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播 > 新文化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什么关系?

新文化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什么关系?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什么关系?新文化运动初期,主要宣传的是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后期,李大钊等人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学习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首次在中国传播的。

新文化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

为什么新文化运动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直...

新文化运动反映了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从工具和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层面。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动摇,民主科学思想发扬光大,思想解放趋势形成。 新文化运动为新观念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它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唤醒了他们。试题分析:把握试题中的关键词“直接” 第一项,改革运动提倡资产阶级改革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无关。第二项:辛亥革命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推广无关。新文化运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是宣扬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后期是分析民主试题。根据所学知识,新文化运动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主要是宣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后期主要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因此,应该选择项目D。 评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1)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提升了马克思。1.他们是五四运动前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代表是李大钊和陈独秀。五四运动前,他们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当时的中国思想界影响很大。五四运动后,他们开始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提倡“民主”和“科学”。它也成为中国社会最早的马克思。早期新文化运动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运动甚至已经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马克把旧的民主文化运动转变为新的民主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什么关系?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什么关系?新文化运动初期,主要宣传的是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后期,李大钊等人等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学习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是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首次在中国传播的。

新文化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

为什么新文化运动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直...

新文化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范文

摘要和关键词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社会不断变革的历史产物,也是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精神母体。它反映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左右世界形势和中国社会迅速变化的历史形势和发展趋势。它通过当时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心理、精神状况和重大变化生动地表现出来。在国内外形势迅速变化的历史条件下,短短几年间,新文化运动在激化各种历史事件和激烈的思想对抗的过程中完成了脱胎换骨的自我更新,实现了从进化到唯物史观、从民主到社会主义、从思想启蒙到政治革命的思想转变。新文化运动具有联系过去与未来、弘扬过去、开拓未来的历史地位。它源于对辛亥革命的反思,最终将中国现代社会转型引向马克思主义指明的历史发展方向,揭开了中国现代革命的历史序幕。新文化运动植根于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世界历史状况。它直面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及其复杂原因,深刻揭露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罪恶,揭露中国封建主义的腐朽,热情赞扬俄国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孜孜不倦地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强烈要求一批先进的中国分子迅速从爱国主义走向马克思主义,走向广大工农群众,积极建立中国共产党,投身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文化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

可以说,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精神凝聚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变革的精神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五四精神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社会由资产阶级主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无产阶级主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时代标志。它体现了中国先进分子经过多次战争和失败,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奋斗的文化自觉。它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和精神源泉。

1。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精神不断发展的历史结果

新文化运动的研究和认识离不开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是一个特定的历史领域和物化载体。北京大学作为一个注重反思、弘扬和倡导现代中国社会变革精神的思想文化中心,不仅是现代中国不断变革的历史产物,也是积极引领现代中国变革的时代先锋。北京大学的前身是帝国大学堂,它是1898年改革运动的历史产物,民国初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在某种程度上,北京大学是辛亥革命的历史产物。

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客观地说,没有1898年的改革运动,就没有帝国学院。没有1911年的革命,帝国学院就不会变成北京大学。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北京大学就不会成为中国现代革命精神的摇篮。如果说从史静大学堂到北京大学的历史演变是中国社会从1898年改革运动到1911年革命转变过程的历史缩影,那么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北京大学实现自主创新、走上历史舞台的时代标志。短短几年,新文化运动经历了一系列深刻的自我改造,完成了从改革精神到革命精神、从爱国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从旧民主主义革命精神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的思想转变,成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

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最初包含在政治改革和改革的精神氛围中。虽然1898年的改革运动仍然以“中学为主体,西学为指导思想,但它已经从学习西方“炮艇和枪炮”的对象层面深化到了西方政治制度和教育制度的制度层面。它认为只有改革才能应对西方列强的挑战,拯救中国免于危险。改革的实质在于培养新人才。为了培养新的人才,我们必须建立新的现代学校。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史静大学堂应运而生,并成为1898年改革运动的重要举措之一。如果洋务运动表明中国先进分子已经认识到西方文明优于中国传统文明,那么政治改革运动表明中国先进分子已经认识到现代西方文明优于中国传统文明。他们试图通过引进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同时保持封建皇权来拯救国家免于危险。毛泽东说:“为了拯救国家,只有改革。改革只能向外国学习。当时,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外国是进步的,...日本人有效地向西方学习,中国人也想向日本学习。”(1)在救国与改革、改革与西学、西学与日本的逻辑关系中,毛泽东的上述论断简要说明了1898年改革运动中中国先进分子的思想主流、价值取向和精神面貌。在封建顽固派的猛烈围攻下,政治改革运动很快失败,被称为“百日改革”。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这一时期颁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几乎全部废止,而故宫博物院(Imperial College Hall)得以保存,可以说是唯一幸存下来的一个,成为1898年戊戌变法的历史记忆。可以说,戊戌变法和戊戌变法的精神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诞生前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思想状态。

