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37800字硕士毕业论文“土地管理”演变为“土地金融”——混合型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

37800字硕士毕业论文“土地管理”演变为“土地金融”——混合型地方政府的理性选择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37800字
论点:地方政府,土地,分税制
论文概述:

本文提出的混合型政府在经营土地中的行为在现有的研究中实际上有不少学者都均有涉及。比如张军、周黎安(2008)提出的地方政府的行为具有“为增长而竞争”的特点,这一种理论观点实际上结

论文正文:

第一章导言

[1.1研究问题[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首先,它表现为宏观经济的快速增长。2006年,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后,国家统计局公布了根据经济普查数据修订国内生产总值历史数据的结果。从1979年到2004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比原来的计算高出0.2个百分点。江泽民)2010年,扣除物价因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7983亿元,比2005年增长69.9%。平均汇率达到5571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的不断发展带来了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和变化。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它带来了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和持续增长。中国财政收入2007年超过5万亿,2008年超过6万亿,2010年超过8万亿,年均增长21.3%。近年来,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日常媒体中,我们都能听到“土地金融”这个术语。随着近年来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土地金融”也被推到了前沿。
首先提出“土地金融”一词的是《富裕》杂志记者简言和秦俊勇(朱丽娜,2009)。2004年,他们以江苏省隆阳县为例,分析了地方政府利用土地收入承担财政支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现象。所谓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的事实。从1999年到2009年的十年间,中国的土地财政收入增长了30倍,年均增长率为40.94%。
虽然土地的财政规模继续扩大,但出售的土地面积也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从1999年的48,600公顷增至2009年的209,000公顷,年均增长率为16.5%。去年,全国国有土地收入2937亿元(近3万亿元),同比增长1062亿元这份声明是财政部长谢任旭在2011年3月7日NPC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的土地收入“法案”。新公布的土地出让金占国家财政收入的近三分之一。那么,为什么地方政府依靠卖地收入来维持地方支出呢?人们普遍认为,“土地融资”可以追溯到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金融问题自古以来就是所有经济问题的关键(何秋贤,娄映军,2008)。然而,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当前的金融体系,我们必须充分理解其体系的起源(wong&Bird,2005)。自1949年以来,中国金融体系经历了大约四次重大改革,因此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如表1:
为什么自1994年以来实行分税制是当前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形成的原因?核心原因是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导致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发生了巨大变化。表2显示了实行分税制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税收分配情况。税收部门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是,占税收大部分的几项税收成为中央税收或中央和地方共享税收,2002年后,国家将地方税收增长较快的个人和企业所得税改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收,从而导致国家财政收入明显集中于中央政府。然而,当地方财政权力被征收时,财政支出的责任并没有相应减少,导致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分权和财政权力的征收。地方政府不得不出售土地来满足财政支出(刘守英,蒋省三,2005;张安德宇,2006;孔尚光,2007;邵慧春,2007;刘正山,2007年;罗必良,2010:许乔云,2011)。同时,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为这种需求提供了一条捷径:根据相关规定,土地流转费作为地方财政的固定收入,全部转移给地方所有。
从这个角度来看,地方政府确实有很强的动力持续出售土地以获取收入。然而,土地出让金制度始于1987年(安徽省财政厅课题组,2007年;张听,2008),当时的土地使用费作为地方税的一种变体,主要用于当地城镇的建设和维护,也完全归当地办事处所有。然而,直到2004年,人们才注意到土地出让金在增加地方政府收入中的重要作用,这引起了NPC、CPPCC代表和全国的广泛关注。此时,分税制已经实施了十多年。因此,对分税制引起的“土地财政”的解释是否充分成为本文的重点。这项研究的重点是1994年的分税制给地方政府带来了什么影响,特别是地方政府对税收工作给予了什么指导。“土地金融”的出现是分税制的必然结果,还是其他原因造成的?

