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2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唐宋山东通史传入特征研究

2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唐宋山东通史传入特征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20000字
论点:山东,地区,中华书局
论文概述:

北宋《山东通史》入传人物研究,历史人物的产生和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一个地区正史入传人物的多寡、地理分布映射出这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积淀情况。故而我们可以从人物地理

论文正文:

许仑
1。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历史人物的产生和分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一个地区官方数字的数量和地理分布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积累。因此,我们可以从人物的地理分布角度来考察和了解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状况。
山东古代的经济、文化和文字研究目前已取得丰硕成果。然而,这些作品大多集中在对山东区域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的讨论上。很少有人从文字的地理分布角度来研究山东地域文化。有鉴于此,本文决定以《山东唐宋传记》为主题,分析山东唐宋传记的时代和地域特征,分析人物分布与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关系。
研究唐宋时期山东人物的地理分布,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山东历史人才的发展演变,有助于我们把握区域人才的发展规律,为今天的人才建设服务,为当前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提供历史借鉴和经验总结,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意义。
2。
古代山东人才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陈正湘先生的著作《中国文化与地理》(三联书店,1983年)分析论证了中国古代不同类型人才的地域分布和迁移特点。附表列出了历代人口和进士的地域分布,包括初唐、晚唐和北宋各地区的人口和进士分布。从附在书上的图表中,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从唐朝到北宋,中国的人口分布逐渐向南移动,南部地区的人口越来越密集。自晚唐以来,南部地区进士人数也有所增加。到北宋时,南方地区的进士人数已经超过北方地区。这种变化趋势在山东也非常明显。史念海先生的《两唐书传记人物源流地理分布》(收录于《唐代历史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根据其源流对新旧唐书中的传入人物进行了分类,并根据安史之乱的时期将其分为两个阶段。然后,对遗传数字的起源和前后传入数字的变化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本文对初唐时期郝杰在山东的问题以及贵族家庭的居地分离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自南北朝以来,这些贵族家庭一再迁离他们原来的居住地,导致当地发展缺乏文化支持。例如,琅琊地区的王氏和萧氏自南北朝以来就迁往南部地区,因此这些贵族人物在唐代宜州地区的传记人物中很少见到。肖华忠先生的《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中国历史地理理论丛书,1993年第3期)认为:黄河下游、长江以南东部、成都府路是人才密集区;长江以南的人才比长江以北的多。并从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和科举教育几个方面分析说明了这一规律的原因。关于山东人才地理分布的一篇专题文章是刘大明的《北宋山东人才研究》(华中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本文以宋代山东地区进士为研究对象,对北宋山东进士的数量和来源进行了详细的考证。研究发现,北宋中期以后,进士的数量和素质开始下降,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政治上的党派之争问题,还有经济中心的变化。此外,山东儒生迂腐不善应对变化,在与南方儒生的竞争中没有优势。这表明北宋是山东古代人才发展的转折点。自汉唐以来,山东人才的地位一直难以持续繁荣。人才和文化水平的下降导致山东区域发展缺乏文化支撑,经济文化发展陷入恶性循环。张思洲的《清代山东进士地理分布初探》(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认为,清代山东进士较多的县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即鲁西大运河沿线地区和鲁东中东地区。笔者分析了当时山东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认为土地分布不均与清代山东的经济发展、交通区位、学校建设和社会氛围相对应,呈现出强烈的经济、交通和文化相关性。梁珊珊的文章《明代山东沂沭河流域科举人才的地理分布、特点、成因及影响》(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分析了明代山东科举全面发展背景下沂沭河流域科举落后的原因。笔者认为,沂沭河流域在地理环境、区域交通便利性和经济文化水平上处于较低水平,是制约沂沭河地区教育发展的因素。根据王耀生的《明清山东进士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其与经济、区位和民俗的关系》(中国地方志,2005年第9期),明清山东进士的地理分布明显不平衡,影响进士地理分布的是经济发展程度、区域交通因素、教育设施和一个地区的社会氛围。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明清时期山东进士分布不均。张增祥《明清山东进士时间分布/[/k0/》一书(2008,南京师范大学)的作者验证了明清山东进士的数量分布和籍贯分布,并分析了时间分布空的变化。