辛亥革命后不久,帝国理工学院更名为北京大学。因此,作为诞生于北京大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1年革命精神。1911年的革命精神主要体现在推翻君主制和建立共和国的革命精神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社会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然而,它没有完成其历史任务。外国帝国主义势力和中国传统封建势力在中国社会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仍然猖獗。封建君主制的恢复被重复了。中国社会没有走上独立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毛泽东总结说:“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人被迫从他们帝国主义的故乡——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军火库——学习进化论、自然人权理论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等意识形态武器和政治纲领,...但这些东西,像封建主义的意识形态武器一样,太弱了,无法抵抗,被打败并宣告破产。”(2)所谓“长时期”是指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的半个多世纪。这是中华民族受到欺凌和反击的时期。不屈不挠的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展示了他们史诗般的民族历史,直到民族资产阶级被打败。这幅历史图景表明,如何继续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精神,维护和巩固共和制度和精神,如何继承辛亥革命的精神,如何继续完成辛亥革命未完成的历史任务,即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主题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仍然是中国社会文化变革的重要任务。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精神的直接来源。

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先进分子都以民族复兴为己任,致力于探索中华民族复兴之路。李大钊在作出牺牲之前总结了自己:“赵约束自己接受书籍,也就是说,他决心为民族解放事业努力工作,实践他的信仰,鼓励他所知道的,做他所知道的,为了成功和罪恶尽他所能。”(3)1919年12月,陈独秀在一篇题为《新青年宣言》(Declaration of New Youth)的文章中说:“我们认为,在世界各国旧的政治、道德和经济惯例中,有许多部分阻碍进化,是不合理的。“(4)这些“不合理”和“阻碍进化”的旧思想长期束缚着我们的思想,成为社会进化的“刻板印象”。如何打破这些“自然”和“古老”的刻板印象?陈独秀提出“下定决心抛弃这些旧思想”和“创造新的政治、道德和经济思想,树立新时代的精神,适应新社会的环境”。以陈独秀和李大钊为代表的北大师生,在争取民族解放、相信实践、鼓励人们认识和“下定决心”破除偏见、用新思想代替旧思想的过程中,深刻反思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的历史经验,积极倡导和参与新文化运动,弘扬民主和科学精神,发起和领导五四爱国运动,自觉接受和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主义团体。在这个过程中,北京大学也开始形成和确立自己的传统和精神——以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科学进步为核心的五四精神和学习、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传统,成为引领和推动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变革的思想文化中心。

五四新文化运动包含了中国先进分子从爱国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历程。“从爱国者到共产主义者,...是所有现代中国先进分子的共同道路。”(2)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一批先进的中国分子相继实现了从爱国者到共产主义者的思想转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指导思想。五四精神是中国现代社会变革精神的一面镜子。它的形成过程包含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思想过程和精神轨迹。就其形成过程而言,五四精神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精神不断发展的历史结果和思想缩影,反映了中国先进分子从1898年改革运动到1911年革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历程。就其社会功能而言,五四精神是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精神母体。它把先进的中国元素从爱国主义提升到马克思主义,把中国马克思主义者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接受提升到实践马克思主义。从共产党成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得到了培育、凝聚和体现。正如毛泽东所说:“五四运动前,中国新文化是旧民主主义文化”。与反映封建意识形态的文化相比,这种“旧民主主义文化”是一种“新文化”,但它是“世界资产阶级资本主义文化革命的一部分”。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和提炼,吸收了五四运动精神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中国新文化”,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文化革命的一部分。

五四精神包含了中国新文化运动从旧民主主义文化向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自我转化过程,包含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觉。五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和重要源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精神的初步体现。

