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论鲁迅文学与民俗学的密切关系

2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论鲁迅文学与民俗学的密切关系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2000字
论点:民俗,鲁迅,意象
论文概述:

论鲁迅文学与民俗的密切关系,民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民俗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民俗本身能体现一个民族强大的凝聚力。我国历史悠

论文正文:

民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积淀。民俗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民俗本身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强大凝聚力。中国历史悠久,是世界上一个古老的文明。在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复杂的民俗。这些民俗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蕴含着许多历史文化因素。民俗学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信仰,并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与文学相结合。作家在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许多民俗事件。鲁迅先生作为我国的“民族灵魂”,有着深厚的民间情怀。这种民间情感主要体现在他的小说中。这些民间事件就像生动的风俗画,让我们了解浙东地区的风土人情,也反映了作家的民间情怀。民俗作为一种艺术材料或艺术道具,几乎在他的小说中随处可见。通过阅读这些小说,我们似乎已经进入了那个社会,并与那个时代的人们一起观看了路真的“祝福”。我们看到祥林嫂被迫“顶礼膜拜”和祥林嫂的行为,以逃避地狱捐赠门槛(祝福)的惩罚;
我们看到原始的移植巫术,“人血馒头”被无知的大众用作治疗消费的“药”(“药”)。我们在涠庄看到了土谷寺和合浦,学到了很多在氏族制度下人们必须遵守的习俗(阿q正传);《社会剧》中赵庄的通宵社会剧;生命的终结象征着不断燃烧的灯熄灭了;辫子中的“风暴”引起了风暴等等;在鲁迅的作品中,这些纷繁复杂的民俗和事件与沉重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具有独特的意义。
鲁迅作为我国新文学的奠基人,其作品问世以来一直是研究者的研究对象。纵观理论界几十年来对鲁迅及其作品的研究,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政治研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主要关注鲁迅作品的政治倾向和作品中所蕴含的反封建思想。这时,研究往往与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相结合,如程吴芳的《评论》和张丁煌的《鲁迅》。第二阶段是意识形态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重点研究鲁迅作品的特点,以改变其作品的民族性和意识形态倾向,包括他个人成长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如吴军的《鲁迅评论与传记》。第三阶段是文化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包括鲁迅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鲁迅受民间文化的影响、鲁迅作品的民间性等。鲁迅小说中的民俗研究是文化研究,如吴昌友的《论民俗与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吴晓琳的《论鲁迅小说与吴越民俗的起源》和吴胜华的《论鲁迅的民间文艺思想》。这三个阶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创作主体的研究来探索作品的特点。本文从鲁迅的成长环境、人格心理、人格意识、生命意识、爱情观、兴趣观等方面进行探讨,以了解鲁迅的复杂心态,进一步探索其作品的丰富内涵。例如,钱理群的《鲁迅进入当代》、林飞和刘再复的《鲁迅传》、曹聚仁的《鲁迅评论》、邹凡平的《鲁迅新发现》等。二是文本的研究。通过解释特定的文本来理解创作的主题。例如,从文学、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通过对鲁迅作品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结构的研究,进一步了解鲁迅本人,如孔董卿的《鲁迅小说评论》、隋清娥的《论鲁迅小说的意象主题》、王元忠的《鲁迅写作与民间文化》、寿永明的《鲁迅与社会戏剧》。
许多研究者探索了鲁迅小说中的民俗描写。然而,他们大多停留在对作品中民俗描写的简单分析上,或者停留在民俗所体现的地域文化上,或者停留在作品中民俗的简单划分上。总的来说,鲁迅的小说中还没有对民俗进行深入挖掘。然而,以往的研究在许多方面给予了重要的启示。目前,还没有研究者从文学和民俗学的交叉领域对鲁迅小说中的民俗形象进行深入研究。虽然这很遗憾,但也是一个机会。这可以解释重新研究鲁迅小说的价值。为此,本文写作的题目是《鲁迅小说中的民俗形象研究》,试图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本文首先对“民俗”一词进行了界定,并从作家和作品两个方面举例说明了文学与民俗的关系。之后,从“意象”的角度阐释了文学作品中民俗意象是如何转化为“民俗意象”的,并对“民俗意象”进行了解读,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第二章详细梳理了鲁迅小说中的民俗,并对鲁迅小说中涉及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等民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类。第三章在第二章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些民俗意象在塑造人物、拓展主题、构成情节结构、渲染环境氛围等方面发挥着艺术作用。第一部
用具体的文本深入探讨了这些民间意象赋予作品独特的文化价值取向。第一章:文学与民间文学艺术的关系及民间文学艺术形象的定义钟敬文先生在他的《民间文学艺术概论》一书中说,民间文学艺术“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普通大众创造、享有和继承的生活文化。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精神信仰的发展,民俗代代相传。文学和民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学能生动地反映社会生活,在一些民间文学中也能生动地反映出来。例如,民歌和谚语都是对民间活动的回应。民俗已成为文学作品中广泛使用的艺术材料。我们经常阅读作家作品中对民间传说的描述。作家的成长也与民俗密切相关。民俗生活影响作家的个性和气质。此外,作家的作品体现了不同的地域民俗。这位作家在他的作品中描述了民俗。一旦特定的民俗成为描写的对象,它们就具有文学意义。这些民俗表达了作家的主观情感,我们称之为文学民俗中的民俗意象。
一、文学与民间文学艺术的关系
“民间文学艺术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人民创造、享有和继承的生活文化”。这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这也可以说是一个想法。它伴随着生活而产生,在社会生活中发展,变得丰富,增加了新的内容,同时对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文学的发展,许多生动的民俗已经进入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文学和民间传说建立了密切的关系。民间传说已经进入文学作品。从体现人们生活品味的歌谣到人们总结过去生活经历的谚语,我们都可以看到生动的民间传说。从诗歌到小说,到处都有民间活动的表达。民俗增强了作品的思想性,作家的成长离不开民俗文化的熏陶。这些民俗反映在作品中,使作品展现不同的地域,丰富作品的内涵。
第二章鲁迅小说中的民俗形象
在钟敬文的《民俗学导论》中,人们认为“民俗是复杂的。从社会基础的经济活动到相应的社会关系,再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它们大多伴随着一定的民俗和相关的心理活动。一般来说,它们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物质民俗、精神民俗、社会民俗和语言民俗”。民俗的运用是鲁迅小说的一个突出特点,如《医学》中的人血馒头、《暴风雨》中的7公斤辫子、《孤独者》中的葬礼、《祝福》中的年终祭祀。由于鲁迅小说中涉及的民俗纷繁复杂,本文运用民俗学中的民俗总分类对鲁迅小说中的民俗进行了详细梳理。

