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硕士毕业论文明清时期以“真”为美的音乐美学

硕士毕业论文明清时期以“真”为美的音乐美学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
论点:发展,理学,文人
论文概述:

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迅猛发展、政治动荡不安,新的哲学思想——阳明心学应运而生。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各个阶层、各个领域都在呼唤思想解放

论文正文:

第一章是关于“”作为美的审美意识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土壤

从先秦道家思想开始到明清,对“真”作为美的审美追求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有时只是涓涓细流,有时是暴风雨。“真理”也有许多不同的层次和内涵,侧重点不同,这与每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密不可分。明朝中后期,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具有强烈个性的文人自娱自乐,追求率真的性情,突破传统伦理的束缚,成为他们丰富而真实的人生表现。合理肯定日常生活,情感上贴近日常生活。王艮的《普通人把每天当作一种方式》(王新斋的《遗物集》,第1卷,引文),后来在李治的《吃饭穿衣是人际关系物理学》(佛恩书,第1卷,回答邓石羊)中,这种归因于现实的价值在美学上被理解为“真”就是美。
作为美的“真”的美学概念在当时的文人和普通人中非常流行。影响或决定其产生和发展的因素非常复杂。笔者将从经济、政治、哲学、文学和宗教等方面进行分析。

1.1经济
元末战争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为了巩固朱明王朝建立之初的统治,朱元璋宽恕了下层人民,并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生产。此后,永乐、仁宗、宣宗都沿袭了旧体制,取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提高也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工商业的迅速发展打破了明初“农业第一,商业第一”的生产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小农男女交织的经济生活方式。明朝中叶以来,社会经济经过长期积累,在手工业和农业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与此同时,商品经济也发展迅速,空前繁荣。大大小小的商业中心城市出现在资源和产品丰富的地方。当时我国的政治中心在北方,南方的政治斗争比北方少,北方的形势相对稳定。因此,随着嘉靖后期乃至隆庆、万历时期海禁的开放,资本主义的新兴经济出现在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吴越地区。当时,经济确实繁荣,商业猖獗,商品经济繁荣达到高潮。“随着商业活动的繁荣,许多荒凉的小村庄已经发展成为繁荣的城镇,例如天津,在明朝初年,这里是一片荒芜的海滩。郑德已经是“世界粮食和航运贸易的备案地”。江苏和浙江省有更多的城镇以这种方式发展起来。”[这座城市逐渐繁荣起来,市民阶层迅速扩大。餐馆、茶馆和妓院操场似乎一夜之间遍布这些城镇。商品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因素和力量。自由平等原则和要求商品经济自由发展的因素极大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此外,随着郑和下西洋和海禁的开放,明朝与海外国家的贸易越来越频繁。大量的海外商品涌入中国,随之而来的是西方文化,这不仅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相应地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有各种各样的商品,包括茶馆和葡萄酒商店,以及无数的阳台。从贵族到普通人,他们都表现出对金钱和快乐的热切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反映在人们的头脑中。他们越来越希望摆脱社会对个人的束缚,不再遵守长期压抑和约束个性的封建伦理教条,通过对个人欲望的强烈追求实现真正的人性。