2。五四精神是新文化运动自我更新的精神结果

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民主、科学和进步。北京大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孕育和发展了五四精神。客观地说,北京大学成为五四运动发源地的原因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新文化运动兴起后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叠加的必然结果。当然,毫无疑问,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与蔡元培关系密切。1917年初,蔡元培执掌北京大学。他在办学中坚持“思想自由、包容”的原则,决心改革,吸纳更多人才,倡导民主和科学,使北京大学成为中国先进分子的聚集地,古今中外思想交流的中心,中国思想解放的领导者,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冯友兰在分析中说:“在一个历史转型时期,“包容”可能是为旧事物保留领地或为新事物开辟道路。蔡元培的“包容”是后者,而不是前者(1)蔡元培“开创新之路”的教育改革为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历史条件。在蔡元培的支持下,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宣彤、刘半农等一大批新人物相继聚集在北京大学,宣传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掀起新文化运动的高潮。

《新青年》的创始人陈独秀于1915年率先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开启了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中国社会巨大变革的思想浪潮。他说:“现代欧洲优于其他国家、科学繁荣的原因不是人权。如果有两轮运输,怎么会有?”(2)陈独秀认为,中华民族要想摆脱对现代文明的无知,就必须“迅速赶上”。“紧急”意味着时间不多了,没有时间再拖延,“迎头赶上”是拯救国家免于国家危机的唯一途径。怎么做?陈独秀说:“科学和人权应该同等重视。”(3)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陈独秀的“两轮”赶超理论准确地找到了西方先行者国家发展的方向和动力,也为中华民族的赶超提供了路径和药方。

正如一些学者所说,《新青年》于1917年前在上海出版。就此而言,新文化运动起源于上海,但在陈独秀被北京大学聘为文科大四学生后,新文化运动真正成为了一场社会运动。《新青年》搬到了北京,与北京大学文科合并,许多有新想法的学者也加入了进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摇篮和中心。在此期间,北京大学各种倡导新观念和新文化的群众组织如新闻研究会、道德促进会、哲学研究会、新趋势学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会不断涌现。各种宣传新观念和新文化的出版物,如《新青年》、《新趋势》、《每周评论》、《国家》等。空以前是活动的。北京大学的师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辩论和思想斗争。一些师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一些师生传播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一些师生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走上了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当时,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潮和学说纷纷登场,竞相争功。可以说,有许多学派和一百个学派在争论。正是通过深入的思想比较和激烈的思想斗争,新文化逐渐成为北京大学的思想主流,赢得了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的信仰,最终导致了五四运动。

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五四爱国运动的思想基础和历史条件,而且在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下获得了更广泛、更深入的发展。在这方面,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和转折点。五四运动将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救国运动与以思想启蒙和文化创新为目标的新文化运动结合起来,成为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长期期待的伟大民族觉醒运动。五四精神的生命力就像像石油一样昂贵的春雨。新文化运动在五四运动中实现了自我更新,获得了新的时代内容,实现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统一。

领导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都聚集在北京大学,讨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促进民主和科学,倡导思想和人格的解放,开展学术辩论和思想斗争。这群人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抨击封建专制和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领导和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已经成为五四精神走向中国历史舞台的时代标志。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不断总结和反思,已经成为人们理解和理解五四精神的历史源泉。

1920年4月,陈独秀总结道:“如果有人问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总的答案必须是爱国主义和拯救国家。”(1)爱国救亡是五四运动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属性。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上,爱国救亡的史诗歌唱从未缺失,而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救亡在特定的历史场景中有其自身的精神。陈独秀认为,“这种精神是:(1)直接行动;(2)牺牲精神。”(2)这种“行动”不仅是“直接行动”,而且是不怕牺牲、敢于牺牲的“直接行动”。这是完全不妥协的“直接行动”。毛泽东曾经肯定过这种完全不妥协的精神,认为“这种姿态在辛亥革命中是前所未有的”,“三是完全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为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毛泽东总结说:“20年前的五四运动表明,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达到一个新的阶段。五四运动成为一场文化革新运动,但它只是中国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表现。”(五)五四运动把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思想和干部条件。

五四运动和三三运动的精神是中国先进分子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动力

北京大学是中国先进分子热情歌颂俄国十月革命的地方,是他们积极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摇篮和中心阵地。马克思主义首先在这里扎根,在中国创造了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各个方面,逐渐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的思想指南。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中国先进分子在五四精神的指引下从民主主义者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以爱国主义、科学、民主和进步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是中国先进分子走向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动力。

