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毒 > 研究二代抗凝血杀鼠剂中毒的诊断和治疗,几种慢性灭鼠剂介绍

研究二代抗凝血杀鼠剂中毒的诊断和治疗,几种慢性灭鼠剂介绍

研究二代抗凝血杀鼠剂中毒的诊断和治疗

几种慢性杀鼠剂的引入根据杀鼠剂进入大鼠体内后的作用速度可分为急性杀鼠剂和慢性杀鼠剂。一次投足毒饵就能杀死急性灭鼠剂老鼠。这些药物具有起效快、食物消耗少的优点,但对人和动物不安全,容易引起二次中毒。慢性杀鼠剂,又称慢效杀鼠剂和安全杀鼠剂,可分为第一种

研究二代抗凝血杀鼠剂中毒的诊断和治疗

抗凝血类杀鼠剂的中毒机理和主要特点有哪些?

农村灭鼠应选用何种灭鼠剂非常重要,应慎重。 如果灭鼠剂选择不当,很容易导致其他动物和人误中毒。 目前广泛使用的灭鼠剂是抗凝血慢性灭鼠剂。 抗凝血杀鼠剂引起大鼠中毒的主要机制如下:第一,血液的凝血能力降低 抗凝血杀鼠剂维生素K作用于肝胶,通常很好。因为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对人体的毒性不应达到中毒的程度,所以会出现剧变、腹泻、头晕和呕吐,否则国家不会允许出售。 就像蚊香一样,它对蚊子很有用,人们闻了之后最多会感到头晕。 出于同样的原因,老鼠药最多要严重一点。 我建议。1 .多喝水;更多呕吐3;多休息。如果有害,你应该小心不要让你的狗误吃了它。

几种慢性灭鼠剂介绍

几种慢性杀鼠剂的引入根据杀鼠剂进入大鼠体内后的作用速度可分为急性杀鼠剂和慢性杀鼠剂。一次投足毒饵就能杀死急性灭鼠剂老鼠。这些药物具有起效快、食物消耗少的优点,但对人和动物不安全,容易引起二次中毒。慢性杀鼠剂,又称慢效杀鼠剂和安全杀鼠剂,可分为第一种

研究二代抗凝血杀鼠剂中毒的诊断和治疗

抗凝血类杀鼠剂的中毒机理和主要特点有哪些?

研究二代抗凝血杀鼠剂中毒的诊断和治疗范文

点击查看>>军事硕士论文(优选6篇)

军事硕士论文第二部分: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中毒诊治研究

[概要/S2/]

目的:通过建立动物溴敌隆中毒和二次中毒模型,明确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是否会产生二次中毒。如果发生二次中毒,其危害性与中毒剂量和是否加热有关。为临床医生及时诊断和治疗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提供了理论依据。

方法:首先,建立大鼠溴敌隆中毒模型。选择5种暴露剂量:a组:2毫克/千克暴露组,b组:1毫克/千克暴露组,c组:0.75毫克/千克暴露组,d组:0.5毫克/千克暴露组,e组:0.1毫克/千克暴露组,每组8只大鼠,喂养21天,观察大鼠出血症状和死亡时间,根据大鼠死亡情况计算大鼠死亡率,选择死亡率为50%的暴露剂量,以确保大鼠不仅能引起溴敌隆中毒出血,而且能引起出血二是二次曝光实验采样时间的选择。选取5个采样时间点,60只大鼠暴露于剂量为0.5毫克/千克的溴敌隆溶液中,喂养14天,暴露后1、3、7、10和14天分别取6只大鼠腹主动脉血检测毒物和凝血功能,根据毒物检测和凝血功能结果选择二次暴露实验的采样时间。此外,选择二次暴露所需的溴敌隆来感染大鼠的肌肉。选择4种暴露剂量:甲组0.5毫克/公斤,乙组2.5毫克/公斤,丙组10毫克/公斤,丁组50毫克/公斤,每组20只大鼠,甲组和乙组为低剂量组,丙组和丁组为高剂量组,戊组为空白色对照组。喂养大鼠5天,分别在暴露后第1、3和5天观察大鼠的症状、出血和死亡时间。上述中毒组中的三只存活大鼠被随机杀死。分别取处死大鼠的腹部和腿部肌肉,将腹部肌肉分为加热组和未加热组,分别进行毒物浓度检测。比较了大鼠肌肉不同部位、不同中毒剂量和加热与否的中毒浓度。根据测试样品的毒物检测结果,选择二次中毒所需肌肉的时间和剂量标准。最后,在成功建立大鼠溴敌隆中毒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中毒实验。在以选定的暴露剂量和取样时间研磨和均质化大鼠肌肉后,将大鼠分成五组:a组:第3天0.5毫克/千克加热的腹部肌肉,b组:第3天0.5毫克/千克未加热的腹部肌肉,c组:第3天100×0.5毫克/千克加热的腹部肌肉,d组:第3天100×0.5毫克/千克未加热的腹部肌肉,e组:空白色对照组,每组12只大鼠,上述肌肉

