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9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构建和谐社会的决策研究

90000字硕士毕业论文构建和谐社会的决策研究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90000字
论点: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论文概述:

道德建设还具有协调沟通的功能,有利于形成和谐社会的利益平衡机制。社会的分化以及由此导致的利益差异等等,往往容易引发不同形式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论文正文:

第一章战略转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议,带来了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也是中国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转向。这表明我们党对所处的历史时期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对发展机遇和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深刻的把握。在这个特殊的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这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定。这是我们党不断探索和深化社会主义建设法和共产党执政法的结果。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执政理念的创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更加科学,更加注重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它的提议也是对世界主题和发展趋势的更准确的洞察。

1。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战略挑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为迎接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战略挑战和国际现代性转型的需要而提出的战略任务。

(1)经济社会结构整体转型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最大、最深刻的变化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还需要10年才能完善。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前所未有的创举,也是我国经济社会结构全面转型的根本原因。与此相一致,中国的社会制度也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7月1日的讲话中指出,由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构成、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指出,我们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发生并将继续发生重大变化。在意识形态领域,人们受各种思潮影响的渠道增多,影响程度明显加深。意识形态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可变性和差异性显著增加。应当指出,经济和社会制度转型的影响是深刻和双重的。
转型带来的矛盾和压力需要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解决。上述五个“多样性”和四个“自然性”不仅是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动力,也是中国社会制度区别于传统社会制度的重要标志。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按劳分配和其他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快,随着中国社会组织、就业结构和社会结构变化的加快, 我们面临并将面临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解决。 ……
...................

第二章战略思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创新

作为一项重大战略选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良好战略思维的理论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
追求社会平等、稳定与和谐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理想。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们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自古以来,“和谐”的范畴在东西方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它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关于和谐社会的讨论和思想。这些思想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厚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直接理论来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吸收古今文化传统、中外文化传统中和谐思想的精髓,针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而提出的科学命题。

一、中西文化发展史上的和谐思想

(一)对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不乏关于和谐的思想以及和谐社会的各种愿景和设想。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儒家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想蓝图和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社会理想都带有不同时代的印记和提出者的阶级地位,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梳理和审视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无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和谐”被广泛用于家庭、国家和世界,用来描述良好的内部治理和协调状态。“和谐”意味着和谐、和谐和秩序。纵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它涉及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
首先,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传统文化倡导人与自然的统一,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应该理解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自然。反对盲目要求自然,然后反对片面利用自然和征服自然。然而,传统文化更强调人对自然的被动服从,而忽视了人在改造自然中的积极作用。孔子的“天人合一”观,主张以“仁”待人,也主张以“仁”待人,即所谓的“推己及人”、“化己为己”。孟子提出了“相亲相爱”、“善待人民”和“热爱事物”的主张。他还想扩展“爱”,将爱的精神扩展到宇宙中的所有事物。道教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它反复强调人应该被视为自然的一部分,反对人的自我意识。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老子说:“人治理大地,大地治理天堂,天堂治理道,道追随自然。”……
..............................

第三章战略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54)
一、人与人之间的和谐...............................................................................................(54)
(1)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平等观的基本体现。.............................(54)
(2)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55)
(2),人与社会的和谐....................................................................................(57)
(1)人与社会的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社会观的根本要求................(57)
(2)人与社会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59)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61)[/比尔/] (1)人与自然的和谐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体现...................(61)
(2)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环境条件............................(63)
4,和谐.................................................................................................在《人的各个方面》(65)
(1)人的和谐是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基本体现。..........................................................(66)
(2)人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68)
第四章战略重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做出重大社会调整……(71)
一、调整社会结构...................................................................................................(71)
(一)合理的社会结构是社会和谐的前提。........................................................(71)
(2).............................................(72)
(3),当前影响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结构性问题..............................(75)
二,调整社会利益..............................................................................................................(77)
(一)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观。..............................(78)
(2)……(79)
3,调整社会管理...........................................................................................................(83)
(一)善治模式下政府职能转变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83)
(2)政府职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定位......................................................(85)
(3)...................................................................(87)
第五章战略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设施................................(88)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88)
(1)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党的领导,....................................................................(88)
(2)构建和谐社会是对党的执政能力的新考验,...........................................(90)[/br/ ] (3)大力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96)
2。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保障.................................................................................(100)
(1)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经济高度发展的社会。..........................................(100)
(2)加快经济发展可以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101)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106)
(1)和谐社会必须是一个民主和法治得到加强的社会。.................................................(106)
(2)加快民主和法治进程可以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109)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保障..........................................................(113)
(1)和谐社会必须是精神文化繁荣的社会..............................(114)
(2)只有以先进文化为先导,我们才能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116)
参考....................................................................................(l23)

结论

道德建设也具有协调和沟通的功能,有利于和谐社会利益平衡机制的形成。社会分化和由此产生的利益差异等。,往往导致不同形式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为了避免加剧社会成员之间的这种冲突或矛盾,普遍接受的道德和社会规范体系:通过确认公共或普遍的社会价值观以及关于权利和义务之间关系的规定等。社会公共规范伦理是现代社会道德最基本、最普遍的内容。一方面,与道德意识、道德理想和价值观相比,道德规范表现出更为正式和系统的特征。他们的职能体现在社会融合和协调的过程中。它们规定了社会成员应该履行的义务和责任。社会成员不一定会做出正式承诺。然而,一旦他们成为一个社会群体的成员,他们往往以隐含的方式承担规范中规定的义务。这种共同的义务将社会成员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道德规范也提供了评价行为的一般标准。基于规范的道德评价往往形成一种共同的舆论,也是社区成员共同的约束机制。当然,人们的道德标准不是天才。个人道德行为和社会道德标准需要通过教育渠道建立。因此,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守法意识。

参考

1。经典著作与党的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2卷,第3卷,第20卷,第42卷等。
《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邓小平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邓小平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邓小平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第3版)。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
《江泽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专题节选)》,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