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论李瑞卿及其诗歌

4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论李瑞卿及其诗歌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0000字
论点:诗歌,研究,遗民
论文概述:

遗民和遗民诗到了近代,其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历代的遗民身份不同,清遗民出处选择的多元性,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其中透露出清遗民历史境遇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论文正文:

简介

李瑞卿(1867-1920),又名林忠·C1,又名美安、弄玉、美驰,已故清道夫,余美华安的主人。因为他对吃螃蟹的热爱,他被命名为李白螃蟹。江西临川人。光绪二十年进士,庶吉士翰林院院士,先后担任江宁晋级、两江优秀师范学校督导。《青史高文远3》已经出版。他是第一位倡导现代教育和艺术教育的现代大师,培养了张山恺、张大千、昆仲以及胡小石、吕凤子、蒋丹舒等著名学者和艺术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以他的书籍、绘画和诗歌而闻名。李瑞卿的作品,除了《青塔人传》中刘兆佳的《围城》之外,他的家谱中还记载了李瑞卿的三种作品,即《春秋群臣大义考》、
《罗付梓计燕》和《美安诗集》。不幸的是,它们都没有出版。目前,遗书《拾荒者文集》只有一种,由两卷、一卷遗稿、一卷朱彝、一卷附录组成,共五卷。

第一节研究综述
学术界对李瑞卿的关注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然目前关于李瑞卿的研究专著很少,但研究成果大多以论文的形式呈现,主要集中在他在书法艺术和教育方面的思想和成就上。
对李瑞卿家庭背景和生活的研究非常深入。目前最详细的是段晓华和徐文文2010年写的《拾荒者李瑞卿年简介》。近年来,余学才教授通过对《清代科举人物家庭资料集》中李瑞卿在科举期间提供的家庭资料的研究和解读,提供了一些新的发现,丰富了李瑞卿一生的研究内容。这些论文为本文第一部分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关于李瑞卿书法艺术的论文最多,一般来说,评价分为两类。一是肯定他在各方面的杰出才能,他对金文风格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和实践,以及他对金石书学的影响。另一组批评他有时故意强调、夸大和颤抖,炫耀自己的手段,矫枉过正,最终抛弃原作,这使他的作品显得单调、贫乏。对李瑞卿书法艺术的研究和争论颇多。
对李瑞卿教育理论和成就的研究相对较早,始于1989年。这些论文无一例外地肯定了李瑞卿作为现代艺术教育、书法教育和师范教育第一人的历史地位。
至于诗歌研究,早在上个世纪,评论家们就对李瑞卿评价颇高。不幸的是,自近代以来,李瑞卿的诗歌因年事已高、思想保守而鲜为人知。据我所知,目前只有一份报纸。这是邹自珍在中国现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上发表的《论李瑞卿及其诗、书、画》,其中一部分介绍了李瑞卿的诗歌。

第二节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李瑞卿的生平、家庭和婚姻、密友、才华和情感、政治理想、行政能力和出处进行了详细系统的回顾,得到了前人可能忽略的评价:与李瑞卿在书法、绘画和诗歌方面的肯定相比, 对他和后代的第一个需求是:与书法家、画家和诗人相比,他最重要的地位是个人牧师。 与书画和诗歌的魅力相比,最吸引人的是它的人格魅力。他的追随者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而且具有文化意义。其次,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结合现当代诗坛的背景考察和诗人比较,探讨了李瑞卿诗歌在现当代诗坛的接受情况及其所属的诗歌流派,简要把握了其诗歌地位,重点论述了其五个古代的思想特征和七首独特诗歌的艺术特征,指出了其在现代诗坛的独特历史意义,完善了李瑞卿的诗歌研究。

..............................
第二章李瑞卿诗歌……24-44
第一节诗歌概述……24
第二节接受……24-31
我,诗……25-26
二,诗史……26-28[/ br/]三和杂项评注..............................28 [/溴/] 4。忽视的原因……28-31
第3节...................31-36
1、李瑞卿的诗人……湖湘学校[31-33/br/]2...................33-36
第四节李瑞卿七件套........36-40
一、...................36-37
二,……37-38
第三,绘画诗……38-40
第五节李瑞卿的《五古》……40-44
我,迟子建的诗人形象40-41
.........................................

结论

遗民及其诗歌的内涵在近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历代遗民的身份不同,清代遗民出处选择的多样性超越了以往任何时代,揭示了清代遗民历史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李瑞卿的意义在于,在政治方面,他假扮成老人,不与民国合作,隐居避禅,致力于前朝复兴,表现出强烈的政治诉求和支持。然而,他也“知道,如果中国想在地球上建立,就不能坚持老路,必须扩大政治和法律研究”。他还致力于通过新的研究来拯救国家,所以他不能简单地用保守主义否认这一点。其次,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他和沈曾治等人一样,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例如,他不遗余力地研究和发展传统书法艺术,但他独特而更突出的文化坚持是,他实践了当大臣的文化传统,用“大臣之心永不消逝”的悲壮人生来观察儒生。
这是李瑞卿的意思,也是表达情感和愿望的诗歌的意思,尤其是其为国家和人民担忧的思想内容。认识人、讨论世界是本文研究李瑞卿诗歌的基本立场。然而,由于时间的仓促以及视野和写作能力的局限,李瑞卿的诗歌无法与以前的遗民诗歌和许多现代诗人进行全面细致的比较。因此,李瑞卿诗歌的历史内容和时代意义尚未得到深入探讨,因此本文对其诗歌的研究处于相对较浅的水平。
作者知道他只是一个学东西不多的人,他的文章很笨拙,这让他发笑。然而,从被围困的南京段读蒋国邦的《临川李文杰传》、李瑞卿的《致赴美留学预备学校学生的信》和李瑞卿的五言两语诗,往往能深切感受到“士大夫”和“士大夫”两个词的厚重和崇高,因为“士大夫”的“脊梁”和“士大夫”的“良知”。怀着这样的钦佩,我还是鼓起勇气完成了这篇论文。本文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理解这一伟大的儒家模式,从他的言行举止中学习,通过收集尽可能多的现代数据,分析和体验能够更直接地展现诗人内心世界的诗歌,创造“虽然他达不到,但他的心向往之”的意义。我也希望尽最大努力使李瑞卿的研究更加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