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1600字硕士毕业论文马克思主义论题: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分工理论中的当代价值

41600字硕士毕业论文马克思主义论题: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分工理论中的当代价值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1600字
论点:社会分工,马克思,分工
论文概述:

本文围绕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及其在整个唯物史观中的重要地位进行论述,认为马克思创立社会分工理论的过程是扬弃前人理论成果的过程。

论文正文:

导言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选题的理论基础和意义

首先,本研究深化了对社会分工的研究。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是分工理论在历史上的继承和发展。那么,马克思是如何注意到社会分工的呢?马克思关于分工的研究包括什么?马克思的社会分工在分工史上实现了什么理论变革?众所周知,不同学科对十项工作问题的研究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经济学主要研究社会分工在发展经济和增加社会财富中的作用。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讨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时把分工放在首位,阐述了以分工为核心、与贸易和市场发展相联系的完整的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艾琳·杨(Elin Young)在1928年发表的著名论文《增加回报与经济进步》中指出,增加回报不是由工厂或工业部门的规模产生的,而是由专业化和分工产生的。社会分工的社会学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分工的作用上。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与上述经济学和政治学领域的社会分工研究有什么本质区别?目的,它对当代经济社会分工研究有什么影响?因此,对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研究将深化对分工的研究。

第二,本研究将加深对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在唯物史观中地位的理解。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内审视分工,对于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系统研究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古代思想家主要讨论社会分工在社会政治和伦理生活中的作用,认为社会分工是社会伦理秩序的基础。现代思想家讨论了社会分工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出生于19世纪的马克思是如何看待社会分工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之间的联系的?如何讨论社会分工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总之,马克思是如何从分工出发,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从而完成唯物史观的建立的。因此,分工作为一个重要的基本范畴,被纳入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正确性,决定了分工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重要地位和当代价值

1.1.2选题的实践基础和意义

首先,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在当代全球化发展中可以借鉴。全球化作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历史上不可阻挡的进程,正在影响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其影响将不可避免地反映在不同劳动者之间的社会分工上。那么,社会分工和全球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社会分工在全球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地位是什么?全球化和全球传播的发展会对社会分工产生什么影响?这一系列问题都与当代社会分工理论的发展有关。因此,用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来分析全球化的事实是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第二,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对中国现代化的指导意义。马克思辩证地看待社会分工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杠杆,也是人类片面发展的源泉。这种社会分工的双重性也带来了人类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社会应该为了经济发展牺牲人类发展还是为了人类发展牺牲社会财富?这也是我国在选择社会发展战略时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社会劳动中,分工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在理论领域,关于分工的研究由来已久。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对这十年的工作进行了阐述和讨论。

1.2.1国外选题现状

亚当·斯密确立分工在经济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后,马克思对亚当·斯密分工的批判继承极大地发展了分工理论。古典经济学之后,分工理论一度淡出主流经济学。后来,在杨、杨小凯、贝克尔、墨菲、罗默等人的努力下,分工在经济学中的地位逐渐恢复到一定程度。

(1)社会学视角下的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

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Emil Durkheim)在一本重要的社会学著作《社会分工理论》中,对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做出了许多创造性的发展。分工的作用远远超出了经济学家通常强调的作用。“事实上,分工的道德影响比它的经济作用更重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建立一种团结感是它的真正功能。无论如何,它已经在朋友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盟,并在其中注入了自己的特色。”分工的作用不仅是改变和完善现有社会,而且是使之成为可能,也就是说,没有这些功能,社会就不可能存在。随着分工,个体将摆脱孤立,形成相互联系。只有当有分工时,人们才能互相帮助,而不是走自己的路。简而言之,只有分工才能使人们牢固地结合起来形成联系。这一职能不仅在临时相互通融和协助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具有广泛的影响。“孔德第一次提出分工不是纯粹的现象。孔德从分工中看到了社会生活最基本的条件,并认为分工涵盖了理性的所有范围,换句话说,它为我们提供了各种活动的所有领域,而不是一般地局限于纯粹的物质利用范围。

(2)西方经济学视角下的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

分工的思想在《国富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杨格将迂回生产与产业间分工相结合,运用动态分析拓展市场概念。在这种分析思维下,也找到了收益递增的根源,即劳动分工的程度。作为思想史上的一次考察,杨关于市场如何影响劳动分工以及劳动分工如何决定市场的理论实际上已经在涂尔干的著作中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杨格认为,最重要的分工形式是加强生产迂回程度和新兴产业的出现。他指出,分工将一组复杂的过程转化为一个接一个完成的简单过程,其中一些过程最终导致机器的采用。

参考
一、著作、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4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42、46页)[·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
[3《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乔纳森·格尔舒尼:《社会劳动与劳动分工》,乔纳森·格尔舒尼。2000.
[6]克劳斯,埃利奥特:分工,政治观点,韦斯特波特,公司:格林沃尔出版社,1982。
[7][·德]梅林。马克思的传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8][英语]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
[9][匈牙利]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米”。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10][法国]埃米尔·迪尔凯姆。社会分工理论[。瞿冬义。北京:二连书店。2000.
[11][美国]罗纳德·哈利·科斯。论生产“米”的制度结构。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12][·德]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德·舒曼。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攻击。由张师鹏等人翻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13 .“口”广松涉。语文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4]郝振省。分工:历史和现实的哲学命题[。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5]解决战争愿望。当代社会分工理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
[16]贾根良。分工、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
[17]秦吴晴。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南京:南京出版社,1992。
[18 \"刘建成。社会分工谈“男”。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比尔/]
摘要3-4[/BR/]摘要4-5
1引言8-15
1.1基础和意义8-9
1.1.1理论基础和意义8
1.1.2实践基础和意义8-9
1.2国内外研究状况9-13
1.2.1国外研究状况9-10
1.2.2国内研究状况10 创新点14-15
1.4.1研究重点14 [/BR/] 1.4.2研究难点14 [/BR/] 1.4.3研究创新点14-15 [/BR/] 2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思想渊源15-21
2.1古代西方思想家的社会分工思想15-16
2.1.1色诺芬的分工思想15 [/BR/] 2 思想18-21
3马克思的社会分工理论及其历史地位21-33
3.1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21-24 [/BR/] 3.1.1社会分工理论和异化理论21-22 [/BR/] 3.1.2社会分工理论与生产力, 生产关系22-23[/比尔/] 3.1.3社会分工理论和世界历史理论23-24[/比尔/ ] 3.2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特征24-27[/比尔/] 3.2.1实用性:从生产劳动的角度研究社会分工24-25[/比尔/] 3.2.2历史性:将社会分工的发展视为特定的历史过程25-26[/比尔/] 3.2.3辩证性 3.3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27-33 [/BR/] 3.3.1分工初探:《手稿》中的历史唯物主义出现27-30
3.3.2逻辑转换:形式30-33
4马克思社会分工的当代价值33-46
4.1马克思社会分工对当代全球化的参考价值33-37
4 4.1.2全球化进程中的社会分工问题34-36[/比尔/] 4.1.3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36-37[/比尔/] 4.2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对当代中国现代化的指导意义37-46[/比尔/] 4.2.1社会分工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38-40[/比尔/] 4.2.2马克思理论的规定 4.2.3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43-46
结论46-47
参考文献47-51

论文51-52后记52阅读期间发表林启泉。分工“米”的起源和发展。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8。
[20 \"刘有成。社会分工理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21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语境中的哲学话语[。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22]洪升。[劳动和贸易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3]陈孟茜。《经济理论史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