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1600字硕士毕业论文从叙述与接受的关系看网络舆情引导系统

41600字硕士毕业论文从叙述与接受的关系看网络舆情引导系统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1600字
论点:网络,舆论,互联网
论文概述:

风云变幻的网络舆论现象总会引发广泛的关注,有人鼓吹自由开放的网络舆论搭建起社会进步的公共领域,也有人质疑网络舆论的建设性。做好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成为事关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

论文正文:

1简介

1.1问题产生于近年来

招募重大社会活动。互联网上高涨的舆论无疑已经成为最耀眼的关键词。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利用互联网媒体讨论敏感的社会事件和监督政府行为已经成为受众不可忽视的力量。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互动性为公众提供了自由、即时和充分的表达意见的空间空。受众不再是被动和无力的信息接收者,而是在有权在互联网上发言、通过互联网发表对社会事务的意见、对政府和官员提出意见和建议后成为积极的传播者。面对互联网舆论的严阵以待,一些学者甚至断言“大量无处不在的互联网用户正在成为X政府的主力军”,互联网舆论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公共领域。然而,反对者也针锋相对,认为互联网是滋生社会谣言的温床,并质疑网络舆论的热情和建设性。例如,2012年3月“两会”后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的谣言,如“军车进京”,在国内外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政府已采取法律手段对6名编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的发起者实施行政拘留和处罚,关闭16个涉嫌传播谣言和谣言的网站,将新浪和腾讯单列为两家互联网服务公司,并要求它们采取纠正措施加强管理。随后,拥有全国最多用户的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Tencent Weibo)发布公告称,3月31日至4月3日,为清理微博评论和帖子中的“谣言和其他非法有害信息”而关闭评论功能,引发了对互联网舆情相关问题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一些人质疑对互联网评论的压制与国家政治的民主变革背道而驰。然而,许多人也指责互联网不可预测的自由开放的言论和潜在的强大动员能力给政府的社会事务治理甚至真正的政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我们能否做好互联网舆论引导工作,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为了引导网络舆论,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网络舆论的地位。自2012年以来,中央领导人一再强调,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当前改革开放的重中之重。为了保护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他们指出,\"任何改革都必须有人民的觉醒、支持、热情和创造力\"。与欧美等10个发达国家成熟的媒体体系和舆论交流渠道相比,中国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仍在继续探索政府与监管权力平衡的调整阶段。互联网在中国被赋予了更民主的政治期望,网上舆论已经成为反映民意的重要平台。从传输和接收的关系来看,网络的最大特点是改变传统媒体的“一个接一个传输,一个接一个接收”的传输方式,让受众也成为拥有话语权和传输能力的媒体。网络舆情在公开平等的传播中具有不同于传统社会舆情的传播特征。它必须在深刻理解网络媒体和网络受众新特点的基础上,以新的方法和手段进行引导和管理。但是,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大部分仍然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具体的案例或领域为研究对象。研究课题相对较少,大多基于实践经验总结或实践指导。研究方法以推测性定性分析为主,手段相对单一,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本文从传播与接受的关系入手,一方面分析了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结合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特点,探讨了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一方面,以受众为中心,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公众参与网络舆情的原因和特点,掌握网络舆情传播中的受众因素。在此基础上,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就如何引导和管理网络舆情提出了一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建议和意见。

1.2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对“互联网舆论”的研究可分为两大部分:互联网传播研究和政府对互联网监管研究。关于网络传播研究相关理论实践的学术文献主要分散在社会学、网络政治学和新媒体等十个相似或相关领域。他们的远见卓识和深刻独到的分析给国内学者带来了很大的启发。[/BR/]在社会学领域,1973年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在他的《探索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对社会预测》中使用了“后工业社会”来概括即将到来的社会形态,即“信息和知识而不是物质能量和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的社会”。“后工业社会”的技术进步将给经济、社会和政治带来前所未有的变化。美国社会学家曼努埃尔·卡特斯在《网络社会的兴起》中对信息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网络将构成一种新的社会形式,“主宰和改变我们社会的源泉”。在网络的基础上,新的社会结构将是一个高度动态和开放的系统。“赵在网络社会中有两层体系:最基本的是物质层,即电子互联;在它的顶部是组织层,即节点和核心交织在一起的系统。占主导地位的精英组织位于顶层。共享共同价值观和目标的节点可以自由互连,形成一个网络社会。这种新形式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蕴含着巨大的社会和政治变革潜力。中国互联网近十年的发展充分验证了曼努埃尔关于互联网媒体革命力量的“互联网社会”理论,这也是中国互联网舆论存在和爆发的重要基础。

1导言..............................8-16
1.1问题始于..............................8-9
1.2文献综述..............................9-13[/ br/] 1.3研究对象..............................13 [/比尔/] 1.4核心概念边界..............................13-16
2互联网舆情的互动传播与接收..............................16-20
2.1“发射器-接收器”,网络1.0..............................16-17
2.2“对话者”,web2.0网络..............................17-18
2.3国家互动,网络..............................18-20
3微博时代是基于广泛的..............................20-22
互动网络中的通信主体..............................20-27
3.1 3.2开放通信环境..............................22-24
3.3沟通方法的互动..............................24-27
4 A..............................27-33
关于互联网公众舆论4.1以受众为中心..............................27-28
4.2样本..............................28-29
4.3免费互动和个性化..............................29-32
4.4互联网舆论受众..............................32-33
5建立平等的互联网舆论交流..............................33-39
5.1快速反应机..............................33-35
5.2平等讨论机..............................35-37 [/BR/] 5.3反馈执行机..............................37-39

结论
网络舆情的不断变化现象总是引起广泛关注。一些人主张自由开放的网络舆论建立了社会进步的公共领域,而另一些人则质疑网络舆论的建设性。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已经成为关系到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真正把握网络舆情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建立有效的引导机制。从传输和接收关系的角度来看,与传统媒体自上而下或自内而外的“发送-接收”传输关系不同,开放互动的互联网建立了网络舆情“对话者”之间平等沟通的传输和接收关系。传播与接受关系的变化使得网络舆情具有与传统舆情完全不同的传播特征。
从自身发展过程来看,在Web1.0阶段,新兴的网络舆情只是社会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舆情信息主要来自传统媒体。虽然它基本遵循“一人一人一人”的收发关系,但互联网用户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讨论和交流,并有发言权。政府通过建立网站或论坛进行指导。在网络2阶段。“用户创造内容”的概念和应用使网络受众真正成为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布者和传播者。网络舆论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成为社会舆论的积极参与者。网络舆论的引导逐渐引起了政府的重视。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应用使网民具备了全职空传播即时消息的能力。网络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场人民战争”,成为一个舆论排。政府还积极参与网络舆论,加强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