总的来说,通过资产阶级改革派、革命者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启蒙,科学民主的概念逐渐成为中国人衡量社会政治现象的基本尺度和人们在社会中行为的理想标准。虽然关于什么是科学和民主已经有了广泛的争论,但是没有人愿意或敢于公开反对它们。正是在高举科学民主旗帜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革命过程中,中国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因为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体现了最高的现代价值,是最先进的科学,代表了更高的民主,即无产阶级的新民主。

新文化运动初期,各种西方思潮涌入并相互竞争。马克思主义淹没在其中。五四运动后,在俄国十月革命的鼓舞下,马克思主义从许多理论中脱颖而出,形成了自己的流派,并在中国迅速传播。李大钊说:“我们劳苦大众,在双重甚至多重压迫下,突然听到十月革命的声音,号召“资本主义推翻世界”、“帝国主义推翻世界”。这个声音在我们的耳朵里非常痛苦、非常严肃和有意义。”②这里的“人民”是渴望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解放出来的中华民族;这里的“压迫”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灾难。这里的“声音”是俄罗斯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发出的,这正是中华民族所需要的,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受十月革命伟大精神的鼓舞,中国先进分子找到了马克思主义,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找到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毛泽东说:“中国人通过引进俄罗斯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3)这里的“俄罗斯人”是列宁领导的俄罗斯布尔什维克党,它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成功地发动了十月革命。也就是说,俄罗斯共产党通过自己的实践为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帮助了世界和中国的先进分子”④,这也意味着客观历史事实的存在,即“十月革命以前,中国人不认识列宁和斯大林,也不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不知道并不意味着不存在,而是处于被掩盖的状态,中国人民在十月革命前试图找到救亡图存的真理,可以说是在看着世界末日的道路,直到“十月革命一炮打响”,用革命实践来打破掩盖,只有透过云层才能看到太阳,“给我们带来了马列主义”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黑暗探索,中国的先进分子真正找到了属于中华民族的解放之路。中国先进分子之所以毫不犹豫地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因为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甚至不知道马克思是谁。从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为他们提供了战胜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实际上,十月革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例子。这个例子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也使中国有可能走俄罗斯革命的道路。毛泽东分析说:“中国有许多东西与十月革命前的俄国相同或相似。封建主义的压迫是一样的。经济和文化落后是相似的。......人民,为了复兴国家,不要犹豫,努力奋斗,寻找革命真理,这是一样的。”(1)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中国先进分子坚决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自己的思想联系和理想追求,走上了“以俄为师”的革命道路,努力超越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先进分子怀着民族复兴的伟大愿望走向马克思主义。它们具体而轻微地呈现了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文化思潮发展演变的基本轨迹。他们几乎以自己的方式重复了几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心路历程,他们努力探索拯救国家和人民的真理。历史证明,以敌为师很难战胜敌人,只有以高于敌人的思想为师,我们才能战胜敌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中国先进分子反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根本出路。莫里斯,美国学者?迈斯纳分析说:“正是在五四运动创造的新的政治思想环境中,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转向俄罗斯革命模式和马克思主义世界革命变革理论。......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我们必须否认中国过去的传统和西方现在对中国的统治,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成为马克思主义者。”(2)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其历史基础,也有其思想基础;不仅有其实践范例,也有其价值追求。它不仅根植于我国的实际需要,而且深受世界潮流和时代特征的影响。

中国先进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出于反帝反封建、爱国救国、追求科学、民主和进步的现实需要。这是他们长期学习和反思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思想成果,也是批判和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过程。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意味着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道路和中国传统封建道路的批判和超越。从文化上讲,这意味着他们对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中国传统封建文化的双重批判和超越。从历史进程来看,中国先进分子批判和超越中国传统文化的初始路径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因为“先生”总是欺负“学生”,最终走向超越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经历了一个从用西方文化反抗中国传统文化到用马克思主义反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思想过程。这是一个思想革命和文化自觉实现双重超越的过程。