1.2政治哲学
从明朝正统年到嘉靖初年,中国历史被称为明朝中叶。这一时期,明朝统治者在经历了两朝相对稳定的仁政宣传后,逐渐陷入政治,贪图安逸,失去了明初勤劳不懈的作风。官方制度开始混乱,官员们权力越来越大,法院内部争夺权力的斗争越来越激烈,社会弊端越来越严重。土地兼并成为这一时期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农民和士兵逃离,引发了比明初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嘉靖中叶至万历末年的80年间,明朝统治更加腐朽,上层统治阶级生活更加奢侈,政治更加落后,厂卫统治,矿山监管和征税,土地兼并比中叶更加激烈。社会政治动荡和腐败使人们越来越希望摆脱社会对个人的严格限制,实现个人的大发展。朱元璋统治初期,为统治世界、压制人性而确立的理学正统地位开始动摇。[明初,理学统治了这个国家。忠诚、孝顺、正直、尊重下层阶级、老少有序成长深深植根于人民的心中。“维护自然法则,消除人类欲望”的概念过分强调天堂,压制了人类的个性和欲望。随着历史的演进,新儒家知识和思想的“世俗化”越来越严重,知识和思想的界限也越来越窄。科举制度的实施加强了这种控制。宋明理学失去了作为非主流意识形态拯救灵魂和批判权利的初衷,只留下道德法则和苍白乏味的文本教条,留下了漏洞空。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没有发展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大量的“真正的儒家思想”产生了,因为“学者和小孩读它们,但是老人不知道他们能说什么”正如杨国荣在他的《理性与价值》一书中所说,理想的人格已经变成了一种纯粹自然的儒家思想,而美德似乎接近禁欲主义。当道德的丰富内涵被这种枯燥的法律和教条所取代时,道德就开始失去其内在活力。相应地,它当然是理性的,成为外部强制,阶级的本质凌驾于个人的存在之上。“因此,一些有思想的学者渴望找到一个新的想法来代替它。然而,在那个相对封闭的时代,没有外来文明的影响,他们只能在历史和传统中找到可用的资源。因此,陆九渊作为“他学”被排斥和压制的心理学逐渐受到重视。
郑德时期,王阳明吸收了宋代陆九渊的心性论和明初陈宪章·江门的自我满足论,将心性论推向高峰,给知识和思想世界带来了巨大变化。王氏心学强调人的内在本质。王阳明认为,“心是原因,世界有其外的东西。在它的内心之外有什么原因吗?”,他所倡导的“良心”否定“心”是两种,强调世俗心和超越心的统一,直接简洁,容易激活追求自由的理想主义和超越批判精神,再加上他在军队中的良好声誉,所以很快就被一些学者和官员所推动。因此,在隆庆之后,王雪很快成为思想界的时尚。此后,陇西、新寨、金溪、海门发展了所谓的“王雪左”。王吉从“心即理”的原则中汲取了自己的思想。“心是没有邪恶的善的心,这意味着没有邪恶的善,知识是没有邪恶的善的知识,事物是没有邪恶的善的事物。这种强调和强调心灵“良知”的想法相当于赋予心灵所有的理性。它认为,如果头脑是好的还是坏的,它会为头脑的自由放纵留下相当大的空间/[/k0/。王根提出“老百姓以日常生活为手段”,李治提出“穿衣吃饭是人际关系和物理”。这些争论无疑对朱成的理学造成了沉重的打击。心理学的广泛传播唤醒了人们长期压抑的人性,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人们逐渐摆脱了朱成理学的束缚,开始关注现实生活。