结果:

1.根据暴露于不同剂量的大鼠死亡率,基本暴露剂量设定为0.5毫克/千克。

2.大鼠中毒引起凝血异常的时间范围为暴露后1-7天。大鼠血液凝固异常程度在暴露后第3天达到高峰,在暴露后第7天趋于正常。中毒后大鼠血液中溴敌隆浓度先升高后降低。中毒后第一天,血液中溴敌隆浓度达到峰值,第三天达到峰值。

3.通过比较不同剂量同时取样的大鼠腹部肌肉中溴敌隆的毒性检测结果,可以看出溴敌隆浓度越高,肌肉中检测到的溴敌隆浓度越高。与相同暴露剂量和不同时间点采集的大鼠腹部肌肉毒物检测结果相比,可见肌肉中检测到的溴敌隆浓度先升高后降低,中毒后第3天肌肉中溴敌隆浓度达到峰值;与相同的暴露剂量和相同的时间点相比

采集大鼠腹肌和腿部肌肉的有毒物质检测结果,腹肌的有毒物质浓度高于腿部肌肉。比较以相同剂量和相同时间点取样的大鼠腹部肌肉加热前后的毒物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加热后腹部肌肉中的毒物浓度高于未加热后腹部肌肉中的毒物浓度。

4.比较低剂量和高剂量暴露组中二次中毒大鼠的毒性浓度,可以看出溴敌隆不太可能引起大鼠二次中毒。

结论:

1.溴敌隆对死亡率为50%的大鼠的剂量为0.5毫克/千克;

2.溴敌隆在大鼠体内的浓度越高,溴敌隆引起的中毒程度越大,在大鼠血液和肉中检测到的有毒物质浓度越高;

3.大鼠溴敌隆中毒后,溴敌隆在体内的规律性先增后减;

4.溴敌隆中毒导致大鼠凝血异常;

5.大鼠溴敌隆中毒后,出血部位和程度与溴敌隆浓度无明显相关性。

6.溴敌隆暴露于大鼠体内后,毒物在大鼠不同部位肌肉中的分布是不同的。

7.加热能明显提高大鼠肌肉中溴敌隆的浓度。

8.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引起二次中毒的可能性很小;