清代,潞西运河地区仍是进士的重要聚集地,但半岛地区与以往发生了不同的变化,登州和莱州首府的进士人数大幅增加。笔者认为,除了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外,不同地区经济水平的分层和差异也是造成进士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此外,私学在明清时期得到发展,私学分布的不平衡也影响了进士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唐宋时期对山东文字、家庭及相关文化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陈寅恪、李晋修等人研究了初唐时期的山东英雄问题。夏衍对古代贵族世家青河崔氏的研究已出现在专著中。关于山东宗族的家族文化,宗族的兴衰,科举制度对宗族的影响,也有很多文章。例如,郭云功的文章《唐代科举中的山东名门》(2009年曲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主要研究山东名门与科举的关系,分析了山东名门在中晚唐一度崛起并走上大量政治舞台的原因。
提交人认为,皇室本身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背景和修养,以及良好的家庭传统和学习,这使皇室能够将科举考试作为晋升的机会。
北宋时期山东人与家庭的研究也有很多成果,如王山军的《宋代王怀三家的官、婚、文成就》(河北学术期刊,2003年第2期)、李桂露的《王镇的生平与朋友——王怀三家人物考2期》(韶关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王勇——王怀三家人物考3期(《韶关大学学报》)。 2004年第一期)等系列文章,对王氏家族更深入的研究是李桂露先生的博士论文《三槐王氏家族研究》(2003,暨南大学); 宋代山东另一个著名家族赵氏家族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2004年,齐鲁出版社出版了刘杨欢先生的专著《宋代赵氏家族及其文学研究》,对赵氏家族的事迹、政治活动和文学创作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朱玉舟的《宋代东平梁浩家族兴盛原因分析》(泰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认为,自从梁浩进士和梁羽生的后代多次进入科举制度后,他们已经成为一个罕见的科举家族,并通过与高官的婚姻得以维持家族的繁荣。由此可见,宋代大家族的发展和保持繁荣的途径是依靠其学术头衔,这与南北朝乃至隋唐时期的大家族完全不同。
总的来说,关于这一课题的学术研究非常丰富,但我们认为唐宋时期山东传记人物问题仍有改进的余地。首先,没有关于唐代山东人物地理分布的文章。其次,就时间而言,唐朝在古代和山东历史上都是一个繁荣的时期。进入宋代后,山东的经济文化地位普遍受到南部地区经济文化崛起和经济文化重心转移的威胁。在唐宋这样一个转折点上,有必要探讨山东人才地位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的变化。
三。创新和不足
对某一地区总人口的统计和对其分布时间和地理特征的分析,以及根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和交通因素对这些特征的原因的分析,是许多相关人员进行地理研究的基本模式
。我们认为,每个地区的人才分布都有自己的时代和地理特征。把握唐宋时期山东人地理分布的这些变化,是为了考察为什么唐代有些地方有很多外来的人物[,而宋代却少了,唐代人才少了,宋代却突然多了。例如,在北宋时期,山东周贝和亳州的移民数量与唐代有显著差异,而同期米州地区的移民数量却显著增加,我们将结合时间和地域因素分析其原因,以期有所创新。
由于唐代传世文献有限,本文中的许多问题无法详细解释。此外,由于知识贫乏,对许多问题的讨论仍处于肤浅阶段,缺乏制度分析。
参考
古籍:
1,(汉)刘祥:《战国政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西汉)司马迁:《史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3,(西晋)陈寿:《三国演义》,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4,(唐)李延寿:《南方史》,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 1975年
7,(宋)欧阳修,宋琦:《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8,(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
9,(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10,(宋)司马光:《首都管理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br
12,(宋)李涛:《首都行政总指南》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13,(宋)王福:《唐姚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14,(清)彭定秋等,《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15,(清)董浩,编辑。《全唐雯》,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影印
16,(宋)方莉:《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17,(宋)王政,周寻初校勘:《唐玉林》,中华书局,1987年
18,(唐)杜佑:《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
19,(元)马林端:《文学评论》,北京:中华书局,1986
年 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
22,(五代)王丁宝:《唐燕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3,(唐)刘禹锡,刘禹锡藏书,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版
24,(唐)阙经典:《玉泉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25,(宋)石杰:《牍里藏书》,文远葛斯Ku全书本复印件。 1987.
