加科学的新的替代发展理念、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和基本含义

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具体论述了使用不变资本的经济方法。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生产和消费排泄物的使用已经扩大。......人们的天然废物和破布等。,都是消费浪费。排泄物的消耗对农业最重要。就使用这种排泄物而言,资本主义经济浪费了很多”。[4](第115页)马克思指出:“所谓的废物几乎在每一个行业都发挥着重要作用”,[4(第116页)并“由于大规模社会劳动产生的大量废物,这些废物本身又成为贸易的对象,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4](第94页)这是循环经济思想的来源。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保丁(Kenneth Paulding)提出了“循环经济”一词。它主要是指在人力、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从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中,将依赖资源消耗的传统线性经济模式转变为依赖生态资源循环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经济的缩写。其主要特点是高效、低耗、低排放,而传统经济的主要特点是低利用率、高开发、高排放。因此,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也是一种可以集中互补的产业,使每个产业产生的废弃物可以加工成新的资源或被其他产业利用。简而言之,它将优先考虑使用可再生能源和有限使用不可再生能源,同时确保废物的无污染生产和回收。总之,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保护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比较小土地所有权和大土地所有权与滥用和破坏土地自然力量之间的关系时,马克思强调了大土地所有权的破坏性。他说:“前者更多地滥用和破坏劳动力,即人类的自然力量,而后者更直接地滥用和破坏土地的自然力量。然后,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两者将携手并进……而工商业为农业提供了各种手段来使土地贫瘠化。”[4](第919页)马克思做出这一判断是因为大规模土地所有权的条件更加丰富。为了追求利益,这种状况导致了对土地的持续掠夺,从那时起,劳动力和土地被滥用和破坏。因此,它对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挑战。目前,面对我国化肥农药对土地造成破坏、土壤质量越来越差的严峻形势,国家希望有更先进的技术来保证土地质量,不断探索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找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效途径。目前,一些企业已经开发了新技术。例如,河南焦作一家企业开展的生物质气化项目,利用新技术从农业废弃秸秆发电,并对气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物质碳进行二次利用。新生产的生物炭具有很大的作用:它能更有效地截留土壤养分,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养分吸收,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可用作很好的土壤改良剂。该企业还向开发化肥的企业提供这些看似无用的废碳,以制造无毒、无害、无残留的纯生物活性肥料——有机肥。有机肥的作用包括固碳和减排。松散的土壤;改善根系环境;提高水土保持能力;抑制土壤疾病;提高作物产量;提高产品质量;土壤化学农药和化肥残留物质的吸附有利于形成一种新的循环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可以改变一些劣质土地的原有表现,改善营养,将原本依赖资源消耗实现线性增长的产业转变为生态资源循环支持的产业(图1)。

循环经济可以说是经济发展方式演变的必然方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它不仅可以减轻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而且可以提高工业发展的竞争力。

(3)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强调了物质转化中“不洁生产”的严重性。他写道:“这里我们只提到工厂劳动力的物质条件。人造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体、震耳欲聋的噪音等等都同等地损害了所有人的感官,更不用说密集机器中的生命危险了。”[1](第490页)当时,虽然马克思没有明确提出“清洁生产”的概念,但他要求和谐、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在生产过程中提前制定全面的预防策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危害。从生产源头开始,消除或转化废水、废渣和废气为其他可用资源,这显然是清洁生产的做法。

图1生物质气化回收多联产工艺路线

目前,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仍然严重。面对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我们必须坚持新的发展观,实现从高消费、高污染向绿色发展的转变。要把绿色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新发展观,把清洁生产作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资本主义国家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为世界实现绿色、和谐、健康发展提供中国智慧。