9.加热能明显改变肌肉中溴敌隆的浓度,也能降低溴敌隆的总含量。

关键词:溴敌隆;二次中毒;毒物浓度;凝固功能

军事

摘要

目的:建立动物中毒和二次中毒模型,确定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是否会产生二次中毒,如二次中毒,以及毒性与剂量和发热的关系。为临床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诊断和及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首先,建立溴敌隆中毒大鼠模型。选用5剂毒药:甲组:2毫克/公斤,乙组:1毫克/公斤,丙组:0.75毫克/公斤病毒组,丁组:0.5毫克/公斤病毒组,戊组:0.1毫克/公斤病毒组,每组8只大鼠,喂养21天,观察大鼠出血症状和死亡时间。根据老鼠的死亡来计算老鼠的死亡率。选择死亡率为剂量的50%,以确保它不仅能引起大鼠溴敌隆中毒出血,而且能在大鼠中存活。其次,选择实验采样时间。选取6个采样时间点,66只大鼠分别服用0.5毫克/千克剂量,喂养14天,在感染6只大鼠腹主动脉后的0、1、3、7、10、14天,检查毒物检测和凝血功能,根据毒物检测和凝血结果选取采样时间。此外,建立了溴敌肺毒性大鼠模型。选择5个剂量:每组20只大鼠中,甲组0.5毫克/公斤,乙组2.5毫克/公斤,丙组10毫克/公斤,丁组50毫克/公斤,戊组空白对照组,甲组和乙组均为低剂量组,丙组和丁组均为大剂量组,戊组为空白对照组,喂养5天,分别在感染后第1天、第3天、第5天观察大鼠症状、出血、死亡时间, 随机处死3只大鼠,分别检测腹部肌肉分割加热组、未加热组和大腿肌肉组,比较不同部位、不同剂量和加热组大鼠肌肉中的毒物浓度。 根据毒性试验的结果,选择了两次中毒所需的肌肉时间和剂量标准。最后,在成功建立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二次中毒实验。以选定的药物剂量和取样时间研磨大鼠肌肉,匀浆后,分成五组:组甲:0.5毫克/千克第三天加热腹肌,组乙:0.5毫克/千克第三天不加热腹肌,组丙:50毫克/千克第三天加热腹肌,组丁:50毫克/千克第三天不加热腹肌,组戊: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将上述肌肉分别灌胃给大鼠,分别在第一天和第三天喂养

结果: 1。不同剂量的大鼠死亡率计算为0.5毫克/千克。2.中毒诱导大鼠凝血功能异常的时间范围为感染后1-7天,感染后第3天大鼠凝血功能异常程度达到高峰,感染后第7只大鼠凝血功能正常,中毒后血中敌肺浓度下降,血中毒物浓度达到高峰,第3天后出现。3.比较不同剂量和相同感染时间的大鼠腹部肌肉毒素的检测结果,肌肉中检测到的病毒浓度越高,肌肉中溴敌的浓度越大。比较相同药物和不同采样时间的大鼠腹部肌肉毒理学结果,发现相同药物暴露的大鼠,肌肉中敌肺浓度先检测后降低。中毒后第三天,溴敌肺的浓度在肌肉中达到峰值。将相同药物剂量的毒理学试验结果与大鼠腹部肌肉和腿部肌肉的same时间采样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在相同的暴露时间内,药物剂量相同。受热腹肌中毒物浓度高于未受热腹肌。与相同剂量和相同时间的大鼠腹部肌肉加热前后毒性试验结果相比,腹部肌肉的毒物浓度高于腿部肌肉。4.与低剂量和高剂量二次中毒大鼠的毒性浓度相比,发现大鼠二次中毒的可能性很小。

结论:

1.50%的大鼠溴敌隆死亡率剂量为0.5毫克/千克;

2.溴代二胺在大鼠体内的浓度越高,中毒程度越大,在大鼠血液和肉中检测到的毒物浓度越高。

3.大鼠溴隐亭中毒后,体内溴隐亭的存在先增加后减少。

4.溴敌隆中毒大鼠引起大鼠异常凝血;

5.大鼠溴敌隆中毒后,出血部位和程度与溴代二唑浓度无显著相关性。

6.大鼠暴露于溴敌隆后,体内不同部位的毒物分布不同。

7.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不太可能引起二次中毒;8.

8.第二代抗凝血剂杀死老鼠不太可能中毒两次。

9.加热可以显著改变肌肉中溴敌肺的浓度,降低溴敌肺的总含量。

关键词:溴敌肺;二次中毒;有毒浓度;凝血功能

目录

序言

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又称慢灭鼠剂,包括溴敌隆、溴敌隆、大隆等。(见图2),目前广泛用于日常生活、第三产业等。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无色、无味、脂溶性和不溶于水,但也有溴敌隆中毒的案例,是由于放入水中[2]。其结构含有42个羟基香豆素,与维生素K相似,可干扰肝脏对维生素K的作用,抑制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ⅱ、ⅶ、ⅸ和ⅹ的生物合成,导致凝血障碍[3],并延长机体的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苄叉丙酮,体内代谢产物,也能损伤毛细血管壁,使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血液容易渗出血管[4],导致机体内脏出血,更容易引起机体出血和死亡[5,6],抗凝血效果比华法林高100多倍。病变的病理检查的特征是全身多器官出血和实质性器官如心脏、肝脏、肾脏和胃肠道的变性和坏死[7]。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半衰期非常长,其中新洁尔灭半衰期较长,半衰期为243 ~ 1656小时[8],溴敌隆半衰期为24.2天,毒性强,发病有潜伏期,大多为3 ~ 5天,少量吸毒者在中毒潜伏期3 ~ 5天内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经常自行痊愈[9]。少数口服剂量大且未结合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10]可接受一年以上的治疗。目前,维生素K1注射液应用于治疗,长期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患者依从性差和治疗容易自我中断导致疾病反复发作[11,12]。