26,(宋)赵明诚:《金石路焦征》,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
27,(清)钱大庭:《十驾阳翟新路》,上海:上海书店,1983年版
28,(宋)李赵文:《乐静先生与李氏公文集》,《宋集镇本丛刊》第27卷,[北部/br/]北京:队列书店,2006年
29,(宋)王明清:“宋先生 李碧注:《王龚景·朱轼》,成都:巴蜀出版社,2002年
31,(宋)欧阳修:《欧阳修全集》,北京:北京中国书店,1986年
32,(宋)范仲淹:《范文正公文》,《范仲淹全集》第一卷,成都:四川大学
出版社,2002年
33,(宋)苏松:《苏伟公文》,宋吉珍本丛刊,第12卷[/br/) 《宋集镇本丛刊》,第8卷
35,(宋)王安石、李弼注释:《王龚景诗歌注释》,成都:巴蜀出版社,2002年
36,《宋赵达纪灵》,北京:中华出版社,1962年
37,(宋)黄庭坚:《谷泉书》、《宋集镇本丛刊》第25卷
唐北宋《山东通史》导言8-11
摘要 研究现状8-10
三、创新与不足10-11
第一章唐宋时期山东省外来人员统计与分析11-16
第一节唐宋时期山东省外来人员分布统计11-13
1、唐宋时期山东省外来人员分布空 12
2、 唐宋时期山东外来人口的时间分布12-13
第二节唐宋时期山东各地区外来人口的兴衰变化13-15
摘要15-16
第二章唐代北博州人才的兴衰16-25
第一节魏晋南北朝人才溯源16-17
第二节:唐代那个傻瓜人才繁荣的区域背景17-21
一、唐代那个傻瓜地区贵族的发展17-18
二、那个傻瓜地区发达的社会经济18-20
三、那个傻瓜地区丰富的文化教育基础20-21
第三节:宋代碧波地区人才的衰落:21-25
一、贵族的衰落:21-22
文化衰落:23-25
第三章:宋代密州人才的崛起:25-32
第一节宋代密州地区官方历史介绍人物25
第二节宋代密州地区人才崛起的原因分析25-32
1、唐宋两代选择官方方式的差异25-26
2、晚唐五代经济重心东移南移密州 结论31-32
第四章唐宋时期鲁西南地区人才的分布与变迁32-49
第一节唐宋时期鲁西南地区外来人才的分布与变迁32-38
一、发达的区域经济32-34
二、唐宋时期鲁南地区的教育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34-38
。二、唐宋时期鲁中地区人才的分布与变化38-43
。首先,发达的农业企业38-40
。第二,轻骑地区的文化、教育和社会习俗40-43
。第三,鲁北,鲁东邓来、鲁南地区人才的分布与变化43-49
一、鲁东、鲁南地区人才短缺的原因分析43-46
二。鲁北鲁南人才短缺的原因46-49
第五章唐宋时期山东外来人口的时间分布特征及社会背景49-59
第一节唐代山东文字的时间分布特征为49-53
一、初唐时期山东文字为49-51
二、晚唐时期山东文字为51-53
二、 北宋山东文字的时间分布特征是53-59
一、北宋前期山东输入数字的全盛期53-55
二、北宋中后期输入数字的衰减55-59
结论59-60
参考60-64
研究成果64-65
感谢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