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学教师远程培训平台的分析与描述

3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中学教师远程培训平台的分析与描述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0000字
论点:培训,系统,研究
论文概述:

针对目前网络答疑系统查询反馈答案的精确性和有效性较低的问题,论文提出了基于阈值的模糊贴近度算法,增强系统在智能答疑处理方面的能力。 考试是对学员进行学习评价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及其意义(1)当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和互联网的出现为中国远程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机遇。网络远程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将突破传统教学的时间空限制。它具有数字化、多媒体、信息量大、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将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方便的学习环境。实施网络远程教育是教育资源短缺条件下办好教育的战略举措,是构建21世纪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手段,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有效途径,也是教育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选择。2001年7月,江苏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若干问题的通知》。经过6年的努力,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然而,传统的培训方法不仅费时费力,给广大教师带来不便。目前,省级中小学教育城域网基本建成,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方法开展中小学培训的条件基本具备。为了实施省教育厅的创新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培训平台已经接近于在中小学教师的整体培训中采用。

(2)研究的意义虽然远程培训平台的研究和实践在我国仍处于初级阶段,但网络远程培训教育具有不受时间空限制、传播范围广的重要特点,从而大大缓解了学员的工学矛盾和教学资源的短缺。为了使网络教学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何采用教学模式来保证教学效果是当前的一个主要问题。将传统课堂教学移植到网络课堂无法保证教学质量。新的教学环境需要探索新的方法。在“个性化”时代,网络教育的目标是地理分布广、个体差异大的学生。在网络教学规模日益扩大的今天,如何保证教学质量?这就需要从技术层面建立远程培训系统。目前大多数网络教学系统都使用了WEB技术。虽然该系统也是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其他远程教学方法设计的,但学生的认可度很低。学生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缺乏针对性的指导。该系统不能因材施教。在整个在线学习过程中,系统缺乏跟踪模块和预警机制,无法有效管理和监控学生的学习动态。应该说,通过“九五”和“十五”期间的工作,我国中小学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当前中小学校长教师培训面临的新形式和新形势,就本课题的研究而言,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在于:①从传统培训模式向远程网络培训模式的转变迫在眉睫。现在,各省和全国都意识到有必要开展网上和远程培训,以满足校长和教师的培训需求。正如世界著名的北爱尔兰远程教育专家德斯蒙德·基根(Desmond Keegan)所说,远程教育是“国际终身教育的首选。

(2)即将到来的远程网络培训迫切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持。目前市场上成熟实用的远程培训软件基本上都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该软件采用小步骤分支编程,结构相对单一。由于缺乏先进的理论指导,其设计仍然遵循“呈现学习材料-学生反应-信息反馈”的模式,甚至只是一步到位地呈现学习材料,学习效果不佳。开展网络远程培训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培训理念、模式和方法的问题。因此,它不是互联网上旧培训方法的“克隆”。因此,在建构主义等新理论的支持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校长和教师网络远程培训的质量和水平都将得到提高。(3)本课题将探索智能代理技术、网络挖掘技术等远程教学支持技术在网络培训平台中的作用,构建相关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型,从而改善传统远程培训系统的不足。系统平台的设计思想是整合思维科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科学等理论的精髓,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整合数据仓库技术管理学习状况、知识单元等一系列教学因素,建立系统模型,实现各种教学信息的有效表达。本论文的研究对于增强远程网络培训平台的智能化、智能教学的易用性、提高远程教育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1.2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了解决工作与学习的尖锐矛盾,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世界各国的发达国家都在大力开展基于互联网(B/S结构)的远程培训的应用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美国在最近的继续教育创新计划中明确表示,每个成年人都可以终身学习。该计划指出,没有基于互联网的远程教育模式,就无法实现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1]蒋京苏,关家麟.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启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  (6):139-141.[2]王海荣,张秀梅.我国远程教育实践研究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远程教育杂志,2007, (2):12-14.[3]陈越.建构主义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http:刀~.being. org. cn八henry/constructivism.htm[4] David Griffiths,Environmental Challenges:Making a Difference in theClassroom, Proceedings of CAL 97, 1997:95-99[5]张云勇.移动Agent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6] Gek Woo Tan, Caroline C Hayes,Michael Shaw. An Intelligent-Agent Framework for Con current Product Design and Planning. 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1996,43(3):297-306. Riyaz Sikora,Michael J Shaw.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for Multi-AgentManufacturing System:Application to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Scheduling. 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1997, 44 (2):175-187.[8〕张洁,高亮,李培根.多Agent技术在先进制造中的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Kosala R,Blockeel H. Web Mining research A survey[J].ACM SIGKD Explorations, 2000, 2(1):1一15. HAHs,BAESM, PARK SC. Web Mining for DistanceEducation[J].IEEE,2002,(2):715-759.张云涛,龚珍.数据挖掘原理与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120-142.王小根.利用移动Agent构建网络培训环境模型[J}.江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4) :365-367.曲朝阳,崔苗.基于移动Agent的远程学习系统的设计「J}.东北电力学院学  摘要 6-7 Abstract 7-8 第1章 绪论 11-17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1-12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4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7 第2章 相关理论和技术 17-28     2.1 建构主义理论 17-19         2.1.1 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7         2.1.2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17-19     2.2 Agent技术 19-25         2.2.1 Agent概述 19-21         2.2.2 多Agent技术 21-23         2.2.3 移动Agent技术 23-25     2.3 Web挖掘技术 25-28         2.3.1 Web挖掘概述 25-26         2.3.2 Web挖掘的特点 26-28 第3章 AGENT技术在远程培训平台中的应用研究 28-43     3.1 系统体系结构 28-29     3.2 系统总体设计 29-33         3.2.1 系统工作流程 29-30         3.2.2 培训服务中心设计 30         3.2.3 教学服务器设计 30-31         3.2.4 学员学习模型设计 31-33     3.3 主要 Agent的设计 33-36         3.3.1 学员Agent 33-34         3.3.2 教师Agent 34         3.3.3 教学Agent 34         3.3.4 移动Agent 34-36     3.4 适应性教学策略的设计 36-43         3.4.1 传统教学策略的缺陷及其改进 36-37         3.4.2 适应性教学策略的生成 37-42         3.4.3 适应性教学策略的动态调整 42-43 第4章 WEB挖掘技术在教学质量跟踪中的应用研究 43-52     4.1 教学质量跟踪模块设计理念 43-44     4.2 教学质量跟踪模块详细设计 44-50         4.2.1 跟踪的数据源 44         4.2.2 数据挖掘处理 44-49         4.2.3 系统预警反馈 49-50         4.2.4 模块体系结构 50     4.3 构建知识库 50-52 第5章 培训平台的其它模块及其安全管理的探讨 52-63     5.1 智能答疑子系统 52-56         5.1.1 模糊贴近度理论 52-53         5.1.2 模糊贴近度在智能答疑子系统中的应用 53-56     5.2 远程考试子系统 56-58         5.2.1 考试子系统功能 56-57         5.2.2 考试子系统中的自动组卷 57-58     5.3 系统平台的安全管理 58-63         5.3.1 安全威胁来源 58-59         5.3.2 安全防范管理 5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