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4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灾后移民村落的关系与沟通研究——以木堤村羌族民俗实践为例

42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灾后移民村落的关系与沟通研究——以木堤村羌族民俗实践为例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42000字
论点:亲缘,关系,木梯
论文概述:

本文以民俗实践活动中的亲缘关系交往状况为研究对象,阐述移民前后民俗实践活动中亲缘关系的发展状况。通过对移民前后民俗实践活动中亲缘关系发展状况的比较,探讨亲缘关系发生的变迁

论文正文:

第一章引言

1.1研究起源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由于地震的影响,灾区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许多地方环境恶劣,无法满足人们继续生活的需要。因此,政府组织相关部门采取整体搬迁安置方式,在一些灾区安置少数民族村寨。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汶川县龙溪乡库珀村西格组的55户居民不得不从原来的居住地迁到政府新所在地邛崃市南堡乡木堤村。穆蒂村移民属于灾难移民,灾难移民属于非自愿移民。非自愿移民对任何人来说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要求人们离开他们长期居住的社区。原有的社会关系环境已经被打破,文化之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空。此外,与安置区居民相比,他们处于“外来者”的地位,属于弱势群体,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对象。
全面搬迁后,留在原居住地的移民及其亲属形成了疏离感空,从而形成了新的亲属关系地图空,这必然会影响移民社区居民亲属关系民间交流实践的战略选择。亲属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初的基本构成关系。在人类学中,特别是在英国的结构功能人类学传统中,亲属关系一直被认为是构建社会关系的结构基础。传统亲属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演变和作用是研究社会关系变化的重要起点,而日常亲属间互动的民间活动成为观察亲属关系状况的最佳视角。因此,通过观察移民所带来的空之间的异化和空文化之间的变化背景下的民间实践活动过程,比较移民前后亲属之间的沟通状况是观察和理解移民社区亲属关系调整状况的基础,也是探究灾难移民社会关系变化原因的关键。邛崃市南堡镇木堤村属于羌族社区,现已整体搬迁。文化空和原有的社会关系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此外,在2010年11月的实地调查期间,提交人参加了当地搬迁后的葬礼活动。通过了解丧葬活动与搬迁前的不同,许多方面因环境和空之间的距离等各种因素而发生了变化。这就是本文选择这一研究课题的原因。......
............................

第二章空

由于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的影响,汶川县龙溪镇库珀村西格集团原有住宅遭到严重破坏,余震不断,原有场地无法重建。此外,由于水和交通问题,这些村庄不再适合人们居住。因此,邛崃市南堡乡木堤村的55户村民在政府的自愿领导下搬迁。
木堤村与新移民点西格之间的距离约为240公里。该村的人口移动和空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村庄原有的社会关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网络破裂。其中,亲属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不会改变其关系结构,但其原有的关系环境和沟通结构仍会受到影响。由于空等因素的异化,在新的社会关系环境下,村民如何与远离家乡的亲属保持联系,如何处理各种重大民间活动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是本文的重点。因此,有必要了解木堤村旧址、新址的概况和原始亲属地图,以便充分了解羌族灾害移民的亲属背景,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2.1从汶川县龙溪镇库珀村西格组到邛崃市南堡镇木堤村/br/]
2 . 1 . 1[汶川县龙溪镇库珀村西格组概述/br/]
龙溪镇是汶川县的一个贫困乡。其整体经济状况相对较差。它位于汶川县扎古诺河左岸的龙溪沟,北纬31° 33′,东经103° 32′。东北两侧与茂县接壤,西面与陶萍接壤,南面与克库乡接壤。距汶川县城15公里,距317国道3.5公里,总面积214.3平方公里。境内高山深谷窄,海拔1500-2800米。地震前,该镇共有1119户家庭和4969人。该镇管辖9个行政村和18个村民小组,即库珀村、联合村、胜利村、龙溪村、鄂毕村、阿尔村、志泰村、布兰村和达门村。其中,农业人口占98.5%,羌族人口占98%。该镇居住着羌人,享有“羌族谷”的美誉。其中,龙溪村、布兰村、鄂毕村、库珀村、达门村和志泰村在半山腰。联合村、阿尔村和胜利村位于河堤上。地震前,该镇总耕地面积为5061.7亩,但大部分都在海拔2000米左右,主要是梯田,这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不便。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土豆、莲藕、白菜等。..............................
..............................

第三章移民前后亲属关系民俗习俗的比较...................17
3.1库珀村亲属关系民俗交流的“理想”模式……17
3.1.1已婚..................................................................................18
3.2穆蒂村亲属称谓民俗实践现状..............................24
3.3亲属关系的变化与调整分析.........................................34
木堤村亲属关系变迁的动态因素分析..............................40
4.1.2.4利息....................................................................................47
4.1.3社会和经济发展背景下亲属关系概念的变化................................48
4.2亲属关系沟通策略原则分析.........................................49
4.2.1.........................................49
4.2.1.1利益原则和差别模式..........................................49
4.2.1.2的亲属关系与其他关系共存..............................50
4.2.2.........................................50
4.2.2.1的亲属角色“适应”习俗..............................50
4.2.2.2新习俗中亲属交流发展的成熟................51
结论....................................................................................52

结论

亲属关系是构建社会关系的结构基础,社会关系是沿着亲属关系路线原则实现的。在一定条件下,亲属关系的具体关系和基本内容不会改变,但亲属之间的沟通状况和亲属关系的程度会改变。民俗实践活动是沿着亲属网络进行的。从民俗活动的角度来观察亲属关系是最好的角度。
在各地少数民族村寨整体搬迁的背景下,民俗实践中的亲属关系交流发生了变化,亲属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亲属之间接触的频率、亲属关系的程度以及民间活动中亲属的范围都发生了变化。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总是有其根源的。灾难移民给这一变化带来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素。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自身观念的变化所引起的亲属关系的变化也不能排除。其中,空异化是导致亲属关系变化的最直接因素,也是影响当地人与远亲关系的最大因素。当地生计的变化是导致村内亲属关系变化的最大因素。它不仅影响着村里的亲属关系,也影响着人们的亲属关系观念。此外,从社会发展的历时研究角度来看,学者们对影响社会关系和亲属关系变化的因素有不同的看法。在灾后整体搬迁背景下,从社会同时性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得出的亲属关系变化的影响因素与以往不同研究背景和角度下的结论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这表明,在不同的研究背景和角度下,研究者应该采取理性的态度,分析具体问题,确定亲属关系变化的动力因素。......

参考

[1]费孝通。江村经济[硕士]。商务印书馆,2001年3月。
[2]费孝通。中国农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3]庄孔绍。人类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4]钟敬文。民俗导论[。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12月。
[5]马国庆。家庭与中国社会结构[。北京:遗产出版社,1999年1月。
[6]王明科。羌族在汉族和藏族之间[。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7]布尔迪厄。实践感[·米】。蒋华子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年。
[8]杨郑文,唐云,张远。边缘社会的文化展示——田野实践与解读[。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年12月。
[9]何思强。蒋斌。羌族:四川省汶川县阿尔村调查——中国[少数民族村系列调查。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10]蒋斌。四川羌族地区的民主改革与社会文化变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