五四精神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北京大学是中国先进分子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阵地。这是他们第一次宣传和赞扬俄罗斯十月革命的地方。它是培养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摇篮。这是他们建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重要基础。这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历史起点,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源地。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五四精神是中国革命的旗帜,为中国现代社会转型指明了正确方向。五四精神创造了中国第一批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和李大钊在北京大学一起工作。他们依托北京大学的历史舞台,指导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推广、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等历史进程。他们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声誉,受到了人们的赞扬。人们常说:“北李楠陈,两颗大明星;在无垠的夜晚,我们将支持他。”(1)可以说,李大钊和陈独秀这两个中国先进分子中的知名人物,出现在中国近代史的转折点上,早已超越了自己的身份、地位,甚至超越了自己的时代。他们的名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五四运动中的中国先进分子、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勇敢斗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行者的同义词。因此,五四精神不仅包含了中国先进分子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自觉过程,也包含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自觉实现革命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基本精神,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李大钊和中国一些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一再主张,革命知识分子必须在人民中间,与人民生活在一起,关心人民的疾苦,与人民团结在一起,打破知识分子的界限,加入劳动组织的运动,从而实现改革中国的目标。1920年,李大钊说:“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阶级运动相继出现。到目前为止,知识界的胜利已经逐渐得到证实。我们非常希望知识分子阶级是群众的先锋,群众是知识分子阶级的后盾。知识分子阶级的意义在于,有些人忠于群众,是群众运动的先锋。”(2)这些先锋队应该得到群众的支持,忠于群众,实现与群众的结合。这意味着,在中国近代史上,较早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面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和客观需要,对自己探索革命的方法和途径有着深刻的思考。他主张在思想上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实践中与群众相结合。具体地说,“它是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研究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形势如何变成今天的样子。我们应该如何开展民族独立运动,使中国摆脱外国势力的压迫?”(3)。

这种意识表明,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革命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受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关注。陈独秀还强调,马克思有两种精神,即实践研究精神和实践活动精神。他说:“我非常希望年轻人能够以马克思实践研究的精神来研究各种社会状况,最重要的是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4)陈独秀认为,要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必须深入研究中国的社会和实际问题,特别是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形势,而不仅仅停留在理论研究上。这是马克思的精神和“马克思第一次实践研究的精神”。这种精神要求“青年人,特别是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成员,必须充分发挥马克思实践活动的精神,把马克思理论作为社会革命的动力”。

李大钊、陈独秀等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认识到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中国社会现实的实践和理论问题,并初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思想。后来,毛泽东总结说:“在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中,知识分子是第一个实现的成分。”(2)知识分子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社会力量”的一部分,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感知、觉醒和觉醒的群体。这种“意识”的实际张力在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中都很明显,“五四运动的知识分子比辛亥革命的知识分子更广泛、更开明”但是,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的目标和任务。历史事实证明:“知识分子不与工农结合,就一事无成。”(4)是否愿意和工农群众结合是真正革命的分界线。毛泽东说:“真正的革命家必须愿意和工农群众相结合。”(5)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只有通过知识分子,才能实现这种结合,为中国共产党奠定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为了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到改造中国社会现实的实践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深刻认识到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紧迫性和意义。李大钊说:“不同国家的“丙”派之友,有许多组织,都渴望尝试以第三国际为中心。未来活动的力量肯定会日益增强。中国丙组之友,...如果我们能建立一个强大而精确的组织,并注意促进其分子群体的训练,那么中国的激进改革可能会得到一些支持!”⑥陈独秀说:“我认为共产党的基础是建立在无产阶级基础上的。理论上,它自然比一个建立在无产阶级基础上的黄金政党要好。但是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是“没有怀疑的迹象,没有对人民意志和服从的信仰”。旧政党中的腐败确实是信仰的标志。新共产党究竟怎么能依靠自己的证据来说服人民呢!”⑦李大钊和陈独秀认为,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于改造中国社会的革命实践,就必须把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确立为中国革命的中心。

因此,他们坚决加快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步伐。1920年6月,在陈独秀的领导下,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基础,上海共产党的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同年10月,在李大钊的领导下,以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基础,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办公室正式成立了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当时命名为“北京共产党集团”。上海和北京的早期共产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团体。此后,在陈独秀和李大钊的影响和帮助下,武汉、长沙、广州、济南以及日本、法国的先进分子相继建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宣布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划时代的事件,它改变了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中国共产党成为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的先锋,开启了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的新篇章,走上了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艰辛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