(4)发展循环经济是扶贫和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

恩格斯对劳动者的生活条件进行了专门的调查和研究,将英格兰泰恩河畔的新城堡描述为“居住地狱”,并观察到不断恶化的生活环境将威胁劳动者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可以看出,人类住区是生态环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发展循环经济,使农民脱贫致富,拥有更好的居住环境,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循环利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企业还应加强对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监管,包括产品研发、生产、包装、运输和使用,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只有这样,它们才能不断优化自己的国际环境保护标准,提高国际竞争力,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生物质气化回收多联产项目的运行可以进一步推动“精准扶贫”,是行业精准扶贫的利器。上述河南焦作企业对一个县的规划预算如下:以一个县为模型,装机容量为30MW的生物质气化热电气肥多联产项目每年消耗生物质约27万吨。如果按每吨秸秆200元的收购价格计算,将带动该地区农民年收入增加5400万元。另外,秸秆气化后生产的碳基肥料可以制成肥料,农民可以在附近购买肥料,这样可以降低农民的耕作成本。同时,围绕秸秆收购、储存、运输和设备运营的产业链可以为当地村庄提供约1500个工作岗位。显然,这个项目不仅可以防止农民在露天焚烧秸秆等行为污染和损害环境,而且还能使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更快地消除贫困“帽子”。

(5)发展循环经济是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措施

从国际角度来看,为了应对当前的全球环境污染状况,许多发达国家正在进行能源转换。中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在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排放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不足。在这方面,我们也应该跟上世界的步伐,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从国内来看,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尚未完成,能源需求仍在稳步上升,面临的困难和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

从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开辟一个新思路。如果一个企业能够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自觉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来开展经营,生产出可循环利用、无污染的产品,不仅能得到全社会的支持,赢得更好的声誉,还能获得更好的效益。随着科学的生态观越来越普及,国家环保政策越来越严格,各种排污费的征收也越来越规范。一些高污染排放企业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成本压力。如果他们想确保利益的持续增长,就必须寻求替代资源,更充分地回收资源,并从废物中提取有用的资源用于生产,以减少污染排泄物给他们带来的额外成本。根据“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发展循环经济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的必然选择。

三。中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目前,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激励机制、法律法规、运行模式、公众意识等。只有充分发挥政府、法律法规、企业和公民个人的联动作用,形成各种积极因素的合力,才能真正找到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中国计划”

(一)激励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起着主导作用。目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新能源发展的战略和对策,旨在促进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效果是显著的,但在取得一些成绩的同时,循环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突出问题主要是宣传力度不够、执行力不强、激励措施不足。具体而言,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如政府、生产者、消费者和投资者的相关责任制度、生态因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等。政府支持的增加应该得到承认,但我们需要更明确的补贴价格、相关发展的产品目录和更详细的政策执行。

发展循环经济还需要产业布局和社会消费方面的配套措施以及相关的政府政策。政府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织者和参与者,应该充分发挥这只“看得见的手”。各级政府部门要有责任感和危机感,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加强引导。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支持。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环节。要用“创新”带动“创新”,加强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发、产业化示范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其次,政府应积极研究制定投资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吸引社会、企业和农民投资循环经济。政府可以通过优惠财政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积极拓展企业与行业之间的供应链,同时根据不同行业和地区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互动环境。让我们以金融投资为例。一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为发展循环经济项目提供更多低息贷款。第二,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努力拓宽循环经济企业融资渠道,加大直接融资力度。第三,建立投资基金,促进循环经济企业的发展和快速增长。最后,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许多企业和农村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知识水平不高,循环经济技术难以推广,严重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应组织和协调企业、协会和社会团体共同努力,培养适合循环经济发展的各类技术人才,制定循环经济人才培养规划,采取多种措施,在短期内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循环经济技术人才。

(二)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及破解路径

在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需要更完善的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应坚持因地制宜的重要方针。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发展循环经济意味着企业必须承担更多的环保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从而影响了企业的效率。因此,政府需要在法律、法规和政策上对企业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扶持。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转变。仅仅依靠企业是不够的。国家能否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进行调控,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尤为重要。

循环经济的发展涉及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完善至关重要。这可以充分保证循环经济的发展有规律可循,有规律可循,使循环经济能够在法律轨道上运行。尽管我国的法律体系日益完善,但仍有必要加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制定,以规范和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引导。此外,为了有效配置环境资源,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必须建立健全绿色安全体系,明确责任,鼓励和引导企业和公众为循环经济健康、有序、良性发展而努力。

