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硕士毕业论文 > 6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美学与伦理的互动关系——以康德为代表的现代性思想

65000字硕士毕业论文美学与伦理的互动关系——以康德为代表的现代性思想

论文类型:硕士毕业论文
论文字数:65000字
论点:康德,席勒,日常生活
论文概述:

在具体审美活动中的审美主体不与他人构成利益的关系,是个体瞬间与美的相遇。无论是创造的主体—艺术家、欣赏者还是鉴赏者,都在以相当个性化的方式演绎着美。

论文正文:

第一章康德:美是道德的象征

康德关于美与道德的关系以及美与伦理的关系的思想集中在“美是道德的象征”这一命题上。或许通过揭示这句话的内涵,康德思想的一个重要世界将被打开,现代哲学关于道德与美学关系的代表性思想也将为人所知。
伊格尔顿说,“康德的道德法则是一个原始的偶像;因此,道德法则并不是人类身份的坚实基础,这恰恰表明了道德法则意识形态的贫乏。......人们需要“在主体性的基础上促进个体之间的团结”,但政治和道德不能满足这一需要,美学可以满足这一需要。如果说美学是存在的一个重要标志,那部分是由于道德和政治领域的具体、抽象和个人主义性质。”从这句话中,我们似乎看穿了康德的道德弱点。伊格尔顿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指出,美学可以实现主体的同一性,而康德高度形式主义的伦理学过于抽象,无法实现主体的同一性。此外,随着后现代话语的盛行,康德的绝对秩序被攻击为统一的、带有强制性色彩的、扼杀多元主义的。伊格尔顿在这个观点中并不孤单。尼采、福柯和其他特别是后现代哲学家和美学家持有这种观点。按照他们的逻辑,康德的道德主体是一元的、普遍的,必须被审美主体抛弃和取代。真的是这样吗?

第一节理性的具体化
康德相信人:虽然人有物理属性,但他们不受欲望和情感的控制,而且他们在本质上是不屈不挠的。他们是高贵的人,有尊严和崇高的感情,这些魅力来自理性。也就是说,“只有理性的规则;当灾难降临时,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类的自私,它们都会唤起、增强和强化心灵的力量。他们没有屈服于他们,而是让我们觉得我们内心隐藏着更高的目标。”我们可以把这看作康德对人类的信仰。这种信念支持康德的整个哲学体系。他告诉我们,理性的人是一个从自然走向“文化道德”的人,是一个自由的人,能够遵循道德法则实现自由,是一个能够为自己立法的人。
然而,康德的两大批判,即理性的理论领域和理性的实践领域——感性本质和超感性自由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自然和自由遵循不同的规律,彼此无关。他们之间似乎没有过渡,好像这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前者对后者没有任何影响。然而,理性主体必须并且必须能够在自然领域中实现自己,也就是说,“后者应当对前者有某种影响,也就是说,自由的概念应当使其法律提出的目的在感官世界中成为现实;因此,自然也必须能够以这样一种方式被理解,即自然形式的规律性将至少与根据自由法则在自然中能够实现的那些目的的可能性相协调。”..............................
..............................

第二章席勒:美是自由的表现

席勒的美学思想深受康德的影响。正如席勒本人所说,“我花了十年时间才认识他,但我花了十年时间才摆脱他。”目的论、对理性的坚持、感性需求的升华和管理都继承了康德。然而,他以康德为出发点,把焦点转向挖掘理性的强制力,阐明美学的搭桥能力,进而拓展美学的实践能力。他认为美是达到道德境界的必要手段,并将其与政治和自由等实践领域联系起来。从康德到席勒,审美现实正在加强。

第一节审美领导力
康德的美学只是他哲学体系中的一座桥梁,一种媒介,康德的目标是道德人和理性才能。另一方面,席勒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因素。一方面,他肯定道德是人类的最高表现。例如,他把人分为三个阶段:身体阶段、审美阶段和道德阶段,道德阶段无疑是最高的。但另一方面,他认为只有一个人的审美性格才能克服感性性格和理性性格的片面性,实现游戏冲动中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的协调,因此它是人类主体性最集中、最高的体现。换言之,他在美中统一了真善美的人性结构,以美为主导,重塑了康德的人性结构,从而不同于理性在康德哲学中的最高地位。席勒对康德模糊意识到的理性秩序的艰巨性和严酷性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如果康德对理性是人类自由意志的最终实现充满信心,席勒对理性的“暴政”会更加警觉。
首先,席勒认为理性可以轻易地超越自己的权威,侵入感性领域并殖民它。理性冲动的对象是形象,它需要秩序和法律,受思想和意志的控制,并且是活跃的。这个国家的人民要求团结,强调客观性和普遍性,强调义务和原则。作为一个纯粹理性的人,他必须试图用原则和绝对性来摧毁情感和消除感性,从而最终取消人的物质存在,使人失去生存的基本条件。这样,人们很容易成为“野蛮人”。席勒尤其不满康德对理性和感性形而上学的对立,这导致了理性对感性的无条件压制和轻视。席勒不同意康德的义务概念,“严厉到足以激怒格蕾丝,意志薄弱的人很容易在修道院禁欲主义的惨淡道路上追求道德完美。”他还写了一首嘲弄康德的诗,“我很乐意为我的亲戚服务,但是——唉!我喜欢吗?一个老问题折磨着我:我有真正的道德吗?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绝望地鄙视他们,发自内心地恨他们,但我们必须尽我们的职责。”................................
...................