第二章文献综述及研究思路

2.1分税制如何导致土地融资
始于1978年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是中国发展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时刻。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前,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背景下,虽然金融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当时改革发展的总体需要,但仍然不能满足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目标(项怀诚,2009)。在1994年实行分税制之前,虽然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经历了许多变化,但它一般可以按财政分级负责制来划分。在此之前,地方财政管理体制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分级包干财政制度实施后,为地方政府扩大财政资源提供了机会,增强了地方政府扩大财政权力的动力,同时刺激了地方政府的经济活力,推动了财政收入的增长(杨志勇,2006年;徐立平王晓林,2009年)。分级财务责任制的实施使中国的财务制度从高度集中走向高度分散。其典型特征是“两个比例”的下降:第一,中央财政收入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例逐年下降,1993年达到220万的历史低点(见图1);第二,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持续下降(见图2)。由于财政分类和一次总付政策,中央政府的经济控制和行政管理能力大大降低,导致“国家能力”严重削弱(王绍光,1997年)。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分税制改革迫在眉睫,旨在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促进国家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我们不仅要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还要提高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此外,还必须合理调整区域间的财政资源分配。

第三章研究材料和方法............................24-27
3.1数据来源和收集.........................................24-25
3.2研究方法25
3.3本文在第四章中介绍了分税制对地方财政的实际影响...................25-27
...................27-34
4.1可解决的当地财政压力...................27-29
4.2地方政府增加收入的努力...................29-31
4.3地方政府削减支出的努力...................31-32
4.4概述...................-34
第五章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过程...................34-41
5.1地方政府成为国有土地的代理人...................34-35
5.2地方政府土地管理的几个阶段...................35-37
5.3地方和中央政府在土地使用方面的博弈...................37-39
5.4概述...................39-41
土地管理的第六章“连锁效益”...................41-46
6.1土地管理的涉税利益...................41
6.2土地管理的成本效益...................41-42
6.3运营用地回报率...................42-43 [/BR/] 6.4经营性土地增值收益...................43-44
6.5概述...................44-46

结论

本文提出的混合政府在土地管理中的行为实际上已被许多学者纳入到现有的研究中。例如,张军和李周安(2008)提出,地方政府的行为具有“为增长而竞争”的特征。这一理论观点实际上结合了“中国特色的经济联邦制”理论(Montinolaetal,1995;钱&韦恩加斯特,1996,1997;钱&罗兰,1998;金泰尔。2005年)和“冠军”理论(布兰德哈德&施莱弗,2001年;李周,2005;李周安,2007),这些理论的共同点是,在市场化改革开始后,地方政府倾向于推动民营化改革,从而提高该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和财政收入,从而凸显各地区在竞争中的优势和实力。然而,这些理论的不足之处在于它们无法解释为什么地方政府转而攫取土地开发权,这与私有化改革正好相反(曹正汉,史晋川,2009)。
为此,提出了“抢占经济发展先机”的理论(曹正汉,史晋川,2009)。这一理论的核心实质在于认为地方政府采取的措施和行为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而且在市场化改革面前不会放弃对区域经济的领导和控制。这种政府行为的主要特征是地方政府已经从经营企业转变为经营其管辖的地区。“双层经营结构”是这种经济的表现,即在当地经济中有两个经营层次和两种经营实体。一是地方政府作为经营实体,统筹规划、发展和经营其管辖范围内的区域,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经济增长率和地方财政收入。二是民营企业(包括外资企业)作为经营主体,利用当地政府提供的土地、基础设施、投资环境等经营条件开展经营活动,向政府缴纳地租和税费。如果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流转的原因,这是非常合适的,但是没有进一步解释土地流转费为什么增加以及政府如何维持这一可持续收入。当然,从代理和利润的角度来看,本文提出的混合型地方政府和“抢占经济发展主动权”的地方政府是相似的。

参考
[1]卡尼曼d .和特维斯基a .,展望http://sblunwen.com/czlw/Theory:风险下的决策市场分析[j .,经济学,1979/03:263-291。
[2]卡尼曼·德,斯洛维克·保罗,特维斯基·阿,《不确定性下的判断:启发和偏见·[》,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1982年。[/比尔/][3]德邦德,沃纳·法姆,理查德·泰勒,“股票市场反应过度了吗?”《金融杂志》,1985/40:793-805。
[4]席勒,R.J .,市场波动与投资者行为[J .,美国经济评论,1990/80(2):58-62。
[5]奥登·特伦斯,《当所有交易者都高于平均水平时的交易量、波动性、价格和利润》,金融期刊,1998/06:1887-1934。
[6]谢福林·赫什,梅厄·斯塔曼,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金融与定量分析杂志,1994/03:129-157。
[7]舍弗林·赫什,梅厄·斯塔曼,行为投资组合理论[,金融与定量分析杂志,2000/06:127-151。
[8]马克维茨·赫姆,《投资组合选择[》,金融期刊,1952/07(1):77-91。
[9]马克维茨·赫米,《财富的效用[》,政治经济学杂志,1952/60(2):151-158。
[10]夏普·沃夫,《资本资产价格:风险[条件下的市场均衡理论》,金融期刊,1964/19(9):425-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