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1600字硕士毕业论文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

41600字硕士毕业论文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1600字
论点:马克思,唯物史观,恩格斯
论文概述:

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一个伟大发现,它体现了马克思哲学的独创性,是有别于以往哲学观点的一个重大突破。《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在马克思哲学史的地位很重要,其中历史观部分,更是马克思

论文正文:

前言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它体现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独创性,是不同于以往哲学观点的重大突破。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在教科书中,我们经常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有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提法。如何用“主义”一词来概括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已经成为学术界讨论的问题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回到”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道路上。因此,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开始复苏。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复旦学者邹师鹏曾经提出了复兴唯物史观研究的四个方面。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历史唯物主义中定位是有古典基础的。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也明确强调了这一点,“这个人的死是欧美无产阶级斗争和历史科学的不可估量的损失。......正如达尔文发现有机世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也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几句话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哲学中的重要地位,这是恩格斯特别提出的。

但是,辩证唯物主义需要通过唯物史观来体现,唯物史观在历史和社会领域都有应用。吉林大学的孙正兴教授提到“难道有一种‘辩证唯物主义’不是‘历史唯物主义’吗?”显然,这两者不能分开看。辩证唯物主义不能独立于历史而存在,也不能取代马克思所有的哲学观点。

实践唯物主义是后期出现的一个论点。它主要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践唯物主义”的内容,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然而,这种表述在本体论上存在争议,实践的非物质性和流动性不利于描述社会历史结构。马克思从未明确提出“实践唯物主义”。他提出的是“实践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因此,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是片面的。

唯物史观是对欧洲启蒙思想传统的突破。它的意义是巨大的。其中有许多重要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其次,唯物史观是一门科学。

马克思曾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我们唯一知道的科学是历史科学”。恩格斯还把唯物史观称为“一个现实的人和他的历史发展的科学”可以说,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人文社会科学。此外,还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不同学科举行了对话。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理论的重要基础,应该在各种思想的交流和互动中充分运用

因此,唯物史观在思想史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基础又是桥梁。唯物史观的研究将有助于促进其他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让我们看看国内外的研究情况。

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了避免冗余,这部作品在下文中会被称为“形式”)写于1845年11月至1846年8月,但该书完成后并未立即出版,仅出版了第二卷的第四章,手稿由德国社会民主党人保存。1924年,苏联的里亚扎诺夫用俄语出版了第一章。所有手稿的完整出版是在1932年,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的德文版本中。它由广松涉于1974年编纂,并在日本学术界讨论。因此,在上个世纪,国外对“形式”的研究越来越成熟。

关于这本书的位置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德国社会民主左翼学者傅梅林在他的名著《马克思传》中没有对“形式”给予高度评价。在他看来,“形式”不如“神圣家庭”深刻。他写道,”...当辩证法的尖锐性在某些地方表现出来时,它很快就被关于选择U和咬文觉的琐碎争论所取代。”

阿尔都塞在他的《捍卫马克思》一书中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曾经被打破,而“形式”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提出的是“一般问题”和“认识论断裂”。阿尔都塞认为“形式”的含义是“实际上是对马克思抛弃的各种普遍意识形态问题的一种评论,这种评论经常被表达为对这些普遍问题的否定和批评”(阿尔都塞,《为马克思辩护》,第219页)基尔希指出,1844年后,即从形式上看,人们不再把马克思的理论视为哲学理论,其基础是马克思对形式哲学的批判态度。

20世纪70年代以后,广松涉对“形式”的编纂和重新布局,促使日本学术界重视和研究“形式”。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从“意识形态”转向了“科学时期”。广松涉认为马克思“从异化逻辑转向物化逻辑”。他指出,《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频繁出现的异化概念几乎已经消失在“形式”的“费尔巴哈”一章中。马克思从“形式”出发,抛弃了黑格尔左派的异化概念,用所有制、交往、生产力和分工等物理范畴来描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参考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 2,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俞武进。重新理解马克思:对马克思主义哲学“M”的基本理论和当代意义的反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9]高文清。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范畴研究[。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
[10]张一兵。文本阐释语境的历史存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立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1]张一兵。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主体维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2]陈雪明。永远的马克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13]吴晓明。唯物史观的主题概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14]郭彦均。历史与人的生成——马克思历史观的人本主义解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5]蒋德兴。马克思的现代社会发展理论[。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
[ 16]孙徐波。开拓者的探索——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17]叶汝贤,历史唯物主义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5年
孙泊头,侯惠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与现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摘要4-6
摘要6-7
前言10-13
第一章历史的定义和概念13-19
1.1。“历史”一词的分析13-14
1.2。马克思以前的历史观14-16
1.2.1。唯心主义历史观14-15
1.2.2。旧唯物主义历史观15-16
1.3。唯物史观和新世界观16-19
第二章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形成19-23
2.1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萌芽和发展19-21
2.2。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成熟期21-23
第三章“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观分析23-45
3.1原始历史的四个因素23-25
3.1.1历史的基础23-24
3.1.2历史活动24
3.1.3历史的延续24
3.1.4生产力24-25
3.2。历史的起点——现实的个人25-28
3.2.1。现实主义个人的概念25-27
3.2.2。个人的物质生产和生活27-28
3.3。历史动态28-32
3.3.1。社会分工导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28-31
3.3.2。阶级斗争31-32
3.4。世界历史是历史的发展方向32-39
3.4.1。世界历史的形成和发展33-35
3.4.2。现实的个人和世界历史35-37 [/BR/] 3.4.3。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37-39[/比尔/] 3.5。对旧历史观的批评39-45 [/BR/] 3.5.1。费尔巴哈历史观批判39-42 [/BR/] 3.5.2。对斯蒂尔纳和其他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批判42-45
第四章唯物史观的当代意义研究45-48
4.1。坚定不移地坚定不移地坚信马克思主义45-46
4.2。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倡导“和而不同”46-48
结论48-49
参考文献49-51
致谢51-52
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康雨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本主义方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匈牙利]卢卡奇。卢卡奇的自传《[》。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年
sblunwen.com硕士论文请拨打13795478425联系qq1847080343余克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2]公牛,异化哲学人文主义与“马克思批判”[,哲学翻译群,1980,C2)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