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音乐教育论文范文:体验历史——哈特曼在中国20年的音乐教育活动

4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音乐教育论文范文:体验历史——哈特曼在中国20年的音乐教育活动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2000字
论点:音乐教育,奥尔夫,音乐
论文概述:

本论文从选题而言,面临着一个艰巨挑战:纵览有关研究人物的论文,选择的写作对象或是己故名人,或是自成体系、成就斐然的大师,而哈特曼教授自始至终都是站在奥尔夫教育一线的实践操

论文正文:

前言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至今已发展了20多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学法的引入是中国当代音乐教育学科体系整体建设的开端。通过对西方教学方法的研究,我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西方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全貌,这直接引发了我国音乐教育界的学科意识。“从音乐学科教育的发展历史来看,音乐学科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从音乐(歌唱)教学法发展到音乐(歌唱)教学法,再发展成为音乐教材和教学方法,再发展成为音乐学科教育是必然趋势。(1)“因此,可以说中国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引入密切相关。
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的音乐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各种音乐教育体系相继进入中国。然而,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仍然是中国最广泛、最有影响力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这必然有其优势。作为一个教育系统,它的传播离不开站在教育第一线的奥夫教师,其中沃尔夫冈·哈特曼(Wolfgang Hartmann)教授最具代表性。
1981年初,廖乃雄教授从德国深造归来后,开始在上海、南京、杭州等地大力推广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1988年7月,哈特曼教授和另外两名外国教授应邀在北京开办了一所为期两周的暑期学校。从那以后,哈特曼教授经常代表奥夫基金会来中国讲课。从1998年到2005年,他每年至少在中国保留一个班级的记录,这足以被称为在中国讲课最频繁的奥夫教师之一。这也在他的行业中积累了很高的声誉。现在,虽然他辞去了奥尔夫基金会主席的职务,但作为奥尔夫教学法的“代言人”,他仍然活跃在中国音乐教育的大舞台上。
哈特曼教授在中国的20年教学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他见证了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过去20年的发展,如何向陌生人学习,如何从启蒙冲突中吸收创新。哈特曼教授作为奥尔夫教育的第一线教师,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发展的推动者和见证人,也是当代中国音乐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见证人。因此,笔者希望通过寻找哈特曼这一独立个体的活动轨迹,勾勒出近20年来中国教学方法引进和发展的线索,从而审视中国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的认知过程。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自奥尔夫音乐教育发展以来,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已经成为国内外相对成熟的课题。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引入中国20年来,关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书籍相继出版。如李杰娜、秀海林、尹艾青主编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谢嘉欣、俞武文的音乐教育与教学方法:曹礼的《音乐学科教育学》等。还有一些翻译,如许鸿帅的《21世纪的音乐教学》(Music Teaching in the 21st世纪)等书籍,其中详细介绍了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任何人都不再难以理解奥尔夫的音乐教育理论。
从世界范围来看,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建立了“奥尔夫协会”,每年在不同国家开展无数与奥尔夫相关的学术活动。在我国,奥尔夫协会是1989年经中国音乐协会批准成立的。从那时起,成立该协会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1991年,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学会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其成员包括李洁娜、曹礼、赵家子等,并发展了首批410名成员。此后,学会领导小组及其成员通过各种形式广泛介绍和宣传了Orff音乐教育体系,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各种教师培训课程,介绍Orff教学方法,编写了许多适合我国音乐教学的Orff课程。在开展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奥尔夫基金会的奥尔夫专业教师给予的帮助非常重要。
因此,本论文的中心是奥尔夫的代表性教师哈特曼教授。作为奥尔夫在中国最频繁的老师,他几乎是奥尔夫在我国行业的大使。在他的基础上,他观察了我国教学方法的发展,进而扩展到我国音乐教育学科的建设过程。这种选择角度在中国仍然是空白色,尚未发现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

本文写作过程中搜索和掌握的资料可分为以下几类:

(1)相关历史著作
目前,我国最直接的相关著作如下:廖乃雄的《论音乐教育》,2009年重印,其中包含廖乃雄教授自1979年以来的许多重要论文,并对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和奥尔夫音乐教育的发展作了详细阐述马达的《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从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和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清末民初以来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体系、理念和内容。其中,对改革开放后学校音乐教育这一部分的论述为作者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关建华的《世纪之交:中国音乐教育与世界音乐教育》比较了当今中国音乐教育与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背景,并基于自己的音乐文化传统,深刻思考了如何面对外国音乐文化、音乐文化融合、文化互动、音乐教育与社会文化变迁之间的复杂关系。王安国的著作《从实践到决策——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回顾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历史,总结了经验教训,分析了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国际环境下我国学校音乐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些注意事项。
此外,自1980年以来,与中国音乐教育相关的论文发表在《人民音乐》、《中国音乐教育》、《音乐艺术》、《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等重要期刊上。,如赵宋广的《改革民族音乐教育的九项建议》(人民音乐)。1987.4);谢嘉兴的“绿化事业——论音乐教育的目标”(人民音乐。1991.3);郭胜健的《当代音乐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若干特点》(人民音乐。2003.1);冯娅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推广的阻力与对策分析》(人民音乐)。2003年8月)等论文为作者分析哈特曼教授在中国不同时期演讲的不同历史背景提供了很大帮助。

(2)李洁娜、秀海林、尹艾青所著的《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一书,作为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最基础的著作,自始至终为作者研究奥尔夫教学方法的模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其中,奥尔夫在中国的音乐教育实践及其本土化的阐述给了作者很多启示。卡尔·奥尔夫(carl orff)和冈瑟·凯特曼(Gunther Kaitman)撰写、廖乃雄(Liao Naixiong)编辑的《儿童音乐》(Music for Children)包含了奥尔夫教学方法的大量课程,这为作者进一步理解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本质、分析哈特曼教授教学过程的成功提供了很大帮助。

(3)相关网络资源
今天,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当代音乐教育不可避免地将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载体。人们已经认识到音乐教育网站作为实现资源共享和多元文化的全新载体,在推动音乐教育发展方面的巨大优势。

(4)采访资源
本文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哈特曼教授和相关人员的采访,以及他提供的第一手资料。自2009年以来,作者与哈特曼教授本人进行了数十次访谈,全面了解了自己的Olf经历以及Olf在中国的推广情况。此外,对与哈特曼教授有过接触的教师和培训学生的访谈也为本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
在研究过程中,本文首先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音乐教育的概况。受改革开放的影响,原本不系统的中国音乐教育与国外音乐教育体系发生碰撞,改革已成为必然趋势。其中,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历史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将分析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并讨论其在过去20年中取得的成就。
本文的研究工作以文献分析法为基础。此外,访谈法是本文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和工具。无论是对哈特曼教授本人还是与哈特曼教授相关的其他专家的采访,其内容贯穿本文。在辩证观的基础上,笔者采取了历史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历史背景:中国音乐教育................................9-16
第一节沃尔夫冈·哈特曼-隶属于..............................9-11
第二节............................11-14
1980年代,..............................11-12
二国家政策指南,外国音乐教育体系..........................................................12-14
第三节哈特曼教授首次访华——奥尔夫基金会................................14-16
第二章1995-2005年。哈特曼在中国:老............................16-32
第一节体验历史:哈特曼与中国................16-25
一,初始合作期..............................16-19
二,深入合作期..............................19-21
三。困惑、怀疑和理解................................21-25
第二节:实用性和社会需求:哈特..............................25-32
一、奥夫的音乐教育理念推动..............................25-29
二。哈特曼领导..............................29-32
与奥夫第三章趋向理性的教学规律..............................32-39
第一节开放中文之声……32-33
一,理性回归................32
二,灵活使用..............................32-33
第二节“奥尔夫大使”哈特曼..............................33-36
第三节观点和建议-音乐教师............................36-39
....................................................................................

