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1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论我国刑事鉴定制度的完善

1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论我国刑事鉴定制度的完善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15000字
论点:鉴定,启动,意见
论文概述:

本文以我国刑事鉴定为视角,通过对真实案例分析,发现我国目前刑事鉴定程序在鉴定的启动权、主体的选任、重复鉴定等问题,反映出我国刑事鉴定在制度立法上或多或少存在的问题。

论文正文:

关于完善我国刑事鉴定制度的思考

一、案件基本情况

(一)湖北黄静案件
2003年2月24日上午,20岁的女教师黄静在卧室的床上去世。经过4.5年的调查,证据收集和审判通过公安检察和法院机关。最后,2007年12月,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原审原告黄静和原审被告蒋吴均父母关于民事责任的上诉请求,维持原审判决。”
在审判过程中,法院认为黄静和江吴均相爱,江吴均没有强迫与受害人发生性关系的主观意图。客观地说,不存在强迫受害者违背其意愿发生性行为的行为,这不符合强奸的内容,不应被视为强奸。然而,死亡结果是在江吴均的性行为和受害者原因的变化的作用下发生的。这两个因素是黄静在相互影响下死亡的真正原因。因此,江吴均必须承担一半的民事责任。
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双方就被告的死因发表了一些专家意见,但专家或机构没有在法庭上进行反诘问。法院未采用指定的评估机构,评估意见作为非司法机关的委托不具有程序效力。
鉴定事件回顾:
2003年2月24日,区公安局要求其调查部门的法医专家吴建群对尸体进行初步调查,并得出自然死亡的结论。2003年3月6日,市公安局启动内部鉴定机构,认定死者“因心脏病急性发作导致急性心肺衰竭猝死”。受害方家属向调查部门申请重新确定死因,理由是得出的结论与黄静的实际身体健康状况不符。2003年5月7日,省公安厅决定任命一个内部鉴定部门,认定死者“死于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梗塞引起的呼吸衰竭”。受害者家属仍不满意复查结论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全面性,再次向调查部门申请查明死因。2003年6月8日,省公安厅再次认定,内部鉴定机构做出的法医鉴定结论仍然认定“黄静是一种引起急性呼吸循环衰竭和死亡的肺梗塞”,并认为“其表面创伤可能是这一过程中的间接诱发因素”。
2003年7月3日,死者家属拒绝接受调查机关的鉴定意见。在没有向司法机关提出申请的情况下,他们自行决定委托鉴定机构对市公安局的三份鉴定文件进行理论审查,即再次制作的《主体审查鉴定文件》、《省公安局法医鉴定文件》和《物证检验报告》。他们以评估机构的名义,提出了与省公安局和市公安局完全不同的评估意见。在此基础上,为了获得公正的鉴定意见,被害人家属多次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并批准自行指定的鉴定主体对被害人死因进行鉴定,以获得客观的鉴定意见。..............................
................................

二。案件中的问题

(一)刑事鉴定启动权的不合理分配
刑事鉴定活动的启动标志是鉴定活动的开始,是整个刑事鉴定活动的起点。目前,根据我国现行诉讼法第119条,为调查案件事实,公安、检察机关如需解决案件中的专业问题,应启动鉴定程序。根据第一百五十八条的规定,在审判阶段,如果法院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对证据的真实性有所了解,可以休庭开始鉴定程序,以核实证据的客观性。这种模式是调查和司法机关单方面享有启动鉴定活动的权利。然而,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1条规定:“……如果犯罪嫌疑人或受害人提出申请,可以进行额外的鉴定或重新鉴定。”第159条规定:“……调查新的物证并申请复审或勘验。”法院应决定是否批准上述申请。“由此可以看出,在案件调查和审判过程中,有关各方无权发起评估活动。只有在公安、检察、法院机关对鉴定活动的启动作出鉴定意见后,当事人才能享有重新鉴定或补充鉴定证据的鉴定权。这三个机关作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本身是非常强大的,现行法律几乎空白限制了它们启动鉴定的权利,因此这三个机关可以在诉讼活动中随时启动鉴定程序。与当事人在三大机关中的地位相比,诉讼权利的享有和行使非常有限,而且无能为力。权利分配的不公平和不平等表明,三大机关的权利更为强大,控辩双方的诉讼地位极不平等。因此,双方不平等的权力对抗和不平等的诉讼地位最终会导致诉讼权利的不平等行使,这也违背了刑事诉讼法中控辩双方权利平等的基本原则,损害了程序的公正性。这三个机构必须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批准当事人发起评估活动,这将妨碍当事人正常行使权利。一旦这三个机构作出不予许可的决定,双方将无法开始识别可疑证据,也无法保护双方的权利。我国现行法律没有规定不批准鉴定的救济制度,这将严重损害当事人的诉讼权利。此外,这也会使当事人对评估意见不信任,但当事人只能被动地接受对自己有影响的评估意见,甚至承担败诉的判决结果。
上述第一个案件表明控辩双方的启动权分配不合理。............................
................................

目录
前言.............................................................................................................................1
1、本案基本情况.....................................................................................................2
(1)..............................................................................................................2湖北黄荆案
(2)哈尔滨第六警察故意伤害案....................................................................................3
2,案件中的问题.................................................................................................4
(1)刑事鉴定启动权的分配不合理。....................................................................................4
(2)评价主体选择和任命权失衡....................................................................................5
(3)由于不受控制的重复识别而导致的司法和效率损失..........................................................6
3、完善我国刑事鉴定的建议....................................................................................7
(一)刑事鉴定程序启动权分配的合理化.......................................................................7
(2)完善考评主体的选拔任用权....................................................................................10
(3)重复识别的合理控制........................................................................................12
结束语..................................................................................................................15
参考..............................................................................................................16

结论
在刑事诉讼中,鉴定活动在查明案件事实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鉴定程序获得的鉴定意见在证明案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鉴定意见在刑事诉讼中被称为“证据之王”。专家意见是法官做出公正判决的依据,也是被告证明自己有罪、无罪和轻罪的依据。专家程序的完善更为重要。目前,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在评估制度上相互借鉴,逐步完善现行评估制度,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物质文化的发展。2005年发布的《司法鉴定决定》似乎跟不上中国的发展。因此,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科学合理的身份识别法,尤其是刑事身份识别程序,已成为司法部门的迫切要求。
本文从我国刑事鉴定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找出我国现行刑事鉴定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如鉴定的启动权、主体的选择、重复鉴定等。,或多或少地反映了我国刑事鉴定制度和立法中的问题。本文在了解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刑事鉴定制度现状及两大法系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审视了我国现行刑事鉴定程序及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同时借鉴国外鉴定制度中的技术方法,建立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
作为评估意见的有效依据,评估标准影响证据的强度和存在。这就要求国家司法部门必须根据各行业的要求,发布统一的行业评估标准细则,使评估程序合法化,使评估主体的评估活动室有可用的标准和可遵循的标准。通过鉴定技术和标准的统一和完善,获得的鉴定意见具有更高的公信力和准确性,也使诉讼双方和公诉机关对鉴定意见有了统一的标准。它还减少了对评估意见的怀疑,防止了重复评估的发生。

参考
作品:
1。邹李明。中国现行司法鉴定制度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黄魏徵。鉴定证据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
3。郭华。认同意见证明理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
4。贺家红。法医专家导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
5。范崇义。刑事证据法的原则和适用[。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6。张军、霍先岳。中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与完善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
7。王敏源,郭华。司法鉴定与司法公正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
8。沈德勇。刑事证据制度与理论[。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9。陈瑞华。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0。李丽华,杨俊生。司法鉴定诉讼[。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