(3)循环经济运行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生物质气化发电企业为例,原料收集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秸秆是生物质发电的主要原料。虽然我国秸秆总量丰富,面积广,但其分布显示出明显的分散性,且受季节影响,可利用量相对有限。此外,高收集成本和稻草本身的笨重使得运输困难。因此,运输成本高、燃料源供应不足的问题变得尤为突出,直接影响电厂燃料的总供应量和供应速度,并直接影响电厂的正常运行。目前,我国生物质发电厂的上网电价为每度0.75元,成本约为每度0.70元,这显然处于低利润状态,效益非常有限。其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高科技的引导,因此需要创新科研开发。只有符合国家标准,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创新技术的封闭循环,实现资源的全方位而不浪费技术是我们的首选。第三,如果企业选择不合适的模式,企业原有的建设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会相对较高。如果管理不善,企业对高新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将缺乏后劲。

地方政府应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各种形式的循环经济模式,组织循环经济规划的编制和发展,整合新型工业化、现代农业化和市场导向的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模式,加强高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研究有机废弃物的利用,探索资源重复利用的模式和技术,同时总结现有成熟的循环经济模式,并加以推广应用,从而带来更大的效益。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因地制宜,不能盲目模仿。以农业为例,有四种常见的模式可供借鉴。一是有机农业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绿色有机产品生产,建立相应的生产基地,有效降低水土污染程度,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程度。二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利用现场加工产生的废弃物,特别是农村易腐固体或秸秆等液体废弃物,采用高端新技术实现再生产,变废为宝,尽量减少废弃物排放。三是建立立体种植育种新模式,综合利用时空空进行套种育种,达到节能高产的效果。四是建立“种植、养殖、添加”循环的一体化企业管理模式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这三个方面同时运行。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系统中物料的循环利用。整个过程既环保又经济。运营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不断提高。2

(四)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和对策形成共识

要做任何事,首先必须有正确的理解。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新技术、新模式,相对而言,观念的更新更为重要。如果一个人对循环经济没有透彻的理解,最好的技术就会被抛弃。目前,大多数人对循环经济还没有一个清晰而深入的认识。首先,理解并不全面。循环经济的价值仅仅在于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尚不清楚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一种既保护社会利益,又平衡经济与环境的健康发展模式。其次,我们没有足够的理解。我们认为消除贫困仍然是党和国家十分关心的问题。我们把扶贫放在第一位。在我们变富之前,我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和条件从事所谓的循环经济。许多人认为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没有足够的平台来关注循环经济的研究。当然,这是一个狭隘的观点。如果我们从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循环经济可以把人的繁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完全结合起来。第三,更多的认知仍然停留在治疗前污染不是不可能的旧观念上,而眼睛只停留在治疗的最后。事实上,这种想法是消极的,直到有问题才会得到纠正。它只能达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目的。显然,这是不可取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在实践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要充分重视发展循环经济的宣传,大力开展舆论引导和科普教育,通过树立全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理念,加快培育绿色、友好、经济的生态环境科学观。通过网络、电视、自媒体等新闻传播手段的大力宣传和推广,增强公众的资源保护意识,形成“我参与、我奉献、我促进”的循环经济发展环境和氛围,从而动员更多的人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社会支持。对公民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有权利和义务支持和理解循环经济的发展前景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自觉购买低碳环保产品。我们还应最大限度地开拓环保产品市场,唤起人们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深刻认识,使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在实践中代代相传。

由此可见,100多年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人与自然物质转化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导,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必须加强政府引导,完善法律法规,更新发展模式,发展高新技术。更重要的是树立新的发展观,使每个人都能认识到绿色发展和发展循环经济对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和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们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李成勋。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先驱——马克思的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理论[。当代经济研究,2000,(11)。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笔记

1参见陈建成等,“推进绿色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国林业出版社,2018年,第34-87页。

2参见王家华:《扶贫实用手册》,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年,第161-1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