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毒性很强,被称为慢性灭鼠剂,因为大鼠中毒后内脏出血几天后会死亡。抽搐杀鼠剂因其起效快、死亡率高而被禁用。正是因为国家禁止使用剧毒的抽搐杀鼠剂,如氟乙酰胺和毒鼠强。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正在成为应用最广泛的灭鼠剂之一。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的出现导致了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病例的增加。自杀、群体性事件和中毒事件在各种中毒事件中很常见,[3],[13,14]。在临床上,一些患者经常因隐匿性发病或其他无法及时发现毒物类型和来源的因素而被误诊和虐待,从而延误了患者疾病的治疗[15]。在临床调查过程中,不明原因中毒的病人经常会告知医生他们过去吃烧烤串的经历。他们怀疑被非法交易者毒死的死老鼠、猫和狗被当作可食用的肉出售,这导致人们食用它们后的二次中毒。毒药的来源立即指向“有毒烧烤”,[28-32]。

近年来,也有关于疑似食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中毒的动物肉而导致人类中毒的报告。这一声明广为流传,在[人民中引起了极大的恐慌。鉴于当前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造成的日益严重的社会影响,国内外中毒专家对这一问题都给予了[17]的关注。国内外对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引起二次中毒的危害有不同的看法。以往的资料大多认为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造成的二次中毒危害性较小,但目前该类灭鼠剂的浓度和中毒量较以往明显增加。[是否会引起二次中毒仍然缺乏具体的实验研究和确切的病例数据。根据我院的临床资料,近年来,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的剂量较前一届[19]明显增加。从2014年1月至2017年10月,在我科收治的数百例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中毒患者(包括溴鼠灵和溴敌隆)中,每年有近10例患者的血药浓度接近1000纳克/毫升,而在2013年[15号之前没有一例患者高于该值。与国外数据相比,中国的中毒剂量明显较高。德国的托马斯·格罗博(ThomasGrobosch)教授曾报道溴敌隆中毒患者的浓度最高,只有440纳克/毫升。据此认为,近年来我国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产品浓度明显高于以前,这增加了中毒动物体内的毒物浓度,导致第二代中毒动物或人摄入的毒物剂量增加,中毒毒性增加。

本实验的目的是阐明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的二次中毒,二次中毒的危害与中毒剂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加热是否会引起溴敌隆药效的变化。为临床疑似二次中毒病例的诊断提供实验依据,有利于寻找毒源,减少社会恐慌,有利于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的诊断和治疗。

第一章大鼠溴敌隆中毒模型的建立
第一节实验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

1.1实验动物

有40只Wistar大鼠(以下统称大鼠),雄性,200 10g。北京威通丽华实验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清洁级,许可证号SCXK(北京)2002-0003。

1.2试剂和材料

溴敌隆:0.5%溴敌隆溶液,名称:龙华,制造商:北京龙华广信卫生农药有限公司,批号:CB20679-2006。洗胃针。生理盐水。

2。实验方法

2.1动物群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甲组:2毫克/千克接触组,乙组:1毫克/千克接触组,丙组:0.75毫克/千克接触组,丁组:0.5毫克/千克接触组,戊组:0.1毫克/千克接触组。2.2溴敌隆溶液的制备:将0.5%溴敌隆溶液和生理盐水按比例配制成毒性剂量。

2.3动物实验

通过一次性灌胃将大鼠暴露于不同浓度的溴敌隆溶液中,剂量根据千克体重按以下顺序计算:组A 2毫克/千克、组B 1毫克/千克、组C 0.75毫克/千克、组D 0.5毫克/千克和组E 0.1毫克/千克。暴露后喂养大鼠21天,观察每一剂量大鼠的死亡时间。计算各组大鼠21天的死亡率,并根据大鼠死亡率选择基本暴露剂量。幸存的老鼠都在21天后被杀死了。

