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硕士毕业论文论吴汝纶教育科学的教育改革思想

硕士毕业论文论吴汝纶教育科学的教育改革思想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
论点:教育,教育改革,桐城
论文概述: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短短的70年,是中国社会沧桑巨变的70年,同时也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70年。在这70年间,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人民开始了拯救危亡的不懈探索。在这

论文正文:

导言
1。[提出了这个问题。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革命的短短70年是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70年,也是拯救国家免于灭绝的70年。在这70年里,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人民开始了拯救危难中的人民的不懈探索。这一时期,西化救国思想和实业救国思想不断涌现,教育救国也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种全新的救国思想。在此期间,国内学者仍在为是否强调“西学”而斗争。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光绪年间著名的现代教育大王吴汝纶以非凡的勇气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实践了教育救国的理念。这位大师就像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一颗明星,已经被历史和公众遗忘了。目前,许多关于中国教育史的书籍都没有提到他,更不用说一本关于他的专著了,他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地位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和肯定。很遗憾我们不得不说。在我看来,吴汝纶没有引起公众注意的原因如下:首先,大多数学者将吴汝纶定义为一个社会活动家,他的活动是拯救国家免于灭绝。吴汝纶生活在一个中国社会正在衰落、社会正在经历巨大变化的时代。整个社会都在探索繁荣之路。如果说吴汝纶此时的活动主要集中在拯救国家免于灭绝上,那么他的教育探索和成就被他的其他方面所掩盖,他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努力也没有被发现。
其次,吴汝纶的教育改革实践相对充分,但理论生成相对分散,不系统。在探索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吴汝纶主要是通过访问或个人参与来实现的。然而,他的教育理论并没有在他的《口述记录》和信件中得到系统的论述。这样,人们对他的教育改革思想关注较少,他在教育史上的地位也被我们忽视了。
然而幸运的是,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关注他在教育史上的作用和地位,相关学术论文也相应出现,但其深度和广度仍需加强。
吴汝纶(1840-1903)是晚清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刘庄,1840年生于安徽桐城高店,1865年进士。他先后加入曾国藩和李鸿章幕府,协助曾国藩和李鸿章处理“西化”。光绪十四年辞任保定莲池学院讲师,任职14年。光绪二十八年,在官署部长兼教育部部长张百熙的推荐下,他被清政府任命为史静大学堂的班主任,但他坚决不接受。后来,张百熙鞠躬邀请他担任这一职务。他暂时没有拒绝,但他没有去帝国学院任职。同年5月,他访问了首都,研究教育系统。在他访问首都期间,他写了一本名为《东游鲁聪》的书。同年10月,他回国创办桐城派。光绪二十九年,因积劳成疾,故去十里。吴汝纶一生中,无论是在政府还是为人民,都开始坚定不移地贯彻他的教育思想,这在现代中国教育中起到了启蒙作用。
由于当前的高中教育和教学改革,作者得以阅读《吴汝纶全集》。由此,他发现他推动了全社会废除科举,提倡西学,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运动。特别是他的课堂教学改革思想、国民教育和“保存笔迹”的举措,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借鉴古代教育改革思想,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实践,探索一条有效的道路,是当前全体中国人民,特别是教育者必须正视和立即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在当今倡导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研究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吴汝纶的教育改革思想,可以实现“建山攻玉”的目标,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提供一些历史借鉴。因此,在我看来,吴汝纶是中国现代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参考
[1]吴兆骞。《吴汝纶思想的特点分析》,合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6期,2007年。
[2]徐守凯。吴汝纶在中国现代教育中的定位之我见.第23卷,第1期,2005年。
[3]秦毅。浅谈吴汝纶的国民教育思想“九”。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4卷,第2期,2005年。
邱春林。吴汝纶及其现代教育思想的转变。《中国成人教育》,2002年第7期。
中文摘要4-5
英文摘要5-6
引言9-14
1、提问9-10
2、研究意义10-11
(1)理论建构视角10-11
(2)实践视角11
3、
(一)国民教育研究成果概述11-12
(二) 研究思路和方法13-14
(1)研究思路13
(2)研究方法13-14
第一章面对现实,比较中西,深刻反思中国传统教育14-17
倡导西学17-23
2。 建设新学校;培养有用人才23-29
(1)学习新学校模式24-25
(2)解决办学难题25
(3)克服师资短缺难题25-26
(4)深化课堂改革26-29
(3)莲池创新实施改革29-31
(1)率先开放东西方学校30
(2)在中国开辟新的教育模式31-37
(1)确立“中西文化融合”的办学目标
(2)倡导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33-34
(3)确定初步规则34-35
(4)加强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质35-36
(5)统一语言,简化汉字,促进民族教育36-37
建立桐城派,实践自己的教育哲学37-39
(1)“学习战争”胜于西方。教育救国是创办桐城派37-38
(2)快速书院是桐城派38-39
(3)引领国家改革是创办桐城派39
的基本理念。第三章是留给后代的辉煌成就,影响深远。勾画中国现代教育的蓝图39-44
1。浪费和建设同时进行。前瞻40
2。课堂改革。战略观点40-42
3。主要发言人是莲池。42
4。提倡“中西文化结合”。4.保存文字。4.快速高效42
。5.回顾学校制度,互相学习。42-44
注释44-45
参考文献45-47
附言47涂芹。吴汝纶教育思想初探。《历史月刊》,2000年第6期。
[6]潘正祥和公户。《吴汝纶与中国现代教育创新》,载《教育与现代化》,2004年第3期(共72期)。
[7]朱清磊。吴汝纶教育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世纪桥。第5期,2009年(共第176期)。
[8]刘虹。吴汝纶的课程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第3期,第11卷,2009年。
[9]徐川·寿凯。吴汝纶与中国现代教育的两个主题[。江淮·谭纶,第3期,1998年。
[10]张西军。论吴汝纶的教育思想“九”。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第8卷,第3期,2006年。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