1.3文学
明初,依桐阶级强烈反对朱成理学之外的任何意识形态,实行严格的文化控制,规定学者要想达到仕途,必须熟悉经典和八股文。即使是对文人的严格的个人控制和政治迫害,也导致了绝大多数文人的独立意志的丧失,传统文化中难以产生新思想,科举考试形式和内容的僵化,从而导致了明代学术的匮乏,精神的迟钝和境界的狭隘。在这样的氛围下,明初的文坛既冷又压抑。然而,它并非没有声音。为了填补文学空与附庸风雅之间的空白,永乐年间出现了一种“台阁式”宫廷文学。它是由内阁部长发起的,在高层官员中很受欢迎。它应该被创作、奖励、呈现和创作。它看起来优雅优雅,但实际上却平庸无趣,充满强烈的道学色彩。以“三阳”为代表的台阁作家(杨蓉、杨璞、杨士奇)只会歌颂和鼓吹著名的理论。正如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所指出的:“永乐是有回报的,台阁风格仍然流行,所有的大龄老人都提倡它。所有的人都和睦相处。他们互相学习是很常见的做法,但真正的考验正在逐渐消失。”同时,一些新儒家也引入了所谓的理气诗,其实就是一些打油诗,比如“太极圆大,礼帽高”。创作这样的诗歌并不是当时诗人缺乏才华,但归根结底,这是当时的氛围。文人不敢倾吐心声,只能崇拜权威文化。
随着社会危机的加剧和意识形态约束的放松,一个多世纪后的洪志年,针对令人窒息的八股文和沉闷传统的台阁风格,爆发了复古诗文运动。汉唐是封建文化的鼎盛时期,也是正统文人的永恒目标。第一个是李东阳领导的“茶陵诗派”,主张模仿唐诗的风格和句法,试图复兴当时颓废的诗歌风格。后来,以李梦阳和何敬明为代表的“前七子”受李东阳诗歌思想的启发,提出了“文学必须在秦汉,诗歌必须在盛唐”的理论。他们高举唐诗旗帜,标上“情”字,试图扭转诗风,突破权威对文人的精神禁锢,恢复人性。就像春雷一样,它让人震耳欲聋,打破了文学界长久的压抑和沉默。随后是以王时珍和高攀龙为代表的“后七子”领导的第二次复古运动,持续了40多年,波及全球。七子学改革的初衷是好的、积极的,但到了秦汉时期,文本却无懈可击。到盛唐时,诗歌已经很完美了。它只知道模仿和模仿,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与时俱进。陈旧的语言、陈旧的形象、缺乏生活气息和时代魅力、文学创作的根本损失、七子派的复兴无疑是一个失败。然而,恢复古老的方式并没有随着第七学校的失败而结束。在不改变复古方向的前提下,只做了内部调整。以王沈重、唐顺之为首的“唐宋派”反而提倡唐宋散文。没有一个非常现实的新愿景,就不可能从旧愿景中产生新愿景。“当社会开始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时,它不愿意面对这一重要现实,也不从事新文化的创造和探索。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巨大的缺陷。它只会导致正统文学与现实的脱节。复古派没有能力承担这项任务,历史呼唤新文学,于是新的改革者应运而生。”

1.4禅宗宗教.....................................................................................................18-22
第二章李贽、冯梦龙等人以真为美的音乐美学思想............................................................22-40
2.1........................................................................................22-26
2.1.1........................................................................................,李开贤22-23
2.1.2........................................................................................,袁宏道23-25
2.1.3冯梦龙........................................................................................25-26
2.2对戏曲“自然”的看法........................................................................................26-35 [/BR/] 2.2.1隆庆时期的叶明嘉靖——戏曲理论的发展阶段.........................................26-29
2.2.2从明万历年间到明末——戏曲本质理论的一个深入阶段...........................................29-32
........................................................................................
第三章以“真”为美的明清音乐美学对戏曲及其他艺术形式发展的意义..............................40-52
3.1..................................................................................40-44
3.1.1.....................................................................40-41 [/BR/] 3.1.2“双向并行”在民歌发展和“真情实感”的旗帜下,民歌的地域性特征弱化了............................................................41-42
........................................................................................
3.2歌剧....................................................................44-49
3.2.1歌剧语言风格的普及...............................................44-45
3.2.2戏剧第一人称叙述者特征强调....................................................................................45-46
........................................................................................
3.3古琴音乐....................................................................................49-52
3.3.1从“写意”转向“写实”......................................................................................49-50
3.3.2情绪的表达和抑制共存于....................................................................50-52

结论
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是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政治的动荡,阳明心学这一新哲学应运而生。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各个阶级和领域都在呼唤思想解放,渴望给社会主体注入新的活力,以满足创新的需求。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真”为美的审美意识迅速发展,是对自由精神的强烈追求。明清时期,以“真”为美的音乐美学追求是音乐艺术本体“真”与创作主体主观情感“真”的高度融合,是主观“真”与客观“真”协调互动的过程,是“真”在认知和审美领域的完美渗透。如李开贤、李贽、袁宏道、冯梦龙等明清文人对“真实的人”、“真实的心”、“真实的声音”和“真实的文本”的崇尚和追求,比以往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真实”在文艺创作领域的美学意义和价值,确定了“真实”在古典美学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它对当时及以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丰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常用的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的方法外,本文还尝试使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如历史分析、现象分析和因果分析。所谓“一代接一代的文学”应该是一代接一代的研究,但特定历史时期美学领域的研究现状不容乐观。呼吁广大学者摒弃浮躁的研究氛围,吸收和借鉴新的研究方法,探索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参与中国音乐史各个领域的研究,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能够跟上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文化的复兴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