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陕北农牧民俗文化研究

2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陕北农牧民俗文化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5000字
论点:陕北,农牧,民俗文化
论文概述:

本论文对陕北地区的农业和牧业的民间习俗进行研究,对其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其民俗文化特质,并且进行总体评价,用以探索陕北地区民间文化的发展趋势。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研究背景

陕北顾名思义,是指陕西北部地区,包括子午岭东部、黄河西部、长城南部和乔杉北部组成的地区。它是目前延安和榆林地区的行政属地。由于其独特的政治经济地位和历史上的军事地理位置,该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相互沟通和融合的一个棘手地区。据记载,从商朝开始,满族、羌族、蒙古族、党项、桂坊、爵、突厥、白蒂、鲜卑、匈奴、胡林、女真、鲁水湖等相继出现在该地区,从而呈现出一系列灿烂的画面。经过长期的历史积累,陕北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秦汉中原文化为主体,融合北方草原游牧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此外,陕北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也使该地区成为中国农牧业经济演替的重要阶段。秦汉以前,陕北曾经是一个简单的畜牧业地区。直到西汉,随着农业的发展,陕北逐渐成为半农半牧地区。隋唐时期,陕北黄龙山成为半农半牧地区的分界线,一直延续到宋代以后。陕北的民俗文化取决于其传统文化习俗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陕北民间作为陕北文化的主要载体,既有多样性,又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它是一个农牧并存的地区。非常遗憾的是,对这一领域的系统和深入研究仍然相对较少。笔者认为,应该重视对地域民俗文化的研究,尤其是对具有独特魅力的地域民俗文化的研究。

1.1.2研究意义

对陕北农牧民俗文化这一课题的研究总体上有以下两大意义:一是理论意义:一是本研究将从农业史空怀特的视角来填补对陕北民俗文化理解和挖掘的研究,并在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理论上解释陕北农牧民俗文化的独特性,从而为区域民俗文化研究视角的个性化提供研究证据。第三,研究陕北农牧民俗,分析其形成因素,探讨民俗文化的特征,并对陕北民俗文化的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价。二是现实意义:第一,陕北农牧业民俗文化研究是基于保护和传承陕北农牧业民俗文化的需要,也是基于提升陕北民俗文化整体品位的需要。……
..............................

第二章陕北农牧民俗文化概念和范畴的界定

2.1基本概念的界定

2.1.1民俗文化概念

民俗是指民俗习惯。它是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许多人创造、使用和继承的文化。民俗一词出现在中国历史的早期。它被记录在子怡的《礼记》中。因此,对于君主和人民来说,这一章很好地展现了民俗。《史记:孙叔敖传》中包含了楚国的民俗,并提到了“善毕车”的说法。在《汉书·董仲舒传》中,有一句关于民俗的谚语,如改变民俗、改变民俗等。
这些是当时特定地区广大人民的真实社会生活。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学者对文化一词有不同的定义。统计表明,有160种定义和分类方法。由于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这些分类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讨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还有一种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的分类方法:物质、概念和系统,用来讨论文化的表层、深层和内部层次。关于文化的概念,作者总结了不同的观点,即一个大群体中一群人共有的不同思维和行为模式的总和。因此,民俗文化一词指的是人们的共同习俗、思想和行为。

2.1.2陕北农牧业民俗文化的概念

陕北农牧业民俗文化是指民俗中具有农牧业特征的民俗文化,它不同于其他地区或地区,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具有草原少数民族和中原汉族两个特征。本文探讨的陕北农牧业民俗文化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牧业生产中的民俗文化,即节日习俗、祭祀习俗、农牧业信仰等。二是日常社会生活中的农牧业文化,包括居住习俗、服饰、饮食、语言等。最后还有民间艺术和文化习俗,主要包括陕北民歌、陕北秧歌、陕北剪纸、安塞腰鼓等。

2.2基本类别

2.2.1区域类别

“陕北”是指延安和榆林市所辖区域。陕西省的这种地方行政机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早期,黄河以西的陕北地区属于魏国。秦朝时,尚军建立在陕北。西汉至东汉中期,西河县建立在上郡的西部。从东汉中期到南北朝,陕北高原在中原战争中并入胡强。六国统一后,陕北建立了三个县:尚军、吊银和延安。唐朝时期,陕北属于关内岛。北宋时期,神木、府谷、嘉县属于河东路。今天陕北的其他政治区几乎完全来自唐朝。明代,陕北边界基本确定。直到今天,陕北指的是延安和榆林。……
……

第三章是陕北农牧民俗文化的形成因素.........................................9
3.1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9
3.2多民族混合住宅的演变........................................................10
3.3农牧交错发展经济........................................................12
第四章是陕北农牧业的民俗文化特征..........................................................14
4.1节日祭祀信仰的民间特征...........................................14
4.2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特征..........................................................16
4.3民间艺术中的民间特征..........................................................22
4.4陕北农牧民俗文化的多元特征.............................................25
第五章陕北农牧民俗文化的功能与价值.............................................28
5.1陕北农牧民俗文化的主要社会功能..........................................28
5.2陕北农牧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30
5.3陕北农牧民俗文化的保护与调整.........................................30

结论

陕北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汇而成。陕北作为陕西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包括子午岭东部、黄河西部、长城南部和乔山北部之间的区域。它占地80,000多平方公里。包括榆林、延安两个城区,26个县。其文化的形成取决于陕北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陕北位于重要的军事和边防阵地。算上所有朝代,他们为了占领陕北土地付出了一定的代价。可以说,他们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了争夺这一地区,统治者进行了多年的斗争,造成人民生活悲惨,导致生产力、经济和文化落后,环境破坏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因此,陕北已经成为农业文化和游牧文化相互碰撞的地区,逐渐形成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相结合的地区。西汉初期,陕北只是一个简单的畜牧区。西汉后期,随着农业耕作的发展,陕北逐渐成为半农半牧地区。隋唐时期,陕北黄龙山成为半农半牧地区的天然分界线。农牧结合对陕北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俗文化是人民创造的文化,是我们的母文化。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情感的重要载体,是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的核心。不可否认,它应该受到国家和个人的高度重视和保护。然而,当前的现实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正在相互反馈和相互作用。此外,外国文化正在相互影响。在这种新形势下,民俗的发展变得更加困难。目前,许多民俗和特定的器具正在慢慢消失甚至消亡。面对陕北农牧业民俗文化发展的现状,人们对此有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