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6000字硕士毕业论文道家思想与中国人文精神的培养

36000字硕士毕业论文道家思想与中国人文精神的培养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6000字
论点:人文精神,语文,学生
论文概述: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要是由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组成,中国历来文人学者或多或少都信奉“儒道互补”,儒道互补、相互渗透影响了中国文化和思想,使得中华文明有着独特的人文精神传统,儒

论文正文:

导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和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目前,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感受并认识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教学中,要弘扬人文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努力陶冶情操,提升人格,塑造人格,培养创新。
语文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使他们具有自由独立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这是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两大支柱之一,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儒道思想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儒道互补,融合为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更加欣赏儒家文化,甚至对其情有独钟。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教育学生积极进取、自强不息、胸怀大志、为正义牺牲生命、勇于奉献等等,往往是符合儒家价值观和理想的。然而,道家思想并没有得到重视,也存在许多负面的态度和批评。事实上,道教作为儒家思想的补充,不仅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而且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儒家思想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期以来,我们对道教所蕴含的人文资源重视不够。今天,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学中重儒轻道的现状,适时纠正“独尊儒教”的偏见,实事求是、系统地探索道家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以及它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和教育的影响。如何理解、探索和挖掘道教在语文教材中的内涵、积极意义和现代价值,使其适应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需要,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人文精神教育是当前全球教育的热点话题。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将人文教育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当前中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索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借鉴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对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一)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意义
“人文精神”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清晰统一的定义,但现在普遍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注重对人类尊严、价值和命运的关注、追求和关怀,高度珍惜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化,肯定和塑造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当代人文精神倡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共处,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倡导人自身的和谐发展。
目前,我们倡导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的追求。这种价值追求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的兼容。它贯穿于人们的思想、言行、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之中。它认为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和一种文化的内在灵魂和生命。这种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是个人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人文精神渗透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个体价值取向和个体理想追求中,强调提升人类生命价值,促进个体进步、发展和完善。人文精神作为一种关注个体生命价值和群体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包括促进个体独特性和人类主观精神意识,渴望独立、自由和平等,追求理想、信念和自我实现,探索生命价值和意义等。
学生人文素质现状不容乐观。人文精神教育仍处于探索阶段。许多学生社会道德意识薄弱,心理承受力差,人际关系差,甚至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对民族历史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知之甚少。\"现代教育中最严重的问题是教育意义的丧失和教育人文价值的危机.\"当前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人文遗产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实现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是我们教育的重要责任。
当前学生受到多元化价值观的影响。特别是在西方物质经济的冲击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开始泛滥,直接导致信仰的丧失、道德的沦丧、精神的空虚拟化、渴望快速成功和即时利益等消极的意识形态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的引导,不仅会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还会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导致社会物质经济的异常发展,给我们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幸运的是,人们已经认识到人文精神的意义,倡导人文关怀的价值理念,思考和探讨人文精神的回归。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人们开始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汲取民族文化的智慧,真正把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弘扬人文精神。
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用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人文思想重建人类的精神家园,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人文科学和谐发展、人类社会和谐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当前语文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问题
在当前语文教学中,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对语文的“人文性”重视不够;甚至中国人的人文教育也过于强调道德说教和政治思想倾向性。它规范和绝对化道德价值观。很少从唯物主义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人文精神的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它往往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个人感知、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它只站在传道者的立场上,没有深入到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的程度、它是否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能否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等问题上。在具体的课堂教材中,也更多的强调共产主义政治思想和儒家人格理想,而忽略了其他人文思想在学习教学精神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1。过分强调汉语的“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是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发展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自由、准确地交流。然而,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语文工具性教学已经成为语文基础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实践也忽视了语文的多义性和多样化选择,成为一种符合应试评价体系、违背学生语文能力形成和培养规律的标准化、独特的提问策略技术练习。
在今天的中国教育中,以考试为中心的情况没有多大变化。以高考为接力棒,一切都是为了考试而教的。新课改后,虽然语文教材弱化了基础语言知识,但从考试内容来看,教材不再是考试的焦点。其初衷是倡导素质教育、人文精神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然而,仍然有大量的知识考试网站用于考试内容,这就是为什么教学在加大学生基础知识培训的同时,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分数,学生需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点,从发音和字体到语法和文学知识。在现实教育中,为了获得高考复习的时间,许多高中语文教材在三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在两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第三年致力于系统地复习高考内容。然而,大多数复习的知识点都是需要“死记硬背”的“工具性”知识。确保基础知识点得分的教学目标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教学,而原本测试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语文素质的阅读与作文,被各种应试技能、套路和作文模板训练所取代。
近年来,这种应试评价和教学有所加强。2011年福建高考语文试卷和参考答案发布后,《被抹去的创始人》的原作者林田弘表示,标准答案不标准,引起了关注和争议。林田弘说,“今年,我用几年前写的一篇文章读了福建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本。出于好奇,比较了标准答案后,我只拿到了一半的分数。写测试的老师打败了作者本人。除了其他事情,最后一个问题问作者为什么下了两次雨,标准答案是很多。真正的原因是,当我写手稿的时候,窗外正在下雨……你能在手稿出来之前问我吗?”因此,在应试教育中,对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意义的审视忽视了汉语的歧义性和多重解释,这种歧义性和多重解释被读者的主体意识扭曲,变成了读者有目的的审视,以读者意识为判断和评价的标准和依据。事实上,从专业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尊重文学史、作者和原著的精神,但在应试教育中,我们应该尊重论文作者的意愿。起初,用不同的观点欣赏文学作品是正常的。然而,在高考的影响下,目前的语文教学更注重机械的答案套路、应试技巧、格式化的答案以及对考生意图的推测。这些要求恰恰加强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

2、过分强调道德说教,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
受过去国家教育政策的影响,当前语文教学仍然强调道德说教和政治思想的倾向性,忽视学生主体意识的现象。自1980年以来,语文教学大纲首次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语文课的特点进行”。在许多教学大纲的修订中,思想政治教育仍然被认为是语文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1986年的教学大纲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渗透教学过程”。1990年修订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因素。1995年的教学大纲仍然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教学要求的重要内容。直到2000年,语文教学大纲才首次提出“人文”,体现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的精神。直到那时,语文教学大纲才开始淡化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注重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第一部分教科书选择文章中的道家人文元素............................17-28
(一)教材内容包含道家思想................17-23
1、庄子及其作品................................17-18
2、陶渊明及其................................18-19
3、李白及其作品..............................19-21
4、苏轼及其作品............................21-22
5,当代作家和..............................22-23
(2)作品中的道家人文主义是............................23-28
1、人与自然——自然无所作为.........................................23-24
2,人与社会——和谐不是奋斗的目标................................24-26
3,人类和自我精神自由................26-28
第二部分道教的修炼..............................28-35
(一)儒家思想的比较分析................................28-32
1、先秦儒家著作和道家著作为..............................28-30
2。儒道互补影响下的大师分析——以李白和...................30-32
(2)道家思想的比较分析................................32-33
(3)建构当代的道家思想.............................................33-35
第三部分用道............................35-55
(1)重新定位..............................35-38
1在作品教学中,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35-36
2,..............................36-38
培养学生独立精神(二)谈道家思想.........................................38-55
......................................................

结论
结合教学实践,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主要由儒道思想组成。中国学者始终或多或少地相信“儒道互补”。儒道互补,影响中国文化和思想,使中国文明具有独特的人文精神传统。即使在今天,许多儒道人文思想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道教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补充,不仅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整体人格,而且对整个人类文化精神的发展,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掘道家人文素材,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完善学生人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