结论
就选题而言,本文面临着一个严峻的挑战:调查研究人物的论文,选择既有自己的制度又有突出成就的老朋友或大师的写作对象。然而,哈特曼教授自始至终都是奥尔夫教育第一线的实际操作者。他既没有令人眼花缭乱的专业学术证书,也没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书面作品。然而,他仍然活跃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舞台上,认真扮演实践教师的角色,成为奥尔夫在中国教学方法的唯一代言人。就近20年来哈特曼教授对中国音乐教育的影响而言,选择哈特曼教授作为研究对象意义重大。一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国特殊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他在中国的名气和地位;另一方面,哈特曼教授的出现为中国音乐教育界打开了思考的大门,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因此,本文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从哈特曼开始,我们可以找到在中国推广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以引进西方教学法为契机,我国已经开始了学科意识的自我觉醒,引发了音乐教育学学科的整体思考和建设。因此,哈特曼作为历史转折时期的代表人物,必将给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文首先分析哈特曼的个人成长过程:作为一名专业教学法教师,他绝对不是表演艺术家,他没有高超的音乐技能和系统的音乐理论,甚至没有进入专业音乐学院学习音乐技能。然而,由于德国的文化背景、音乐氛围和学习条件,他对音乐的透彻和全面的理解以及对教学方法本质的准确把握,使他在长期实践中磨练成为一名具有很强控制能力的优秀教师。他的经历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方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音乐教育与音乐表演专业有什么不同,音乐教育专业教师培养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索将对中国几十年的师范教育产生颠覆性影响。
其次,哈特曼教授作为教学方法的“先驱”,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期缺乏对外交流,来到中国。在自己艰难的道路和不断的鼓励下,他经历了中国音乐教育实践者从惊讶、困惑、接受、追求、崇拜、反对、排斥、沉着脸等过程的转变,最终奥尔夫教学法成为一种流行的理念。回顾历史,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哈特曼教授是奥尔夫的代名词。作为西方教学方法的代表,奥尔夫使中国的音乐教育者在一定程度上把奥尔夫等同于西方教育学理论。虽然这是历史阶段的一个误解,但这是发展中国音乐教育学学科的必由之路。随着开放的大门不断打开,我们逐渐了解办学模式、课程设置、研究领域等。逐步认识到西方音乐教育学科建设的整体图景,这引发了我们的学科建设理念,有效地推动了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浪潮。目前,哈特曼教授代表的奥尔夫教育理念最终属于音乐教育大学的一个分支。在中国的音乐教育领域,从海洋到河流接受一切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哈特曼教授深深感受到并平静地接受了这一变化。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体系是世界上最好的教育理念之一,其传播对中国的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哈特曼教授作为奥尔夫教学方法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在奥尔夫在中国的推广作用更加不言而喻。他直接关系到我们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理解和我们对西方教育理念的理解。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历史地位会变得更加突出。
同时,他也是中国几十年发展的历史见证人。他亲眼目睹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变化,深感震惊和高兴。如今哈特曼教授已经60多岁了,但他仍然接受了我国音乐教育界的邀请,并经常在我国讲课。仅在2012年春天,他就来到四川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讲课。他说:“我喜欢中国人民的友好热情,喜欢吃中国菜和喝中国绿茶。我将永远期待下一次来中国的机会!”

参考
[1]于晓波。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思考[。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
[2]詹严俊。埃德温·戈登博士早期音乐教育思想简论——2007年音乐智力教育国际研讨会[简介。人民音乐。2008(04)
[3]杨震。从中日现代音乐教育改革看中国当代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音乐研究。2007(04)
[4]元方静。[中央音乐学院远程音乐教育近期发展的回顾与思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7(03)
[5]龚宏宇。基督教传教士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的创造(下)[。音乐研究。2007 (02)
[6]道格·古德金。《时间的韵律》...1997年
[7]黛安·兰格。“和谐共处:奥尔夫·舒尔维克与音乐学习理论的结合”。。2005年
[8]伊丽莎白·尼科尔斯。《奥尔夫仪器源手册,第1号》。。2003年
[9]科尼·萨利巴。“奥尔夫表演时间到了!”。。
[10]劳伦斯·惠勒,露易丝·雷贝克,卡尔·奥尔夫,佐尔·坦·柯达伊。“奥尔夫和柯达伊适应了小学”。。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