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3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民俗学视角下的康惠画探索

33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民俗学视角下的康惠画探索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3000字
论点:山西省,山西,乡村
论文概述:

本文主要以山西省古边关地区(主要包括晋北大同、朔州、忻州和晋西北吕梁地区以及娘子关一带)的坑围画为研究对象,并将坑围画置于山西省古名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大背景之下研究

论文正文: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对象和目的

1.1.1研究对象

坑围画是由年画、壁画和建筑彩绘混合而成的综合艺术形式。从形式上看,坑壁画类似壁画和年画,从风格上看,坑壁画包含建筑绘画的风格。坑壁画因其实用性和美观性而受到普通人的喜爱。作为当地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它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广泛流行了几千年。起初,人们给脏衣服以防止坑周围的墙脱落和损坏。后来,随着实用艺术的发展和日常生活的审美需要,一些技艺精湛的民间画家巧妙地将原本用来装饰宫殿、寺庙和亭台楼阁的彩绘艺术移植到普通人的家中,逐渐形成了色彩斑斓的民间坑画。山西北部的人们也被称为“坑围”或“墙围”。坑围画将众多的内容和几米的画面组织成一个统一的范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就是为什么有人称之为“坑头漫画”。
本文主要研究山西古代边境地区(主要包括晋西北的通北、朔州、忻州、吕梁、娘子关地区)的坑壁画。在陕西省顾铭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背景下,研究坑壁画与人民生活习俗和地方文化的关系,是本文的创新之处。

1.1。2研究目的和意义

垦荒绘画是山西农村流行的民间艺术作品。它与村民的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人们喜爱。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山西的坑壁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姿态,一度成为民间艺术园中非同寻常的一笔。笔者在前人对山西古边寨坑壁画的形式与内容、艺术特征和审美风格研究的基础上,开辟了另一条渠道,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探索山西古边寨坑壁画的地域特征以及坑壁画与地方文化的关系,并对山西古边寨坑壁画进行了深入研究。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山西“圈地画”这一古老的明珠将逐渐淡出农村人民的生活视野。作为研究民俗的工作者,我们有义务保存和保护珍贵的坑围文化。将坑围画置于山西省金杯古镇古边关背景下,研究民间艺术与地方文化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和亮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

第二章陕北村庄坑围概述

2。1山西省北部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概况

2.1.1地理位置

山西省被称为“山川内外”。它东临太行山,北接内蒙古,西南隔黄河与陕西和河南接壤。它南北长约1100公里,东西宽约580公里。该省总面积为156,300平方公里。地形主要是山地和丘陵,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受内蒙古寒流的影响,山西北部地区冬季寒冷干燥。春秋两季沙尘暴多,昼夜温差大,夏季炎热,降雨量相对较多。
由于地势险峻,山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北面有雁门关,西面有娘子关,娘子关不仅是一个战略交通枢纽,也是一个“京基平凡城”的金库。这个靠近首都的政治地理位置是山西独有的。明朝时,朝廷在太原设立继承人,宣布掌管山西的五个县和三个州。
晋北古边区主要是指以长城内外为主线,沿线分布、四周分布均匀的古代聚落形态。以新平堡、右卫、云通、太怀为代表的古村镇勾勒出了山西北部关区在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中成长发展的基本格局,也承载了该地区延续数百年的社会文化传统。古人曾把这个地区描述为“根据世界的上游,沙漠被北方控制,沙漠被南方封锁,而你是与世隔绝的”。根据光绪新洲纪事报?据记载,当时仅忻州地区就有76个叫“包”和“寨”的地方。

2。1.2历史概述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考古发现证明,我们的祖先几十万年前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遍布全省。因为这三个家族在春秋时期被分为金代,山西也被称为“三晋”。山西临汾发现的“丁村文化”和晋西北发现的“龙山文化”证明,人类早在新石器时代就生活在这里。历史上,山西各地都设立了县。历代统治者在巩固山西中部和南部核心地位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山西古边区的经济发展。他们通过建立县和村庄以及移民到边境地区来加强他们的统治。同时,也深化了中原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融合。
春秋战国时期,为了加强对边远地区的统治,在君主的直接统治下,沿北部边境相继建立了县。战国时期,山西北部主要为赵国所有,境内有云韵(长城以北)、雁门(右玉以南)和戴军。秦朝时,雁门县建立了,它有三个县(游云南)、蚂蚁县(朔县)和平城县(大同)。戴军(志代县、河北郡县)管辖板石(大同西南)和鄢陵(天镇)。东汉中期以后,山西北部大部分被鲜卑人占领,桑干河北部被拓跋鲜卑人拥有。...
……

第三章陕北民间康惠画与地方文化的关系……26
3.1康惠画与民间文学...........................................26 [/br/ ] 3.2陕北村落康威绘画与民间戏曲文学................................27
3.3康威绘画与民俗.................................................29
3.4陕北村落康惠画与民间信仰.........................................31
3.5陕北村落康惠画与大众民俗心理..............................33
第四章是关于晋北村落康维绘画及其传承人..............................35
4.1继承人的定义..........................................................35
4.2陕北农村康维绘画及其传承人...........................................35
4.3陕北农村康维绘画的传承模式..........................................35
4.4陕北农村康维绘画传承人的生存状况..............................36

4.4.3转向表演.......................................................................37
4.4.4相关行业驱动........................................................39
第五章结论.................................................................................................40
5.1利用现代高科技拓展民间艺术的新生存空间空室.......40
5.2开展民间艺术教育...............................................41
5.3提高继承人的地位.............................................41
5.4传统手工艺和现代艺术的融合……41

结论

据笔者调查,随着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目前金杯垦维画已入选国家、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右卫镇北岗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垦维画。被市级“非遗产”原平坑外绘画、县级“非遗产”怀仁壁画和阳泉市潘茜乡、西烟镇、梁冬乡坑外绘画技术也被评为县级“非遗产”。康惠画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并受到政府和专家的重视。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各民族的生活习俗、生活环境和审美意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正逐渐远离传统,尤其是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多数家庭已经用暖气和床取代了传统的火坑。一些家庭还在原来的坑里铺上了花纹瓷砖,以保持清洁和美观。一度流行的坑壁绘画也被忽视了,当年的坑壁绘画工匠逐渐离开了这个行业。
文化遗产的不同性质决定了我们将采取不同的文化保护措施。有效持久的保护需要根据被保护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保护方法。民间艺术的保护绝不是遗产的保护。我们强调的保护是对“活文化”的保护,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继承人的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保护不仅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还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参考
作品:
[1]张陈子,《民俗与民间艺术》,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0年1月。
[2]杨雪琴,安吉拉,《民间艺术概论》,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年。
[3]潘鲁生,唐家路,《民间艺术概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4]左汉中,中国民间艺术造型,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2。
[5]胡晓慧,《中国审美心理学起源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6]张晓玲,《中国原始艺术研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年。
[7]金·支林。《生命树:中国民间艺术》,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8]金·支林,《赤吉娃娃与人类群体的原始观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9]孙立平,《房屋春秋:山西旧房》,任远: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10]王贤忠,《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北科: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