[由于本文是硕士论文,请点击下方链接下载全文]

第二节实验结果
第三节结果讨论

第二章大鼠二次暴露后采样时间的设定
第一节实验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实验结果
第三节结果讨论

第三章大鼠溴敌隆暴露肌肉的选择
第一节实验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实验结果
第三节结果讨论

第四章溴敌隆对大鼠二次中毒的研究
第一节实验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实验结果
第三节结果讨论

第五章结论和前景

溴敌隆(BRD),又名卢万酮,是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它的化学名称是3-[3(4’-溴代二苯4-基)3-羟基1-苯基丙基]4-羟基香豆素。其分子式为C30H23O4Br,分子量为527.4。它的商业产品是非对映异构体的混合物。溴敌隆通常从消化道进入体内,也可通过呼吸道和皮肤接触引起中毒。溴敌隆因出血导致身体死亡。中毒会导致不同部位出血。皮下出血引起的皮肤出血点、瘀点甚至瘀斑经常可见。受损部位出血最严重。我的部门一年可以治疗几十个这样的病人(见图1)。已经对溴敌隆中毒死亡患者的尸体进行了法医尸检,在肺、胃肠道、膀胱和其他内脏器官中显示出明显的出血症状,在脑、胸和腹腔中显示出不同程度的非凝固或血凝块,并且在肺泡和其他多器官组织中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出血。当出血部位是重要器官或出血量大时,溴敌隆会危及生命并导致死亡。

溴敌隆中毒的治疗重点是尽快发现毒物的病因、病史、类型和浓度,并尽快应用抗毒药物:VK1[24]。在该实验中,喂养并观察暴露于不同剂量溴敌隆的大鼠。解剖死亡大鼠后,发现溴敌隆中毒可引起大鼠皮下出血、腹腔出血、颅脑出血、血尿、尿潴留、消化道出血等症状。溴敌隆中毒后,出血部位无规律性,与中毒剂量和持续时间无明显相关性。

临床上,曾有小剂量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引起脑出血和脊髓出血的病例。在兽医学领域,有人对溴敌隆中毒大鼠不同部位溴敌隆的含量进行了解剖学研究:胆汁>心脏、尿液、肝脏、肾脏>心脏血液、外周血、脾脏、肺、脑、左下肢肌肉、膀胱、胃壁、胃内容物、胰腺;溴敌隆代谢物苄叉丙酮含量:胆汁、尿液、心血、外周血、肺和胃含量>左下肢肌肉、膀胱、胃、肾、脑、胰腺、心脏、肝脏和脾脏[25]。在建立溴敌隆中毒大鼠模型的实验中,取大鼠腹部和腿部肌肉进行毒物检测。结果表明,相同暴露剂量下,腿部肌肉和腹部肌肉中的毒物浓度相对接近,溴敌隆在不同部位肌肉中的分布无差异。因此,腿部和腹部肌肉被用于二次中毒。然而,在暴露于不同浓度的大鼠中,同一部位肌肉中有毒物质的浓度与有毒物质的浓度正相关。根据及时发现和早期治疗的原则,我科对[12、15、26、27]的误诊误治进行了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特别关注患者的毒物暴露病史。能否尽快发现毒物暴露史是使患者明确中毒类型并尽快治疗的关键。在以前的研究中,发现有许多病人被怀疑二次中毒。此外,这个问题一度成为微博和其他媒体的热门话题。实验的完成成为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诊断和治疗发展的当务之急。

在临床实践中,曾遭遇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中毒的患者,由于逃避责任,被归类为食用烧烤,造成了非常恶劣的社会影响(详见附录,案例1)。在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的诊疗过程中,凝血功能引起的出血往往是患者的第一症状,往往被误诊为血液系统疾病,导致患者无法及时就医。早期发现毒物暴露史可以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疾病。本实验证明,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不易引起二次中毒,可为临床诊疗过程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防止医务人员,尤其是经验不足的基层医务人员走弯路。

参考

[由于硕士论文篇幅较长,本页未显示全文。全文请点击以下链接下载全文] [/s2/]

点击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