第二章席勒:美是自由的表现..............................21
第一节审美领导力...............................................21
第二节审美极限...........................................25
第三节感性生存?唯美主义?..............................30
第三章尼采与审美存在.............................................34
第一节非道德伦理........................................................34[/比尔/]第二节审美存在的神话..........................................................38
第三节审美个人主义和自由个人主义……45
第4章福柯与生存美学........................................................50
第1节主题复活了吗?....................................................................50
第2节什么是存在美学..........................................................55
第三节存在美学与自由伦理..............................61
第四节理解福柯.........................................................................64
。罗蒂的生命美学....................................................................66
两个韦尔施的策略:一切都是审美的..............................69
第五章美学作为伦理学......................................................72
第一节美学和伦理学是一样的吗?...........................................72
第二节美学列表:主体美学..........................................76
第3节..........................................79

从原教旨主义到反原教旨主义的结论;
对日常生活领域的关注表明,批评的深度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也是由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根据他们的愿望和需要而塑造的。商业和工业唤起的审美日常生活是一个美丽、丰富、平等和民主的共享资源的世界,它隐藏了表象背后的真正动机和动力。就像批量生产的产品一样,人们只有肯定的想法,缺乏批判和反思的能力,甚至缺乏否认的能力。这些主体是最容易控制的“温顺的主体”,能够实现规则的合法性。这种缺乏主动性、叛逆性和创造性正是福柯生存美学试图否认的。
因此,我们应该避免误解生活审美化的理念,也就是说,他们倡导的是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一种美丽、和谐但又是创造出来的单一审美趣味。事实上,这两者非常不同。
许多人对日常生活有偏见,认为日常生活一定是琐碎、单调、物质、消极的,侵蚀着人们的精神追求,造就了理想、诗歌、圣洁、爱情等。似乎与日常生活不协调。然而,我认为正是这种偏见使人们找到了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日常生活中的消极力量如此之大,我们几乎无法逃脱它的侵蚀。如今在中国文坛流行的日常写作持有这种对日常生活的看法。例如,池莉认为日常生活和爱情是敌对的。只有陷入困境的婚姻、对生活的渴望、琐碎的、广阔的和无尽的现实才能淹没和融化一切。从而放弃日常生活中神圣而诗意的一面,相信爱情、理想等。与日常生活不相容,放弃日常生活的转变,屈从于欲望和琐事。然而,笔者认为,作为一种中性的存在,日常生活包括欲望、需求、消费、物质等内容,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必然会陷入其中。相反,人们可以用丰富、理想、诗歌、超越等渗透其中。,减少日常生活以满足欲望、享受的合法性等。毫无疑问,他们正在为自己寻找借口。只有真正把日常生活创造成艺术作品,我们才能实现日常生活的塑造,成为真正的艺术家。艺术与日常生活并不矛盾。相反,艺术可以为日常生活提供一种形式。
那么,我们可以试着对生活审美化的思想做出这样的理解,也就是说,使艺术成为生活的语法,向所有领域开放,并使日常生活具有艺术形式:创造性、独特性、主体性等。然而,仅仅艺术形式是不够的。包法利夫人是文学作品中的第一位,也是福柯现实生活中的遗憾。因此,必须同时规范地界定人:坚持人类社会存在的维度,用道德、理想共同体、共同价值观等约束个人。否则,个人风格就形成了,它的生活就无法真正实现。......

参考
1,《康德三大批判精要》,杨祖涛、邓晓芒主编,人民出版社,第1版,2001年12月。
2,康德,(德)舒尔茨,陆璐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判断力批判》,第1卷,康德,译。宗白华,商务印书馆,1985。
4,《判断力批判》第二卷,康德,魏卓敏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5,《实践理性批判》,康德译,关云纹译,商务印书馆,1960年。
6,“康德哲学的解释”(加拿大),约翰·沃森译,魏卓敏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
7,“实践人类学”,(德)康德,译。邓晓芒,上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2002年6月。
8,“法的形而上学原理——权利科学”,康德译,沈书平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一版,2002年印刷。
9,《道德形而上学原理》,康德译,苗田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10、《康德的实践哲学》,(日本)安倍可以成为作家,由俞凤武和王洪稳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期
1,《美学与主体活动:来自坎特伯雷兹赫》,http://sblunwen.com/llxlw/·安德鲁·鲍伊,马涅斯特大学出版社,1990年。
2,康德《唯美主义者》,德国巴黎出版社编辑。柏林;纽约:德鲁伊特,1998年。
3,剑桥大学出版社,1993年。《预言》,艾伦·吉尔,《新闻周刊》,伯克利和洛杉矶,1985年。
4,Kantandtheelaimsoftaste,PaulGuyer,剑桥:纽约:剑桥大学出版社,1997年。
5,《唯美主义者》,2001年第一次出版