[[1]郭联春。民间文化在中国教育中的渗透[。辽宁师范大学,2010。
[2]胡彭军。民间视野中的迟子建小说创作[。中国海洋大学,2010。
[3]詹伟明。唐代[胡僧形象研究。湘潭大学。2010.
[4]李志勇。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山东师范大学,2010。
[5]宋浩成。[地区形象的载体。华东师范大学,2010。
[6]侯小山。南朝诗歌中的民俗文化研究[。淮北师范大学。2010.
[7]龚浩群。一个古老神话的再生与传承——湖北长阳林俊传说考察报告[。华中师范大学,2001。
[8]刘迎春。从教育习俗角度反思课程改革[。浙江师范大学。2004.
[9]李林跃。民间故事中公主角色的文化意义和叙事功能[。华中师范大学,2006。
[10]丁玲。相似的性别,Xi襄垣[丁]。山东师范大学。2006 .
鲁迅小说民俗意象研究
摘要7-8
摘要8
引言10-12
第一章文学与民俗的关系及民俗意象的界定12-17
一文学与民俗的关系12-15
(一)民俗的界定12-13
(二)文学与民俗的关系13-15
二、民俗的含义 物质民俗17-19
(一)服饰民俗17-18
(二)生产劳动民俗18-19
(三)饮食民俗19
(二)社会组织民俗19-22
(一)工业组织民俗19-20
(二)家庭制度民俗20-21
(三)节日民俗21-22
(三) 民间形象主题的发展27-28
三。民间形象与情节结构的联系28-30
第四,民间形象对环境的映衬作用30-32
第四章从民间形象32-41
看鲁迅小说的文化价值取向一、民间形象32-35
(1)婚姻礼仪与习俗32-33
(2)丧葬礼仪与习俗33-34
(3)祭祀仪式33
(1)传统文化反思36-38
(2)当代文化自觉倾向38-41
结论41-42
注释42-44
参考文献44-46
致谢46-4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